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評論 > 正文

李浩《你和我》:“今晚我是所有的人”


李浩《你和我》:“今晚我是所有的人”
 
作者:許仁浩
 
 
李浩
 
李浩,詩人,1984年6月生,河南息縣人。曾獲宇龍詩歌獎(2008)、北大未名詩歌獎(2007),入圍第15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最具潛力新人獎提名等。著有詩集《風暴》《還鄉》、詩文集《你和我》等,部分作品被譯介國外。2015年起參與主編《珞珈詩派》,現居北京。
 
術語乃思想的詩意時刻。這并不意味著哲學家必須不斷地對他們的專門術語做出界定。
——吉奧喬·阿甘本《什么是裝置?》
 
1
 
在經歷了詩集《還鄉》的另一種“還鄉”后,李浩的最新詩文集《你和我》終于如期分娩、呈于目前。抱著持續閱讀的心態,這本書的詩選、文選和附錄三個部分足足俘虜了我一個多月。
 
閱讀李浩,幾乎是一個涉險的過程,他的文本保有持續的緊張、顫栗,高強度的撕扯、絞殺、擠壓,以及沐浴在“光”(Light)中的祥和、純凈和豐盈,一旦被其拉入,你就無法逃逸那些詩行間迸生的引力。你能做的,就是繼續閱讀,繼續走上那條轉身即是深淵的山羊小道。所幸,當閱讀成為一種危險時,它也是最接近“透明的晶體”的時刻。
 
正如引語中阿甘本(Giorgio Agamben,1942— )的那句話:術語乃思想的詩意時刻。但是哲學家并沒有義務不斷地對他們的術語做出界定。在詩人身上,這句話也有一定的共通性——如果我們把一本詩文集的名字稱為“術語”的話——詩人也沒有義務、甚至根本就沒有必要對自己的術語做出太多界定。但是,談論李浩的這本集子,我還是想從“你和我”這個“術語”介入。甚至,我們可以將“你和我”這樣一個聯合結構視為原點,圍繞在其周圍的詩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坐標,它們如同漫天星辰向同一個中心反射著光。
 
顯然,“你和我”是帶有策略性的。通過“你和我”,李浩向讀者打開了萬象的內部,也呈現出“松軟的釘孔”。
 
李浩喜歡丹麥人說的一句話:“我的墓碑上只需刻上四個字,那個個人”。①這可以視為李浩精神圖譜的一幀投射,但就是這樣一個“向絕對靠近”的意志詩人,卻在使用“你和我”(一個看起來極為簡單的句法)勾勒自己詩文集的版圖,這著實是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而我提用的“今晚我是所有的人”,連同“你和我”本身,都將冒險地對李浩進行一次掘進和解讀。
 
2
 
今晚我是所有的人
今晚我和大風雌雄同體
  
……
  
今晚我和北風一起與北風為敵
今晚我在甘蔗林里
娶閃電為妻
——李浩《今晚我是所有的人》*
 
與《哀歌》和《還鄉》所受到的重視不一樣,談論李浩的人很少談及這首詩。這段經過我處理后的《今晚我是所有的人》,看起來就像一灣積蓄已久的湖水打開堤壩,隨之傾瀉而來的還有怒吼和嚎叫,但詩的原樣不是這樣的。原詩在情緒上有多處迂回,統合起來也節制很多。我這么處理就是想將“今晚我是所有的人”單獨擰出,并在“今晚我——”這樣一個大結構的統攝下,進入李浩。
 
若對“今晚我是所有的人”這句詩做個簡單掃描,不難看出詩人主體的披荊斬棘、飛揚跋扈,如果說我蓄意省去的是李浩的低回層面,那留下的必定是高歌了。非常顯見,一種穿透紙背的強力經由主體出擊飛速升起,而詩人極具吐納意味的句子又積極上位,然后,自然是囊括宇宙的雄心。某種維度上,這首詩做了一個工作,那就是:“立人”。詩人的主體形象通過這首詩得到了確立,再聯系到“你和我”,也就更能感覺到一種凝視。當然,這種凝視不應該理解為俯視,它確有一股強大的氣質,但李浩最不缺乏的,又是蜿蜒、精微和幽僻的底色。所以這種氣質,我理解為一種積極面向的掘進氣質。
 
