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延濱論》:百年中國新詩歷程中葉延濱詩歌編輯貢獻與詩歌創作成就

導語
要全面地寫葉延濱的學術文章,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讀了大批研究葉延濱的文章之后,更加有畏難的情緒。無數的研究者都投入精力研究葉延濱與其作品,這本身就說明了一個問題:葉延濱詩歌受到廣泛關注。擔心自己寫不好關于葉延濱的文章。這種擔心在情理之中。但是,熱愛,喜歡,就勇往直前,克服自己的不足,在大量閱讀與學習之后,覺得寫一篇研究葉延濱的長文,就算有不足,但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個過程讓人竊喜。而且,膽子大一點,把自己的想法、看法寫下來,也可以與人分享,也趁機讓讀者、各位指出其中不足,豈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嗎?
說到百年中國新詩,很多詩人在不同的時期、不同階段,都給詩歌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可謂燦若群星。
在百年新詩的歷程里,葉延濱在詩歌方面有自己獨到的一面,對新詩事業做出了自己積極的貢獻。
為了在有限的篇幅里更好地集中研究葉延濱的詩歌,僅僅在詩歌刊物編輯學與詩歌創作與作品上,來對葉延濱的詩歌進行相關研究。
一、葉延濱詩歌刊物辦刊理念
在這一百年的中國新詩發展過程里,詩歌刊物為詩歌提供了重要的平臺,也是百年中國新詩的重要舞臺。詩歌通過詩歌刊物,發表,亮相,傳播。詩人通過詩歌刊物,找到展示自己的機會。好的詩歌刊物是好的詩歌的風水寶地,詩人能夠在好的詩歌刊物發表作品,就會得到寶貴的土地,就像一個農夫耕耘出碩果累累、豐收。
詩歌刊物有大有小,大刊物是中國新詩百年的航空母艦,是詩歌的標志性建筑。《詩刊》《星星詩刊》就是中國新詩百年中兩個最大的漢語詩歌刊物,而葉延濱先后成為這兩家著名的中國新詩最大的刊物主編,這不能說是一個偶然,而是實力注定了的事情。同時,又是一位歷史選擇的編輯家。
在人生的主編經歷之后,葉延濱現任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是一位資歷全面的詩壇核心人物。
別看叱咤風云,讓人得到的反而是一個平易近人、海納百川的詩歌編輯家。在他終審那么多年的兩大名牌詩歌刊物的歷程中,多少好的詩人、好的作品在他的終審之下脫穎而出。其實,兩大刊物的終審涉及到全部的自然來稿,各行各業的詩人、不同風格、不同表達形式、不同身份的詩人都聚集在他的視野之內。
主編的決定,就是詩歌的面貌。很顯然,我們從讀者的角度看這些年這兩大刊物在葉延濱擔任主編期間,刊物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刊物始終圍繞詩歌的本質來展開,這樣刊物得以推出真正的詩人,推出真正的作品。
很顯然,葉延濱對詩歌刊物的要求是:百花齊放、積極向上、光明和諧、回到詩歌本質。這樣,刊物就更加貼近讀者,更加貼近時代,更加貼近人性,更加貼近詩歌本質。
詩歌刊物是園地,對于編輯而言,刊物園地是一片土地;對于詩人、作者而言,刊物也是一片渴望的土地,詩人、作者期待自己生出來的娃娃(作品)能夠在刊物的土地上扎根、長好,給閱讀的讀者、社會帶來豐收的景色。
編輯、編輯家對詩歌刊物的熱愛與付出,到底情況如何,可以從讀者的喜愛程度、從社會的反響看得出來。在葉延濱前后主持《星星詩刊》《詩刊》兩大詩歌刊物的工作期間,刊物在社會上的積極而巨大影響力,就可以看到,兩本刊物都得到閱讀者的歡迎與喜愛。其中的付出與種種艱辛努力,只有葉延濱自己知道。付出心血不算什么,只要效果積極、刊物、詩人、作品都得到認可,就是編輯事業的勝利。在這一點上,葉延濱也的確做到了。
