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藍:除了心靈,不向別處覓詩
藍藍給人的印象是親切和熱誠的 受訪者供圖
任何時候,藍藍給人的印象都是親切和熱誠。五官精致的她,酷似女演員陳小藝,朋友夸她人美詩美,她卻自嘲“遠看青山綠水,近看齜牙咧嘴”。2018年出版的兩部詩集《從繆斯山谷歸來》和《世界的渡口》,輯錄她近十年來的三百余首詩歌,女詩人綿長的氣息和豐盛的創作力,不得不令人欽羨。她不是詩歌圈的勞模,而是出于自然、出于一種存在的必要——是在平靜的生活里,手指彈撥著命運那不確定的琴弦。在當代詩壇普遍推舉“智性”,崇尚“復雜”的時候,藍藍謙卑地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抒情詩人。她說,“和冰冷的智力相比,我更信任溫暖的心腸,除了心靈,不向別處覓詩。”
1
2013年藍藍作為唯一受邀的中國詩人參加首屆“雅典國際詩歌節”,此行成就了藍藍一組相當驚艷的詩歌。
藍藍對希臘有著非常親近的情感,這是因為上小學的時候,她就讀完了上下兩冊的《古希臘羅馬神話》。在偏遠又貧窮的豫西山區,有幾個來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們是最后一批返城的知青。其中一個上海知青,偷偷送了她這套帶插圖的書,那時“文革”剛結束,這樣的書太容易被人視作“毒草”。藍藍讀它的時候11歲,對中國的歷史和神話所知甚少,所以古希臘對她的精神世界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她在希臘拜訪了薩福的故鄉萊斯沃斯島,港口和碼頭有很多薩福的雕塑,當地很多人都能背誦薩福的詩,人們對這位女詩人的熱愛和尊敬舉目皆是。難以想象在中國歷史上會有哪個女詩人能夠得到這樣的尊敬,即使我們有比薩福出生還要早的許穆夫人,即使我們也有蔡琰、李清照。
詩集《從繆斯山谷歸來》第一輯《薩福:波浪的交談》,是藍藍向薩福致敬的一組詩。這組短詩采取非常新穎的AB形式,模仿兩個對話者。
“我們都知道荷馬史詩創制了影響力巨大的敘事體詩歌,古希臘的詩人都沿襲這一傳統。一直到薩福出現,才開始有了以第一人稱抒發個人情感的抒情詩。在我看來,薩福的重要意義,并非僅僅因為她寫了很多大家喜愛的愛情詩,而是她以抒情詩的方式,在西方詩歌中與荷馬的敘事詩傳統達成了形式上的抗衡。這是了不起的創造,這是一個女詩人為人類文化做出的偉大貢獻。寫這組詩肯定有一種會意的溫暖,是同為女性特有的那種默契和相知。”
除了希臘見聞這部分,《從繆斯山谷歸來》還有部分是對故土的所思所感,有很多詩人在中國農村城鎮看到的現實,是所謂“社會性”的題材,兩廂形成一種對照。
另一部詩集《世界的渡口》精選了藍藍自己比較滿意的抒情詩,都是從未發表過,第一次拿出來呈現給讀者的。
“渡口是出發的地方,也是回歸的地方,是思想道路交會之處,所以就用了這個名字。我見過一些無人的渡口,荒蕪蕭瑟,人在這種地方就會惘然悲切,但也可能會下一些斷然的決心,‘雖萬千人逆之,吾往矣’,但于我而言,不是孤憤,是樂而往之的道路。我把自己定位為抒情詩人,即使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當時身邊絕大多數詩人都轉向敘事性很強的詩,有人勸我別再寫抒情詩,因為‘過時’了,我似乎一意孤行堅持寫到今天,這也是我自己選擇的道路吧。”
2
因為作品強烈的抒情特質,藍藍是時下各大微信公號最青睞的詩人之一。她那首《姥姥》廣為傳頌,被李宗盛讀到,在征得藍藍的同意后,讓自己的弟子作了曲。
藍藍詩歌出發的地方,是她對姥姥深摯的愛。“我和我弟弟差一歲,所以我出生后不久就跟著我姥姥生活,我媽媽帶我弟弟,在某些意義上,姥姥就像媽媽一樣,她很早就去世了,我跟她感情非常深,一直寫不出來這首詩,可能越跟誰感情深就越不知道怎么表達這份情感,一直到她去世32年之后,我才把這首詩寫出來。”
相比同齡人,藍藍經歷的生活比較多,可也絕對談不上曲折。5歲之前,和姥姥生活在山東煙臺的小村莊,后來舉家隨父親所在部隊換防到河南。高中畢業后,在酒廠當過兩年工人,1984年考入深圳大學中文系,后來轉入鄭州大學新聞系。1988年,大學畢業進入河南省文聯工作。
盡管父輩經歷過清貧的年代,但作為大家庭的第一個孩子,藍藍從小沒有吃過任何苦,不知道饑餓是怎么回事,全家人都愛她。在這樣一個幸福的小環境長大,確保她長大之后無論看到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她都會相信人,相信愛。藍藍的詩歌,尤其是早期的作品,有大量與自然物、鄉村場景相關的書寫,這與她的生活經驗有關。直到藍藍近年的詩中,仍然可以感受到她對童年生活的無比眷戀。
