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張麗琴的長篇小說《養父》有感
這么大部頭的長篇小說,是我近幾年來一口氣讀完的作品之一。因為是我師妹之作,更因為是寫我家鄉之作。這部小說給我一股蕩氣回腸、親切感人、似曾相逢的感覺。更難得的是:作者通過她的妙筆,展示了龍虎山一帶獨特的人文風貌、人情冷暖、宗教遺風、知青生活、山水有靈、家園情懷;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躍入我們的眼簾,一段段情愛與欲望,展現在我們面前。一路讀來,當讀到279頁“不管怎么樣,總要愛惜自己的生命。要知道,生命不只屬于你自己,也屬于深愛你的人,很多時候,我們更要為愛你的人好好活著?!睍r,我熱淚盈眶,為本書主人公汪舒岷的這種大愛:一心付出、為了自己的一種精神之愛,甘愿作無盡的犧牲,而這,也正是本書的最核心主旨。
作者積淀了20余年的素材,精心謀篇、出奇布局,從外婆外公傾情講述中的視角切入,不斷聚焦這塊土地上那段特殊歲月里特別的故事。我們說,歷史會湮沒黃塵古道、舊亭城臺,但文學的筆觸,會鮮活這里的每一個熟悉而陌生、陌生又熟悉的面容,在故事的演繹里、在百姓口誦的傳奇里……今天,作者張麗琴就讓這方山水養育的一個個父兄、姐弟、母子、伯叔復活在我們的眼前,他們是愛恨情仇的、他們是悲喜與共的、他們是生生不息的……
人生如戲,命運如劇。這部小說的語言、情境與主題思想、大道憫人、時代節奏等是相得益彰而完美無比的。要我談小說結構布局、道教思想、作者的技法技巧,由于我對小說研究不深,我不太懂也不敢亂揣度,當我在張維舟老師及麗琴那里,得到小說《養父》的那一刻,我就覺得有必要談點什么,但又無從談起,下面的讀后感,權當是隨想與雜感吧!
首先,我想就作者文中的幾個象征性的意象描寫,談談小說意境渲染的成功之處與加深龍虎山道教、道家思想的積極意義。
通常意境是指生活中的圖景與作者思想感情塑造的融合體,其中鶴的形象、鶴的眼與仙鶴起舞、雙鶴和鳴的場景再現。在第一章,汪舒岷出場時“他時時如同一只鶴,鶴的眼神,鶴的表情,鶴的一席黑白分明的顏色,鶴的與生俱來仰天凄唳的舉止與姿態?!薄八樵陲L里奮力張開雙臂,她覺著自己也是一只鶴,頎長的脖子輕輕婉轉,仰望著天。她緩緩地扇動雙臂,極力踮起腳尖,纖細秀足踩著細碎的步,在飛與未飛之間翩翩騰躍……”從此,在汪舒岷的腦海深處,刻進了鶴翔翩翩、輕靈曼舞、鶴鳴于天的美好,即便是在兜率宮遙望仙姑庵,也是這個美好,以至于水珠瘋了后,一天到晚挑著兩個垃圾袋,滿世界亂跑亂撞也如仙鶴晾翅般,左右回旋。以及水珠仙逝后,只要舒岷想念水珠的美,鶴的凌空姿態就在腦海浮現。還有大魚畫畫也用“鶴,鶴的相愛”來映襯,“大魚驚訝地看著汪舒岷,‘鶴,原來真的是鶴!他們像鶴一樣相愛!’大魚不敢打擾爸爸,怕爸爸在醒來后會倍加痛苦,他也寧愿看著爸爸在這回憶的瞬間得到片刻的滿足與快樂。”“你修長的雙臂緩緩扇動,你的身影翩然,你隨時即將展翅那無垠的蒼穹。多少次,我看到自己就站在你的身后,合著你心中的鶴之泣的節拍,我們的鶴之舞,踏著腳下茫茫積雪,一起扇動著翅膀,劃過漫天風雪,振翅高飛,振翅高飛......”以至金莎從大魚的畫里,讀出鶴的形象,“她抹掉淚水,轉身回畫室,目光再次落在大魚的畫上。她的身體在隨著畫中的那兩只白鶴一起翩飛,掠過蘆溪河靜默的河面,翩然于豐腴的大地之母,偉岸的大地之父……”。
