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王曉波的愛情詩
☉周瀚/文
今年是新詩誕生一百周年,在這一百年間,關于新詩的討論從未間斷。白話詩作為打破傳統(tǒng)格律的新形式出現,開創(chuàng)了社會新風氣。新詩需不需要押韻?新詩如何吸收舊體詩的美學觀?新詩如何借鑒西方的現代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這些問題至今仍引發(fā)人們的思考和討論。當我讀到王曉波的愛情詩時,不禁豁然開朗。他描寫現代人的愛情,詩歌充滿了悠悠的古典韻味。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詩在繼承和發(fā)揚古典詩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后,可以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王曉波愛情詩的中心意象是花朵和美人。一方面,他眼中的美人是一朵朵嬌柔羞澀的花朵。另一方面,眼中的花朵又是一位位傾城傾國的美人。雖然將美人比喻成花朵,將花朵比喻成美人在中外寫作技巧上較為簡單和老套。但王曉波卻將比喻賦予了中國化特色,以梅花和荷花來形容美人,令比喻充滿了中國特色。中國詩人自古以來盛贊梅花和荷花。梅花不畏風霜和雨雪的高貴品質‚被詩人贊不絕口。如南宋陸游有多首詩詞詠梅:“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梅花絕句之二》)冰雪覆蓋梅花,彰顯梅花的仙逸韻姿。陸游最欣賞的是梅花不屈服于寒風酷雪的高堅氣節(jié):“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jié)最高堅。過時自會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梅花絕句之三》)以及梅花不怕妒嫉和摧毀的高潔性格:“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卜算子·詠梅》)李清照亦曾贊美梅花非群花可以相比:“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此花不與群花比。”(《漁家傲》)。荷花亦以品德取勝 ‚北宋周敦頤在《愛蓮說》贊揚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荷花的美姿同樣吸引人,不少詩人喜歡將荷花與古代美女甄宓(洛神)、文君、西施等等相提并論。如隋代的辛德源《芙蓉花》:“洛神挺凝素,文君拂艷紅。麗質徒相比,鮮彩兩難同。光臨照波日,香隨出岸風。涉江良自遠,讬意在無窮。”又如晚唐皮日休《詠白蓮》:“細嗅深看暗斷腸,從今無意愛紅芳。折來只合瓊為客,把種應須玉甃塘。向日但疑酥滴水,含風渾訝雪生香。吳王臺下開多少,遙似西施上素妝。”將白荷比喻為素妝的西施‚美麗動人。古人吟誦梅花和荷花形神兼?zhèn)洌鯐圆ㄑ赜妹坊ê秃苫ㄟ@些傳統(tǒng)的美好意象,但他比古人更癡情,以真摰而熾烈的愛情灌溉意象。于是他的愛情詩突破了傳統(tǒng),花朵和美人融為一體,美人似花,花似美人;情為花開,愛為人長。詩歌美輪美奐、感情濃厚、意境優(yōu)美,充滿了古典的中國味,耐人咀嚼。
試看他的《我叫你梅或者荷》:
無需要太多 期盼相逢
縱使千里獨行跨萬水越千山
縱然旅途 千里封冰萬里雪飄 盼只盼
遇見一名叫梅或者荷的女子
無需要太多 祈盼相逢
不懼畏獨行千里險阻滿途
不畏懼萬里無路 覓前路
心中有光 定能看見光亮 盼只盼
遇見一名叫梅或者荷的女子
她有梅的不畏苦寒有荷般高潔清芳
《我叫你梅或者荷》表達了理想中的愛情對象,是一名叫梅或者荷的女子。她既要有梅的不畏苦寒‚又有荷般高潔清芳。這在現實中幾乎不可求,雖然現實與理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王曉波卻從來沒有放棄這種向往。他在不少詩作中反復吟誦梅花和荷花‚近于癡迷的狀態(tài)。如《誰能及這青梅竹馬》的第二節(jié):
你的發(fā)梢有七彩的虹
你的面容如百花中含苞的荷
你走過的小道青梅正飄香
此刻 竹竿為馬 鉆木為火
魚獵 揚穗 生生不息
又如《梅花的訊息》:
鋪天蓋地的寒 徹骨的冷 還有
