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一個人,都能記得住前世的約定,愿意化身為蓮,結緣今生,就算是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也會守候在相逢的那一個路口。在時光的阡陌上,來來往往的人流,還有那不知名的草木上,在亂花迷人眼目的時候,一個轉身就是擦肩。但是,人生總是有一種無法躲避的“東西”,這種說不清楚的“東西”,就是緣分。這種緣分,讓我在二十多年前,有幸結識了有著多年軍旅生涯的軍旅作家王培靜先生,也讓我更有幸,能更多的讀到了他那默默地訴說著故鄉往事,訴說著難以忘記軍旅生涯的的情懷,訴說著陽光般的心境,訴說著幸福人生的多部小說集《秋天記憶》、《怎能不想你》、《王培靜微型小說選》、《向往美好》《王培靜小小說選》、《替我叫他一聲哥》、《尋找英雄》、《幸福的感覺》、《編外女兵》、《誰不愿做只飛翔的鳥》。
特別是在2017年的初春,我更有幸讀到他由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獲得“第七屆小小說金麻雀獎”獲獎作家自選集《軍魂》,我真的是如沐浴在春風之中,尤如讀到他的家鄉山東平陰縣偏辟山村的那一池清蓮。
王培靜先生作為一個有著多年軍旅生涯的軍旅作家,他的筆觸一直更多的是伸向對軍人形象的塑造。而在現有的軍旅作家中,真正致力于小小說創作的人并不是太多。相比而言,他的文學藝術創作之中,小小說所占的比例要更大一些,這種創作取向,讓他的小小說中站立起了一大批個性形象鮮明的人物。同時,他的小小說創作非常注重敘事策略,正如別的評論家所說的那樣:“王培靜的小小說,無論是書寫軍旅生活,還是描摹世態萬千,均能從小處著筆,大處著眼,以其新穎獨特的視角與質樸簡潔的敘述,真實的表現生命的磅礡大氣和人性的復雜多變,具有一定的思辨意味”。“王培靜的作品充盈著一種光明和向上的正能量,他著力抒寫的是普通人的微光閃亮和小人物的英雄情結。”
縱觀培靜先生的文學創作之路,我們不難看出,他的小小說作品選材實在,寫法樸實。我深感“實”是他的文學創作特色。可以這樣說,如果把他的文學創作履歷看成是他的生活履歷,我們起碼也能看出這是他生活軌跡的文學化表現。因此,我很愿意認為 他的小小說作品,都是發生在社會基層和自己的真實經歷與感受。真實的生活,是他文學創作的源泉。
守黑方知白可貴。文學終有它自身的規律與要求,一味的照搬生活,那不是文學。他深知,守正還要出奇,好人物,好思想,好情感,更是離不開讓人喜聞樂見的閱讀興趣,文學必須在平凡之中尋求點睛之筆。因此,在他的行文、選材之中,始終關注 現實生活,其創作手法樸實,少見刻意,但這并不影響他的守正出奇。畢竟,“文看似山不喜平”。言之不文,行之不遠,他知道,尊重讀者是文學,起碼是寬泛文學所需的要旨,只有讓讀者獲得閱讀的快樂和收獲,才有可能達到溝通和交流,才有可能寓教于樂,才有可能文而化之。于是,我們才能看見他在具體的小小說文學創作實踐中,精心設置的那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場景和細節。
在他小小說敘述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他所描寫的紛繁軍旅往事,父親、母親,故鄉的親朋好友,眼淚歡欣,人生的感悟思考,都是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血脈相連,都強調了“心”的力量。可以這樣說,作為一個“有心人”的軍旅作家,他盡情地在小小說的世界里表達著自己想要表達的理想的東西,但是,為力求自己的情感真實感人,受到作者的認可,又必須從生活中索取真實素材,在之后的創作中按照自己的構思去匠心獨運。在他的小小說創作中,傳達出了一種充滿著一種光明和向上的正能量,充滿著對故鄉的血脈親情,對戰友親如兄弟的友情,充滿詩意的生活,是一種難以用言語表達出來的人生感悟。從這些作品中,我們都能清楚的看得出來,王培靜先生的創作是以“真”為宗旨。它呈現出來的不僅僅是事物表面現象的真,更是一種情感的真誠,合乎自然,發自內心。這樣的作品,堪稱是中國傳統文化土壤里培養出來的“上品”。