新世紀之后,藍藍的詩歌開始有了更多的現實感和人性的追問,寫了《礦工》這類的詩。“這是2004年我們幾個詩人去鶴壁煤礦采風,一位礦工剛剛從井下出來,我就去跟他握手,他下意識地把手縮了回去,因為他渾身都是煤屑,這個下意識的動作特別刺痛我。每天夜晚一到,燈就亮了,我們享受到的光明都是他們從八百米深處用自己的汗水甚至有時候是用生命來換取的,我想為他們寫幾行詩。”
在藍藍看來,“心靈和語言在最好的時候是融為一體的。一些人只對詞語有想象力,但對現實沒有想象力。和冰冷的智力相比,我更信任溫暖的心腸。除了心靈,不向別處覓詩。”
3
除了詩人的身份,藍藍還是一位優秀的童話作者。她有一對雙胞胎女兒,從小就給她們講故事,后來她把這些記下來出版成書。
“我沒有小孩之前就寫過童話,單純是因為喜歡。有了孩子之后,當然首先會為孩子寫童話,會更認真地對待童話應該怎么寫這件事。童話與詩歌很相像,即都具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充滿對世界的好奇。而它們不一樣的地方在于,童話往往是以一種通過小孩就能理解的方式,抵達很深的秘密。”
“一篇杰出的童話,10歲時讀它,和50歲時讀它,你會感覺你讀的不是同一篇童話。在漫長的人生里,在你渾然不覺中,它悄悄地和你一起成長。它永遠和你同齡——但同時,它有5歲孩子的天真,也有99歲老人的睿智。”
她前年出版過一本《童話里的世界》,對一些稀奇古怪的童話進行解讀。這些童話作品一般人不怎么讀到,比如赫爾曼·黑塞的童話,托爾斯泰的童話。他們都是文學大師,但也會注意到童話的奇妙。
除了寫童話,藍藍還“偷偷寫童詩”,她是第一位受邀參加首屆柏林兒童詩國際詩歌節的中國詩人。在《如何成為一個詩人》這首詩里,“美國佬帕吉特”的工作是教孩子們寫詩,詩中他說:“親愛的孩子們/寫詩其實很容易/今天的作業就是比賽吹牛/誰說得最不可思議/誰就是詩人!”她在喜馬拉雅電臺上開辦的“詩人藍藍講童詩”欄目,有數萬名訂閱者。藍藍給孩子讀的詩,除了包含愛之外,也有一些詩讀起來幽默可感。
當然,在趣味之外,藍藍希望童詩能夠激發孩子們的想象力,引導他們往更深的意義上去思考。“不是什么‘小鴨子呱呱呱’,而是能夠進入孩子的心靈,參與他們靈魂的成長。”
對談
詩人必須誠實
讀品:請談談最近一年你特別喜歡的詩集或譯詩集,它們為什么打動你?
藍藍:我是個喜歡把某本書讀了又讀的人,經常讀的書翻來覆去總是那么幾本。至于詩集,有古波斯詩人魯米的《春天來到果園》,法國詩人勒內·夏爾詩選和雅格泰詩選,卡瓦菲斯的詩選,還有韓國詩人高銀的《唯有悲傷不撒謊》等等。新出版的書有佩索阿和米沃什的詩選等,也經常重新讀一讀杜甫、李商隱、王維,以及《詩經》里的詩。這些詩都呈現了動人心魄的情感和新奇的精神發現,都有著極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和高超的技藝。我讀其他書的時間不比讀詩少,可能還要更多一點。
讀品:你曾說過,詩人必須誠實,誠實是詩人最本質的品格之一;可另一方面,詩歌又是十分私人、私密化的東西。
藍藍:誠實,就是真誠老實。詩人不管在社會生活中還是私人生活中,他對人類會有一些特殊的影響,從大的來講,我舉兩個例子,1917年俄羅斯的水兵們唱著馬雅可夫斯基的詩攻打了冬宮; 1941年德軍圍困莫斯科,城里每天都有人餓死或因傷不治,俄羅斯的民眾怎么說?“我們沒有彈藥、糧食和藥物,可是我們有普希金的詩。”詩歌是以個人的方式對社會、對文明產生影響,那么詩人說的每句話、每一行詩都應該誠實,因為你不知道會產生什么影響,這個影響有多大。
讀品:最近有詩人提出,現代詩應對人類命運、對祖國未來、對社會歷史負責,要拋棄喝喝咖啡、看看書、聊聊天的小情小調,你怎么看這種觀點?
藍藍:我的看法是:詩人要為語言負責。維特根斯坦說,我們的生活沒有改變是因為我們的語言沒有改變。他還進一步說,人是如何理解世界的,只取決于一件事情:人類的語言。語言就是一種可以想象的生活。在詩人的責任里,美學就是倫理學,詩人通過語言和世界、時代生活處境發生聯系。在這個意義上,詩人是以對語言的貢獻為自己定義。
作者:陳曦
來源:現代快報
責任編輯:蘇琦
http://www.zgshige.com/c/2018-04-09/58726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