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宋俊梁的5首詩

另一個我
另一個我在遠方的深山里嘶吼
饑餓,寒冷,瘦削
每日翻看月亮的另一面
在這里我是一個胖子
茹毛飲血。有人遇上另一個我
似曾相似,難以分辨
而我的眼睛依然明亮,此刻
正俯身于平原之上
在飛鳥酣眠的寂靜的樹叢之上
【王克金點評】
到現在為止,可以肯定地說,誰也不能說清“我是誰?”。這遠山里的我和非遠山的我,是一個同一個我嗎?如果不是,為什么似曾相似?如果是,為什么又用另一個我來命題?詩的詭異之處就在這里!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各自的名字,名字其實是對個體“名不副實”的抽象命名。每個人的初始命名與生命本體的本質的關聯度及其有限。多個名字下的多個我,都源自一個共同的生命本體,然而,這多個我有時又相去甚遠。
詩人不應該是自我的沉睡者,對自我的警醒是必須的。他除了需要看清外部事物,也需要一雙明亮的眼睛,來看開他所處的位置和本身的悸動。
【王之峰點評】
詩欲呈有我之態,現無我之實,卻處處皆我。這個我便是自然的大化,宇宙的本質,是所謂的道。
“深山至深”真的就是凈土?“深山里嘶吼”給出了否定的解答。誰相信“月亮的另一面”只有陰晴圓缺?知道“這里”是哪里的所指,就明白“茹毛飲血”的反諷傾向。
我覺得,我和“另一個我”存在矛盾、糾纏,但并非不可調和,再者,不要忘記,詩中還有第三個“我”正在俯瞰這個世界,他才是靈魂的我,真正的我。
【郭友釗點評】
一片葉子上面朝陽、下面對地,有陰陽兩面。一個人,眼光的朝向為正面,排污口的朝向為背面;且人時之挺立、時之平躺,且站立時求有脊梁、愿不彎腰,且平臥時懷有夢想、能夠自由飛翔,因之朝向諸多、狀態諸多。在諸多變幻之中,哪個是我?哪個不是我?我要成為哪種我?就成為現實的問題。
“我”見到的月亮是明亮的;“另一個我”假定月亮的正面與背面應該是一樣的,雖然時圓時缺,但永遠明亮,沒有偽裝、沒有背叛。為驗證這種信念,“另一個我”去翻看月亮的另一面,遇到了只是黑暗中的寒冷、貧瘠里的饑餓。縱然如此,想成為“另一個我”的“我”依然明亮,不管正面與背面,欲取月亮而代之,高懸于樹冠之上的天空,能夠照耀黑夜中的平原。
向內打開的窗子
我不敢擋住任何在夜間游走的精靈
或讓他們矮下身子,在窗下經過
能夠向內打開的窗子,
夜間的空氣涌進有燈光的房間
紫葡萄落在潮濕的泥地上如同碩大的雨滴
葵花的葉子沙沙響
我少年時代的窗子,現在
在我的心里敞開了
【王克金點評】
以前,我們居住的房子真有這樣的窗子,有的向外推開,有的向內拉開,不像現在的樓房,都是左右的推拉窗。向內開的窗子,每個扇面都會占據屋內的空間。恰恰就是幼時這一日常的開窗方式,成了詩人隱喻的心像。
向外推窗,預示著全身心的向外沖出,以為這樣可以走向廣闊。向內打開,預示著敞開生命,向外迎接。兩種方式,兩種不同時期的狀態呈現。
“燈光的房間”——詩人以自身的光明坦然地迎接那到來的一切,包括出沒的精靈、寧靜的空氣、落地的聲響和葵葉與風的絮語,甚至那不可見的命運。
向內打開,也是內視的開始,這是身心與萬籟相通的一刻。這不是尋求,而更多的是接納。
【王之峰點評】
窗子“向內打開”和“向外打開”標識兩個不同的精神向度。在人到中年的惆悵中,詩人開始向內奔走,無違、無爭、無害,走向少年,就又走進夢。
“黑暗”擁抱了“精靈”,“我”也坦然迎接“一切未知”。夜色是一種氣象,“燈光”能對物態的本真還原,此刻的看見,成了朝向世界的“敞開”。問?何時敞開?!
