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評論 > 正文

陳新小說:“是”“非"之問的教育之思


陳新中篇小說:“是”“非"之問的教育之思
——以陳新的中篇小說《蝶變》《由淺入深的寂寥》而論


 
  陳新的中篇小說《蝶變》由其另一個中篇小說《奔放的女生》拓展而來,小說主人公王 恩玫曾經是一個熱情、開朗、活潑的女孩,但她因為同桌小小的惡作劇而被懷疑是偷錢的小偷、好心扶起老人卻被誣賴是推倒老人后逃逸的惡人。面對老師的不信任、家長的不理解,蒙受冤屈的王恩玫不僅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還陷入了自我迷茫的漩渦中,最后不得不改名、轉學。小說末尾,真相浮出水面,王恩玫沉冤得雪的結局為小說帶來了一絲溫情的色彩。但其中所反映的教育問題卻值得 我們深思。而中篇小說《由淺入深的寂寥》則是一出悲喜劇,作家陳新用幽默的筆致敘寫了作為學生的“我”與老師羅莉之間妙趣橫生、精彩紛呈的“斗法”。叛逆而機智的“我”對“巫婆”的種種做派十分不滿,進行了機智的“反抗”與“斗爭”。嬉笑怒罵中,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深切關懷。但同時,老師的否定與懲罰給“我”帶來的創痛卻讓“我”難以忘懷。
 
  在時間長河的沖刷下,更沉淀為了由淺入深的寂寥。這兩篇小說共同呈現了某些家長及教師看似從正義出發、從愛出發,實質卻抑制了孩子的發展,甚至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傷害的教育現象。陳新替孩子們發聲,呼吁教師、家長們傾聽孩子們的聲音,呼喚他們尊重、理解、信任孩子們。
 
  一、懲罰教育的“是”與“非”:呼喚賞識教育的春天
 
  《由淺入深的寂寥》中的班主任羅莉以及《蝶變》中的母親都提到了這樣一句話—— “嚴是愛,寬是害,不管不教會變壞”。“愛之深,責之切”這一中國古訓實際上正被應用于眾多家庭及學校教育之中。毋庸置疑,幾乎所有的老師與家長都對孩子有著深沉的愛和較高的期待,而孩子是正在成長發展的人,是不成熟的,那么老師及家長使用一定的懲戒措施來規范孩子的行為也是無可厚非的。或者說,一些合理的懲罰行為是十分必要的。然而事實上,在教育的過程中,許多家長和老師在言語和行為上難以把握合理的“度”,進而將這種懲罰演繹成了傷害。這些實質上造成了傷害的種種行為卻被“從愛出發”的光環所掩蓋。孩子們在這些傷害之下成為了沉默的受害者。
 
  其一,言語及身體暴力。《由淺人深的寂寥》中,羅莉老師對于犯錯的學生一向嚴厲以待,這種嚴厲往往意味著凌厲 的怒吼,言語中更是多包含著“胡扯”“滾”等粗暴用語。更為嚴重的是,羅莉老師還動不動就用手或教鞭打學生。而《蝶變》中的母親,更是經常對 自己的女兒進行咬牙切齒的訓斥。還在事情真相未明之時就動手打女兒的耳光。然而,這種看似是針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而進行的懲罰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只是一種私人情緒的發泄。而并 非是針對問題的合理懲罰,如《由淺入深的寂寥》中羅莉老師對“我”的批評。“顯然,‘巫婆’心中的火氣繼續沿著何濤平惹惱她的慣性在蔓延,并勢不可當地蔓延到了我身上。”【1】而《蝶變》中的母親給女兒王恩玫的耳光,也是在焦急、惱怒的情緒作用下的一個結果,而并非是在了解了事實真相后,就事論事的合理懲罰。在如此種種的暴力淫威下,孩子們除了驚悸、心痛之外并無他法。成為了受盡委屈的失語者,毫無尊嚴可言。
 
