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石頭的模樣
——井秋峰《石頭記》點評
作者:高繼苓(河北文安)

這是一組關于石頭的詩,是從井秋峰先生近一年的博客里摘錄而來,游園遇杏花一樣,驚喜之余,我將它命名為《石頭記》,其間又想起井秋峰這個名字:姓井,生于秋天,“峰”,或許是父輩寄予了他成為山峰的厚望。峰基于石,從這組詩里,我看到了他正在努力活成石頭的模樣。
一
夜晚的河流
夜晚是一條河流。
哪里是它的發源地,哪里又是它的歸宿?
我們只是它河床上的一塊塊石頭。
與許多石頭一樣,
今天在這里,明日不知去何方!
仿佛一片葉子,在枝頭與飄落,
不僅是位置有變。
萬物大同,泥沙俱下的河水中,
石頭也懷著悲傷。
無邊的夜啊,
一塊石頭對一塊石頭的愛被淹沒了!
我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在時間的長河里,詩人井秋峰僅把自己比喻為一塊石頭,一塊普通的石頭,這塊石頭不是崩裂出孫悟空的那塊石頭,也不是女媧練就的那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頭中的一塊,這只是沉寂在泥沙俱下的河水中的一塊石頭,這石頭的意象告訴人們,詩人沒有高貴的出身,沒有可以依賴、可以憑借的任何的外力,“無邊的夜啊/一塊石頭對另一塊石頭的愛被淹沒了”,這是何等的無奈,這又讓詩人何等的悲傷,命運啊,這塊石頭又將怎樣完成它的人生?
二
位置
山頂的一塊石頭
把它放到山腳
與其它石頭沒什么區別
在山頂的它讓大山高了幾十公分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和尚請教禪師,問禪師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么,禪師讓他拿著一塊大石頭分別到菜市場、博物館和古董店去賣,結果菜市場、博物館和古董店分別給出了20元、2000元、200000元的價格,當小和尚問原因時,禪師慈愛地說:“孩子啊,你人生最大的價值就好像這塊石頭,如果你把自己擺在菜市場上,你就只值20元錢;如果你把自己擺在博物館里,你就值2000元;如果你把自己擺在古董店里,你值200000元!平臺不同,位置不同,人生的價值就會截然不同!”《位置》一詩,僅僅四句,也蘊含了深刻的哲理:山頂的石頭,如果把它放到山腳,那么它與其它石頭沒什么區別,如果想讓自己高大起來,就只有改變位置,讓自己到達山頂。西晉詩人左思曾在詩中寫道:“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是呀,茂盛的松樹生長在山澗底,風中低垂搖擺著的小苗生長在山頭上。憑徑寸之苗,能夠遮蓋百尺之松,是因為地勢生長的高低不同,也可以說是位置的高低不同。位置,決定著視野,影響著胸襟和氣度,王之渙曾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杜甫因凌絕頂而一覽眾山小,王安石因身在最高層而不畏浮云遮望眼,同樣,作者也會因為是山頂的一塊石頭,而會讓大山高大了幾十公分,不說理想,不說人生的價值,寥寥幾筆,自信自勵的意志,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已然在胸,可謂意境高遠。
三
石頭
我搬著一塊石頭上山,有時搬著石頭走的遠些
把它碼放在半山腰,或者更高一點兒
有的日子,我沒有搬石頭,或者搬著石頭停在原地
還有的時候,我搬著的石頭掉下去,滾向了山腳
我接二連三地搬著,努力將石頭搬到更高的地方
也有過想停下來的念頭,可很快又會繼續搬
我是一塊石頭,想一點兒一點兒把自己搬向山頂
“我搬著一塊石頭上山/有時搬著石頭走的遠些/把它碼放在半山腰/或者更高一點兒”,我為什么要搬著石頭上山?我怎樣才能搬著石頭走得遠些?搬著的“石頭”又指什么?