【郭友釗點評】
在紛雜的中年,在偶爾有夢的夜間,精靈出現,并在游走,或許會走遠而消失,或許會隱身而不見。對于不速之客的精靈,是閉門謝客呢還是清掃花徑?對此,詩人的房間已點亮了明燈,裝好了如大門一樣的大窗戶,使精靈不用卑躬屈膝而能自在自如,并安裝了向內打開的窗門,使精靈不用月下推敲而能夠自由自主地推窗而入,宛如回到了如向日葵一般追求光明的明凈少年。
兩個人
我累了
停下來
靠在一棵樹上
我聽見樹葉
在風里響
如果你累了
也停下來
靠在另一棵樹上
就會有兩個人
聽見樹葉
在風里響
【王克金點評】
美國詩人勃萊有幾句詩:“我從樹下抬頭,聽樹葉里的風聲。/突然我發現還有風,/穿過深草而來。//……貧窮而聽到風聲也是好的。”對比之下,我們看峻梁這首詩,也不失為是一首現代詩,甚至可以看做是純詩。
這里沒有額外的意義負累,有的只是生命意識和感覺。生命本身的疲憊未必是外在因素使然,更多的是來自自身的迅疾。“累”只是一個說法,是片刻停駐的理由。
因為時間的緊迫,也許,我們從未意識到,也從沒有傾聽過自身生命的音韻。當生命在偶然或是必然的停駐之時,我們也許會突然醒悟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喧響,原來也是如此美妙!
生命之樹在它自身的風中,也許更加繁茂,而這樣的生命不會只有一個。生命位移與生長應聽任自己的時鐘,它可以與一成不變的時間游離。我相信,生命可以走在時間之外。
【王之峰點評】
詩關知音,詩關人與自然,詩關人與人,詩關安慰和寄托。在看似近于“零度”的敘事抒情中,實則隱藏表意言志的激越。“我累了”和“如果你累了”都屬誤入凡塵的瑣碎,而唯有“樹葉在風里響”直抵天籟的空澄。
當樹,成了人與人靈魂溝通的中介,每一個“響”聲都如炸雷。可憐啊,人被異化得如此脆弱不堪。
詩的第一節是事實寫作,第二節是假設和虛構,而“假設”成立的基礎是有風吹來,你恰好聽見,這太難!現實并不滿足這個條件。詩的上下兩節的形式近乎對稱,但內涵異質,詩人的意圖是通過“人和樹,樹和樹葉,樹葉和風”的關系傳遞、同化兩個人的精神世界,但愿如此,也唯有如此。
【郭友釗點評】
我和你雖然不同,但有一個相同點:都會累。我累了,靠在一棵樹上;你累了,靠在另一棵樹上。你我所靠的樹并不是一棵樹。我靠的這棵樹和你靠的那棵樹,雖然也是不同的樹,但在風中,你我都會聽到樹葉在風中所發出的沙沙的響聲,一樣的聲響。
這風,是秋風么?這葉,是秋葉么?這沙沙的聲響,是一種時光的或者神的召喚么?這種召喚,會讓累了的人們在樹下得到安歇息?詩句之外,讓人浮想。
手指明月
手指明月教你說話
那是你今生第一次喚出月亮的音節
你的眸子與滿月相遇
與我的手指望向同一個方向
你出生,我未老
你是我的孩子也是這個世界的
今夜明月巡視天下
仿佛君王俯視著赤子
所有塵埃已經落定
烏鵲息聲
屏息聽你喚出:月亮——
從此,你有了故鄉
【王克金點評】
此詩以成人的主觀心理,把孩子對月亮等外界事物的認知,武斷的歸類為對家鄉的認知,實則是詩人的一廂情愿,也是對孩子認知事物的誤判。
孩子喊出的月亮,在孩子自己的心里未必是家鄉的概念。月亮對孩子來說,此時只是一個新奇之物,不具文化的內涵。
