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大度、大仁、大義的安黎文學精神
——讀安黎散文集《耳旁的風》
著名作家安黎先生散文集《耳旁的風》出版后,沒想到一天突然收到來自銅川的一個陌生電話,詢問我是郭軍平老師嗎?我說是的,他便介紹了個人的身份,原來是安黎先生的朋友名叫左岸的先生打來的。待確實以后,先生說是安黎先生回饋作者贈書,沒想到安黎先生說到做到?!把员匦?,行必果”,就這一點,我無形中便對安黎作家產生了敬仰之情。之前我因為在安黎先生征文活動中曾經有兩篇文章獲登安黎微信公眾號,一篇《讀安黎》,另一篇是《作家安黎印象》。原來征文中有這么一個回贈活動,沒想到好長時間我都忘記了的事情,安黎先生卻信守諾言,開始了一一回贈行動。從這點做事情的氣度上,我覺得安黎先生大氣、大度、大仁、大義。——讀安黎散文集《耳旁的風》
文如其人。最近我因為牙痛便掛吊針便拜讀安黎先生的新散文集。病房的安靜,非常利于人的精神安靜,加之牙痛的劇烈,才剛剛采取了拔除手術,所以術后的疼痛是令人不堪忍受的。但是在這醫痛的過程中,正因為讀了安黎先生的文章,我反而似乎疼痛減輕。原因不用說:一是安黎先生寫文的那一種敢于直面現實的真誠的勇氣以及對于坎坷的文學生活的毫不妥協的赤誠精神打動著我;一是安黎先生開闊的行文思路以及矯健優美的文筆吸引著我。我忘記了疼痛,如果說疼痛如針扎,如錐刺,如刀鋸,那么,我感到我所受的皮肉之苦與安黎先生在文學上所受的苦相比,實在太渺小渺小了。
一、安黎的大氣、大度
安黎作家有他獨特的寫作視角,他不走一般眾人都走的光明大道,而是沿著一條幾乎無人行走的羊腸小道前行。如此在文學上的獨辟蹊徑要么一鳴驚人,要么永遠被人排斥。然而,明知冒著這樣的風險安黎先生卻依然不悔,他有自己的信條,他有他的追求,他又有他的思想支撐點。本著這樣的邏輯,故安黎先生在能夠成為一位著名作家之時,實際上完成了他思想上的建構。
從安黎先生的文集中,多多少少方面的信息都透露出這樣的思想。比如安黎先生在《雪燕老師,您還好嗎》一文中提到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雪燕老師的丈夫——一位文化屆的省部級官員提出了你“這么有才,為什么不能走紅”。他說他也思考過,得出的答案是讀我的文章“只能讓人絕望”。最后延老師叮囑他要用自己的文字“給人以希望”,“至少在文章的末尾,要綴一個光明的尾巴”。而安黎先生卻認為自己辜負了延老師的良苦用心,因為他無法改變自己的文學理念,文學思想,他坦白地直說“而我把自己掛靠在卡夫卡的身上,總想對人生的終極意義進行徹底的透析?!惫膺@一個典型例子就足夠說明我的直觀判斷了。安黎先生在《三位令我感動的讀者》一文中說道:“我寫作,從不對官方的加冕抱有幻想。因為我之所言,不但不會取悅對方,而且常常會令他們皺眉”。我始終堅信文學的裁判官只有兩個:當下是讀者,未來是時間。面對鮮花與掌聲、面對榮譽與獎杯的誘惑,安黎先生沒有妥協自己的文學立場,沒有改變自己的文學角度,按照安黎先生的才氣,他完全可以寫出文采斐然的歌德頌功的文章,寫出可以贏得獎杯和獎賞的文章。然而先生沒有這樣選擇,也許這樣選擇對于先生來說無異于自殺行為。因為一個有著正直感的作家受著良心上的濃重譴責。
安黎本身是一位有著強烈自我批判意識的作家,這是具備大氣、大度作家人格的重要因素。一個作家,不能盯著銀子而活;否則,他的良知就大大的壞了。作家本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對人們的精神坐標影響巨大。試看,那些桃李滿天下的名師和那些偉大的作家相比,誰的影響更大,結果,不言而喻。一個只有不斷敢于解剖自己缺點的有勇氣的作家,才會有勇氣去解剖別人。從安黎的文章里,字字句句都可以看出作家在不斷解剖自己、批判自己的內容,這是一般作家很難做到的。而對于散文而言,屬于寫實性的文字,哪能胡編亂造呢?作者的處處剖析自己、暴露自己顯示了安黎作為一位獨立有思想作家的大氣、大度人格和精神,這是我們應當深入學習的地方。細細剖析安黎先生的大氣、大度還要從以下著手。
二、安黎的大仁、大義
安黎熾熱的文學熱情從十八歲就開始征程,從他一次次又一次投稿的失敗中,經歷了恥辱,經受了嘲諷,然而,正像所有的經歷都是財富一樣,安黎在追尋文學夢的失敗歷程中也遇到了一個個讓他畢生難忘的感恩的人。正是這些令他感恩的人身上的“仁義”精神也深深地感動了他,這使他深深地具備了一種難忘的感恩的情懷。由于對文學有著高遠的追求,而他高遠的追求又和他底層的身份極不對應,這就決定了他的文學征程要更艱苦要更磨難。事實正是如此,在一次又一次的退稿中,門房老人不再把他的退稿信擺在外面的桌子上,而是悄悄地收藏在抽屜里,然后又悄悄地交給安黎。就是老人這么一個細致的動作,竟然讓作者幾十年來感懷不已,現在分析看來,正是老人的這一格外的體恤才真正的保護了作者的自尊,促使作者不斷努力,不斷前行。而如果老人不這樣的話,那無疑是在撕扯作者的自尊,最終會徹底摧毀一個人的最后堅守。顯然,那是為人良心的殘忍。但是,這里,門房老人的“仁”性體現了出來,正是這一點細微的閃光,直燭作者內心的心靈,令作者深深地感受到“仁愛”的力度。而這些精神營養正是一個作者所必須具備的寫作態度。因此,我們多從安黎先生眼里透徹出他對“小人物”的同情,對為富不仁者的痛恨。另外還有一個讓他感恩難忘的“雪燕老師”,正是雪燕老師以大姐般的關愛、以慈母般的呵護才讓安黎感受到文學上的溫暖,而這些溫暖也是形成作者大仁、大義情懷的基石。
