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夜詩歌的現代性追求
“甘肅詩歌八駿”是新世紀以來甘肅文學的重要品牌,入選的18位詩人中,位列首屆榜首的娜夜是唯一獲魯迅文學獎的詩人。回望娜夜詩歌可以引發我們對當下詩歌創作的進一步思考。1991年以來,娜夜出版了6本詩集,分別是《回味愛情》《冰唇》《娜夜詩選》《娜夜的詩》《睡前書》《個人簡歷》,這些詩集的名稱源自她詩歌的代表作,依次閱讀,會發現詩人的表現手法日趨圓熟并呈現出多樣性。聯系中國當代文學史來看,這20年是詩歌創作的“非常”時期,無論是作品的讀者效應還是詩人群的影響力似乎都不如小說和散文,而娜夜的詩歌以其獨特的表現手法與深厚的內蘊擁有廣泛的讀者。
詩集《回味愛情》盡管有朦朧詩的影子,卻依然是清淺明快的風格,稍有不同的是她選取的意象以及表達情感的方式與當時流行的詩歌流派不太一樣,寄托了個人含蓄而節制的情感。《娜夜詩選》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后,個人風格更為明顯。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在之后的作品中圓熟,形成娜夜創作中較為穩定的風格。
意象是詩歌塑造內在形象、傳達感情的載體,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一些經常出現的意象因有特定的文化背景而成為人們閱讀時的一種審美范式。在現代文學史上,李金發、卞之琳、戴望舒、穆旦的詩歌打破了傳統古詩詞的和諧意境以及常見意象的固定意義,或是將日常生活中不具美感的事物、現象作為意象,或是直接將個人玄幻的情緒化為詩歌中的意象,并以此表達“豐富和豐富的痛苦”。這種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與中國傳統詩詞藝術的追求相結合,形成了中國新詩發展史另一種創作思潮。“現代性與本土性”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影響了后來的年輕詩人,在80年代的朦朧詩中有群體性的表現,娜夜的詩歌延續的也是這一創作手法。
流傳較廣的代表作《生活》《起風了》已經顯示了詩人對意象選取的獨特性,在看似相悖的生活常識中尋找表達情感的載體,“黑糖球”與“憂傷”、“蘆葦”與“愛”,盡管有古典詩詞的意境,但已經超越了意象本身的藝術感染力,可視、可觸、可感,但不可把握,而到了后期,多重隱晦意象的運用不僅增加了文本的深度,也部分地改變了早期的藝術風格。
象征與隱喻幾乎貫穿于她所有的詩歌創作中,以具體、繁復、隱晦的意象表達個人微妙的內心,擴充了詩歌的容量,強調表現個人在某一瞬間的感受,跳躍的情感延伸了文本的范疇,她的這些創作特征與“追求觀念聯絡的奇特”的象征詩派相一致。
如果把語言像人的性格一樣分為冷靜與熾熱兩類,娜夜的語言是冷靜的,而傳達的情感是熾熱的。抒情是所有詩人創作時的共同特征,而詩歌如何抒情則形成了詩人風格的差異,制約著詩人的語言選擇和意象組合。以內斂的語言表達熾熱的情感,形成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這一特征在其后越來越明顯。既有韻律的和諧,又有散文詩歌的自由,典雅又靈動,與以戴望舒為代表的“現代詩派”有藝術上的相通之處。無論是早期愛情詩的寫作還是后來哲理性濃郁的詩歌,她的語言與情感始終都有一個“距離”,冷靜的敘述掩飾不了熾熱的詩情。
娜夜的詩集《回味愛情》,盡管有多重繁復的意象疊加,讀者依然可以領略其意蘊。之后的作品,則呈現出多義性,一首首詩歌像一個個猜不透的謎語,這一現象可能與她多重晦澀意象的組合有關。表達的無論是具體的事物、實物還是情緒,都有一種模糊性。她的詩借鑒并延續了中國新詩發展中的藝術方法,以其獨到的創作實踐展示了新詩發展的新成就。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王明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1128/c404030-30429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