第一首詩中,詩人把自己比喻為沉寂在泥沙俱下的河水中的一塊石頭,這塊石頭如果想改變命運,就必須改變位置,就必須讓自己至高致遠,投身建筑事業,為農村居民建起一座座樓房是至高,不斷充實自己,努力提高個人修為是至高;文安縣第二小學教學樓為廊坊市優質工程是致遠,設立井秋峰短詩獎,為文安文化做出貢獻是致遠。詩的最后一句,詩人告訴我們“我是一塊石頭,想一點兒一點兒把自己搬向山頂”,其間的過程啊,可謂充滿艱辛,有時“搬著的石頭掉下去,滾向了山腳”,有時“有過想停下來的念頭”,有時“沒有搬石頭”,但是作者始終沒有放棄,他接二連三地搬著,努力將自己搬到更高的地方。山頂,是他的目的地,生命不息,搬運不止!
四
其實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石匠
一天一天,我們做的就是
從生活的大山上把自己雕刻出來
最難的不是沒有圖紙,而是不允許失敗
倘若能于雕鑿中途退回,或者重來
我不知會要反復幾次
甚至改變遇到一個人的時間,不再晚亦不會早
恰恰是那人正翹首期盼之時
甚至愿意被雕鑿成一棵樹,站在另一棵樹的旁邊
枝丫不分開,根更不分開
我擔心我雕刻的自己無法給人想要的幸福
猶豫與偶爾凌亂的雕痕
難免泄露我的心思:有石頭的木訥
也有石頭的實誠
大詩人陸游說過:“花能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后半句意思是說,石頭雖然不能說話,卻最能愉悅人,它有靈性,能夠頤養性情,啟迪心靈,對于詩人來說,能夠做一塊山頂的石頭,愉悅于人應該是知足了吧,但是詩人不是這樣的,詩人要做一個能夠自我救贖的人,要把自己從生活的大山上雕刻出來,而且這雕刻沒有圖紙,也不允許失敗,這足以說明詩人具有追求卓越、打造精品的理念,更具有精益求精、鍥而不舍的精神。讀到這里,一位有石的風骨、石的憨厚、石的質樸、石的堅韌、石的頑強的形象似立在高山之巔,讓你仰望。此時,如果你去山頂觸摸那石像,那么你感受到的絕不僅僅是他的硬度,他還有37的溫度,他還有他的柔軟,他在回望路上的風景,那路上或許會有他不舍的人,他情愿被雕刻成一棵樹,站在另一棵樹的旁邊,但是他又擔心他雕刻的自己無法給人想要的幸福,猶豫、矛盾、糾結、掙扎的心理燒灼著,那石像竟然也木訥了起來。“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在笑詩人憨態可掬的同時,不免有絲絲的傷感。
五
石頭帖
我隨身攜帶一塊石頭,多年了,這石頭成了我身體的一部分。
這石頭不會被用作武器,不會投擲它傷人,也不會舉著它震懾人。
我經常摸摸這塊石頭,特別是在我飄飄然時,它是我泛舟人世大海的壓艙石。
你就是這樣一塊石頭
“我隨身攜帶一塊石頭”,詩句開篇便引起了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古代男子,以配飾體現他們的地位和品味,佩戴之物有佩劍、帶鉤、蹀躞帶、玉佩、扇子、扳指、護額、荷包等,
而現代男子的服裝特點顯然不適合再佩戴什么,那么作者隨身攜帶一塊石頭又所謂何來?難道是“石為玉”,以此來體現作者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品格?接下來,詩人說“這石頭不會被用作武器/不會投擲它傷人/也不會舉著它震懾人”似乎可以印證前面的設想,作者即便有了一定的地位,他絕對不會“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他有石相伴,這石是他飄飄然時泛舟人世大海的壓艙石,這石的重量讓他不會飄起來,讓他增強了抵抗風浪的能力,結尾一句“你就是這樣一塊石頭”,這里的“你”又是誰呢?是朋友?知己?還是戀人?或許詩人認為自己本身就是這樣一塊石頭,是詩人骨子里存在的為人處事的方式,低調,謙虛,用一顆真誠的心待人,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六
大石頭與小石頭
大石頭與小石頭在一起
大石頭的大和小石頭的小指的是年齡
在人世的大山中,大石頭遇到小石頭,他們用石頭的語言交談
性格、脾氣、想法、處事都是石頭的,是小的山
來來往往的流水搬運著四季,卻無法取走他們的堅硬
他們是穿著石頭的人
大石頭是我,小石頭是你
或許源于作者對石頭的偏愛,或許作者本身就是特立獨行的石頭,詩人總是借“石頭”這個意象來表述著什么,對于石頭而言,“大”和“小”在詩人眼里不僅僅是體積的概念,它可以指年齡,在人世的大山中,大石頭遇到了小石頭,或許會是一縷陽光照進心底,他們志同道合,他們都有一顆赤子之心,杜甫說:“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是的,與朋友交往又何必在乎身份、地位、年齡等之間的差異,重要的是朋友之間能夠交心,與知心友相交,其他的世俗事又何必理會?他們有石頭的性格、石頭的脾氣、石頭的想法、石頭的處事,這些就已足夠,四季的風雨,不會將他們的堅硬腐蝕掉,他們會以錚錚傲骨屹立于天地之間!