鶴,是仙風道骨的,被稱為“一品鳥” ,多用于代指翩翩然有君子之風,喻指修身潔行而有時譽的“鶴鳴之士”,在這里,是道家神圣的象征。鶴,雌雄相隨,步行規矩,情篤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也是愛情高潔的象征,出塵飄逸,長壽得道,跟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有密切的關系,這里張道長、汪舒岷、水珠,都是鶴形象的化身。作者對這個場面的渲染, 意生于境、境由意生,境生象外,意與境渾、虛實相生,這是情、理、形、神在小說藝術形象中的和諧共生而完美統一,也是特定地域特定景致下,才有這等意象組合的描寫。作者又通過一次次的反復描摹,使這一意象深入讀者之心,也必將融此地域文化的特殊性、人物關系、愛情專一美好圣潔于一爐,將龍虎山之美、道教精神的內核,深深刻進閱讀者的心田。這,也是我對麗琴之筆由衷贊嘆的原因之一。
當然作者在寫鋼力行兇、大婚前夜,尚清古鎮寒冷、大雪的場景,與在兜率宮、仙姑庵的大雪場景、鋼力一路朝金槍峰爬行的場景渲染,都有大段的意象聯想、意境營造,讀來令人身臨其境。另外,寫大地之母的形象與水珠之美、水珠遭香蘭迫害,玉體橫陳于蘆溪之水:“水珠頭枕在蘆溪河石階上,身子浸在蘆溪河水里。河水漫過她潔白的雙乳,那被香蘭扒開的光潔的雙腿還在微微張開,蘆溪河水靜靜地經由她豐腴的胯間,悄悄流淌,不知道要流向何方?!睂⑷宋牡木芭c人物的美,渾然天成地溶于敘述之中,升華了小說本身的文本載體,達到了物我兩忘、景人一體的意境之美。
其次,談談作者人物命名及人物的個性反差的性格化塑造與人物命運的歸宿等關聯。我想,這部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的命名,都是作者熟讀《道德經》、參透這方水水山山、人情世故后的再創造,。每一個人物都是作者精心醞釀、巧妙布局、用跌宕起伏的情節呈現給熱愛小說的讀者。其每一個人物身上演繹的深奧、神秘、偶然、必然,尤其是在愛情、情愛、性與欲、癡情與放縱等,既暗合道家思想觀,也合乎世俗化的理念。小說的戲劇性沖突,一個接一個,很是引人入勝,得益于作者的長期積累和從民間收集材料。故事是知青系列的題材,作者沒有進行分析這一運動的意義,而是用人物的關系、情感的交錯、他們命運的走向來事實詮釋,讀者讀后自然明晰其間的評判。
龍虎山的人文地貌、故事傳奇、道教的根基給這塊土地帶來了神秘的氣息。女陰石、金槍峰,是人類生生不息、繁衍滋長的象征。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柔弱勝剛強。這些道教始祖老子《道德經》的理念,作者是深研窮究了的。道之陰陽與角色在小說里的性情表現,是相得益彰的,這集中表現在對鋼力、水珠一男一女人物的塑造上。鋼力:剛強如山、耿介性烈,做事雷厲風行、敢擔當、為民為公,很有魄力,是男性陽剛之美的體現,愛情上,為得到最完美的愛,也是烈焰焚身、飛蛾撲火般壯烈,最后用刀解決了自己的苦悶,死在金槍峰上,何等豪邁與英武,鋼力一心為民、大公無私,為百姓建造百年工程,幾座水庫及攔河壩,是大仁如山、大愛無聲、仁心萬古,如高山險峰,永遠屹立于蘆溪之畔;水珠:美麗柔情、溫婉有致、智慧超群、冰清玉潔,她是女人之中的女人,是善如水、柔情如水,她與汪舒岷的邂逅,就是天造地設的安排,本來是龍虎山山水的精靈所化,奈何命運多舛,鋼力對她的追求,勇猛冒進,以強暴事發為節點,一次次、一步步將故事的曲折、蜿曲,矛盾沖突推至高潮。