  其二,故作權威姿態。在“懲罰教育”這一教育模式中,家長和老師是施教者,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于是,任何不同的意見都仿佛是對權威的挑釁。作為權威者的家長與老師并不理解或者說并不愿意嘗試著去理解孩子們的真實想法,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給孩子下定義,并將他們生拉硬拽回自己所期許的軌道里。如在《由淺入深的寂寥》中,羅莉經常將學生所犯的錯誤嚴重極端化。如“我”回憶到的“因為那上下兩張薄皮磕碰出來的話刻薄得要命,對學生的評價也走極端——學生犯一個小小的錯誤,她會夸張成天大的事,理由還冠冕堂皇‘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從小偷油,長大偷牛;從小偷針,長大偷金’……”而在《蝶變》中,當母親了解了女兒辛苦打工的目的是為了給自己買一個mp3在閑暇時刻放松心情時,非但不領情,還仍舊以權威的姿態發聲:“我脾氣很暴躁嗎? 我需要你去賣報紙給我買禮物嗎? 你一個學生,不以學習為重,卻琢磨些別的歪門邪道,你說你能不讓我生氣,讓我罵你嗎? ”【2】同樣,《蝶變》中處理“偷錢”事件的班主任李檀也仿佛是一個“操縱著‘聯合國’發言權”的權威者,高舉著所謂的正義之劍,在所謂 的真相前咄咄逼人,在全班同學面前將王恩玫定義為“人品有問題”的壞學生,讓她“別編故事了”。而沒有給這個他所認定的“壞”學生任何翻案的機會。
 
  “教育所能達到的境界取決于對兒童的認識所達到的高度。怎樣看待兒童,觸及的不是教育的枝節問題,而是教育的核心問題。”【3】家長和老師無法正確地認識孩子才是懲罰教育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合理的懲罰教育是必要的,然而在對孩子根本不認可、根本不信任的前提下,懲罰教育必然會變質。變質后的懲罰教育所產生的弊病顯而易見。首先,家長和老師在實行懲罰的過程中嚴重傷害了孩子的尊嚴,當眾羞辱、當眾打罵都使得孩子陷入了窘迫、尷尬的境地,而這種情況下,真正產生懲罰作用的已經不再是懲罰本身。而是由懲罰附帶而來的羞恥感和侮辱感。其次,在自尊掃地之后,不被理解也成為了懲罰教育模式下孩子們所 面臨的常態。往往是有苦難言,面對難以戰勝的家長及老師權威,孩子們往往只能成為無辜 的受害者,他們的理由往往被認為是狡辯。他們的想法往往被冠以荒唐的前綴。不被理解的孩子們只能壓抑自己的個性,壓抑自己的想法。最后,懲罰教育中帶給孩子傷害最大的莫過于在不被尊重和不被理解綜合作用下的不被信任的感覺,陷入冰冷而無解的漩渦之中,對 自己的夢想和信念產生懷疑。
 
  本來,“懲罰”只是教育中的一種手段,卻被擴大演繹成了一種模式。而這種畸形的模式只會使得孩子們壓抑、痛苦甚至窒息。《由淺入深的寂寥》中,置身于班主任的懲罰教育羅網之中、充滿了反抗精神的“花木蘭”袁倩,進行了一次次的反抗,與班主任“斗法”,但多年之后卻仍舊難以撫平班主任帶給她的悸痛,在觸景之后依舊傷情。而在《蝶變》中原本活潑、善良的王恩玫在面對“偷錢”“推倒老人”等強加的罪名時,班主任和母親表現出的不信任使得王恩玫面臨更為徹底更為冰冷殘酷的打擊,將她推入自我迷茫的冰冷漩渦。在這種種弊端之下,使我們更加呼吁賞識教育的春天盡快到來,使得教育在尊重、理解、信任的基礎上合理而良性的發展。
 
  二、應試教育的“是”與“非”:呼吁素質教育的切實發展
 
  當前。考試仍舊是我國選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考試本身是遴選人才的一種手段。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的選拔平臺。與此同時,考試制度對推動學校教育的發展與完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學校教育與考試制度聯系的日益密切,便出現了以考試為中心、屈從于考試的應試教育。“我們對應試教育的一般理解是在日常教學中。圍繞考試 的內容進行,以提高學生考試分數為唯一的目標,其教學重點放在指導學生如何應試上。” 【4】誠然,我們不可否認,應試教育在學生基礎知識體系的構建、基本能力的培養以及思維的規 范性訓練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應試教育所呈現出的種種弊端也越來越引起 人們的關注。
 