昆鳥說,李浩是一個力量型的詩人,當然他的指向可能是內外多個層面。而我所看重的李浩的力量,主要有兩種:一者是主動進擊的覆蓋之力,再者是抽離出來的投射之力。
 
首先來看主動型的力量維面,和《今晚我是所有的人》類似,詩人的聲音在文本中總是占據絕對地位,而且從不易幟。不過大多數時候,李浩都做得相對隱忍(其實《今晚我是所有的人》也是),他內心深處拒斥“飛奔、狂叫、燃燒”式的武斷,因此他的文本在處理主體力量的進擊時,會揉進多樣性元素,或是經驗的提純,或是靜觀后的錘煉,進而賦予詩歌較強的綿延特質,以區別于引吭高歌。比如《雪》《大雪》《作品》《挽歌》《個人史》《困境》《在詩里》《書信》,都可以劃歸到這一序列,這些作品屬于李浩比較早期的作品。
 
長詩《消解之梯》則是這一類型中的扛鼎之作。李浩在這首長詩中熔鑄了——我,“我”,吾——的三副面孔,這首長詩大多數片段語速迅疾,而作為動能主體的“我”是這首詩得以推進的重要砝碼,這個代詞從起句就開口了——“我的身上含著一滴人血,并且僅有一滴”,經由“感謝”,再經過七彎八拐的世間瑣屑,最終變為“這是注定的”的結果,“你完成/了我。我成為你寫作中那片失蹤的/荒漠。”顯然,這是一首“我之舞”的詩作,雖然節與節之間的邏輯、突然飛至的問句以及句群背后的具體所指都不那么透明,但是借由“我”的控制,以及語言和形式的左右護法,使這首詩得以成功續航。
 
再看一首《舌根》:
 
必須從雪開始。劃破長空的流星
已經回到黑暗的膠囊中。
  
日光下是歸鄉的茫茫雪景。
懸崖上的驚訝之樹,必須
  
豎起額頭。必須和一個雷,細數
荒漠中的手鐲,沙丘上的皮膚。
  
風中的血液,河流的唾沫,
必須在舌根的喑啞區域蔓延。
  
必須靜靜地說話。當你聽她時,
你必須仰望,雁陣也必須飛起。
 
“舌根”被詩人回地解讀為“語言之根”。但更引起我注意的是,詩人主體在這首詩中顯示出的覆蓋之力。從擇定“必須”這個詞開始,詩人就明白自己將要抵達哪里,換句話說,李浩是在勘透了“舌根”之后才進行這首詩的寫作的。“必須”帶有強大的統治力,也正是因為這個詞,《舌根》獲得了自己的溫度和顏色。“必須”代表一種必然性,它是一種約束,更是一種要求。在“必須從雪開始”、“必須豎起額頭”、“必須和一個雷……”、“必須在舌根的喑啞區域蔓延”、“必須靜靜地說話”之后,詩人主體突然讓位給“她”,無論是言說的對象還是詩人自己,對她都“必須仰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敘述的權力和口吻上,詩人的主體之力是持續在場的,這與文本的意義無關。也就是說,“我”在這首詩中雖然沒有露面,但通過“必須”,他覆蓋了主體要言說的所有意義。即使面對“必須仰望”的“她”,詩人在敘述的語勢上依舊沒有易轍,而是從容不迫、一以貫之,最后佐以果決的尾音。
 
如果說這種顯見的主動進擊,只能在李浩的一部分詩中窺見端倪,那么抽離出來的投射之力則是李浩詩歌生產的主要范型,而且這種抽離之后的超拔正得益于主體底座的不竭動能。這類詩歌是李浩脫離日常和即時寫作的證言,它們具有更宏闊、更普世的基礎面,并在人類共通的認知域上鋪開和延展,表達了強大的體察和洞見。因此,我所謂的“抽離”不僅僅是動作性的,更是方法論意義上的。“抽離”作為一種路徑,將李浩和他的短時經驗區分開來,為詩人的思考和熔鑄留下運作空間。而“力”作為構成李浩身體能量的一個部分,又必然再度投射到之前抽離的位置,這就是李浩不同于某些詩人抽離后的冷眼旁觀或入定入禪。我們依舊能從這些詩中感受到詩人主體的光芒,而不是虛空。
 