二、葉延濱對詩歌作者的培養
一個詩歌界的編輯,要看他是不是真正地推動了詩歌事業的發展,只要看一點,就只要看他是不是培養了真正的詩人,是不是真正地培養了詩歌作者。
葉延濱在新時期也就是上個世界八十年代到世紀末、新世紀初期,擔任《詩刊》《星星詩刊》主編,在多年的主編生涯中,為中國新詩培養了很多詩人。各行各業、各種表達風格的詩人,都在兩大刊物得到推出,從而為展示中國新詩詩人隊伍的力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幾十年來,葉延濱為中國新詩的前進培養真正的接地氣的詩歌人才,為推進中華民族的詩歌事業,作出了詩歌界人所共知的貢獻,為漢語母語詩歌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杰出貢獻。
《星星詩刊》雖然是一份地方性刊物,但它的影響力卻是全國性的,全國的詩歌作者都積極投稿,可謂群星薈萃。作為主編的葉延濱,把刊物辦得有聲有色,特別注意對底層、無名、潛在的實力詩人的培養,給予慷慨的發稿機會。
后來,葉延濱在《詩刊》做主編,不僅要注意把老中青三代、各行各業、各民族詩人的團結、培養、展示,更要把青年詩人、潛在的實力詩人、底層詩人的作品展示出來,讓他們成為中國新詩的生力軍。
《詩刊》在葉延濱擔任主編期間,青春詩會的品牌更是把培養與推出青年詩人作為一個重要的工作來抓。
在前后擔任兩大著名詩歌刊物主編的編輯事業歲月里,葉延濱對當代中國新詩的創作有很深入的了解,因為他在場、全身心地關注全國各地的詩人進行的詩歌創作,對大量的稿件都要進行冷靜、細致地判斷、思考,從而做出選擇與結論。這樣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加班,不斷熬夜,不斷深入了解、不斷學習、不斷對比的一個復雜、綜合性的過程。真正的編輯、出色的編輯、一個時代詩歌刊物出色的主編,是進行的詩歌編輯事業,是重要的付出、嘔心瀝血、默默無聞、做嫁衣的努力。期間多少辛勞,全國各地的作者都很了解。
作為一個著名的編輯家,編輯成為一項人生奉獻的事業,是中國新詩的耕耘者。在耕耘的過程中所遇到的處理不同的、無數的詩歌作品的時候,就看出編輯的良知、眼光、智慧、判斷能力、選擇能力、視野、情趣、思想深度······
三、葉延濱編輯選稿重在作品
多年的主編工作,多年的編輯工作,葉延濱對刊物選稿、用稿,自然是唯好作品主義,尤其強調作品要符合國情、符合主旋律、符合漢語詩歌的特質。對作品的選用,經常強調“三不”:不黃、不灰、不黑,很顯然,這是詩歌選稿的底線,也是詩歌選稿的標準之一。
看稿件質量、也綜合作品作者來綜合衡量,以便全面地培養詩人、鼓勵詩人成長。自然,在面對稿件的時候,不放過、不錯過任何好作品。好作品主義是一個很實實在在的選稿衡量。
有時候,有的作品投稿,在某一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但作者的實力的確喜人,看在未來作者的成長與前景上,對有前途的作者,進行鼓勵性發表,這樣的情況也會出現。
更能體現一個主編對作品質量的高度重視、對作者的培養的細心認真的就是:對一些潛質很好的作品,讓作者修改,也就是溝通模式的輔導,對作品提出具體意見,讓作者在修改作品的過程里得到長進,這樣發表出來的作品,在葉延濱擔任《詩刊》主編的時候,是經常出現的。尤其是青春詩會這樣的著名全國性的詩歌品牌,很多時候,就是作品的修改會,讓青年詩人在修改的過程里得到成長,得到作品發表機會,得到作品重要推出的機會。從而讓青年詩人有走向全國詩壇視野,形成中國新詩的新生力量。
在葉延濱看來,詩歌當然是靠作品說話,詩人通過自己的創作結晶也就是創作成果即作品來展示自己的詩歌面貌。編輯在進行編輯工作的時候,主要是通過詩人的作品本身來進行閱讀判斷,這是基本的程序與環節。
