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評論 > 正文

陳仲義:新詩普及教育的軟肋及改善策略


陳仲義:新詩普及教育的軟肋及改善策略
 

陳仲義(資料圖)
 
        摘要:古詩教育基本上擁有一套穩定的教材、雄厚的師資隊伍和被認可的教案、教學手段,并且與受眾的文化心理結構相對應,而新詩教育卻存在許多差距。新詩教育的軟肋,主要體現在教材、師資、方法三大方面;尤其是詩教者自身的內在原因,是對于這一“特殊知識”缺乏透徹的認知,過多受制于古今詩歌同一性的牽累。
 
        德國古典哲學家謝林說過:不管是在人類的開端還是在人類的目的地,詩都是人類的女教師。這個喻指高度肯定詩歌像女教師那樣樣溫婉圣潔,教會人們熱愛生活、擁戴生命,提升優雅的精神境界。它與眾不同的情感浸潤與思維方法,對于滋養性情、砥礪品格,具有其他東西難以替代的作用。尤其是自由開放意識、陌生化語言表達能力,在刺激靈性、開發創造性思維方面,與其他人文學科不可同日而語。
 
  古詩教育基本上擁有一套穩定的教材、雄厚的師資隊伍和被認可的教案、教學手段,并且與受眾的文化心理結構相對應,而新詩教育卻存在許多差距。新詩教育的軟肋,主要體現在教材、師資、方法三大方面;尤其是詩教者自身的內在原因,是對于這一“特殊知識”缺乏透徹的認知,過多受制于古今詩歌同一性的牽累。
 
  窮原竟委,新詩教育機制的缺失和新詩自身問題,掣肘了新詩教育的常態化進行。這種知識化制度引發一系列評價體系、教育理念、大綱規劃、課程設計,考試限定等工具目要求及其操作手段等全方位的“缺席”,這就難免把頗具靈性的藝術品類弄得索然無味。而新詩自身長期許多懸而未決的難題:包括經典化尚在進行中的不成熟、無法定于一尊的詩美規范、難以取得共識的接受尺度與標準,“先天”不足的闡釋理論與解讀方法等等,都使得新詩教育與接受處于嗷嗷待哺的階段。
 
  一般來說,古詩的教學進行得相當順利,原因是多年來形成一整套穩定規范;眾多公認版本提供確切的注釋、解讀;經受歷史檢驗的定評,擁有足夠的信用支撐,故而講授起來頭頭是道,也娓娓動聽。然而,面對現代新詩,多數教師(尤其中學),對該文體的形式美學十分陌生,雖有十幾年之長的學制卻未經特別訓練,容易本能地、下意識地將一般文學常識轉換為新詩基本常識,照單簽收般地推行開來,讓耳熟能詳的賦比興涵蓋一切。說嚴重一點,新詩教育質量基本停留在艾青與徐志摩的接受上(最多到海子階段)。反過來,這種穩重保險的格局也促成施教者惰性。
 
  癥結也不能全怪在教師頭上。事實上,新詩發展至今,并沒有發展出一套可供參酌的教授規范。在放棄字數、平仄、韻腳等限制的新詩,無形中卻加大了一種“諸法皆空”的寫作策略和“無邊無際”的相對主義的接受漫游。由于缺少規范,教授者難免底氣不足。對此,有心者尖銳捅破:極為表面的知識,之所以在低水平上重復,與文學理論界、文學批評界沒有向語文教學、文學鑒賞教學提供足量的適用的知識,有極大的關系。例如在指導詩歌的閱讀方面,教學大綱總是籠統地歸結四個步驟:理解、朗誦、默想、回味;更有教材編者不無泄氣地說:“對中學生怎樣進行初步的文學教育,目前還缺乏比較成熟的經驗。”文學尚且如此,新詩就更不用說了。
 
  近年,國家教育部認識到人文審美教育的缺失,開始將藝術美學列入通識教育的必選,詩歌教育很可能成為其中一個核心課程。這應該是新詩教育一次“魚腩翻身”。其意義在于,人們終于意識到新詩作為一種現代文化,緊密聯系著現代生存狀態,是現代性、現代感、現代表達的高級藝術形式。新詩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是要彰顯個體精神意義與價值。明代大教育家王陽明提出對童子要“栽培涵養之方,則宜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當代著名詩人王家新說得更有針對性:“我們可以選擇詩歌作為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因為詩歌才是對心靈的開啟,是對人的內在素質的提升,人的自我意識、想象力和創造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綜合近年許多新詩教育的研究意見,我們歸納出關乎新詩教育的改善策略——
 
  一.新詩教育是個系統工程。這個工程應該實施循序漸進的階梯作業。筆者欣賞長期來從事新詩教育第一線的林喜杰,她提出四個階段方案:新詩教育寫作重點應該放在小學階段,指導小學生寫童詩;初中重在閱讀——加大閱讀量和培養初步理解詩歌;高中培養初步的詩歌鑒賞能力;大學設置詩歌選修課。四個環節緊密相扣,每個環節都非常重要——詩歌教育應該是一種立體的展開和實施。
 
