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評論 > 正文

《臺灣現代詩選》前言


《臺灣現代詩選》前言
 
                                       
陳衛/文(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有那么一段時間,大陸的大學課堂講授中國當代文學,對臺灣的當代文學避而不講,乃至不少人談起臺灣詩人,唯有暢銷書作者余光中、席慕容。隨著政策的逐步放開和兩岸交流增多,洛夫、紀弦、鄭愁予、覃子豪、痖弦、商禽、林亨泰、蓉子、羅門、楊牧、周夢蝶、非馬等詩名漸次傳入,再后來,詹冰、陳黎、蘇紹連、羅青等詩人,也為大陸讀者所知。人們逐漸看到了臺灣詩歌發展的線索及其多樣性走向:它不僅僅有針對大陸而抒發的鄉愁詩,還有更豐富更多層次的吟詠:有關人的各種情感與思考,對愛情的追求,對存在的追問,對孤獨的品味,對宗教的探究,乃至對肉體迷戀,自我困惑的表達等等。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陸主流詩歌中所缺少的,或因為觀念所限而較少書寫的一些內容,在臺灣詩歌中都不難看到。詩人們正自由自在地把一些大陸讀者想言而不敢言的東西寫了出來。甚至可以這么說,上世紀八十年代,臺灣詩比西方現代詩更有效地幫助大陸讀者恢復了對現代性的認識,也重啟了讀者對詩歌語言及美感的領悟。
 
然而,大陸讀者接觸臺灣詩歌的途徑并不特別順暢,到現在,雖然印刷技術高超,傳播手段發達,大陸出版的臺灣詩歌選本仍舊不多。1980年和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兩冊薄薄的《臺灣詩選》,登載的詩歌以鄉愁詩為主。之后,大陸出版的新詩選本中偶爾出現一些藝術性較高的臺灣詩,不乏少量的臺灣詩選本,較為有名的是詩人流沙河的《臺灣詩人十二家》,海外詩人非馬編選過《臺灣詩選》,大陸詩人、詩評人沈奇編選了《臺灣詩選》,還有一些詩歌愛好者,如陶梁、柳易冰等,他們也認真地編選過令大陸讀者頗感新鮮的臺灣詩選。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臺灣詩歌在大學課堂出現了。記得我的老師吳晟(與臺灣詩人同名,現為廣州大學教授)是講授古代文學的老師,出于對臺灣詩歌的興趣,他為我們開設過臺灣現代詩歌的選修課。可見在那個詩歌盛行的年代,臺灣現代詩歌對大陸中文系的教師與大學生,有著很大的吸引力。我的大學同學至今還記得洛夫、非馬、余光中等人的詩。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古繼堂研究員、原中南財大的古遠清教授,廈門城市大學的的陳仲義教授,他們對臺灣詩歌都做過歷史的與修辭的研究。古繼堂研究員的《臺灣新詩發展史》是兩岸最早出版的一部有關臺灣新詩史的論著,古遠清教授的《臺灣當代新詩史》與陳仲義教授的《從投射到拼貼-臺灣詩歌藝術六十種》材料豐富,論述個性斐然,也都是臺灣詩歌研究中不可忽略的學術著作。
 
兩岸的政治解凍在1987年,詩人們的民間交流時間略早,但是由于兩岸的出版、發行渠道存在較大差異,在大陸本土追蹤臺灣詩歌的發展現狀及購買個人詩集,現在還是不太方便。對大陸大多數非專業的研究者來說,他們還是只能通過正常的出版渠道讀到臺灣現代詩歌,只有選擇可靠的選本。因此,選者想盡力使這部選本能夠滿足對臺灣現代詩歌有興趣的大陸讀者們。
 
一、對臺灣現代詩歌的簡單梳理
  
由于地理位置與歷史政治的特殊原因,臺灣新詩與大陸新詩的發生并不同步。大陸在上世紀初提倡國語文學之時,海峽彼岸的臺灣為日本所據。臺灣新詩是在日語、臺語及國語這三種語言中萌發。
   