詩歌質量、詩歌作品,不是固定在一個模式上的,一個模式的詩歌創作,未免太單調與枯燥,也很難體現詩歌的創造力。作品通過創造力來展示詩人的才華,展示出作品的本身。詩人通過自己創作的作品作為中介與編輯、讀者取得聯系,從而走向更廣闊的世界,讓作品去完成詩歌的重托與使命。
四、葉延濱詩歌創作體現出大的胸懷
詩人的創作,是不是會取得成就,很多時候,就看一個人的胸懷。詩人的胸懷大了,詩人的胸懷里,充滿了光明,充滿了陽光,充滿了愛,充滿了良心,充滿了良知,充滿了對生命最大的敬畏,那么,這樣的詩人,就會用一種敬畏生命的寫作太多去寫作。葉延濱幾十年來的寫作就體現了一種愛的胸懷的寫作。
縱觀葉延濱幾十年詩歌創作的成果,他30多年來出版了45部詩集文集,可見其創作的碩果累累,可見他創作的勤奮與努力耕耘。
作為編輯家的葉延濱,他自己就是充滿了才華的大作家、大詩人,創作型的編輯,在選稿的時候,更能理解詩人的作品,能夠更好地選稿。
作為著名的編輯家,在海量的自由來稿面前,要選出好作品,要為作品負責,要為詩人、作者負責,要為刊物負責,要為中國新詩負責,有責任心、有使命感的編輯,尤其是一名重要刊物的主編,這并不容易,要付出很多,要努力很多,耗費了大量時間精力。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葉延濱熱愛寫作,在工作之余,就是連工作也要時常加班到深夜,可見其寫作更需要把睡眠的時間擠出來給自己的創作。
當然,葉延濱與其他創作型編輯面對的是同一個問題,如何讓編輯工作做得深刻認真,如何讓自己的創作也得到實現,很顯然,只能辛苦自己,只能讓自己更多地付出,創作是自己的自留地,就只能向睡眠要時間。于是,勤奮的葉延濱就多年如一日堅持在業余時間、在睡眠里搶時間、在節假日要時間,進行自己的創作。
葉延濱的幾十年創作,從其作品來看,可見其胸懷廣闊:他的幾十年詩歌創作作品,視野開闊,題材豐富,充分體現了一個內心博大的詩人的精神面貌。精神格局大,作品的面貌就顯示出生命的大氣。
葉延濱寫于 1990年的 詩歌《我純潔得像一根骨頭》這樣一首詩歌就是在人生的歷程里面,看透了人生的本質,從而人生要積極服務于愛:“有時候一切都是多余/只有骨頭是人生定義”。骨頭不僅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生命的支撐,還是一種精神面貌。骨頭有極大的力量,卻是在深處,暗暗地付出,而不是浮在表面。作為著名編輯家的葉延濱,選取好的自然來稿,就是要把骨頭一樣的作品挑出來,當然,骨頭一樣的作品就是有力量的、比喻的。
詩人難得有自己的自省與深刻思考,這樣對人完善自己的生命、對人堅定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很有作用。
為人處世、做事業、工作、創作,都要像一根骨頭一樣,不要貪圖什么,這樣才能堅定自己的力量,深入,在深處,才能挖掘出深度,才能深刻,才能扎根。
其實有骨頭境界的詩人、創作者,就有了胸懷去創作。葉延濱即如此。
五、葉延濱詩歌創作重在表現人的生命價值
詩歌是對人的身審視,審視人生所在時代,審視人生與生命,展示通過人生的旅程,詩歌作為人生心靈的風景,給人生帶來生命的氣息。
詩歌是崇高生命的體現,表達生命本身,把生命的價值說出來。
葉延濱的勤奮創作,就像一個熱愛耕耘的資深農夫,耕耘著自己詩歌創作的土地,他的創作始終都是光明與愛的,面對漢語的大地,面對漢語的河山與歷史,面對黃土地在世界格局里面,面對民族與人類,面對整個生命世界,面對宇宙,面對萬物與人······他的創作是面對整個生命世界的,對人與生命有積極的深入了解,用創作來表達自己的詩歌創作觀念。
葉延濱的詩歌創作觀念是積極向上的,是光明的,是愛的,是對人帶來真善美的。始終站在真理的角度,始終用格調高揚的筆墨來抒發對生命的敬畏,對民族與這片土地的熱愛。
