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力斌:杜甫再世 如何寫詩

流動的歷史、變動的現實無時不在提醒我們,拿出這一時代的文學創造來!捕捉時代,書寫時代,而且將這種書寫提升到正大之境界,這是杜甫的可貴,也是今天詩歌創作值得汲取的經驗
詩歌的時代性是一個問題。所謂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除了有對唐詩、宋詞、元雜劇、明清小說等文學外在形式更替的關注,更重要的是對文學內在規定性的理解,那就是,新一時代的文學,不但不能是對舊一時代文學形式的“抄襲”,而且也不能是思想內容上的抄襲。文學的歷史慣性必須適應新鮮生動的現實,文學內在的穩定性必須適應文學外部的變化,也就是文學要積極適應時代。
在認識和表達時代性上,當代新詩有不少成功之作,但是一些無視時代、回避時代的詩歌寫作也需要警惕。現如今,找一首贊美鄉野的詩容易,找一首深入刻畫城市品格的詩歌則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古典意義上的田園時代已經遠去,但仍以茂林修竹、古道西風、枯藤老樹的形式,頑固地停留在詩歌書寫中。出現在編輯案頭、印刷在雪白紙面上的,依然不乏超歷史、超現實的田園想象、隱士趣味、牧歌腔調,依然是陶淵明的采菊東籬,王維的空山新雨,戴望舒的丁香女子,海子的太陽、麥地、大海、姐妹。這些詩作或許有它們文學上的存在空間,但若一概如此、一味如此,新詩創作將誤入歧途。詩歌退入歷史、退入自然、退入身體的風氣曾一度流行,淺薄地附庸風雅、熱衷炫耀小資情調、一味迷戀身體書寫的詩作并不鮮見。由于無法或無力呈現時代感,便爭相躲到敷著現代性面膜的復古主義或形式主義之后,這種詩歌妝容與我們的時代還有何聯系?
詩歌脫節于時代這一病癥,倒讓我一次次懷念起杜甫來。如果出這么一個選題:以回家探親為主要情節,寫一個關于戰爭與和平、個人與國家為主題的作品,其中要有時代背景、歷史事件、人物形象、山川地貌、風物景觀、戰場場面、難民狀況、妻離子散、兒女情長、家國情懷、人道主義等諸多元素,不超過七百字。能不能寫出這樣的作品?這個看上去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卻被杜甫完成了。作為其詩歌藝術集大成之作的《北征》,正是這樣一個經典作品。杜甫之所以為“詩史”“詩圣”,就在于他從來都是直面時代,捕捉時代,主動吸納,吞吐自如,對于時代,他的詩作有著非凡的容納力和卓越的表現力。如果杜甫活著,阿里巴巴、小米科技這些時代新聲可能早就入詩了。
更重要的是,在直面時代、捕捉時代的時候,杜甫始終保持其“正大”。葉嘉瑩說杜甫勝在“博大、均衡與正常”,博大指他在詩歌體式上的“汲取之博”,均衡與正常則指杜甫有一種“健全之才性”,不僅在詩歌的體式、內容與風格方面集大成,在修養與人格方面也有大境界。如論者蕭滌非所言,杜甫的感情“不但是真實的,而且是重大的”,有分量,有巨大內容,和人民的感情息息相通。博大、均衡、正常、健全、重大感情,我將這幾個方面統稱為“正大”。“正”是就其方向而言,與偏激、怪誕、離奇、費解之情感傾向相區別,不會刻意追求一種與眾不同的怪誕離奇,怪力亂神;“大”是就其含量而言,舉凡民族興亡、戰爭和平、邊關安危、民眾離亂、人生成敗、官場得失、骨肉親情、日常生活,這些從大到小的事宜,一概囊括詩中。詩可以微小、細小,但不能狹小、渺小;詩可以重大、宏大,但不能空大、疏大。杜甫寫鷹,寫馬,寫魚,寫桃,寫古柏,寫新松,都將他自己的感情帶入。同時,無論多小,他的視野中總有宇宙,有家國,有黎民百姓,這些思想感情根深蒂固地長在他的心中,造就了他詩歌的正大之氣。
面對今日一些詩歌的“化妝術”,杜甫的正大恰是一面明亮的鏡子。它證明了時代書寫和個人抒懷并不矛盾,載道與言志并不抵觸。“致君堯舜上”“雖乏諫諍姿,恐君有遺失”,杜甫的詩自然屬于載道,但無論是關注現實時事,還是同情貧弱底層,都非故意為之或隨意拔高,而是他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他表明,優秀的載道是一種政治情懷,不僅不會干擾言志,而且會豐富、拓展言志的視野。從實踐的角度來看,載道的難度要遠遠大于言志的難度,因為它要求思想更豐富,視野更開闊,思考和關心的問題更復雜,面對和處理的經驗也更深廣。畢竟,處理一個時代的復雜心理遠比處理一己之感受要困難得多。
田園牧歌的古典趣味固然讓我們留戀和回望,但流動的歷史、變動的現實無時不在提醒著我們的新詩:拿出這一時代的文學創造來!捕捉時代,書寫時代,而且將這種書寫提升到正大之境界,這是杜甫的可貴,也是今天詩歌創作值得汲取的經驗。
作者:師力斌
來源:人民日報副刊
責任編輯:牛莉
http://www.zgshige.com/c/2018-06-04/63487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