近些年來,我時常這樣的反思,我們現在有不少的作家,心境浮躁,思維退化,早巳喪失獨立的思想,他們的精神搖擺不定,難以形成氣候。而堅持寫自己身邊的人與事,書寫自己的人生、堅持真情實感書寫的王培靜先生,卻是在紛繁復雜的工作之余進行著真情的創作。而他的《軍魂》,就是自己的一種生命的超越,一種人生的姿態,更是他自己在文學藝術創作的琴弦上彈奏出的晶亮的、大美的音符。可不是么,他這次的小小說集《軍魂》,就是崇尚自然之美、樸素之美,追求物我兩忘之境,善于從從平凡人物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捕捉詩意,讀后,有別樣的情懷婉轉在心里。
敘身邊人與事,說肺腑話,唱心中歌,是他長期以來一直所堅持的創作宗旨。在《父親的眼光》、《散步》、《全家福》、《母愛醉心》、《借條》之中,有著他難以割舍的摯愛之情結。他濃墨重彩地抒發了自己對故鄉,對親人的奔涌在血脈里的那一種思念。純樸、憨厚、善良、無私,更是作家對父母親人生品格的一種謳歌;在那些非常年代的世風、人情及復雜關系的描寫,更是對親人人生履歷的一種烘托,這些作品寫實也罷,吟誦也罷,抒懷也罷,寫意也罷,均能讓讀者從“我的父親、母親”和故鄉親人、朋友的身上,追憶一種慈愛、一種感動,一種欲說還休的相思,并從其人生軌跡之中得到啟迪,吸取拼搏的勇氣和力量,并于鄉情之中泡釅人生,于失意之中浮現憧憬,于暗晦之中展示光明,于苦難之中誕生希望!更能讓讀者從他親人、朋友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和捕捉出一種癡情,一種純真,一種意境。
正如王培靜先生的故鄉有柳,是一片新綠;也有玫瑰,是一抹鮮紅。他在《軍魂》中所展示出來的,寫故鄉,寫親人,寫戰友,寫往事,寫感想、寫人生體悟等,皆不僅是一種他個人的情緒宣泄,是他對這人世間丑惡事物的鞭打,是他對美好事物的歌頌。這些事物的展現,都是有情,有景,有詩,有境穿插其間,以價值意義的追求為根本。在他的小小說集《軍魂》中,他寫人寫事,敘事物的鋪陳,情感的抒發交替著多少酸甜苦澀?多少情思?這是作為一個作家個體生命獨臨蕭瑟西風的深沉感受,這無疑是這本小小說集中的一大亮色。
是的,越是優秀的作家,越是具有思想和藝術上的深邃性,具有堅持個性的不可妥協性。這一切,有時又恰恰是一個平庸的讀者所不能理解的。王培靜先生沒有身處專職作家的群體,不需要期待什么名譽的光環,也不需要那種被盡快認可的快感;他只沉醉在自己的文學世界里,兩眼始終盯著自己的文學藝術創作所呈現出來的“好的小小說,能滋潤心靈,啟迪人生。是人們精神餐桌上的精制小菜,鮮美可品”這一目標,決不游移,其收入《軍魂》小小說集中的《戰神》、《編外女兵》、》《一碗泉》、《將軍的愛情》、《軍魂》就讓讀者細細品味出了他自己忠誠地記錄自己軍旅生涯中的心路歷程,記錄他自己奮力登攀的足跡,記錄他自己這一個生命個體眼中的獨特世界。這種記錄的奇異之處,不在于它有多么鮮艷的藝術描寫,而是僅僅依靠它的內在氣質,依靠作家個體生命的基本特質去作出規定。王培靜先生的這些小小說創作,是遵循了自己的初心,尋找到了自己的文學藝術追求的真性。
歲月,湮滅經年的舊歷。相逢如初見,回首是一生。小小說集《軍魂》的出版,既是王培靜先生人生的姿態,也是王培靜先生人生的跨越。總體來說,他把自己的渴望變成了弓,搭上了“拼搏”的箭,射向了文學藝術世界創作的遠方。我個人認為:他的這本小小說集《軍魂》,不僅是他文學藝術創作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是他在人生旅途中又一次精品佳作情感的噴發!同時,我更希望培靜先生能似一只永遠高翔在文學藝術天空里的雄鷹,展開生命的翅膀,在文學藝術的世界里飛的更高,更遠!
作者簡介:李志能,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成都市郫縣作家協會主席。已經先后在《當代文壇》、《西南軍事文學》、《朔方》、《散文詩世界》、《新航空》、《華夏魂》、《嘉峪關》、《草地》、《西南旅游》、《劍南文學》、《校園文學》、《四川文化》、《成都文藝》等報刊上發表作品多篇。并有多篇文學作品被《當代四川散文大觀》、《筆底波瀾----四川省記者散文隨筆選 》等多種文集收入。并獲得“中國人口文化獎”、成都市人民政府“金芙蓉文學獎”等各類文學獎項2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