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棣:我們事實上已很無知

臧棣(資料圖)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尚在青春期的時候,赫拉克利特的箴言曾深深震撼過我的心智。在此之前,我接受的教育中,最能令生命的形象完美的是“人之樹”。那意味著,選對了落腳點之后,安靜地生長,經歷風雨的洗禮,不僅是自我塑造的最本源的方法,也是成就生命的意義的最理想的途徑。但在赫拉克利特之后,大河動蕩,心潮一旦涌動,就再也不會平息:生命的意義在于追尋。將新生托付給生命的追尋,也就意味著,朝向未知的世界,一方面不斷磨礪自身的慧根,另一方面在充滿不確定的追尋中錘煉生存的勇氣。但是,人世詭譎,如果缺乏心性和機遇,我們的追尋很容易混同于形形色色的冒險。
當然,精神的冒險,在特異的歷史境遇里,有時也是必要的。事實上,假如作為一種選擇擺在面前,我們很難判斷心靈的追尋和精神的冒險,哪一個更符合我們的生命意愿。困惑的時候,或許《論語》中的歷史情境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暗示,孔子的作為大約很難歸入精神的冒險,他的人生軌跡可以堪稱追尋的典范。從最樸素的角度講,追尋的對象也許因人而已,因為在今天的處境下,它已不能簡單地用真理作為說服他人的依據;但是追尋本身包含了一種信念:這荒謬的世界,我們能遭遇萬物,并在這樣的遭遇中有機會獲得生命的覺悟,已近于宇宙的奇跡。對我而言,這樣的信念只能殘酷地體現在詩的書寫中。
人的追尋,涉及我們的存在境況中最隱秘的生命政治。最明顯的,我們首先會遇到兩類不同性質的追尋:以現實為界限的追尋,以內心為可能的追尋。這種追尋都從它們各自的角度豐富著我們,又撕裂著我們。將它們同一在個體之中,非常難得。除了運氣,幾乎沒有別的解釋。
就例子而言,蘇東坡的一生,不可謂不運氣。甚至他的貶謫,都有可能是命運對他的才情的一種自動保護機制。作為詩人,以現今的尺度來衡量,蘇東坡的追尋不夠積極,缺乏一種果敢的主動性。但從另一個角度,異常難得的,他的追尋竟然融進了漢語自身的追尋中。他的消極體現的是一種更深的智慧,就好像在公開的語言場合中,他從未表明過,他本人已是漢語自身的追尋的一個對象。他處在漢語的出口的位置上,千年一遇;命運待他不薄,而他也沒有辜負命運,漢語的命運。
當代詩人則沒他那么幸運,我們每個人幾乎都處在開始的位置上;更糟糕的,我們并不知道出口在那里。也許出口就在附近,但燈下太黑了?!拔业拈_始是我的結束”,T.S.艾略特用智者的自尊回擊現代性的挑釁,將現代的虛無對我們的冒犯還給虛無本身。聽上去,有鎮定劑的效果。但是,就詩人的命運而言,頻頻處于這樣的“結束”之中,會很容易墮入自我憐憫的陷阱。保持隨時開始的能力,是詩對我們的最大的啟發。保持隨時結束的能力,是我們對詩給予我們的啟迪的最大的回報。對詩人來說,擁有隨時結束的能力,會令虛無心虛,對我們無計可施。
更重要的,既然展開了生命的追尋,就意味著有重新認識世界的可能。從傳統的角度看,漢語的感受力中,世界始終是封閉的。道可道,非常道。世界是需要進入的,得道必須經由自我的省察,并信賴修辭的作為。這或許是中國思想最富有詩意的地方,也是它最能經得起時間磨損的地方。這和西方思想有很大的差異。對西方思想而言,最根深蒂固的信念是,世界始終是敞開的。按海德格爾的設想,假如沒有人類自身的愚蠢作祟,沒有歷史之惡的遮蔽,世界原本是澄明的,始終充滿本源性的機遇。意識到這樣的分別,大約是我近年來從事“入門詩”系列寫作的內在動因。
另一方面,這些入門詩展示的也是一種生命的自我教育。在我們的生存中,世界被運作得太快了。這里面,也許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東西。也許,它就是一種以我們自身的麻木為切口的乖張的欺騙。所以,入門詩系列看上去寫得很溫柔,觸及和關注的仿佛都是世界的細節,但骨子里它們也都帶有投槍的影子,是針對人世的墮落的連環反擊。無論如何,無論有怎樣的風格的迷惑,請記得,它們柔中帶剛。
從事物和認知的關系講,特別是在詩歌面前,大膽地承認我們還遠遠沒有進入世界,走進萬物,也可歸入一種最迫切的自我救贖。入門詩的文學動機并沒有那么深奧,它們基本上都源于我們生存境況中的強烈的被剝奪的感受。對生命的機遇而言,在自我和存在的關系上,由于世界的加速運作,我們鮮有個人的時間在萬物面前,停下自己的腳步。更遑論讓自己的內心選擇安靜地和萬物面對面了。
大多數時間,大多數場合,我們都處于事物的外面。我們不僅很難有機緣走進萬物的角度,而且事實上,也很少有時間走進自己的內心。我們以為我們懂得很多,但書寫這些“入門詩”,讓我強烈地感觸到,我們其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蘇格拉底的鞭策:我們事實上已很無知。我們陷入的,是近乎一個單向循環的怪圈:我們知道得越多,越無知于我們很無知。
新的認知假如還能開啟的話,新的世界面貌注定只能基于我們坦然于自己的無知,并愧疚于我們尚在門外的處境。這樣,通過書寫入門系列詩,我或許可以留下一個事實:詩的本意即我們隨時都可以換一個角度重新去接觸這個世界,并與萬物相處于生命的欣悅之中。
2017年9月
?。ū疚脑瓨祟}《詩歌和進入——有關“入門詩”系列的寫作動機》)
來源:鳳凰讀書(微信公眾號)
作者:臧棣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1025/c404032-29608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