詩歌需要讀者,詩歌給讀者帶來的是精神食糧,帶來的是正面的、光明的、愛的能量,這樣,作品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所以,葉延濱強調詩歌的不灰、不黃、不黑,他一直踐行自己的詩歌創作觀念,一直把自己的創作觀念落實到自己的詩歌作品里面去,落實到編輯工作中與辦好詩歌刊物中。
不灰色、不黃色、不黑暗的詩歌作品,就是人的心靈需要的本來的生命本質,就像愛一樣溫暖,就像光一樣明亮,這樣的詩歌是人的生命都需要的精神能量。
葉延濱在自己的詩歌《想和天空一樣藍》里寫到了水滴對神自身命運與生命態度的思考,水滴就像一個人的思想,就是一個人人生的思想墨汁,水滴對藍天還是有自己的向往與思想、然而,外部環境的控制與變化,對于水滴而言,是自己不能把握的。對于水而言,它不能控制環境容器,環境容器能夠決定水滴的存在環境,這是水滴在具體的生存環境里的存在。水滴有很多想法,水滴的選擇也是不堅硬的,而是隨著環境而變化,很多水滴最終進入下水道,不能不說是命運。其實水滴有自己的純潔,而這種高遠純潔的向往“想和天空一樣藍”,水滴“耳朵里卻一遍遍地響著/變茶水,還是變咖啡?”水滴環境與未來不是取決于自己,而是取決于決定它的力量與生存環境。水滴如何在環境里保持自己?這才是真正的思想所在。這就像人在時代里面、在全球格局之下,接受的時代給予的命運洗禮。
詩歌表現生命價值,表現正確的生命價值,詩歌給人以正確的生命觀念,給人以鼓勵、信心、陽光的力量。這就是葉延濱在詩歌創作與詩歌編輯中踐行的詩歌理念,這些,同樣給詩歌的推廣與詩歌的管理帶來積極的指導。
六、葉延濱詩歌作品體現人性之美
詩歌是人寫的,寫給人看的,詩歌肯定要表現人,把人作為詩歌的核心,雖然很多詩歌寫到萬物、自然宇宙、動物植物以及其他很抽象的東西,但是,詩歌寫到的一切不論什么,都是以人為核心的生命世界在寫作,這一點,無論在誰的寫作里面都是這樣。
詩歌肯定圍繞人寫作,要寫出人的本質,寫出人所在的時代,寫出人的內心,寫出人的生活,寫出人的精神面貌,寫出人的情感世界,目的就為了寫出人的存在意義以及思考人存在的目的。
詩歌要體現美,要寫出人性之美,詩歌的真善美是人性之美的本質,真理、善良美好是詩歌必不可少的三大元素。
詩歌要寫出人性之美,就要詩人深刻認識人、認識人的靈魂,這就需要創作主體即詩人需要對人有深刻的了解與洞察力,涉及到詩人的創作能量儲備。
在幾十年的詩歌創作歷程中,葉延濱創作出來的詩歌作品都高揚人性之美的大旗,讓人性之美傳播走向讀者的心田,讓一個個讀者的生命得到能量補充,從而文學作用于社會,提高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
1989年,葉延濱寫了《斂翅的鷹》這樣一首詩,詩歌里寫道:“斂翅驟落危崖,爪如松根嵌入石縫/垂云般的雙翅悄然收褶/骨縫里也有幾分悲愴,血液里游弋欲望的蛇”,雖然在詩歌內容上,我們看到的寫一種動物鷹,而實際上,通過詩歌的賦比興與現代詩歌的象征與隱喻,讀者讀到了這一首詩歌讀人性的贊美,在險惡的自然環境里面,生命對生存的抗爭,體現了人在求生的同時迸發出來的積極向上的精神,生命的生存不屈服于環境的惡劣,而是在環境的險惡之中,努力,在天地之間,去展示自己的存在,去展示自己的一種精神,去展示自己要找到好的生命空間,好的生命空間是依靠抗爭與建設而獲得的,其實,人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內心的環境才是極其重要的,內心的環境才是生命依托的根本,人在自己強大的內心環境里建設好真理的光明,靈魂生活在真理的偉大光明之中,就有了最好的空間。而強大光明的內心會反過來綠化人所生存的現實環境,給現實環境帶來積極的信息給予,那么,環境會一天天變好,所以內心的建設就是生命本質性的建設。詩歌展示出建設性的生命形象,就給人性的建設注入了強大的光明能量。
