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與聚焦:70后詩人影像志
——讀霍俊明《尷尬的一代——中國70后先鋒詩歌》
作者:向衛國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個人沒有很多人似乎看得很重的某種學術潔癖,對于當代詩歌批評中為了談話的方便而生造出來的好多名詞并不反感,比如,“第三代”、“中間代”、“知識分子寫作”、“民間寫作”,當然也包括“70后”、“80后”這些詞。事實上,這些詞本身都有很明確的概念外延(也就是它的實際所指——某部分當代詩人的存在),并不容易混淆,用起來也方便,沒必要把它們與某些涇渭分明的詩歌美學理論訴求強行聯系到一起。我主張“代”就是“代”,“派”就是“派”,不要用“派”的標準來要求“代”,像“中間代”、“70后”這些詞,都是“代”而已,這是其一。其二,對“代”而言,完全可以寬松地定義(實際上也只能如此),有一個大體的時間劃分,不一定要那么精準的內涵說明,關鍵是大家明白其所指為誰就可以了,詩歌的問題有一些是完全可以大而化之地進行說明的,而另一些具體的詩歌美學和藝術問題終歸都還得具體分析,“代”也無用、“派”也無用。這算是為“70后詩人/詩歌”概念做一小小的辯護。
“70后詩人/詩歌”作為一種實體現象,是隨著這些70年代出生的詩人走上詩歌創作道路而同時發生的;但作為一個話題,自有其歷史淵源。這些問題,霍俊明在他的書中都一一交代清楚了,不贅述。
作為一部詩歌斷代史論性質的著作,作者無法回避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作為一“代”詩人或詩歌,其共同性和差異性何在?而這個問題又大體可以從兩個不同層面來理解:一是詩歌美學或風格意義上的共同性和差異性;二是詩歌語境或發生學意義上的共同性和差異性。毫無疑問,在前一個層面,論者遭遇到了與他論述的對象同樣的“尷尬”局面,從美學的意義上講,對70后詩人這個龐大的群體(作者在附錄中列出的70后詩人名錄,大陸619人,臺灣19人,港澳5人),幾乎無法概括出其共同的特征,因為,一方面這個群體中的絕大多數詩人還處于不定型的成長過程中,遠未到蓋棺定論的時候,另一方面,其創作走向也有很大的不同,當代詩歌所有的美學追求和藝術實踐方法,都有70后人的積極參與。所以,本書的作者非常聰明地避開了這一難題,而從另一個層面,即詩歌的時代語境和發生學角度入手來考察一代詩人,這種考察顯然是有效的,因為詩人的個體雖然在變化和成長之中,但其共同的時代語境具有歷史的定數,誰也無法改變,誰也無法抹殺。可以說,在現階段,如果要面對當代詩歌的某些特定集體或整體發言,這樣的角度也許是唯一有效的角度。下面我們就從這個問題談起。
一、“尷尬”的歷史語境
按照傳統的認識,詩歌是青年人的志業。但是,當代詩歌的語境是,一方面,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生活催逼著當代詩人“出名要趁早”(張愛玲語);另一方面,詩歌或文學的歷史接受及其經典化又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尤其是詩人地位的確立,不僅要耐心地等待時間的檢閱,還要忍受論資排輩的非詩性傳統因素的強制“執行”。而70后詩人中最早的一批,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已經是25歲上下了,他們不能繼續忍受寂寂無名的詩歌生涯,于是在“70后”這張大旗的掩護下,一“代”詩人開始了自己對自己外部的“包裝”、“推銷”和內部的詩學意義上的概括、總結,甚至更夸張的作出了對自我進行歷史定位的努力,直至今天,終于出現了一位整體意義上的歷史代言人,試圖通過一部詩歌的斷代史論性質的著作對這一代詩人進行首次嚴肅意義上的學術掃描和詩學認知。
對同樣作為70后詩人之一員的霍俊明而言,這一選擇似乎責無旁貸,但毫無疑問這也是一次艱難的選擇,因為他必須在一種對同代人的時代同情和學術理性中做出平衡;更加艱難的,是對70后詩人中的代表人物進行辨認和聚焦。兩個層面的取舍都是十分困難的,這決定了作者的此次學術之旅似乎頗具幾分悲壯的意味。