早期被稱之為臺灣新詩奠基人的有張我軍、賴和、楊熾昌等,他們開創的新詩時代晚于大陸。1920年代,中國大陸的新詩社團如創造社、新月社等集中在京滬等地辦刊、活動,于留學生、在校大學生以及知識分子之間發生較大影響,使反映現代生活的新詩逐漸取替了古典的舊體詩詞,成為詩壇時尚。臺灣也有新詩社,如風車詩社、鹽分地帶、銀鈴社等,他們的詩歌影響不一定來自中國新詩,也不一定采用漢語寫作,他們受日本文化影響,用日語寫作,所以,他們在中國新詩史上的影響力比創造社、新月社的要小。真正勃發并引人注目的臺灣現代詩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現,由大陸赴臺的現代詩人們發起帶動。這些詩人,有的是已成名的詩人,如在臺灣以紀弦為筆名的路逾,他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施蟄存創辦的《現代》雜志,以“路易士”的筆名常與戴望舒等詩人一同發表現代詩歌。有的詩人如余光中,盡管初到臺灣時還是大學生,但他在大陸已開始詩歌寫作,從他早期作品《算命瞎子》的形式,足以看出,他的詩歌有著新月社中聞一多等詩人所要求的新格律主張。洛夫是學外語出身的軍人,他曾在金門、越南等地做過翻譯,后來從教。他對西方現代詩歌有足夠的了解,促使他在中國的現代詩實驗上有所作為。
 
臺灣的現代詩人們率先在中國詩壇提出“縱的繼承,橫的移植”、“主知”、“超現實主義”等詩歌觀念,同時在中與西、古與今的縱橫道路上進行了多種途徑的探索。為什么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乃至當今讀者幾乎一致肯定這些詩人們的現代詩成就?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不約而同地書寫現代人的現代生活,雖然他們借鑒古典或西方詩歌的形式,然而他們從中創造新的形式,追求風格的迥異。如洛夫早期的詩歌,呈現出更多西方現代詩歌的所有的氛圍與冷調色彩,生死觀的思考,使用相對晦澀的詩歌語言塑造神秘的詩歌形象。《石室之死亡》是他較早引起讀者驚詫的作品,《長恨歌》使歷史人物發生現代性的穿越,《白色墓園》將圖像的感性與對沉思的理性結合一起,后來的《漂木》、《唐詩解構》又可以看到他回歸傳統時伴著現代舞蹈。痖弦的《深淵》里閃爍著五光十色的社會萬象,有揭示、有反諷、有批判。羅門的現代都市詩與蓉子的古典意境追求,異質同構地表現出對現實的不滿與抗拒,更表現出對美的追求。
 
在臺灣,還有一群詩人,他們出生于臺灣本土,在當時為日本殖民地的島內生活,接受日本人的教育,學習和書寫使用的都是日文。如詹冰,不得不在中年學習中文,使用漢語寫作,然而他的詩歌取得的成就不容人們忽視,他的兒童詩《雨》、圖像詩《水牛圖》等在臺灣詩歌中屬于獨一無二的作品。吳晟、陳黎、蘇紹連等詩人,也許與他們大多從事教育工作有關,相對重視本土寫作、關心兒童心靈,吳晟的《吾鄉印象》、《我不和你談論》,陳黎的《媽媽的相簿》、《戰爭交響曲》、《為懷舊的虛無主義者而設的販賣機》、蘇紹連的《自己》等作品,在今天還會給我們帶來默默的感動。
   
本詩選力圖展現臺灣詩歌的多種風格。從總體上可看到,現代主義風格向后現代主義風格的發展,詩歌由形而上的思考轉向日常,甚至碎片化。
   
就個體來說,特別是余光中、洛夫等老一代詩人,他們的詩歌創作經歷了六十多年的發展,風格相對多樣。比如余光中早期的詩歌受新格律的影響,有《算命瞎子》等,后來詩歌追求音樂性,創作了《江湖上》這樣朗朗上口,又富有深意的好詩。他的《鄉愁》之所以成為名詩,置于他的整體詩歌創作中,就容易發現,這首詩在形式上追求和諧統一,在詩歌內容上表現了親人間生離死別、國家破碎的悲哀,飽有個人化又非個人化的情感。綜觀所選的余光中的詩歌,讀者容易明白,詩人并非一位只會反復書寫鄉愁的詩人,他是一位具有現代主義意識的詩人,《單人床》、《月光光》中的奇譎意象可見一斑。他還是一位擅長反諷寫作的人,他在日常生活中再現了富有政治意味的《雙人床》、《長城謠》等。同時他還是一位風趣的詩人,描述了《天使病患者》的病情。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成長的一批詩人中,陳黎、羅青、林燿德、夏宇不能不視為其中翹楚。他們的詩歌走了一條跟上一輩詩人不完全相同的道路。他們不再糾結于詩歌的古典繼承還是西化走向的選擇,更富有現代主義,或后現代主義意識是他們作品的共同特征。陳黎的圖像詩《戰爭交響曲》、羅青的《吃西瓜的六種方法》、林燿德的《人人都想向我索要食譜》、《五零年代》,夏宇的《甜蜜的復仇》、《愛情》等,這些詩歌不一定以某種約定的意象為詩歌的寫作中心,解構傳統詩歌意象、人生各種觀念,使這一代詩人的詩歌有著突兀的新鮮。這些詩歌并非表現對現實的不滿,詩人們盡量用冷靜或調侃的文字表現對生活的另一種認識。這就好比,前代詩人用肉眼看世界,后代戴著五顏六色的墨鏡或凹凸鏡看世界。
    