  我們從陳新的兩篇小說中,也看到了他對應試教育弊端的關注。其一,扼殺孩子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由淺入深的寂寥》的開頭講述了一個在許多年后仍給“我”留下深重陰影的故事。羅莉老師以成都下雪為契機給學生布置了一項寫作任務,寫一篇關于雪的文章。“我”另辟蹊徑,寫了一首優美、靈動的小詩,自認為十分符合老師的標準,“因為她經常在作文課上講,寫作文要出新,形式要不拘一格,語言要優美、真誠、發自內心。”“我”一心認為我的作文能夠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表揚。結果,在“我”看來平鋪直敘、無病呻吟的“孫小狗”的作文得到了老師的大力表揚。而“我”的作文卻在形式與內容上都被否定得一無是 處。“我叫你寫作文,你寫詩干啥? 你這寫的能叫詩嗎? ”并且重申了好作文的標準,“我 特別提醒一下,你重新寫的作文不能簡單地吟風弄月,而要有雪中的故事。”為了迎合老師的標準與口味,“我”可謂煞費苦心,體裁上不能寫成詩或者童話,措辭上不能用冷僻、消極的詞匯或者表達,內容必須有故事且積極向上,在這樣的種種權衡之下,“我”只能放棄所有的創新,而隨大流地寫一篇中規中矩的文章。
 
  在這一場“斗法”中,以“我”主動寫詩為開頭,以“我”被動受罰重寫“八股文”為 結尾,展示了“我”向老師的“標準”不斷妥協的過程。所謂的老師“標準”實質上便是考試標準,形式中規中矩,內容積極向上。標準化、模式化的符合考試要求的作文便是老師的“品味”。而在迎合這樣的標準的過程中。被扼殺的便是孩子的主體性與創造性。“我”是一個熱愛文字、頗有才情的女生。但這樣的才華并不被老師所認可:作文課上的作文被批評得一無是處;因為在課堂創作惡搞版《最炫民族風》,也被老師刁難了一番;班會課上文字游戲的即興發揮也被認為是賣弄的行為。 這一系列的否定與批評無疑對于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一種扼殺。這種否定對于“我”,一個具有反抗精神的女孩都留下了深重的陰影,我們可以想見,又有多少孩子會在這樣的打擊與否定中放棄自己創造、創新的主動性,來迎合這種統一化、標準化的培養模式呢?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人,真的是我們社會需要的嗎?盡管在作品中,作者最終給予了“我”一個好的結局,“我”憑借自己的才華在小品大賽 中獲獎,并進入了電影學院,并且最終“洗白了羅莉老師,塑造了一個看似嚴厲、刻板,實 則關注學生、盡職盡責的老師形象。但是,小說的主題仍舊是“寂寥”。表達了作者深刻的思考。這種被否定的創痛經過時間的沖刷和對老師的諒解沉淀為了一種悵惘和寂寥。應試教育是圍繞考試的要求,針對考試的要求教授學生相應的知識, 以考試的標準要求培養學生。與應試教育價值觀不同,“素質教育則以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為宗旨,它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是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的宗旨:承認發展的多樣性,倡導個性發展: 認為發展的動力是內在的,強調發展的主體性;注重潛能開發。”【5】而這樣的價值觀念并沒有進入日常的課堂,學生的主體性和創新性仍舊缺失:其二,造就了大發教育之財的“蛀蟲”老師。在應試教育模式下,老師成為了連接人才選拔平臺和人才培育平臺的橋梁。老師的標準就代表了人才選拔的標準,老師的教導與培養仿佛也成為了學生們成人成才的唯一途徑。由此產生了學生對于老師的高度依賴,而一些老師也借機大發教育之財。在《由淺入深的寂寥》中就這樣敘述:“‘巫婆 ’的講課方式很另類,就像寫朦朧詩,還美其名曰‘與世界接軌 的啟發式教育’。事實上,班上只有相對聰明的學生才能聽懂她故弄玄虛的課程。而對那些沒怎么聽懂她課程的同學。她便會故作親呢地對他們說,她會利用放學后。或者周末給他們補課,以讓他們搞懂課堂上未搞懂的東西,趕上班上別的同學,不掉隊。”盡管補課的效果仍舊不佳。然而家長也不得不將孩子送去補課,來配合老師的這一“搶錢”伎倆。“羅莉老師。金錢雖然不是小偷,但卻偷走了你的靈魂啊! ”這種在課堂上不甚賣力,在課堂外卻用足了力氣賺取外快的老師成為了教育的蛀蟲,利用家長和學生的依賴心理大發教育之財。而究其根本,仍舊要歸罪于畸形的應試教育,當考試成為出人頭地的唯一出路,教育就不得不屈從于考試,而當教育屈從于考試之時,老師便成為了指路的“圣人”、提分的“神器”,這時,老師所謂的補課也就成為了不得不進入的陷阱。而要改變這樣的狀況也只能從根上改起,只有當課程分數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教育真正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服務時,這樣的“蛀蟲”才能消失 。
 
