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八月秋風。雨花臺下,桂花飄香。夜晚的燈下,我讀著宿遷作家張鐳的隨筆:《神往一種生活》、《跪著的疼愛》與《月光下的小屋》。三本文集,156篇佳作,讓我于“塵埃滾滾”的“生命迷思”中,聆聽了一曲“大地的簫聲”。在一種“夢,或者幻覺”的重溫中,感悟著“詭異的命運”,感嘆著“阿容的憂傷”,感慨著“人生是一部荒誕劇”。
張鐳,這位長期生活在蘇北小城的作家,多年來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獨立思考與個性化寫作。他在書中寫的雖然只是一個普通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而他關注的卻是國家、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的命運。
關注現實,直面人生,是張鐳隨筆的一大特色。與市場上流行的一些寫身邊瑣事、寫明星緋聞的小散文不同,也與一些大而無當的大散文有別,他關注的始終是黎民百姓的息息相關。從吃飯問題到醫療衛生、到教育、到城市管理,從惱人的春節到人口問題、到“性開放”與“娛樂至死”、到人們的生存、婚姻與死亡,幾乎所有問題,在他的文章中均有涉及。不僅僅是現實,還有與現實千絲萬縷的歷史。古今中外,上下左右。一直以來,他總是將目光投注于毫不起眼的角落,在探知社會的痛感神經中有其獨到的見解與思考。正視人性,見證人性,呈現人性。在一種充分個人化的敘述中,他發出的是他個人的真實的聲音。
在一個文學被邊緣化的時代,在名家們紛紛放下身段迎合市場需求的媚俗中,張鐳堅持站在獨立不移的文學立場,獨立地面對國家境遇,獨立地面對社會歷史,獨立地面對文明世界中的人類生存困境和人性困境,在愛與痛的堅守中張揚著思想的旗幟。
張鐳的文章,不止一次地尖銳地觸及歷史與現實、人生與生命的永恒主題,且總是給人以一種灼熱的痛感。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對自己高貴的文學形態的堅守。對于他的文章,一些出版社的編審們認為文字雖然不錯,但敏感的部分太多,許多現象不能如此揭示。編審們要刪改的,正是他認為是自己文字中最精彩的部分。他沒有屈從,一次次放棄了已經到手的出版機會。他認為,精神的卓越性與獨到之處是一個作家的靈魂,真正的作家應當拒絕成為市場的附庸。
在精神價值的創造中,文學是體現廣度的,歷史是體現深度的,哲學是體現高度的。而張鐳的散文隨筆,則是這三者的綜合。正如山東林少華所云,先生在文風上是卓絕于文壇的。文字幽玄、深邃;文辭絕不溫吞,直來直去;心靈燭照的光澤,似晨曦一般穿射進精神的洞穴。
在世俗的潮流中,張鐳堅持了他的心靈原則,沒有與這個社會中的某些陰暗面同流合污,是非常難得的。希望他的作品能夠驚醒一些人,而不要被這個時代的浪潮所“默殺”!
真正的文學是深入人心的藝術,其本質是悲劇性的。在這個充滿權力、戰火、高科技、市場化、生態失衡的世界上,唯有有思想的文字能夠把人從漠然和偏誤中驚醒,使人類的精神獲得彌足珍貴的深刻、澄明、自由、安慰和超越。
只要人類存在,文學就不會消失。
針砭時弊,針針見血。振聾發聵,醍醐灌頂。個性鮮明,錚錚風骨。張鐳的文章,讓我看到了一個作家的良知、責任與擔當。
作者簡介:張曉陽,江蘇沭陽人,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南京市雨花臺區作家協會主席,著有詩文集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