詩選中的臺灣詩人,如果按性別分,男性詩人數量相對較多,風格創新與自信霸氣相對突出。如果說五六十年代詩人除了創建詩社、創辦詩刊,為詩歌觀念而戰,表現出對詩歌的強烈癡迷和忠貞不渝的情感,中生代詩人在詩歌創新上也從未停止過腳步。比如陳黎等人在詩歌中進行音樂與圖像探索,焦桐的《完全壯陽食譜》將實用的食譜與詩歌進行跨界的結合,使詩歌穿行于飲食、政治、情色、日常生活等書寫中,營造出反諷與調侃的效果。
    
臺灣兩個代際詩人所創作的詩歌給大陸詩壇帶來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八十年代的大陸詩壇,吸收了五十年代的臺灣現代詩歌的滋養;而九十年代的詩歌,跟臺灣八十年代的詩歌對接,很快就有互相映照。如圖像詩的寫作,解構現代主義的詩作,再比如口語、敘事手段的使用。
   
臺灣現代詩歌中相對變化較小的是女性詩歌。雖然夏宇、顏艾琳的詩歌相對富有鮮明的個人色彩,大膽觸及傳統道德觀念和身體寫作禁忌,然而更多的女性詩歌,用唯美意境與柔情語調,表現出與男性詩歌不同的性別特征。無論蓉子、林泠、還是席慕容、古月,林婉瑜等,溫情、 柔美、和諧中不乏思辨,是臺灣女性詩歌的主體特色。
 
不少臺灣現代詩人,以各自創辦的詩刊作為標志,形成相應的詩群。為方便讀者對本詩集所選詩人以及對臺灣詩歌發展態勢有大體了解,借助已有的史料,在此將臺灣的詩社和代表詩人、詩歌主張做一些相關的介紹。
 
1、風車詩社:臺灣日據時代新詩壇里唯一以超現實風格為時尚的社團,代表人楊熾昌。日文寫作。
2、鹽分地帶:1932年成立。指臺南縣六個沿海鄉鎮的成員的創作,描寫當地風土人情,表現他們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代表詩人以吳新榮、郭水潭等為代表。
3、銀鈴社:1942年創辦,1949年結束,詩歌反映現實,堅持理想,初期日文寫作,后來轉為中文,辦有《潮流》季刊,代表人有張彥勳、林亨泰、詹冰等。
4、現代詩社:1953年2月1日,紀弦獨自創辦《現代詩》詩刊,到1964年結束。刊發戰斗詩、自由詩、現代詩,主張詩歌橫的移植及知性。代表詩人有紀弦,羊令野、方思、楊喚、鄭愁予、林泠等。
5、藍星社:1954年3月,詩人覃子豪、余光中、夏菁、鐘鼎文、鄧禹平、蓉子等在臺灣發起成立。后來加入的有羅門、周夢蝶、張健、向明、楊牧、夐虹、黃用、吳望堯、阮囊、楚戈、鄺中玉、苦苓、羅智成、方明、天洛、趙衛民等,他們的詩歌風格多樣。
6、創世紀詩社:1954年10月10日,由軍中人士張默、洛夫、痖弦等在左營成立,有刊物《創世紀》。提出建立新民族詩型。
7、葡萄園:1962年成立,文曉村任總編輯,希望能夠在反共、戰斗文藝以及脫離現實的現代主義思潮中走出另一條路,回歸真實,明朗,創造有血有肉的詩章,以“現代化的中國”為新詩的追求目標。
8、笠詩社:1964年6月成立詩社,創辦《笠》詩刊,提倡面對現實,反對現代主義的超現實主義和象征手法。代表詩人以臺灣籍為主,有林宗源、趙天儀、靜修、非馬、白萩、李魁賢、黃荷生、巖上、龔顯榮、許達然、杜國清等。
9、龍族詩社:1971年1月1日成立,主要成員有辛牧、施善繼、林煥彰、蘇紹連等,主張中國風格,用中國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出版《龍族》詩刊。
10、大地詩社:1971年6月成立,后辦《大地》詩刊。成員有陳黎、張錯、王潤華、淡瑩、林明德、陳慧樺等。他們重視橫的移植形成的現代詩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從現實生活吸收必要的養分。
11、草根詩社:1975年成立,主要成員有羅青、張香華等。主張擁抱傳統,但不排斥西方,提出各種詩體的實驗與創作、認為詩歌可合一,發展新民歌。
12、詩潮詩社:1977年成立,創辦《詩潮》詩刊,主要成員有高準、丁潁等。提倡詩歌發揚民族精神,把握抒情本質、建立民主心態,關心社會民生,注重表達技巧等。
13、陽光小集詩社:1979年成立,代表詩人有向陽、林野等,主張尋民族之根,探索多元精神,促進詩歌與畫、歌等藝術結合的努力,從而達到社會化。
    