除此之外,還有來自遙遠的三位讀者對作者的牽掛:一位是草原上的大媽;一位是醫學專家許先生;一位是火車司機史師傅。三位讀者對作者如神般、如孩子般、如兄弟般的敬仰、關愛。這能說明什么?只能說明作者的作品寫到了他們的心上。草原大媽崇拜安黎到了每次都要為他燒一根香的地步,并且預言他的不幸,后來作者證實自己的確陷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糾葛之中。如果撇開迷信唯心論調,我認為這正是“心誠則靈”的體現。正如一個人倘若愛上一個人,那么即使在遙遠的地方都能感受到他的呼吸、他的溫度、他的一舉一動。這位草原大媽是一位人民教師,她把安黎的作品作為“精神食糧”來過冬,多么求知如渴的讀書精神。這也同樣說明了作者文章的力度和深度,會徹底征服一個人的內心,喚醒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正因為如此,這位大媽才具有神奇的“預測術”,因為此時她與作者的精神息息相通,預示作者未來的不幸,這是從心理上因愛而產生的高度警覺,就像一位疼愛自己孩子的母親,忽然因為做了一個不祥的夢就很快擔心自己心愛的孩子的心理現象。假如這位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即使做上一千個壞夢也不會去擔憂自己的孩子的。草原大媽燒香擔憂的道理正是如此。當然,還有另外兩個人的故事,這里不再贅述。每一個故事的背后都是相當的感人,這可見安黎作品基于人心的深度和力度。
從這三位讀者的典型事例上,充分說明了好的作家作品要為民所認可的真理。當然,能不能流傳下去,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時間的考驗。但是,從歷代大浪淘沙傳承下來的精品中,我們無不可以看到那些敢于說真話的作品的力量,敢于為民請命的作品的力量。這才是檢驗一部作品是否偉大的試金石。如果一個作家不具備“大氣、大度、大仁、大義”的人格坐標,那么他不配登上一流作家的地位。如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敢于直刺丑陋的現實;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民本思想照耀千古文壇。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聯十大、作協九大曾經說到“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把崇高的價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導人們向高尚的道德聚攏,不讓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無節操的垃圾淹沒我們的生活?!绷暱倳洈S地有聲的講話精神正是對文藝工作者的嚴格要求。文藝貴在傳遞“真善美”,鞭笞“假惡丑”,從而引導這個社會向著美好的方向前行。而這些,安黎先生的作品做到了,他在勇于解剖自己的同時,也勇于解剖社會的瘡疤。他如魯迅一樣,拿起解剖刀既解剖自己,也解剖別人。他是一位表里如一的人,是一位具備“大仁、大義”之心的人;正是因為他具備了“大仁、大義”之心,這才讓他對個人的榮譽與前途不屑一顧;正是這樣的人格魅力,才形成了他“大氣、大度”的人生情懷。當代扛鼎作家陳忠實先生生前多次贊譽安黎先生,稱他是難得的文學人才。這些評價和關愛既是出于愛才惜才的大家心理,也同時體現了安黎作品的不同流俗和他的思想魅力。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刻洞徹和語言的精美精到著稱,被《文藝報》譽為“思想的王國,語言的石匠”。也許,這是對他的恰當定位,我看此評不為過,只有不到之處,那就是他的不同流俗與他的獨立精神以及他立足于底層人性的深切關照。這些內容都透射出他“大氣、大度”的胸襟和超越了個人私利的狹隘為民立言的“大仁、大義”之精神。在呼喚真文學精神的目下,安黎先生正為媚俗拜金的作家們做出了做人作文的生動典范。
作者簡介:郭軍平,陜西澄城人,研究生學歷。全國十佳教師作家,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會員;《大渭北》(季刊)主編,《古徵文學》(雙月刊)主編,陜西師范大學《學子讀寫》特約主編;著有散文集《詩意語文——走筆黃土地》《詩意語文——游牧心靈》,曾獲“杜鵬程文學獎”、“浩然文學獎”、入圍“第三屆葉圣陶文學獎”全國校園文學教師組作品一等獎,中宣部《黨建》“美麗中國鄉村文化”征文一、二等獎;在一百多家知名媒體發表散文、雜文、評論三百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