冰封大地三尺的雪
可你卻綻放了 綻放得不畏風霜
送來一段香 逸自你的苦寒
某月某天我凝望你
分明看見一朵梅
在你宇眉間綻放春天的
訊息
人生的每個階段對愛情的理解并不一樣。王曉波在三十歲結婚,而人近中年‚愛情詩的產量甚豐。他抒寫的不是一般少男少女的愛情,不是寫給具體的某一個人‚而是對理想愛情的構建。這種理想主義的愛情觀是詩人歷經年華的洗禮,對感情的體會和理解加深,在詩作中寄托了美好的情思。反觀當代詩壇,現代人將愛情詩等同于身體書寫,熱衷于描寫下半身和欲望的抒發(fā),宣泄感情,近乎赤裸的狀態(tài)。像余秀華《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睡你”一詞是那么的粗俗,絲毫不能引起審美意識上的愉悅。在王曉波的愛情詩里,是找不到女性身體和情色的描寫。他眷戀梅花和荷花,是如此的高雅潔凈,仿佛與這個嘩眾取寵、物欲橫流的時代脫節(jié)。這是多么難得的超凡脫俗!王曉波以他高雅潔凈的愛情觀,超越了世俗的身體描寫,超越了性愛‚是愛情詩的一股清流,凈化當今的詩壇。
相信愛情的人,詩歌充滿了正能量。 王曉波對于愛情的參悟‚來源于他的世界觀,那是帶有濃厚的禪意,是化不開的前世今生情意結,以及是三生三世的守候。在跨越時空的感悟中,他相信愛情‚歌頌愛情,在他筆下的愛情是那么純真、美好。如《相信愛情》的第二節(jié):
佛說緣定前生 幾多前塵往事
幾回人閑桂花落
千百次凝眸換來今生的擦肩
浮生多變
別問 別再問
今生相遇是緣是劫
詩人的創(chuàng)作可以反映出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吸收程度。王曉波熱愛古典文化并深受影響,在思想意識里積淀古典文化的精華。他在大學攻讀法律專業(yè),畢業(yè)后做公務員,好像學習和工作與詩歌無關。但他天生是一位詩人!他的詩歌完全拋棄嚴密的邏輯思維,充滿深厚的文化底蘊、典型的中國意象和優(yōu)美的意境,這些都證明了他是一位根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詩人,一位飽讀詩書、文質彬彬的才子。他的《傳說》化用了《石頭記》和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的故事,盡顯浪漫。在端午節(jié),他賦詩緬懷屈原。他從南山歸來,采摘了滿口袋的蟬鳴和幸福。他本身就是一首詩! 過著何其幸福而簡單的美滿生活。
綜觀王曉波的愛情詩,清綺秀美,既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又像梅花清香傳萬里。既有對理想愛情的浪漫追求,也有對平凡現實的真實反映。在現實中,他也是普通人,過著平凡的生活。《平常心》敘述了他和妻子像螞蟻生活得卑微‚卻在愛里滋養(yǎng)和成長。這是相濡以沬的愛情,平凡卻非常感動人。他的詩句優(yōu)雅美麗,如《煙雨西樵山》: “一池荷花/潔白著/愛情的芬芳”。又如《一盞不熄的燈》: “百年之后 那些詩句還伴著體溫//棲息著一段段無瑕的情感/我們與一首首詩歌相擁在一起/沒有哪一種風霜/能夠吹熄愛情這一盞燈火”。有時他直接化用古人的詩句,如《相信愛情》: “在空山新雨后幾度悵望”和“幾回人閑桂花落”。古今詩壇皆出現借用古人詩句的現象‚但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北宋晏幾道將五代翁宏的《春殘》中的兩句: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融入其詞《臨江仙》,述說對小蘋的思念之情,成了清代譚獻稱譽“千古不能有二”的“名句”。又如毛澤東《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結尾兩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語出唐代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亦為成功一例。希望王曉波更上一層樓,在化用古人詩句、增添詩歌的韻味之余,努力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名句。