  三 、結語:傾聽孩子的聲音
 
  一個成熟的兒童文學作家,無疑是關注兒童的,將“為兒童創作”當作是自己的使命。十多年前,出于對孩子們的關注與關愛,陳新開始走上了兒童文學的創作道路。“陳新說,最初創作兒童文學,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讀點適合小朋友看的好文章。……他漸漸地感到兒童文學創作的使命和責任。”【6】陳新認為“小朋友是一張白紙,優秀的兒童作品可幫助小朋友在白紙上畫更美的人生,引領他們感受光明、沐浴陽光,健康成長…… ”【7】而也正是出于對孩子們的愛,陳新還創作了講述火場救人小英雄的散文《江凡》、呼吁家長老師正確引導孩子的紀實類散文集《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以及多篇教育類小說。“關愛兒童,為兒童發聲。”正是對孩子的愛護與呵護,使這位有著深切的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的作家關 注著這個決定著民族未來卻并沒有主導未來權力的弱勢群體, 他敏銳地捕捉到了在當前教育環境下、在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的認識不夠全面透徹的情況下,深受懲罰教育和應試教育弊端毒害的“失語者”的痛楚,并將其反映在小說之中。
 
  首先,陳新在小說中塑造的是在懲罰教育下被懲罰的“失語者”。毋庸置疑,幾乎所有的老師與家長都抱著一顆盼望孩子成長成才的心,對孩子抱有深深的期望,在這樣的愛的名義之下, 家長和老師們往往采取了嚴厲的手段去規訓孩子,使他們的行為符合預期。這樣的做法似乎長久傳承、無可厚非;然而,其卻也似“是”而“非”,這樣嚴厲的規訓和教導往往是在不完全理解的狀況下的責備與懲罰。 擁有絕對權威的家長與老師往往不理解或者根本不試圖去理解孩子的行為,只要孩子所呈現出來的行為是“出格”的,他們就會動用懲 罰手段去處置 ,而孩子在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中往往是弱勢而沒有話語權的群體,難以占有言說的主導權,失去話語權的孩子,承受的是不被理解、不被尊重、不被信任的悸痛與惡寒。這看似正確的戒尺成為了打斷孩子翅膀的兇器,這看似絕對合理的標準成為了封凍孩子未來的寒冰。這是非之間,缺乏的便是對孩子的尊重、理解與信任。缺乏的是真正走進孩子 的內心、傾聽孩子們的聲音,真誠對待孩子、充分重視孩子們的主體精神與權利。缺乏的是 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信任。多用鼓勵的手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激發孩子的潛能。在這樣險惡的情境之中,我們應當呼吁的是賞識教育的春天盡快到來。呼吁賞識教育,并非贊同那些一味夸獎孩子、盲目溺愛孩子的行為。而是呼吁家長和老師放下身段去了解孩子的思想與內心,在認同每個孩子都是向善向好的有尊嚴的個體的前提下,合理地教育和引導。當然,賞識教育并不意味著不動用懲罰手段,但懲罰手段要在了解真相的基礎上針對具體的問題合 理采用,真正起到警示、懲戒的作用,這樣才能真正合理地懲罰。
 
