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讀中短篇小說,尤其那些筆簡意豐的優秀小說。邂逅云崗的中篇小說《蘋果樹》,便忍俊不禁,想寫些文字,一吐為快。這篇小說刊登于《延安文學》2013年第五期,收錄于《罕井》中短篇小說集。《蘋果樹》和我的職業有太多的交集,所以對這篇鄉村敘事情有獨鐘,能讀出鄉村發展改革中真實畫卷,能領略農耕文明轉變過程中農民內心的情感裂變和震痛。
云崗的《蘋果樹》植根于現實生活之中,接地氣。有對農村改革開放幾十年來農民生存狀態的深度思考和反思。他的這篇小說不是主觀感性的經驗表達,而是生命感受的切膚之疼。文本敘述了渭北兩個不同性格的鄉村女子換換和娟娟的愛情和婚姻,在時代的風云變遷中她們兩個不同的生活軌跡,在鄉村發展的舞臺上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繹著不同的酸甜苦辣。
《蘋果樹》這篇小說,云崗匠心獨運,嘗試采用了Y字型雙線結構,就如蘋果樹的修剪,采用自然開心型一樣。通風透光,且脈絡清晰。兩個人物換換和娟娟交替敘述,搭建一個懸念跌出的迷宮,使整個故事猶如一個分岔小徑的秘密花園。懸念一,換換和娟娟找的對象,陰差陽錯。媒人給換換介紹的對象,閨蜜娟娟作陪,男方宏偉卻相中了娟娟。原先給娟娟介紹的對象黑蛋,娟娟不滿意,最后和換換結為百年之好。兩個人的婚禮也形成鮮明的對比,娟娟的風光排場,換換的簡單寒酸。兩個人的命運從此改變。懸念二,生活境遇的不同。農村改革開放初期,娟娟夫妻頭腦活泛,去城里銷售水泥,日子如芝麻開花節節高。換換兩口子,人老實,在鄉村日出日作日落日息,生活過得舉步維艱。承包果園,才看到一線曙光。借債蓋房,還向娟娟開口。似乎生活對娟娟來說是明媚的陽光,對換換來說是沉重的苦難。懸念三,娟娟兩口子不是誠信經營,而是投機取巧賣假水泥,被查處,家被查封。換換兩口子種植蘋果樹,科學管理。經濟上稍有寬余。生活觀念的不同,或者說價值觀的不同,導致人生的舞臺上演出新一段悲歡故事。懸念四,換換的蘋果園,增產不增收,賣果子難,心里異常焦急;娟娟兩口子擺平“假水泥“事件”后,又東山再起,折騰買了農用車拉石頭,低價收購果農的蘋果,販賣,從中盈利。可是,娟娟夫妻的貪心,倒換箱子賣蘋果,這一次,栽了大跟頭,為不誠信的經營理念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換換兩口子蘋果雖然沒有換來豐厚的利潤,倒也小富即安。在縣城的街頭碰見淪落的娟娟,悲喜交加。
云崗在構思《蘋果樹》時,就如下棋時排兵布陣,每個懸念都如一顆棋子,擱置得恰到好處。所以,讀完《蘋果樹》,感覺酣暢淋漓,收獲一場閱讀的“嘉年華”。
云崗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作家。他的這篇《蘋果樹》,作品流動著一種至善、至純、至美的情感。如娟娟在換換落魄,日子過得艱難時,買了一籃子雞蛋,硬給孩子二十元錢。換換在娟娟家被查封后,沒有落井下石,用架子車拉了兩口袋麥子送去。這些小細節,真實而生動,給作品增添了許多藝術感染力。
對鄉村現實問題的深度思考,也是這篇小說所揭示的主題之一。像換換這種熱愛土地,扎根農村的普通村民。如何脫貧致富奔小康,如何盡可能讓果農增產又增收?換換是農村新型農民的代表,辛辛苦苦經營果園,科學施肥,合理修剪。到了秋天,碩果累累,但這些蘋果怎么能換成豐收的喜悅?小說中果農把蘋果拉倒鄉政府的院子,很耐人尋味。政府引導發展經濟林果,這個愿望是好的,毋容置疑。但是,果賤傷農,菜賤傷農,這樣的事情在農村并不少見。這并非云崗在小說中杜撰,而是有太多鮮活的事例。我自己是在基層從事農技推廣的,這樣的情形,耳聞目睹的也很多。如何解決農民生存這一困境,需要宏觀政策的調控,也需要農民自己成立專業合作社,把握市場行情,來抵御市場經濟的風險。這是一復雜的命題,云崗在《蘋果樹》這篇小說中,對現階段農村、農民的生存境遇進行了素描,如何破解這一難題,需要理性的探討。
一個有良知的作家,總是對一些敏銳的社會問題,有所揭示和探討。云崗是一個具有悲憫意識和鄉土情懷的現實主義作家。《蘋果樹》在溫和的敘事中,有冷峻反思,對農村現階段農民問題的焦慮和不安,流露出云崗小說的個性化氣質,也是一個成熟小說家精神維度的審美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