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穿過歷史洪流的精神流亡
——孔立文的長篇小說《秋水長天》讀后
近日讀青年作家孔立文的小說《秋水長天》,創造了我讀長篇的最快紀錄。可以說,我很久沒有這樣輕松愉悅地在很短時間看完一部題材略顯沉重的長篇。這個小說,讓人有一種迫切讀下去的欲望和沖動。
小說故事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湖南某地的孟家莊獵戶兄弟——孟昭忠、孟昭華,在戰爭紛亂的年代陰差陽錯分別進入分屬國共兩黨的抗日武裝,家國仇恨讓他們走上了抗日的戰場,從此拉開兩個人和一個家庭的悲喜活劇。對于兩個十多歲的少年兄弟來說,他們是因戰爭被迫卷入了一場刺激與冒險的動蕩之旅,從此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悲喜交加、顛沛流離的生活。隨著歷史的跌宕起伏,孟家兄弟的命運變得坎坷多桀,他們經歷了血與火、生與死、愛與恨的多重考驗,品味了酸甜苦樂、聚散無常的人生況味,體驗了兄弟相爭帶來的傷痛,對于作品表達來說這也是其中傳遞的寓意。這既是一個家庭的悲喜遭遇,也是一個民族的苦難歷程,同時也是一場關照人性的精神流亡。
作者在小說情節里設置了離情別恨、骨肉分離、家國情仇,設計了驚險起伏、驚心動魄的戰斗場景,分別通過兄弟兩條線展開敘述。這不是一部“編年體”的平鋪直敘,而是以親情為線的情節遞進,其中忽略了不必要的復雜糾葛,形成了一條清晰而頗具深味的情感脈落,讓人始終相信有血濃于水、濃濃親情的召喚,回歸不可阻擋,回歸也勢不可擋。小說整體敘述平穩老練,生活體驗細膩入微,寫作技巧也相當成熟。顯然,作者經過了精心的準備,甚至動用了多年的積累和儲備。小說中,有很多場景和細節或是作者擅長和熟稔的領域,比如作者最后讓主人公之一孟昭忠回到了新疆屯墾戍邊,其實這也是他自己在情感和地域上的一種回歸。回到了新疆,那是作者現在正在服役的地方,或者也是他的第二故鄉。這兒他太熟悉了,沙漠、戈壁、雪山、綠洲,屯墾、拓荒、防蚊罩、地窩子……這樣的寫作中,有一種天然的寫作張力,讓情節變得更加豐滿可信,這是小說中值得稱道的地方。
小說《秋水長天》也顯示出作者駕馭重大題材的能力。無論是大時代背景下的人物命運,還是時代激流飄泊中的個人突圍,抑或是殘酷現實折射出來的人性陰暗與光華,都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也是一部讓人始終揪心、牽情的作品,一部目光深邃觀望歷史與現實的佳作。孟氏兄弟,相隔數年后,站在各自不同的陣營里,槍口相向,他們的命運也因充滿了坎坷和不幸,這當然不只是他們的不幸,而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不幸。但是,他們選擇了與命運艱難同行,甚至放入歷史洪流之中也具備了史詩般的意義。在作者設置的每一個命懸一線的場景里,主人公及其親屬沒有弱者,只有強者,面對巨大的變革,他們直面風雨,迎難而進,每一段路都走得頗不平靜,但每一段路的盡頭都聯接著希望。這是一個家庭的流亡,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流亡。對于主人公來說,血肉之軀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擦肩而過,終于團圓復合,這其中更為可貴的是他們精神血脈之間貫穿始終的不離不棄。一場精神的流亡到重歸,也是對國家統一的一個喻示。
家山望斷知何處,渺渺長天秋水。每個人的心里都有對金甌無缺的寄望,一條窄窄的海峽擋不住血脈相連的守望,也擋不住歷史前行的腳步。千江有水千江月,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望穿秋水,走過長天;萬里無云萬里天,有一種來自血脈的召喚讓我們望穿秋水,終見長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