  其次,表現了應試教育下“失語者”的痛楚。陳新認為:“每個孩子都擁有非凡的靈性和創造力!只要家長及老師尊重并呵護孩子的這份靈性,孩子便會表現出獨一無二的天賦,并茁壯成長,長成蒼天大樹。”【8】而現實是,受到急功近利的浮躁風氣的影響。教育不得不屈從于考試,完全按照考試的要求去培養孩子,家長并不重視挖掘孩子特有的潛質與潛 能,不甚關心他們的發展是否健康。老師也并不重視學生在考試規范之外所表現出來的才情與能力。一切似乎都在考試的指揮棒下有條不紊地進行。
 
  然而在這樣的教育之中,失語者們承受的依舊是不被肯定的痛楚,不被認可的迷茫。走“軌”的“是”與磨滅個性的“非”之間缺乏的是對孩子潛能與潛力的關注。在這樣的現實情境下,我們呼吁的是素質教育觀念的深切落實。于此,需要澄清的是,素質教育與考試并 不是對立的。“有人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就得減輕學生負擔;減輕學生負擔,就得取消考試,即素質教育就是非考試的教育。這種錯誤觀點是把素質教育與考試對立起來,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誠然,素質教育提出了對現有的考試制度、考試目的、考試內容、考試形式等進行變革的要求,但不是說素質教育不要考試,而是要使考試充分發揮其對教學的診斷和促進發展的功能。”【9】而家長與老師等教育者需要做的就是切實貫徹素質教育觀念,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能,不要使其淪為考試的工具。
 
  陳新關注孩子們的受教育狀況,關注孩子們的成長,代失語者發聲。 在看似合理的“懲 罰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固有模式下,小說表現了這兩種教育模式帶給孩子們的悸痛與創傷,而在“是”“非”之間,帶給教育者的思考則是,他們應該要真正傾聽孩子的聲音,尊重孩子的主體性,這樣才能不被畸形的教育模式和錯誤的教育觀念所綁架,才能真正培養出健康發展的人才。
 
  注釋
 
  【1】陳新:《由淺入深的寂寥》,《北京文學·精彩閱讀》,2016年第 6 期 ,第74頁。 該作品引文出處下文不再一一標注。
  【2】陳新:《蝶變》,《四川文學》,2016年第5期,第20頁。該作品引文出處下文不再一一標注。
  【3】牛海彬:《賞識教育研究》,2006年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于偉,第1頁。
  【4】張玉紅、王素然、李楊:《應試教育的歷史沿革及利弊分析》,《教學與管理》,2007 年第18期,第52頁 。
  【5】【9】“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 關理論”課題組:《素質教育的概念、內涵及相 關理論》,《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第7頁。
  【6】【7】吳曉玲 :《作家陳新棒回兒童文學金近獎“把小讀者當成自己的孩子”》,《四川 日報》,2012年8月17日,第13 版。
  【8】余普 :《作家陳新新作<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上市》,四川日報網 。
 
 
  作者單位 :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文章原載《讀寫月報》2016年第10期
 
來源:中國作家網
作者:薛丹巖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1020/c404030-29599607.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福利网泷泽萝拉|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 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不卡| 黄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caopon国产在线视频| 精品长泽梓在线播放视频| 欧美一级特黄aa大片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日本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大片免费看|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 99久久无码一区人妻| 精品国产午夜肉伦伦影院| 欧美日韩国产色综合一二三四| 彩虹男gary网站| 国产主播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久久久久网站蜜桃 | 黑人3p波多野结衣在线观看| 欧美色图23p| 天天躁狠狠躁狠狠躁夜夜躁| 噜噜影院无毒不卡| 久久久久波多野结衣高潮| 免费视频www| 欧美怡红院免费全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宅男视频|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韩剧学生的妈妈| 日韩欧美aⅴ综合网站发布| 国产福利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午夜久久久伊人| 99精品久久99久久久久久| 男人添女人下部高潮全视频| 好男人www视频| 免费高清电影在线观看| 一本久久伊人热热精品中文| 绿巨人app黄|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午夜免费小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