無論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詩歌作品,還是新世紀以來的作品,葉延濱的創作始終是主旋律的、光明的,詩歌的理念就像向日葵一樣,始終環繞著陽光而不斷地有生機勃勃。如此創作出來的作品,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果,給社會與時代奉獻了精神的果實。
七、葉延濱詩歌創作的持續性活力
一個真正優秀的詩人,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會寫出這一階段的好作品,回過頭去看,每一個階段都是很詩意的,每一個階段的創作都有這一階段的創作成就,顯示出每一創作時期的活力創造力。
一個人從創作成名期開始,到以后的每一段時間,都能拿出好作品,這一個時期的作品都得到社會、讀者廣泛的認可,這就顯示出一個詩人長期保有的創作實力。實力是依靠作品來證明,依靠社會讀者的認可來證明,依靠作品質量來證明得到實現的。
品牌詩人、資深詩人、一個時代的代表性詩人之一的詩人,在時代的詩歌創作中,給時代奉獻了眾多的好作品,受到讀者的喜愛,就成為人民精神生活中耕耘者。
一個創作精力旺盛的創作者,具有天賦的創作能力,但是,創作者僅僅只有天賦而后天不努力,也不會有成就。葉延濱創作的勤奮形成了習慣,習慣性的勤奮成為了一位著名詩人的孜孜不倦的耕耘。
除了才華之外,勤奮的動力與熱愛、敬業的創作,都增加了創作的能量,使得一位具有持續性創作活力的詩人——葉延濱具有了詩歌的常青樹之稱。
從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現在,葉延濱幾十年的詩歌創作歷程為中國新詩百年提供了精品力作無數,這是讀者的幸事,也是漢語詩歌的幸事。
簡單回顧一下葉延濱的詩歌創作簡史——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葉延濱的《北京的早晨》《干媽》和《環城公路的圓與古城的直線》等詩歌,屬于其早期作品、成名作、代表作。
1990年代,葉延濱一首《風暴》中寫到:“我所有的日子/都是在風暴中跑散的馬群/那些灰眼睛的馬兒/善良而憂郁//……把你和我的日子吹跑的/不是風又是什么? //馬兒找不到回來的路/如果你見到/一匹或一群褐色的馬兒/孤獨的老馬/溫馴的小馬/請給它一把青青的草//……風暴后還留給我一頭小馬駒/我的屬馬的小兒子/乖乖地守著我/守著我未來的日子”,歲月有風暴,要面對歲月,拿出自己的激情人生來面對。人的日子會連串,切莫辜負了寶貴的時間。
進入二十一世紀,葉延濱很多好詩出現:《愛情是里爾克的豹》《一個音符過去了》《唐朝的秋蟬和宋朝的蟋蟀》《心在高處》《對我說》和《一棵樹在雨中跑動》,一批好作品讓讀者得到了真正的詩歌福利。
在最近幾年的創作中,《一顆子彈想停下來轉個彎》是葉延濱當下寫作很深刻的作品,這樣一首詩歌成為當代詩歌中又一首深入人心的好作品。
一個詩人總是能滿足讀者的需求,與時俱進拿出不同的好作品,就十分難得,很有說服力。這樣的詩人不提多,不會成批出現,只在少數詩人身上能夠看到。讀者都會珍惜一個時代提供好作品的詩人。
八、葉延濱詩歌提供正面的詩歌內容
好詩對讀者有巨大幫助,好詩在精神上對人的幫助就是在提供生命的能量,給生命補充需要的糧食。好詩就是一種好的精神糧食。
葉延濱的好詩很多。讀者記得住好詩多的詩人。好詩是一個有成就詩人的衡量標準。有很多好詩的葉延濱,他的每一首詩都有不同的具體的各自的特點,但縱觀他不同年代的作品,閱讀之后,就會留下一個強烈的印象:葉延濱詩歌是格調高雅的作品,是符合時代、社會、民族、讀者需要的精神能量,積極向上、光明溫暖、讓人心情獲得照亮,是人們讀了這位詩人的作品后的基本印象。
讀者的認可是最有說服力的,好作品總是得到讀者的認可。好作品能夠給讀者帶來生命需要的內容,而這樣的需要是對人生完善的本質需要。詩歌創作的使命正是要提供這樣一部分的讀者需要完善。
