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葉詩派與西方現代主義》:詩與思的完美結合
從某種意義上說,日趨成熟的現代漢詩也正是從20世紀40年代才顯露出其特有的外形、技藝、特征和內核。現代漢詩的形成經歷了從白話詩到新詩的流變。白話詩首先解決了語言問題,即不再要求用文言用格律來作為寫詩的基本先決條件,白話成為被認可的詩歌寫作語言。而新詩,即在意識上,寫作方式上,寫作技巧上尋找更為深入生命深入詩歌的全方位努力,它以西方現代主義詩歌作為顯而易見的參照物,即便這一宏大的參照體系是如此龐雜和不易把握。
九葉詩派是20世紀40年代中國新詩的重要流派,其主要特征是與西方現代主義詩歌藝術保持著密切聯系,因而也被稱為“中國式現代主義”詩歌流派。九葉詩派也是新詩發軔努力的最主要代表。從詩歌技藝和取得的成就而言,九葉詩派無疑是“五四”以來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收獲。九葉詩派中有辛笛、陳敬容、唐祈、唐湜、穆旦、鄭敏、杜運燮、袁可嘉、杭約、王佐良、徐遲、李白鳳、馬逢華、李瑛等一大批取得相當詩學成就的詩人。稍作深入的閱讀和研究,我們就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九葉詩派的精神資源和藝術源頭相當一部分來自稍早和同時期的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從詩歌觀念到技法技巧莫不如是。
對于西方現代主義的參照和借鑒,成為九葉詩派中被歷史定格的“偉大傳統”。艾略特說,一個詩人“他的作品,不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個人的部分也是他前輩詩人最有力地表明他們的不朽的地方。我并非指易接受影響的青年時期,乃指完全成熟的時期。”也即喻明,影響和傳統無處不在,九葉詩派在喝著“狼奶”中日趨成熟。由于因緣際會,九葉詩派在那個特定的歷史年代里從現實、閱讀或翻譯中遭遇了奧登、里爾克、瓦雷里、葉芝等西方現代主義偉大詩人。
正在這一背景下,永波先生的專著《九葉詩派和西方現代主義》顯得尤有意義。永波既是一名身懷現代主義詩歌絕技的詩人,又是一名知識儲備豐富、理論學養深厚的詩歌研究專家,這雙重身份使得永波成為研究這一問題的最佳人選。該書可謂“詩與思的完美結合”。作者歷時數年,不畏艱辛,“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深入探討這一問題并多有建樹。該書從三個層次即詩學思想、精神意識、具體微觀技藝上對九葉詩派與西方現代詩學的影響關系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考察,深入闡發外來影響與九葉詩派之間的可比點和結合點,發現影響接受上的變異與轉化。考察這段已成為文學史的文學事實,對于明鑒我們今天的詩歌寫作與西方現代主義詩學資源之間合理利用和融合嬗變更具現實意義。
作為一本學術著作,該書理論體系完備,填補國內研究的空缺,拓展了此領域的研究空間。我想,這得益于永波對相關資料的充分收集、對于西方現代主義理論的精準清晰的理解和掌控及其日益深入的學術研究。同時,作為詩人的作者也并沒有把學術規范視為畏途,而是在尊重學術規范的范疇下游刃有余地充分探討了此問題。
作為詩人,作者調動了自己詩歌寫作中的經驗、情緒和感覺,在各種目標文本中不斷“細讀”,熟稔地運用了“新批評”的解讀方式,通過對九葉詩派詩人作品和艾略特、里爾克、奧登、葉芝等詩人作品的對照閱讀,厘清了它們之間的異同。同時,對于九葉詩派的理論基點,作者也不惜筆墨,從大量的西方文論中尋找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譬如對于“純詩”、“荒原意識”等重要詩學理論的源流梳理就卓有成效。我原來對九葉詩派所提出的詩學理論頗覺隔然,經過作者的井然有序而又不失詩意的梳耙整理,這一切變得豁然開朗,意趣盎然。
引起我注意的是,永波堅定地以當代中國的視野,對九葉詩派和西方現代主義的詩歌成就進行了比較,這對于中國當代詩歌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因為直到今天,作為詩人,我們依然不停地借鑒學習西方詩學潮流,并不斷與自身的寫作經驗融合匯流。
永波還深入九葉詩派的“本土化”領域,多方面討論九葉詩派詩人的中國文化傳統和中國經驗與西方詩歌經驗的融合、分蘗、成長、排異等復雜而細微的問題。在寫作過程中,作者通過強有力的思辨,不時閃爍著睿智的觀點,廣泛地闡釋九葉詩派與西方現代主義詩學在總體上的趨同和局部的微妙差異,敏感地給予這些文學事實以相應的學術命名,從而從容地抵達跨文化的理論高度。
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九葉詩派與西方現代主義之間的瓜葛所帶來的益處和問題所在:“九葉詩派在接受西方現代詩學影響中,固然因其與現實的密切結合,而顯示出可貴的道德承擔和美學自律的結合,但也正因為與現實過于緊密的糾纏,而使其詩歌還僅僅局限在‘生存之詩’的層面,而難以抵達‘存在之詩’的勝境。”誠如斯言,可謂真知灼見!作為當代人,我們既不應該貶低九葉詩派的寫作成就,也不應該夸大其辭說他們達到如何如何的詩學高度!我們中國學人往往宅心仁厚,為“逝者”諱言,也常為研究對象諱言,最后的結果就是研究對象的一切都是好的!“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作者一貫抱著這樣一種誠摯的學術態度來展開研究。作者正是以客觀冷靜的態度評述他的研究對象的,這相當難得!他細致深刻地縷析了我們民族詩學傳統上的孱弱之處,從靈魂、宗教救贖等角度來分析中西方詩學的哲學基礎的迥異而帶來詩學文本的差別,既令人信服,又有現實意義。
由于批評家知識背景的差異以及精神本身的強度不同,國內大多批評家在進行比較詩學研究之時,效果往往是差強人意。而《九葉詩派與西方現代主義》一書的出現,大大扭轉了這種無力的局面,并給學界奠定了一定范圍內的學術標桿和學術方向。我想,這也許是它作為學術著作的現實意義。
來源:《創作評譚》
作者:育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0511/c404030-29983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