通讀全書,對作者的取舍和選擇我已經明了,在前一個層面他顯然選擇了學術理性而不是個人感情;而在后一個層面,他對70后代表詩人或重點詩人的確認,雖然同樣是十分嚴肅認真的選擇,但必將受到歷史的考驗和嚴厲的質問,更為嚴峻的則可能是來自當代詩歌現場的質疑——尤其是來自70后詩人內部的質疑,因為詩歌現場也是一種文學政治的現場,各種利益沖突從來就是文學戰場一個或隱或顯的主旋律。
論者對70后詩歌的歷史語境用了一個出人意料又十分精準的詞語:尷尬。這個詞語的全部意義則表明了作者對70后詩人/詩歌最終采用了冷靜、嚴肅、理智的觀察和客觀、科學的論說方式,沒有過多地將個人對同代人的主觀情感帶入研究中。《辭海》這樣解釋“尷尬”:①處境困難或事情棘手;②神色、態度不正常。這兩條詞義在某種意義上都適用于“70后詩人/詩歌”。
關于70后詩人的尷尬處境,本書第一章從多方面進行了描述:“曖昧的‘個體’與躺椅上的‘集體’休眠”;“政治余溫與物質冷淡的尷尬夾擊”;“尷尬的廣場抒寫:政治的廣場,商業的廣場”;“尷尬的異鄉之途與外省意識”。在上述所有方面,70后都遭遇到一種尷尬的兩難處境:在號稱是個體化寫作的時代卻不能完全忘情于源自特殊時代的集體記憶和集體寫作意識、代言意識;在淡化政治的時代氛圍中卻無法徹底祛除歷史所賦予的政治魅惑;在高度物質化的時代卻集體遭遇“物質冷淡”而為個體的生存倍感困惑;在普遍質疑宏大敘事的詩歌背景下卻不能不徘徊于政治廣場與商業廣場的夾縫中;在被迫漂泊異鄉和外省的生存處境中卻固執地追尋返鄉之途……
就個人的閱讀感受而言,作者在這方面的描述是十分精準的,顯然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因為它是全書的立論基礎,是后面各章主題的初步呈現,當然不能掉以輕心。作者在這里沒有“偷工減料”,不是簡單地進行一種理論概括,給本書首先扣上一個大而不當的理論帽子,而是在所有問題的展開過程中,都與后面各章一樣,與具體的詩人和詩作聯系起來,既有總體的語境描述,也有具體的實踐案例,即對具體的詩人、詩作的分析,從而穩穩地奠定了立論的根基。
二、70后詩人大掃描:主題結構的呈現
本書的結構非常特殊,既不是按時間先后(或70后詩人出場順序)來安排各個章節,也不是按照90年代以來中國詩歌的美學思潮或詩歌論爭所展示的歷史次序來安排,而是以詩歌的主題作為各章立論的前提,從而與第一章相呼應。具體地說,第二章展示的是70后詩歌的鄉村記憶及其遭遇的歷史尷尬;第三章是城市主題及其批判傾向的分析;第四章是身體寫作和欲望書寫的歷史透視;第五章相當于70后中的“知識分子寫作”,強調部分70后詩人對詩歌精神高度和技藝的追求。在我看來,正是鄉村記憶與城市生活、身體欲望與“知識分子”的精神潛泳,這兩種矛盾與沖突所產生的時代張力,構成了70后詩歌的主旋律。本書的第六章和第七章則分別考察70后女性詩歌和長詩的寫作,這是兩個特殊的主題,作者抓得很準。
在對上述各主題的考察和展開過程中,作者將它與不同創作傾向的詩人個體聯系起來,從而將龐大的70后詩人群編織在一張詩歌的主題網絡中,給讀者展示出一幅群星閃耀的70后詩人的天空,看似眼花繚亂、混亂無序,實則暗中用詩歌的主題一一進行了安排,大小星宿,各安其位。當然,許多詩人的創作都不是單一的主題,所以一些詩人的名字實際上在各章中會反復出現,一則表明這個詩人的創作具有多種主題和風格,一則也可由本書作者的選擇看出某些詩人在他心目中的特殊重要性,所以才會反復提到。