王曉波在愛情詩方面不懈探索,創(chuàng)作詩歌體小說《給愛情插上翅膀》,詩歌充滿小說情節(jié),擴大和深化了詩歌的內容‚吸引讀者的興趣。可見他在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新。希望他繼續(xù)努力探索,將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改革完美結合,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為新詩的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周瀚,祖籍海南萬寧。廣州暨南大學學士、英國紐卡素大學碩士、廣州中山大學文學博士。香港作家聯(lián)會會員、《香港詩人》副主編、香港詩人聯(lián)盟副社長。曾獲世界華文詩歌大賽等獎項。著有詩集《靈魂,在陽光中飛舞》、合著詩集《香港十詩侶》。)
王曉波愛情詩選(12首)
王曉波
《相信愛情》
在空山新雨后幾度悵望
在潯陽秋瑟中幾分相送
隔著多少春秋 千百度 遙望
枯禪苦等中
灑落了多少唐風宋雨
佛說緣定前生 幾多前塵往事
幾回人閑桂花落
千百次凝眸換來今生的擦肩
浮生多變
別問 別再問
今生相遇是緣是劫
幾度彩霞滿天
幾許風雨滿途
撐傘默然走來
盼只盼 能與你途中遇見
相信愛情 相信未來
你我能在途中遇見
只盼與你途中遇見
(原載《綠風》詩刊2015年第5期;《詩歌月刊》雜志2016年第2期;《2016中國年度好詩三百首》)
《沉香》
你喊一句 桃花便開始
飄零 水流湍急
輕舟已遠
相見恨太晚
茶香已冷 雨線縹緲
此刻 再喊一句
夕陽已西下
何時重逢賦詩暖香
相聚或許是在天涯
你如沉香裊裊在心海
(原載《詩林》雜志2016年第1期;《詩歌月刊》雜志2016年第2期;香港《圓桌詩刊》總第51期(2016年3月);《2016年中國微信詩歌年鑒》)
《江南》
江南 多荷多蓮
荷葉田田倚天碧
總是錯把每朵紅蓮
看成伊 羞紅的笑臉
又把隨風的那朵白蓮
看成伊 盈盈的背影
多蜻蜒 多蝴碟
又多燕子的江南
再仔細也分不清哪只是伊
好想 問一問
那飄逸的風箏
伊卻纏著那根繩線不放手
(原載《詩林》雜志2017年第1期、《南方日報》2017年1月26日《海風》副刊)
《我叫你梅或者荷》
無需要太多 期盼相逢
縱使千里獨行跨萬水越千山
縱然旅途 千里封冰萬里雪飄 盼只盼
遇見一名叫梅或者荷的女子
無需要太多 祈盼相逢
不懼畏獨行千里險阻滿途
不畏懼萬里無路 覓前路
心中有光 定能看見光亮 盼只盼
遇見一名叫梅或者荷的女子
她有梅的不畏苦寒有荷般高潔清芳
(原載《詩潮》雜志2016年第1期)
《平常心》
一聽到愛情二字
便會想到花的模樣
你的神態(tài)。仿佛世上
所有的美好就在面前
一只螞蟻正在辛勤勞作
試圖穿越一個冬天的漫長
像螞蟻,我們依然生活得卑微
卻擁有平常、安心、歡樂
在愛里滋養(yǎng)和成長
像兩只螞蟻不亦樂乎
一切變得踏實而美好
(原載菲律賓《世界日報》2017年1月24日《文藝》副刊;《中山日報》2016年2月21日《文學周刊》;)
《聽雪》
又聽到雪花簌簌飄落的聲音了
漫山遍野天地無垠雪白 當我推開車門
當我觸摸著飄雪置身生命里的素色
我曾思量假若雪花有天裊娜在你發(fā)梢
這愛情是否比世上最純潔的花還要純粹
多年后回望那揚揚灑灑紛飛曠野的大雪
多遺憾你沒有和我共同沐浴雪花的快樂
某年某日你遠赴 雪國
我卻安座北回歸線以南的嶺南一隅
遙想多年前大興安嶺雪源的大雪
不知是安恬寧靜開心 還是遺憾
你聽聽 多年前紛飛的大雪
現在還是開出了禪意的雪蓮
(原載《詩林》雜志2015年第3期;《南方日報》2015年4月2日《海風》副刊;《詩歌月刊》雜志2016年第2期;《2015中國詩歌選》;《中國當代詩人代表作名錄》)
《愛回來過》
再美的鮮花也會凋零
再美的青春也會老去
再美的影劇也會結局
可是愛說
在你累了 在時光停滯
神思空白 無言的時刻
風說
愛跑得比飄浮的葉子快
愛回來過
愛說 你如她一般年輕
愛說 她回來過
愛說 你如信仰一般年輕
在黃昏 在黃葉
倦意飄蕩的一刻
在人們感到
生命如白開水
一般 涼時
愛說 她回來過
有緣的人 總會遇見
愛回來過
我想
你定如她一般美好
(原載《意林》雜志2006年第22期;《南方日報》2006年9月23日《海風》副刊;《華夏詩報》2006年12月;《中國作家》雜志2016年第6期(總第504期))
《家書》
家鄉(xiāng)地瘦水缺
供小兒讀大學
我孤身南下
賺錢維持家計
每逢小兒寒暑假期
老妻啊!
