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錦明點評王克金的詩3首
2017-12-27 09:30:13
作者:龔錦明
龔錦明點評王克金的詩 3首
《甬路事件》
王克金
那個死心眼兒的環衛工,他走過我
還在盯著那片尅不動的落葉
幾場大風過后,落葉
還是趴在樹下的甬路上
整整三個十一月
這個環衛工
都在和這枚落葉較勁
任它怎么用掃帚
或是一把鐵鏟
這枚落葉還是在那里
它像是沉入了甬路
而環衛工
并不知道他想清除的
是三年前落葉所浮現的
一個圖案
龔錦明點評:
這首詩,最奇詭之處,給人印象最深之處,在于“環衛工,并不知道他想清除的,是三年前落葉所浮現出來的,甬路上的一個圖案”。我們眼見的、真切的,它的性質,在這一刻,突然間發生了轉變,或是,我們眼見的真切,突然間不見,我們看到的只是它的別樣的形式。
甬路事件,看似非常具體,“他走過我”,也說明了是詩人的親歷。然而,詩人的魔力在于,他把一件非常普通的環衛工作完全超現實化,使之達到了更深層次的真實。閱讀者都能斷定,詩人在詩中所描寫的一些情境,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但是,正是借助這些超現實景觀,詩人表達了對自我、對他人、對世界的一種銳利透視。落葉“在”或“不在”,都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在”或“不在”如何在“地下”完成了對接。讀到最后,我們又不能不相信,詩人既是這個事件的觀察者,同時又是它的親歷者。詩人用他獨特的感知,在自我的疆域建立起了自己的詩世界。
可以說,在這首詩中,詩人創造了一種魔幻般的語境。這種超越與創造,實在令人敬畏。因為,詩人手中的“鐵鏟”在深入地下之后,他挖掘出來的“圖案”,令人心悸與顫栗。這是一首簡潔卻不簡單的詩!
《我與一場暴雨》
王克金
下雨了,我不像樹木那樣袒露
但我仍然像是在雨外
長時間呆立
我把自己孤立出來
在這個世界
一整天,就我聽時鐘走著
時間發不出聲音
街道上
雨水帶來瘦小的白色
一個人把自己定位在水中
像一部行駛的車輛
不再停頓
暴雨很是平靜
它把全部的水涌到樓下
那些水
即將超越了河床……
我想,泳者大多會淹死
我唯獨是個意外
一塊黑鐵
把我藏入水底
那一日,暴雨被掰成兩半兒
一半兒溢出邊界
一半兒被我領受
龔錦明點評:
沒有比寫作更困難的事,每個詩人都知道自己不是在白紙上寫作,而是在語言的歷史中寫作。一個詩人,每寫下一行,都有已經寫下的上千行在乜斜著。詩人永遠不可能從第一行寫起,他總是從過去已經開始的某行繼續寫下去。這一行也許不是詩人自己的某行,也許會有群體的歷史的傳承。
因此,詩人筆下的第一行以及每一行,至關重要,決定其一行或是一首詩的生死。我見過太多的寫暴風驟雨的詩,唯獨這一首是個例外。它的語言似乎與歷史語言系統發生了“斷裂”,“完全”是另起一筆,自成章節,讓人看不出來由。這種生長于詩人自身的語言,使這首詩像“一塊黑鐵”,質堅而烏亮。“我不像樹木那樣袒露……我把自己孤立出來……一個人把自己定位在水中”,這種敘述語言有不可復生的唯一性。這里,“一個人把自己定位在水中,像一部行駛的車輛”,也許就是這首詩的詩眼,或是解讀本詩的鑰匙。但這里我強調的是,一場暴雨何以讓詩人產生異于常規的語言?從這首詩可以看到,遠離“詩性”的語言,從實際效果來看更接近于“詩意”,蓋因為詩人有超常的自我定位與認知。暴雨被掰成兩半,一半溢出邊界,一半被詩人領受;那些泳者,大多會淹死。這些語言無不是超常的生命性語言。
一首好詩,它必須是鮮活的。帶有自身體溫的語言,并自成體系,它喚醒與復活潛在的生命感,它的價值與意義在于——使我們不至成為來歷不明、去向不清的人。這首詩,通過一場暴雨,將我們喚醒;另一方面,如何在語言的歷史中寫作,這首詩提供了一個范例。
《倒伏的麥田能否被自己觸動》
王克金
需要倒伏過多次,像需要在粉碎機中
把自己粉碎
這一次,需要等到平坦與遼闊
再做解釋
麥田終于得知,沒有一樣東西
不在自己的倒伏中起身
沒有誰能成為
完全的破碎之物
世人堅持認為,自己是自己的守望者
這使得它
在一些柔弱的根和麥穗之間
修筑了一條棧道
我看到,它打造了一只鐵錨
在暴風雨給它留下的水的漩渦上
麥田也伸出了那些
掙扎的手……
一個時期,這些手曾是凌亂的
但遠去的暴風雨
更像是……一陣狼煙
龔錦明點評:
一個詩人,每一個稱為詩人的人,都應該是能夠提供某些名句及一些好詩的人,他還應該能為其時代帶來某種美學氣質和精神追求。事實上,詩人王克金正是如此。他的可貴之處在于,通過多年持續不斷地寫作,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好詩與佳句,還深刻表達了一個貧乏年代里詩人的精神訴求,為我們拓展出詩的精神向度。
在這首詩中,一場暴風雨所引出的“麥田災變”,使詩人在生死與輪回之中得到洞察,“終于得知,沒有一樣東西∕不在自己的倒伏中起身,沒有誰能成為∕完全的破碎之物”,這是看到雨后麥田而言,其省悟是扎心而透徹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后,會有一種遼闊與平坦的人生境界在廣博中展開,而這也只有通過“把自己粉碎”來獲得;更令人顫栗的是,此前的精神指向或是意志呈現則更加醒目,那是在暴風雨的漩渦中,麥田伸出了掙扎的手……
這首詩,既可看作是對個人命運的抒寫與辨認,也可以看作是對特定歷史語境的透視——一個時期,一個群體的金色雕塑。雖然這些手是凌亂的,但遠去的暴風雨,更像是一陣狼煙。這里的精神與信念的堅韌,不言自明。我還覺得,詩意無論何種指向,本詩最吸引人的,更是它的標題,它不止觸動它自身,它以一個強烈畫面及獨特句法也深深觸動我們的靈魂。
龔錦明簡介:
龔錦明,男,湖北人。著有詩集《詞的解析》;隨筆集《旋轉上樓梯》;散文集《夢特芳丹的回憶》;小說集《夢游人手記》《不帶地圖的旅人》等。現居武漢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