比如,關于鄉村記憶的主題,顯然70后詩人的態度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視之為溫暖的家園、靈魂起身的原點,充滿了溫暖的回憶,也許暗中還作為詩人早晚要歸去的精神故鄉而存在著,如詩人江非、邰筐、曹五木、韓宗寶等;鄉村在另外一些人的眼中則是一幅秋天的蕭瑟圖畫,掙扎于工業文明的強暴與蹂躪之下,在死亡的陰影中茍延殘喘,如詩人張永偉、徐俊國、辰水、沈浩波、周建歧等。但毫無疑問,當一代詩人面對鄉村時,同時都體驗到了鄉村在這個工業時代存在的尷尬和詩人自身情感的尷尬——一方面是對鄉村的依戀;一方面又不得不離鄉背景、進入城市謀求生存與發展,陷入身體與靈魂的雙重漂泊;再一方面是經過城市的洗禮后,返視昔日鄉村時矛盾的心態和情感的掙扎。正如作者所分析的,“尷尬的外省之途和異鄉之路不不可避免地開始了。而異鄉的具體代稱就是城市,而作為異鄉的城市無疑給70后一代人帶來了既曾興奮無比又一度尷尬恐懼的集體經驗……這個既向往城市又懷有深深的對時代建筑‘恐高癥’的驚懼面孔成了70后一代人的異鄉寓言。從這個意義上說,70后一代人是毫無爭議的‘歸鄉無路’的一代。[1]77”正因為如此,本書第一章題名為“尷尬中的命名、出生地與外省意識”,也就是說“出生—離鄉—返鄉”的主題實際上70后詩歌的第一母題,它暗中統領著其它主題,諸如個體寫作與集體寫作、政治余溫與物質冷淡、政治廣場與商業廣場等,種種現實與精神的矛盾和尷尬,都蘊藏在這個母題中,都是另外的意義上的離鄉與返鄉問題。比如“個體寫作”恰恰是對“集體”之鄉的叛離,但同時又不能不懷著藕斷絲連的懷念和另外層面上的返鄉的幻想。當代詩人對政治、物質、情感等等的態度幾不具有類似的矛盾性特征。
70后詩人中,女詩人顯然是一個重要的群體;同時,較之以前的各代詩人,70后中女詩人所占比例也是最大的。因此,本書作者對“她們”另眼相看,單列一章進行敘述。這也許會遭到某些女權主義意識較強的詩人和批評家的質疑,但作者也自有其道理,因為70后女詩人除了與所有70后詩人處于共同的時代尷尬中之外,還有自己特殊的境遇,是男性詩人所難以明了的,但本書作者顯然進行了深入的體察,并試圖對一個隱秘的世界進行發掘和敞開。在本章展開之前,照例先對70后女詩人所處的特殊語境進行了分析,一言以蔽之就是:女性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尷尬。一方面女性主義意識作為20世紀的世界性主題得到了深入的理論探討,在文學創作實踐(包括80年代以后的中國)中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另一方面,女性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又都掉入了歷史和邏輯的雙重怪圈,女性作家的身體展示本來是一種反叛的姿態,卻被市場社會暗中轉變成為另一種被消費的形式,女性主義的理論話語則被解讀為單純的政治話語,納入社會革命的整體框架(尤其是在中國)中,從而蛻變為政治工具的一個部分。對70后女詩人而言,她們天生就進入了這個怪圈,一生下來就處于前人掘好的“陷阱”中。通過本書作者的敘述,一代女詩人掙扎的身影和累累傷痕清晰可見,尹麗川、巫昂、丁燕、唐果、李小洛、葉麗雋、安歌、羽微微、白地、蘇淺、宇向、謳陽北方、娜仁琪琪格、冰兒、穆青……
三、初步的聚焦
《尷尬的一代》雖然是對70后一代詩人群體的描寫,但毫無疑問,不可能對所有70后詩人平均用力,它必須有所選擇,確立自己心目中一代詩人的“代表”,進行重點解剖。于是,隨著閱讀的深入,這樣一些被作者施以濃墨重彩的名字,逐漸閃射出較之其它星座更加耀眼的光芒,江非、周建歧、王廣俊、徐南鵬、笞筐、沈浩波、朵漁、胡續冬、姜濤、張桃洲、孫磊、蔣浩、譚克修、李小洛、尹麗川、葉麗雋、宇向……這已經是一個不短的名單,但相對數百個70后詩人的名錄,也還可以說是“極少數”。
在這個“少數人”的名單中,其中有不少人如江非、沈浩波、朵漁、尹麗川等因為各種不同的歷史機遇早已是詩名遠播,甚至名滿天下了。本書作者長期觀察和研究當代詩歌,對中國當代詩壇顯然是爛熟于胸的,他的選擇多半會得到當代詩歌研究者的認同。當然,由于各人詩歌觀念的不同、標準的差異,肯定也會有不同的意見,這再正常不過,我們不需討論。現在要說明的問題僅僅是,作者在對其中一些重要詩人的評述中所顯示的功夫、能力以及獨具慧眼的地方。僅舉兩例:
通讀全書,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詩人非山東詩人江非莫屬,因為作者在本書自序、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七章都是將其作為重點對象加以闡述的,第五章也有涉及,所談內容不僅關乎江非的詩歌,也有對他個人的出生和人生經歷較詳盡的介紹(第二章第一節),在全書中,受到如此禮遇的,僅此一人。而且我們還應該注意到,這本書中不僅有對詩人大量詩作具體深入的剖析,也有對詩人創作的整體評價。如第七章在介紹了詩人的長詩“詩歌九部書”(《逍遙游》《草間令》《滄海雀》《英雄帖》《短歌行》《箜篌引》《沂州辭》《長亭賦》《歡樂頌》)后,對詩人進行了這樣的評述:“江非試圖通過九部大詩來完成個人詩歌體系的三個‘三位一體’,即‘村、鎮、城三位一體,詩藝、思想、歷史三位一體,情感、理性、精神三位一體’,繼而接近‘風、雅、頌’完整結合的個人詩歌理想,并最終把九部書改編成詩劇《平墩湖》。……如果能真正理解江非所說的詩歌就是歷史、社會和精神的‘工具’,就是‘風、雅、頌’的話,就會理解詩歌實際上已經成為江非對生存世界和語言想象的對話承擔方式,他的詩歌是70后詩人中涵容力最強的一個。[1]352-353”這里面隱然已有對詩人進行歷史定位的意思了。再結合作者在書中數次強調的一種對70后詩人/詩歌的歷史價值的信念——“70后的詩歌寫作的歷史進行時讓我確信,如果說中國當代先鋒詩歌譜系中只有一個海子,只有一個于堅的話,那么70后詩人的家族譜系中肯定會出現一個比海子和于堅更豐富、更復雜也更開闊的集大成者。[1]7”——以及對自己的工作和勞動價值的肯定:“我相信,多年以后當人們翻開我這本倉促的帶有歷史遺照性質的書時,會發現他們在多年之后在教科書和歷史典籍中津津樂道的大詩人在我這里已經提到過了。[1]7”顯然,作者所說的“集大成者”和“大詩人”在他自己的心目中已有人選,因為本書的聚焦點可以說異常集中。
一個優秀的批評家不只是能夠對詩歌批評界共認的優秀詩人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研究和評價,也必須能夠從歷史的煙塵中撥開迷霧,重新發現那些因為種種原因而被暫時埋沒的優秀詩人,在這方面,本書做得尤其令人信服。一方面,它實際上是通過長期的努力,對70后詩人進行了一次普查,幾乎已將所有70后詩人“一網打盡”,全部登記在冊;另一方面在全面普查過程,作者又發現了一些從前不為人知的優異者,如第二章第三節“一個時代與一條河流”就專為海南一個未名詩人王廣俊而設。這種十分大膽的舉動在文學研究中是很不平常的,必須根于對當代詩壇的整體和所評述的詩人個體十分確定的肯定性的認知,批評家如果沒有充分的自信一般是不敢這樣做的。但是,霍俊明不但做了,而且做得十分漂亮,70后的詩歌天空中從此又多了一顆閃爍的明星。
四、最后的幾句話
我們已經講過,對一代正在進行中的詩人進行歷史描述和定位,本身是一件十分冒險的行為,其學術“尷尬”自不待言。
對這樣一本書,作為讀者的我們,顯然不能期待它會是完美無缺的。它所評述的對象,包括詩歌現象和詩人、詩歌,都是處于成長狀態的,成長中的一切必然期待著被歷史選擇和肯定,一位批評家出于自己的責任,努力滿足了這種期待;但是,任何理論家、批評家都不是先知,沒有準確預知未來的能力,所以當批評家提前履行了自己的職責時,我們應該做的,是對照歷史,對其言述不斷地進行檢查,不斷地提出修正的意見,而不是一味地指責。相信在對70后詩人/詩歌進一步了解之后,本人還會有機會向本書作者提出一些個人的意見。
參考文獻:
[1]霍俊明.尷尬的一代——中國70后先鋒詩歌[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向衛國(1966—),男,土家族,副教授,任職于廣東茂名學院,南方詩歌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現代詩學和詩歌的研究。
作者:向衛國
來源:霍俊明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438870100nvh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