你夜不成眠
識字學習
盼早日能寫家書給我
今天
收你來信
淚水撲濕皺折信箋
三載相思苦淚
五十載歲月老淚橫秋
家書一封抵萬金
語句里 字跡間
藏綿綿思念
帶家鄉(xiāng)黃土干澀氣息
過玉門 跨陽關
攀山越嶺
來到四季如春嶺南
平日里
你鋤地挑擔
不讓須眉漢子
來自絲綢之路的字只
每一橫 每一豎
卻那么纖巧
是家鄉(xiāng)的石窟藝術
滋潤了你么
初寫家書的老妻
端坐土炕上
煤油燈下寫信的
分明是那
西子湖畔的秀巧織女
(原載《詩歌月刊》雜志2009年第9期;《中國作家》雜志2011年詩歌增刊(總第323期);《2010中國詩歌選》)
《遙遠的美麗》
愛戀竟在遠遠
你我相對茫然
為何 為何我卻在
蛙鳴蟬唱的夏秋
才會想起
才會茫然追尋你的蹤影
你這寒風中裊娜的水仙
戀愛竟已是遙遠
似水流年 流年似水
已是稻穗飄香的秋
我卻是道不盡的愁
不想你的冷傲綻放
使你我各在水的一方
愛戀竟在遠遠
一別經年 似水流年
你這傲霜的凌波仙子
歲月之舟已進秋的蘆蕩
蘆葦茫茫 秋意迷離
迷離的你卻
屹立在料峭的早春
慨然你我
相識在錯誤的季節(jié)
嘆息你的如約
竟然是我的遲到
(原載《中國作家》雜志2011年詩歌增刊(總第323期);《詩林》雜志2013年第1期;《2011—2012中國詩歌選》)
《獅子座流星雨》
寂寞無告的梵谷
羅列著光譜
標點著黑暗
星斗闌干的奇詭圖案
浩瀚灼灼耀眼的天河
燦爛隱晦的神話之墟
凌晨二時十二分
東經113.3度
北緯22.5度
萬千星辰 綻放
生命最后的璀燦
獅子座流星雨 刷亮
百年不遇情人節(jié)的夜空
是俗規(guī) 還是夢境
流星劃落的一瞬
星語心愿將會美夢成真
在歷歷星宿來臨的一刻
在暖暖天河劃亮的一刻
在兆億星球燦爛的一刻
在千載難逢稍縱即逝的一瞬
在欲說還休心愿涌現的一瞬
在只能許下一個心愿的一瞬
主啊 我祈求
無限的坐標下
永恒的隱喻下
冥冥星宿眾神的臉譜下
主啊 我只有一個心愿
祈盼 星空下
你我的心愿一樣
(原載《中國作家》雜志2011年詩歌增刊(總第323期);《2011—2012中國詩歌選》)
《傳說》
哪年哪月
那個桂子飄香的牽手晨曦
那個荷香渺渺油桐傘下的午后
那個花燈中煙火里的元宵
那個石頭記里的西廂往事
那個死與生又生與死
那個打不成又解不開的結
我是你前世的守望
無奈卻讓你化成了
石頭 卻望不到頭
盼不了
望不見
在江邊守望千年的一個傳說
你是我無心卻相遇
無緣
卻千里尋覓
望得見
盼不了
化蝶雙飛的前塵往事
剎那的思緒如電閃
現世的我
驚疑前世
一個個遙遠的愛情傳說
(原載《青年文摘》2007年第1期;《詩刊》2010年1月(上半月刊);《2010中國詩歌選》;《2009—2011年優(yōu)秀網絡詩歌精粹》)
《我們是海鳥浪花》
今天,只關心愛情
只想你我瞭望遠方
在海傍,看海鳥
在叢林筑巢在天邊比翼
看浪花濤濤親吻海岸
相擁親昵嫣紅笑容可掬如海鳥
依偎翩然穿梭深海珊瑚如游魚
海天渾然一色
天地間只有你我
我們是海鳥浪花,是歡樂悠然
只想和你看海的遼闊
(原載《南方日報》2016年5月12日《海風》副刊;香港《香港詩人》2016年第4期;《詩林》雜志2017年第1期)

(簡介:王曉波,1968年出生,中山市詩歌學會主席、中山市文聯(lián)主席團成員、中山市作家協(xié)會第四屆副主席、中國詩歌萬里行組委成員、《香山詩刊》主編。曾獲人民日報社作品獎、中山市優(yōu)秀精神文明產品獎、中山文藝精品獎等獎項。著有詩集《生命·情感》、文集《銀色的月光下》;其詩學評論《吹掉泡沫還詩歌以亮麗》(載《人民日報》2002年6月11日)和《不敢茍同的錯誤詩學》(載《作品與爭鳴》2003年7月)曾受到廣泛關注;有作品載于《人民文學》《人民日報》《中國作家》《詩刊》《青年文摘》《意林》等刊物;作品入選《中國詩歌選》、《中國詩歌年度選》等多種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