張雙英的《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是我至今為止看到一部資料較為全面,脈絡相對清晰的詩歌史著作,借鑒著作中的詩歌分期,以饗本書的讀者。他將1923-1945年間的詩歌,描述為:創新、寫實與超現實的詩歌:1945-1954為回歸、失落、奮斗的詩歌,而在50、60年代,是政治壓抑與細化解脫時期,這時出現了鼎足而立的三個詩社。60、70年代,他命名為百家爭鳴時期,這時候出現的社團有葡萄園、笠詩社、龍族詩社、大地詩社、草根詩社、詩潮詩社、陽光小集詩社。八十年代是多元時期,詩歌出現多種風格,有席慕容等為代表的抒情詩,吳晟為代表的鄉土詩,張默為代表的懷鄉詩,杜十三為代表的弱勢族群詩歌,陳黎為代表的政治詩,羅門為代表的城市詩,林彧為代表的環境生態詩,探討社會問題、女性主義、后現代主義等各有其代表詩人。九十年代為詩人自我定位的努力期。如果細究,也許此著中的分期有點雜亂,劃分缺少統一的邏輯,但是,讀者們能夠大體了解到,臺灣詩歌在持續發展中,有高峰期,也有拓展期。臺灣詩歌的行走歷程也許可以成為大陸現代詩歌的一個參照。如果說臺灣詩歌在八十年代反映了現代詩歌的多棱鏡現象,那么大陸九十年代的詩歌相應如此。當前,隨著網絡的發展,兩岸交流的增多,詩人間走往頻繁,詩歌的地域性或者時代性、政治性的色彩沖淡了不少。至于未來的走向如何?兩岸的詩人和讀者都抱著極大的興趣期待。
      
二、編纂本書的機緣與目的
    
編纂本書的機緣,首先來自詩人李少君與出版社的相約,其次不乏一點從事詩歌教育者的私心。
    
我曾在李少君先生組織的一次海峽兩岸詩歌論壇上,發表過對臺灣詩歌以及兩岸的詩學進行溝通的設想。這是因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接觸詩歌,我對國內的臺灣詩歌讀本皆有翻閱,大陸的臺灣詩歌研究者古遠清、陳仲義等教授研究臺灣的詩歌著作,也常是先睹為快,從中引發不少興趣。雖然本人的研究相對集中于大陸詩壇,但先后與臺灣詩人,如羅門、蓉子、管管、方明、古月、焦桐、顏艾琳等以及詩歌教育者簡政珍、方群、蕭蕭、孟樊、丁旭輝等都有過交流,直接獲得過一些一手資料,對臺灣詩壇的了解逐步深入。還有一原因,大陸目前出版的當代文學史或詩歌史,盡管相應增加了有關臺灣詩歌的論述,可是依然集中于五六十年代的三個詩社及代表詩人。臺灣也有比較好的詩歌讀本,如方群、孟樊等編選的《現代新詩讀本》,作品按照每個年代,遴選出代表該時代的代表作,在臺灣作為大學教材通用,因為出版的地域限制,大陸讀者所知甚少。作為一名從事詩歌教育的老師,我覺得大陸的教材里,只講述一個年代的詩歌是不足夠的,臺灣現代詩歌一直像一條奔流的溪水,在往前流動,時急時緩地發展,某些方面可以給大陸詩歌以參考或引領。作為一位詩歌研究者,我還想幫助讀者對臺灣詩歌有更貼近一些的了解。某些詩人,由于時代與政策原因,曾被大陸的主流意識形態打造成鄉愁詩人,使讀者若干年來,都不能完全了解其詩歌的多樣性,這顯然也是不夠的。
    