人物安排上,鋼力的莽撞、剛烈與舒岷的文弱、秀慧形成對比;鋼力與有根,兄弟間的個性,也是反差極大,尤其對待性事上,鋼力是要得到人也要得到愛,有根較隨俗,有美麗性感即可,與香蘭之間,即使沒有愛,也放縱肉欲;舒岷則是愛情至上、圣潔高尚,為了愛的一個眼眸,心中的信仰,一輩子與張道長一樣,無性而有貞愛,用自己的苦修、精誠換取人世間至圣至真至美的愛,“汪舒岷”,三字有山有水,也是男女合體、父愛母愛大愛一肩挑。但從現實眼光來看,鋼力與舒岷都是悲劇人物。相反,金有根,是龍虎山文化的堅守者,品性平和,不會大喜大悲,他帶領人們協助鋼力為民辦事、斗爭李金財、香蘭這等敗類,最后,經營尚清古鎮的管理、天師府雕刻、與葉天慈修成正果,是作者謳歌的,也是當下贛東北大地有作為的一代典型。香蘭這個人物,也是這組反差里的獨具個性的人物,她生性放浪、由于堂叔強奸而在男女關系上隨意,用自己的風騷與性感魅惑著一批好色之徒,但骨子里是追求真愛的女子,她與姐夫曹書記的茍合,對姚木軍的思慕、對水珠受寵的嫉妒,是她對人生玩世不恭的故意,最后,投黃浦江自盡,也是對命運不濟的控訴。
最后一個重要人物——大魚。這里作者化用莊子《逍遙游》的句子“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因為鋼力與水珠的孽緣,有了一個山水精靈的希望——水魚。他的精致面容與聰慧、早熟、博學,在張道長與“養父”汪爸爸的精心打造下,成為寄托這方山水未來的象征,從古鎮到縣城,從鄉下到北京,從國內到歐洲,他是人們對大鵬展翅高飛,一代更比一代強的典型。
道德經與道教、道家與龍虎山,龍虎山與張天師,世俗與仙界、欲望與愛情,這一組組的聯系及矛盾,深深地在讀者心里植入一個個疑問與解答。鋼力易折、水珠泡影、香蘭不香、有根固本、大魚化龍、光亮暗黑、金財守財,從這些人物的命名,也看得出作者反諷世道、揭示人物個性及命運的別具匠心建構。我們的身邊,不論何時何地,都會遇到這般風物的人,這也是該小說塑造人物成功與作者留心身邊人物而創作成功的要訣之一吧。
此外,我對這個小說的語言及作者女性視角,來敘述故事、描摹生活細節,對每一個情節的轉合處,作者愛用散文化的獨白、詩化的語言,要么記述與外婆的情感、要么對人生及人物命運的一段暢想;尤其是運用家鄉方言、俗語、歇后語,讀來更見作者文筆的精彩與生活的細心觀察。有鄉土味更有時代感,有文雅處更見俚俗風,這是一本了解龍虎山地區周邊風俗的好小說。
當然作者沒有再現文革期間運動斗爭的激烈場面及反思知青生活、上山下鄉的大潮,而是用安靜平淡的語句一筆帶過,可能與當地宗教氛圍、人們的淳樸厚道、也與這批上海來的知青素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這也是作者對自己家鄉故土的愛戀與對這方水土上可敬可愛的人們的褒揚吧!畢竟,安謐祥和,富庶甜蜜永遠是人們最大的渴盼。
我家距離仙水巖僅有十來華里, 1984年秋天,跟隨自己鄉鎮初一年級下學期的旅游實踐,在老師組織下,到過最原汁原味的龍虎山旅游,回來還進行征文比賽,孩童時的天真無邪,與同學鉆崖洞探古墓、登仙巖眺望蘆溪、如帶而逝,聽傳說講述而好奇;1993年又在上清中學實習,對古鎮風情、天師府的神秘、仙龍山風景、蘆溪河采石、帶學生山中河畔野炊,丹桂飄香、上清豆腐……,讀著小說,又勾起我對這片山水風光和青蔥歲月的最美回憶,捧讀《養父》長篇小說,此情此景能不再次浮現于我的視界嗎?
真得感謝我的校友師妹!感謝您的空靈神采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