七
石頭
其實,我一生只在做兩件事
一是學著讓自己站起來
如一塊塊石頭累積成山
一是修煉自己到倒下的時候
像山崩塌后再小也是石頭
詩的開篇,“其實”,副詞,釋義有兩種,一是“承上文轉折,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一是“確實,的確”,在詩中,這個“其實”用在開篇,明顯不是承上文轉折,那么它就是“確實,的確”的意思,是為強調后面的內容作鋪墊,是說后面的內容是深思熟慮、大徹大悟的結果,“我一生只在做兩件事”,“只”,形容極少,那么這極少的兩件事是什么呢?一是“學著讓自己站起來”,一是“修煉自己到倒下的時候,像山崩塌后再小也是石頭”,這兩件事看似簡單,實則要用一生去實現。站起來,中國民族從甲午戰爭的“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用了一百年的時間,那么人生不過百年,要把那一塊塊石頭累積成山是何等艱難;再說山的崩塌,那是組成坡地的物質,受到重力吸引,而產生向下坡移動現象,暴雨、洪水或地震都可以引起山崩,從這里我們不難想象,山崩,是身不由己的,要修煉自己倒下時再小也是石頭,是萬物的循環往復嗎?佛曰“從來出來,到去處去”,詩人的來處是石頭,那么去處也必將是石頭,這是詩人一生的堅守!
寫到這里,我發現《石頭記》選擇井先生的詩共有7首,“七”,在古希臘有完美無缺之意,在中國,“七”在歷史文化和生活中也用得非常廣泛,是個很有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的數字。《漢書律歷志》有語“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還有儒家所謂的“和”與道家所謂的“道”、“氣”,都與“善”、“美”有著密切的聯系。其實,井先生的這7首詩,也是因果相連的,《夜晚的河流》詩人在思索來處,以“沉寂在泥沙俱下的河水中的一塊石頭”喻自己,《位置》在說這塊石頭要到達山頂,讓山高大幾十公分,實則在說自己的理想,《石頭》(我搬著一塊石頭上山)是詩人為實現到達山頂的理想所付出的努力及過程的辛勞,《其實》,到達山頂的石頭仍然不滿足,繼續鍛造自己,他要把自己打造成具有高貴靈魂的人(最好還要可以給人想要的幸福),打造成一個具有錚錚石骨的人,從《石頭帖》,我們可以看出詩人的為人處世之道,《大石頭與小石頭》,讓我們看出詩人的交友原則,《石頭》(其實,我一生只在做兩件事)是詩人對自己這一生的思考、回顧和總結,起點即是終點,終點又是起點,所有的一切都會回歸自然,這一生,經歷過、拼搏過已經足夠,今生為石,來生亦為石,生生世世,努力活成石頭的模樣!
井秋峰簡介:
井秋峰,河北文安人。熱愛詩歌。廊坊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2008年設立每年一屆的“井秋峰短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