  二.從根本上看,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必須突破固有藩籬,開設新詩寫作專業課程,尤其是師范大學,增設培養教師“如何教授新詩”的課程,像開設《教育法》必修課那樣“鐵打不動”(“中學教師新詩研習坊”已成為香港新詩教育推廣方案之一)。如果能進一步推行區分古詩與新詩兩套不同教學理念與方法,將是一個大突破。
 
  三.基于“讀同時代的詩”是最基本最切身的文學生態,努力讓學生將詩歌作為自己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故而放棄恪守詩歌史與非經典文本不選的陳舊觀念,不妨大膽將與青少年體驗更具關系的(青春、成長、愛情、理想、勵志)文本選入教材,因為來自同時代的資源,更能喚起詩意的共鳴與興味。
 
  四.目前課程標準中對新詩教學的要求雖然較此前推進了一大步:反復朗讀、分析意象、發揮想像、感受真情、陶冶性情、學寫新詩——六種能力培養呈梯度出現了,然而,我們發現還是有許多可改進的地方。比如整個新詩教育應圍繞藝術感受力的中心,并且對于藝術感受力培養要做出“實施細則”,提防因慣性再度滑向意識形態化。
 
  五.注意從“教科書”向“讀本”延伸,同時在寓教于樂的基礎上配套課外詩歌學習活動。新詩教育是個立體工程,它可延伸到“詩意的棲息”這一生命層面。“延伸讀本”在狹義上是大量課外詩歌文本閱讀;廣義上還少不了配套:如開展朗誦會、賽詩會、研詩會、詩作坊、函授班、詩夏令營、詩旅游、詩蹤訪,詩漂流、詩接龍、詩劇場、詩卡通等活動。
 
  六.順應網絡與視覺化的讀圖時代。當下學習壓力很大, 多數中學生依然圍著高考指揮棒轉,需要緩解。而多媒體迅捷的讀圖消費,臨屏動漫與各類游戲快感,偷襲般充塞學生大腦。對此,詩歌較之流行歌曲、西方大片和電子游戲的重要性和可比性,雖不能同日而語,但注意詩歌接受經由適當的娛樂渠道還是可行的。
 
  筆者長期從事大學新詩教育,深感整個社會在實用主義主導下,格外推崇科學思維、工具理性,嚴重忽略了詩性思維與情感思維,而詩性思維與情感思維恰恰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合部分。因而在新詩教育實踐中,筆者特別注意方法論改進——側重培育詩歌的藝術感受力,力求審美理念與可操作性聯袂,普及“特殊知識”與強化訓練結合。通過有特色亮點的新詩解讀鑒賞,培養學生富于生機的審美情趣。在課程設計方面,做循序漸進開發:如搭配詞組訓練、通感訓練、聯想訓練、變形變意訓練、博喻訓練、接龍訓練、改寫訓練、加法訓練、減法訓練、隱喻訓練、構思訓練、起承轉合訓練、語料轉換訓練、視頻成詩訓練。采取“機理點撥”——“范例提示”——“強化進入”三步驟。由淺到深,由易到難。分為初、中、高三級階段。
 
  最后在行文結束前,再加入個人6條具體建議,聊做參考:
 
  ——舉辦以省級中心城市為單位的新詩教育、教學法輪訓制,逐級推廣開來。
  ——舉辦新詩夏令營這樣高端的知行合一活動,浸潤一批骨干、苗子。
     ——開展詩人、詩評人駐校計劃,他們的進駐將給新詩教育帶來革命性變化。
  ——新詩讀與寫密切結合,是最有效的普及手段,堅定不移地納入課程統籌。
  ——借鑒臺港經驗,加大力度,將新詩資源引入考核題庫。
  ——借鑒“新實驗”,組織詩人、專家著手編寫“新詩訓練新手冊”。
 
作者:陳仲義
來源:中國文化報  
劉不偉編輯整理

http://www.zgshige.com/c/2017-09-05/4209182.s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商场真空露出在线观看| 最猛91大神ben与女教师| 引诱亲女乱小说录目伦|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向美奈子| 久久天堂AV综合合色蜜桃网| 1313午夜精品理伦片|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a级片在线观看| 182福利tv| 欧美日韩亚洲电影| 国产精品免费精品自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18禁亚洲深夜福利人口| 欧美同性videos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网站| 麻豆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日本人视频jizz69页码| 国产一级理仑片日本| 中文在线观看免费网站| 粉色视频下载观看视频| 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天堂| 亚洲福利在线看| 三级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李小璐三级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自拍 | 又爽又黄有又色的视频| 一本久到久久亚洲综合| 男女啪啪永久免费观看网站| 处破之轻点好疼十八分钟| 亚洲小说图片区| 黄色污污视频下载| 无码av中文一区二区三区桃花岛| 冠希与阿娇实干13分钟视频 | 女人隐私秘视频黄www免费|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sqy2wc厕所撒尿|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自在自线| 国产成人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