我讀詩人王克金
2016-10-12 12:05:21
作者:王春林
我讀詩人王克金
文/王春林
我很喜歡讀詩,尤其是在讀完后,寫下一絲感想,一來為提高自己對于詩歌的鑒賞能力,二是為怡情陶志。詩歌不同于其他的文學形式,詩歌是詩人智慧的凝練表達。閱讀詩人的第一步往往要從讀詩開始。一個人的詩歌里蘊藏著詩人對于生活的細微感觸。而文字排列組合寫就的詩篇,則是詩人熔鑄這種細微思考的方式和途徑。
在寫這篇賞析之前,我必須表達兩個觀點:一是詩人這個稱謂,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得的。二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人們一切向錢看,追逐名利。有錢能使鬼推磨,也逐漸成為了現實。當這個現實爆發甚至蔓延到詩歌領域的時候,一切變得遠比黑暗更令人感到畏懼。
我和詩人王克金從未謀面,我們是通過微信相互認識的。
偶然一次在朋友圈里讀到了他的詩歌,竟渾然不覺地被他的質樸、純真的詩言深深打動。他在他的詩歌里曾這樣寫道:“他也擁有一只鳥兒/掠過那座空城/這不是一百年前/可他 重又在鳥糞下醒來”;“香氣如毒氣,已經轉化了/很久/它們在一堆骨頭上磨刀”;如此詩歌令人深思。
他在《薄暮時分》這首詩里這樣寫道:
這個時段,有些絕對,它像一段路途
可又把路途斬斷
鄉村公路上,那幾個稀疏的行人
好像永遠回不到村鎮
但那老人已是一塊廢鐵,在石凳上
他一天或一生的難言之隱
將藏于幕后
他說,一個塵世已經結束……
而另一個塵世,在遠處,以漸次
亮起的燈光開始
它把遙遠微弱的星火
在一處交匯
盡管,這微弱,像是相親相愛
盡管會出現
萬家燈火、瓊樓玉宇
但這個塵世,已恍若隔世……
從他的詩歌中,我能感受到他身體里所具有的那種質樸的力量。他一直都在探尋他自己所認為的詩歌所應有的本真。他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力戒浮躁、城府和虛偽,還生命和生活以真、善和美。我覺得這是王克金作為詩人最成功的地方,他把簡單質樸的語言組合起來,構筑了一個他眼中的藝術的世界,同時,他又一針見血地指證了當下的生活。而現在又有幾個人能做得這樣深入?不說詩人,就說生活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里,又有多少人能如此這樣做呢?
還記得我開頭所表達的那兩個觀點嗎?一是詩人這個稱謂,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獲得的。二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人們一切向錢看,追逐名利。有錢能使鬼推磨,也逐漸成為了現實。當這個現實爆發甚至蔓延到詩歌領域的時候,一切變得遠比黑暗更令人感到畏懼。而王克金的詩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在詩歌里用詩歌的語言表達出了一種質樸的力量。他的詩歌一目了然,你很容易就能捕捉他詩歌中的情、理、義。字里行間,充滿了他積極努力探尋出的生存中的內在意志。他或對一花一木深思,或對天空白云抒理,或賦予世間百態以自然的生命。他是用存在感在寫詩的人!
順便再附上他的《山鄉:個體現實的形式之六》,大家賞讀!
《山鄉:個體現實的形式之六》
……王克金……
把陽光當成古老山鄉的一件衣裙……
這還不夠,老克
還把一顆心當成歸倉的一粒米
山鄉和米……要同時出現
詩篇中發生的這些
就是一個個想法
老克必在眾多想法的構想中
他,還將在蒼蒼的眼睛里
舀出來一池水……
而觸到了自己的手指
手指,捏不動一片葉子
一片樹葉不像什么
也不代表什么,它只是更沉重地
落到了脊柱蟲的水面
老克必不大于自我
對事件的想像,必是自我的一部分
——如果他確實想像了
或想成了什么
如果他再披覆著一只鳥兒的羽毛
老克,太容易把言辭
變成山鄉里的事物
下一個想法,就是
關掉,那盞徹夜亮著的燈……
山鄉里一只天鵝,在高空中瘋跑
2016.10.10
王春林簡介:
王春林,男,蒙古族。1993年出生于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高力板鎮。現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碩士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