葉延濱作為資深的詩歌專業人士,無論在他的人生創作什么階段,他都能清楚地知道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詩人,都要把詩歌的內容作為重要事情來把握,好詩人只會給讀者與社會提供內容健康、格調昂揚、真善美的作品。
把葉延濱幾十年的詩歌創作作品進行一遍梳理,就能看到他詩歌創作的責任感、使命感、認真態度。創作是有責任的,創作的責任就是要把創作者創作出來的作品在社會上的投放效果考慮在創作之內,考慮在作品的內容里面,考慮在創作者的創作價值觀里面。創作的責任就是給社會、給讀者絕對不提供社會效果、讀者效果不好的作品。創作的太多嚴肅而高遠,才會有作品的社會好效果,才會有作品的讀者好效果。
內容是決定性的力量,對于詩歌而言,好內容的詩歌就是好作品。在葉延濱的個人詩歌創作史上,明亮的詩歌色調、健康的詩風、愛的內容始終是他詩歌作品的特征。
把上個世紀至今的葉延濱詩歌進行整體性的瀏覽,一目了然地看到詩人的作品洋溢著健康的詩意、高境界的生命意識、陽光一樣的內容展示出來。
詩歌的內容是詩歌的生命里所在,葉延濱的詩歌創作注重把每一首詩的形式“容器”里面充滿好的內容,就像一個個酒瓶子里面絕對裝滿好酒,讓人品嘗,說好,讓人享受到詩歌的無窮魅力。
作家出版社在2010年出版的葉延濱詩歌選本《時間背后的河流》就展示了詩人在2010年之前的詩歌作品,它們就是一個溫暖的、陽光的、健康的、美好的詩歌內容聚會。
寫一兩首積極向上的詩歌不難,難的是人生幾十年都寫很好的正能量詩歌。著名詩人葉延濱就做到了這一點。
九、葉延濱詩歌提供哲學智慧與思想
詩歌讓人受到啟迪就會讓讀者得到力量,帶來思考的詩歌,就是一把鑰匙打開了思想之門。
詩歌是一個提供的通道,詩歌是一個出口,詩歌是一個到閱讀者那里卸下最重要的意義的中間空間。
糧食農作物給人們提供的終端結果是糧食,糧食可以養命,這是基本的,也是最好的效果。詩歌是精神世界的另外一種糧食,是一種特殊的關于人的意識形態領域的糧食。
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詩人總在耕耘自己的詩歌這種特殊的農作物,讓自己的作品形成心靈的最佳糧食,這期間,詩人作為詩歌農夫的耕耘,是要付出很多辛勞汗水努力的,其中的滋味,只有詩人自己知道。把美好的提供給社會,把最佳內容提供給讀者,詩人的積極創作驅使詩人的勞動成果得到社會價值的實現。
葉延濱的詩歌《乘索道纜車登泰山》寫道:“坐在索道的鐵匣子里/上——泰——山——/一幅玻璃透明了歷史/從現代的窗框/看傳統的風景/……/坐在索道的鐵匣子里/上——泰——山——/離去也揣回幾分遺憾/接連幾個夜晚的夢/都在石階上走個沒完……”一首寫旅游坐纜車的詩歌,旅游在風景區坐觀光纜車,這是很多人都經歷了的事情。深刻的詩人與眾不同,他能夠挖掘出一般意識不到的內容但是大家都會知道這個隱藏的內容,這就是一個高明的詩人的高明之處。這首詩提供了一個輕松愉快的登山觀景過程中對生活場景中深刻地揭示,讓人看到被遮蔽的深度。很顯然,就在這一首詩歌中,詩人通過眼里的歷史和事物作為外在的呈現,目的是為了深入揭示人的愿望、作為游客的愿望,游客的愿望在身體力行的一雙腳上,這就說明: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無論是生活還是人生,都需要每一個人的身體力行。人都渴望走得更遠,而人走過的一段過去的歷史,在未來好長一段時間里,都會對后面的日子歲月形成巨大的影響。所以,很多事情并不是說過去了就過去了,而是這樣的事情、世間過去了,它對未來的影響依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小到一個人的人生、大到國家民族的事情都會如此。 這一首詩歌里面,我們就看到提到了歷史,歷史與現實的交織就在游人的一雙腳上。現在的人走過現實同時也在走過過去的歷史時光。