平素,我們以成人的俗常的概念替換孩子的認知,乃是對孩子體驗世界的戕害。孩子即使按照大人告訴的音節發出“月亮”之音,月亮在幼小的心靈世界,也依然是朦朧的莫名存在之物。
【王之峰點評】
詩圍繞“明月”這個原型意象漸次打開,詩意朦朧,情感溫馨。一句“手指明月教你說話”將我、月亮、我的孩子三者之間的空間關系位移到情態,詩人諄諄告誡幼子,“你認識了明月,你就有了故鄉”。《手指明月》是一種方向引導,此種教化的意義在于:一個宇宙的月亮成了農耕的月亮,農耕的月亮成了李白的月亮,李白的月亮被蘇軾一次次擦亮,現在,月亮是宋俊梁的,將來,月亮是宋俊梁兒子的。
月是故鄉明。在異鄉,在孤獨,在寂寞,每一個人喚出的月亮都是心中的月亮,是一抔被愛捂熱的黃土。
月是故鄉明。
【郭友釗點評】
手指明月,教子說話,讓子喊出月亮,讓孩子從此有了故鄉。教子時的月亮,是滿月,是最明最亮如君王一般的滿月,是讓天地間澄明、透明、光明的圓月亮,而非弦月,而非烏云壓頂時躲躲閃閃、沉沉浮浮、萎萎縮縮的月亮。追求極致的圓滿、極致的明亮,擁有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家園,是詩人對下一代的希望。
殺雞過年
大姐左手抓住公雞
它已經養了半年
學會了打鳴
追逐院子里的母雞
"公雞公雞你別怪
都怪你是人的菜"
大姐給公雞抹脖子
血沿著刀刃滴下來
大姐那年
二十來歲
手上生滿老繭
是家里的好勞力
那年收過了彩禮
我們家吃得起一只雞了
【王克金點評】
詩關貧苦生活的一個記憶,也是貧苦狀態下人對肉食的一種極度渴望。無經歷者,則無法體會詩中的描述。
不過,無此經歷,要讀此詩,也可在詩中提供的幾個點上體會、領悟。一只青春期的雞,被一個青春期的女子殺了,這是青春之間的屠戮。一個過年家中吃不起雞的女子,嫁給了另一個也可能吃不起雞的男人,這是悲哀的重合。人的最基本的食欲,用勞動已不能滿足,貧向貧的掠奪,就導致了人性之惡。
生命最可悲的是,一切只有用青春來獲得……我們還可有別的體會。
【王之峰點評】
這是一張模糊了歷史語境的老照片。詩寫貧窮、生死、命運。當日常的節慶變得血腥,生活早已被犧牲在“烏托邦”的祭壇。看看被當成婚姻“彩禮”的,“養了半年正在發情的小公雞”,再看看“手上生滿老繭的,二十來歲的花季少女——姐姐”,頓覺四幕垂云若鉛,唯一聲太息!
所謂的《殺雞過年》無疑就是對青春夢想被屠戮的追悼。我仿佛看見了魯迅的“血饅頭”。人皆麻木,兇殘不仁,讓人覺生無可戀,吞淚唏噓。
閱讀中要思考,詩人所述:一個女人的愛情,一生的幸福如此不堪,除了哀嘆命運不公,詩人是不是還有更深的社會隱喻?
【郭友釗點評】
殺雞過年,現在習以為常,過去卻是偉大夢想。過去許許多多的家庭,平時養雞生蛋,用雞蛋換回鹽巴,以此過著有味道的生活;等母雞老了,不再能生雞蛋,就一直養到過年時宰之,全家享受一頓一年之中少有的油星美味。
可是,詩中的雞卻非平常。它不是平日養的能生雞蛋換油鹽的母雞,而是剛學會打鳴的、剛學會追逐母雞的小公雞,是當作聘媳婦彩禮的小公雞, 因大姐出嫁才吃得起的小公雞,并且由即將出閣的滿手生老繭的大姐在過年時宰殺的小公雞。這只過年被殺的小公雞,記載了過往極度貧困的一段歷史。
一首淚浸的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