因此,在本書的編纂中,我有兩個設想:一是普及臺灣詩歌,較大規模地展現臺灣詩人的面貌,不限定某一時期,某份刊物或某種流派,這樣才能使大陸讀者對臺灣詩歌有較為全面的認知。臺灣現代詩人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大陸過去的已經成名的詩人,二為軍中人士,三是本土成長的詩人,包括早期日語寫作的詩人,后來大陸第二代傳人等。這些詩人涵蓋了五十年代以來的主力軍乃至當下活躍的新銳,臺灣本土所說的老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在詩選中都能夠一睹風貌。既有1930年代發表詩作的紀弦(路易士),一直到當下活躍的陳黎、夏宇、羅青、蕭蕭、方群、鴻鴻、林婉瑜,還有老當益壯的洛夫等。對詩人個人而言,有些詩人是詩壇的長壽者,如余光中、洛夫等,他們仍然具有詩歌創新能力,于是較多地選擇了他們不同時期的詩,以此使讀者對大量的臺灣詩人有多角度的感知,對某一位詩人又有深入的了解。這也許是本部詩選與其它詩選最大的不同點之一。不去有意均衡每位詩人的作品,而是在每個時期,挑選出一位或幾位相對重要的詩人,并挑選出更多的代表性詩人,使讀者能夠從中體會。二是本書為避免讀者簡單地對詩人排座次,采用了按照出生年齡排序的方法。這樣的目的,使讀者能夠大致了解歲月流逝過程中,那些曾經燦爛綻放過的生命。如今詩人們有的仙去,有的還在耕耘,這種以時間為序的排列,比較容易看出同一個時代的詩人有著一個時代的共同的話題、寫作傾向。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在現代主義上做足了功課;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在本土化寫作、后現代主義寫作中進行了新的突圍;而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有的回歸傳統,有的重新出發。
   
如果還有原因,那就是為更大程度地方便大陸課堂的臺灣詩教學。本書擇選了六十余家詩人的詩作,并做了簡明扼要的詩人生平介紹,比較適合作為臺灣現代詩歌課程教材。不過,由于編選者的學識淺薄,材料所限,目前所選詩篇也許不完全為詩人最佳之作,但是在編選時所依據的原則是:1、盡可能選擇詩人具有代表性的詩作;2、盡可能選風格獨特的,有利于展現臺灣現代詩歌發展史走向的詩篇;3、對個體來說,比較為大眾所知,而且相對成熟的詩人,如洛夫、余光中、紀弦、羅門、周夢蝶、席慕容、陳黎多選,以期通過本詩選,能使讀者大致看到某位重要詩人的總體風格及其演變過程。對于同時期的其他詩人,有的雖只挑選了一首代表作,但這首代表作應該極具特色,是臺灣詩歌中的一朵特別之花。
   
之所以編選這部臺灣詩歌,更希望大陸的詩歌愛好者從中汲取精華。臺灣的現代詩延續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大陸的現代詩發展脈絡,而大陸的詩歌在共和國建設開始,為詩歌大眾化,反映工農兵的生活現實、表現集體主義思想而停止了現代主義詩歌的探索空間,個性遭到泯滅。臺灣的這批詩人,他們有的在大陸已經開始現代詩創作,有的到海外,吸收西方現代詩的創作精華,有了自己的新創。不僅僅在思想領域,而且于社會、哲學領域進行開拓,詩與宗教、詩與圖像、詩與民謠、音樂等藝術樣式和媒體的多種結合,也給當下詩歌的繼續探索帶來了不少參考經驗。
 