思想體現詩歌的生命活力與詩人的創作價值觀,大凡好的詩人、好的詩歌創作價值觀,都會給讀者、社會帶來精神上的積極幫助,一首好詩就會具有打通讀者的思想的能力,會讓閱讀有驚喜,閱讀收獲驚喜,就實現了詩歌的閱讀與回歸社會受眾的價值。
讓人思考的詩歌是好詩,讓人得到啟迪的詩歌是好詩,讓人的內心得到清洗的詩歌是好詩,讓人得到提升的詩歌是好詩。
十、葉延濱詩歌作品對當代詩歌的豐富
百年新詩中的當代詩歌,一般是指文革后的1977年至今的40年。葉延濱在百年中國新詩當代詩歌中的創作成就與社會影響力,完全可以看到他的耕耘豐收。
百年新詩的漢語詩歌,在當代得到了釋放,很多人的努力才讓新詩更加地呈現出一種空前的景況。
中國百年新詩的發展歷程,當代詩歌史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一時間段,出現了很多重要的詩歌努力者,在這些努力中,看到了那些為詩歌奉獻的汗水。
葉延濱在很多人看來,他在這一新詩的四十年歷程中,有其重要性,有其范例性。葉延濱的詩歌文本長達40年的生命延伸性,比較其他很多詩人而言,其他詩人很難做到這一點。
中國新詩百年的當代詩歌四十年,葉延濱在其中是建設者,詩歌假設是精神文明建設最為主要的環節,是核心環節,是決定性的環節。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與民族,在一個歷史時期,如果沒有偉大的詩歌、沒有杰出的詩歌、沒有詩歌的精品力作、沒有詩歌的傳世之作,就很難說有真正的精神文明建設的大成就或者是成就。葉延濱在詩歌刊物的建設中,盡心盡力;在個人的文學創作上,在業余時間的幾十年文學創作的耕耘上,都是一把好手,都是一個漢語詩歌建設的真正農夫。他在當代漢語詩歌建設上,是杰出的勞動者,是詩歌界的勞動模范。
中國新詩百年的當代詩歌四十年,葉延濱在其中是奉獻者,詩歌的建設不是一種簡單的付出,而是需要人格的高尚,需要巨大的犧牲,詩人需要犧牲很多享受人生其他好處的時間、游玩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都用在詩歌的建設與努力、創作上。詩歌的奉獻精神往往被忽略,因為它是在暗處,在不被認知的地方。人們從當代漢語詩歌的進程里面,看到了葉延濱的努力、付出、耕耘,在詩歌大刊物的經營與編輯上,他都是一個幾十年詩歌建設的奉獻者。奉獻者做的事情,都是踏踏實實的,不會是花架子,不會是嘩眾取寵,而是落在實處,要看得見豐收,要看得見碩果累累,要把詩歌的建設做到人民的心坎上去。
中國新詩百年的當代詩歌四十年,葉延濱在其中是完善者,無論是詩歌的建設,還是詩歌需要的奉獻精神,都會集中在詩歌的收獲上,詩歌要不斷推陳出新,不斷得到壯大,那么,就要不斷超越,就要不斷做強做大,這主要是更好地把漢語當代詩歌上升到一個更強大的空間,讓中國新詩的當代過程更好地在詩歌的本質建設上得到落實。完善當代詩歌,完善一個時代的漢語詩歌,就要真正的有志之士身體力行,來扎扎實實付出。葉延濱幾十年的當代詩歌的耕耘,就是在努力中,不斷完善,不斷擴大詩歌的綠地,讓詩歌擴大綠化時代的能力。
結語
詩歌是對真正的生命的表達,詩歌要說出神性的部分,詩歌要表明真理對人帶來的光明。所以,真正的詩人都在讓詩歌充滿光明,去傳播光明。
中國新詩百年一路走來,走到當代詩歌四十年,其中的努力者、耕耘者、建設者、完善者,都讓人們送給他們祝福。
葉延濱對當代詩歌四十年的貢獻與努力,值得更多的人來了解。這位耕耘當代詩歌四十年的老將、常青樹,還會繼續與詩歌一起走下去,還會更好地帶來詩歌的建設。
作者:賴廷階
來源:人物網
http://www.zgshige.com/c/2017-07-06/37591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