然而,編排上可能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客觀問題。因為我所選的詩人和詩集,多來自個人收藏,為更廣泛的遴選帶來了不小的遺憾。有些重要詩人的重要詩歌,因才識所限,或許沒有恰如其分地選入。這種缺失,請讀者多多包涵。
 
三、參考書目
 
為了能夠與讀者更進一步交流,現將部分參考書目列下,若有不足,期待以后還有機會彌補:
 
(一)  詩選
 
1、臺灣詩選(一),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
2、臺灣詩選(二),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3、流沙河編著:臺灣詩人十二家,重慶出版社1983年
4、陶梁選編:臺灣現代詩拔萃,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年
5、柳易冰選編:鄉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6、非馬編:臺灣詩選,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
7、沈奇編:九十年代臺灣詩選,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8年
8、紀弦等著:世紀在漂泊,美國德維文學協會。
9、奚密編選:二十世紀臺灣詩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年
10、方群、孟樊、須文蔚:現代新詩讀本,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11、余光中總編,張默、白靈、向陽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1970-1989年,九歌出版社1989年
12、吳思敬等編:兩岸四地中生代詩選,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
13、傅天虹主編:漢語新詩名篇鑒賞辭典,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0年
14、蕭蕭主編:優游意象世界,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
 
(二)部分個人詩集
 
15、鄭愁予:鄭愁予詩選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4年
16、鄭愁予:蒔花剎那,花城出版社1988年
17、簡政珍:紙上風云,臺北:書林書店1988年
18、簡政珍:季節過后,臺北:漢光文化事業1988年
19、簡政珍:爆竹翻臉,臺北:尚書出版社1990年
20、夏宇:腹語術 夏宇出版1991年
21、羅門著,謝冕編:羅門詩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公司1993年
22、蓉子著,陳素琰編:蓉子詩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3年
23、紀弦著,藍棣之編:紀弦詩選,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3年
24、紀弦:紀弦精品,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25、夏宇:摩擦 無以名狀 臺北:唐山出版社1995年
26、蕭蕭:緣無緣,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27、余光中詩歌選集(三輯):蓮的聯想、白玉苦瓜、隔水觀音,時代文藝出版社1997年
28、陳大為:再鴻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29、蕭蕭:云邊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30、夏宇:salsa,夏宇出版,1999年
31、蕭蕭:凝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32、蕭蕭:皈依風皈依松,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33、席慕容:在黑暗的河流上,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
34、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35、簡政珍:當鬧鐘與夢約會,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36、張默:張默詩選,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
37、蕭蕭:后更年期的白色憂傷,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
38、白靈:白靈詩選,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年
39、葉維廉:葉維廉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
40、周夢蝶:剎那,北京:海豚出版社2010年
41、洛夫:洛夫詩全集(上下),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3年
42、陳黎:陳黎詩選1974-2010,九歌出版社2013年。
43、陳黎:陳黎詩集II.1993-2006,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
44、陳黎:陳黎詩集III.2006-2013,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
45、管管:管管閑詩,江蘇文藝出版社2015年
46、楊牧:楊牧詩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
47、痖弦:痖弦詩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年
 
(三)論著
 
48、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49、張雙英:二十世紀臺灣當代新詩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50、古遠清:臺灣當代新詩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51、王金城:臺灣新世代詩歌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
52、章亞昕:二十世紀臺灣詩歌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因此,這部詩歌選集,盡可能將臺灣半個世紀以來的部分詩人及其代表作、各種風格集結一起,做一次時光的留影,也許斑駁,希望它照見了詩歌世界中臺灣的過往和兩岸的未來。
                                       
《臺灣現代詩選》,李少君、陳衛主編,現代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定價:46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永久在线观看黄网站| 18岁大陆女rapper欢迎你|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国产男女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一| 一级特黄a视频| 亚洲国产亚洲片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成人免费av片在线观看| 成年午夜性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一区| 野花日本免费观看高清电影8|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午夜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 成人污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换爱交换乱理伦片免费| 草草久久久无码国产专区| 992tv在线|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亚洲激情视频网站| 同性spank男男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电影| 性欧美69式xxxxx| 果冻传媒和91制片厂| 深夜爽爽福利gif在线观看| 青青草99热这里都是精品| 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桃|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奇米色影视|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语free性xxxxxhd| 小四郎在线观看| 日本精a在线观看| 欧美乱xxxxx| 欧美成人免费高清网站| 白白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美国十次啦大导航| 青楼18春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