李浩早期的一首《山中行》,我愿意將之視為詩人兩種力量的中間物,它透出了一個過渡地帶。這首詩的題目是“山中行”,但在文本內部,“山中”是不在場的,它所展示的是一群鋪天蓋地的麻雀飛過京珠高速的圖景。面對這樣一個書寫目標,點鐵成金的難度一望而知,但正如那句“重要的是你怎么寫”。李浩先是賦予麻雀群一種壓城之勢,進而推演到更為恢宏的視野——“閃爍著/霸占山河之氣魄。那些以游牧為生的公民,居無定所的族類”——人的視野。在這種小到“麻雀”和“游牧民族”,大到“動物界”和“人類”的雙重經驗的凝視下,再回到題目中的“山中”,一種奇異感遍產生了:這是遙看之詩,還是冥想之詩?還是兼而有之?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二者之間的抽離感。
 
文本內容和標題的抽離是第一重,第二重則是抽離麻雀并嫁接“人”的經驗,兩重程序后的《山中行》獲得了流轉之姿,也獲得了“空中的姿勢/多么像暴雨前密布的烏云——巨大的力”。但我還是在這首詩中看到李浩自己的影子。在賦予麻雀“游牧民族”的特征前,詩行從第一節跨到第二節,但情緒上卻突然飛漲了好幾個臺階,一個非常響亮的聲音乍現了——“霸占山河”。這和前面討論的詩人的主體強力非常相似。而且,李浩曾說過自己童年放牛的經歷,如果把這一經驗做適當誤讀或引渡,“游牧民族”也就與詩人有幾分親近了,隨后又與“麻雀”獲得通靈,所以詩的尾音——“巨大的力”,也像是作者發出的一份強力。這么做也許有過度闡釋的嫌疑,但毋庸置疑,《山中行》既能窺見李浩主體的氣勢,也能看出他抽離即時經驗后再度投射的能力。與《山中行》類似的還有一首《峰頂》,這首詩的結尾發出了“抗拒吃人”的喊聲。
 
李浩的《挖鱔魚》《花冠》《引入記憶》《情歌》《時間之思》《一再地》《一個人》等優秀作品都屬于在抽離之后再度將力量投射進去的類型,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做法可能在寫詩之初是有預謀的,久而久之它就會內化為一個詩人的習慣。《引入記憶》一詩是詩人的切身經歷,通過“計劃生育罰款”打開的切口,這“記憶”大多數時候都是“躺在棺材里,/淚流滿面”。借由“引入”一詞,我們能清晰地觸碰到作者的回望姿態,這是一種從此在觀測過去的視角,但是只有抽離能讓詩人將很多事物厘清,并將兒時的常態性動作探明,詩中那句揪心的“我臉上的耳光,紅紅的,可以擋住/狗嘴”又可說是平地驚雷。至于結尾手心“燃燒的竹簽”②則更添了鋒利,力的傳遞也通過疼痛感的調度得以持續。
 
再來看一首《挖鱔魚》的節選:
 
他們,土地的情種,上半身伸進深深的
泥坑中,向外拋出鱔魚,終日吸取日月
精華的鱔魚,脊背青得發黑的鱔魚……
他們踩著地上的樹影,呼吸冰涼的空氣,
手提著蛇皮袋的欣喜,他們的臉上凸出的
是過年的心事;那些只懂得挖掘和泥土的人
腦子里時不時地浮出一些深淺不一的坑。
 
這是一首經驗之詩。詩人的處理能看到希尼的影子,很顯然,在這種地方性場景的寫作中,很多人容易陷入故土的挽歌,或一種更直接的書寫以求成為“這一個”。但在《挖鱔魚》中,我們看不到任何方言和地方俗語(和后期的《消解之梯》《還鄉》差別很大),整首詩都在使用現代漢語的書面語,比如“精華”、“樹影”、“欣喜”等,這跟希尼放棄“做活兒”而選用“勞作”非常相似。希尼(Seamus Heaney,1939-2013)曾指出,語言也許是我們的全部世界,但寫作不同,它不可能像語言那么遼闊。③所以,李浩在抽離之后會使用打量過的語言再度挖掘,而非停留在原生態語言和表層的原始經驗。這首詩中“土地的情種”、“坑”、“過年的心事”也是不能輕易滑過的詞,它們提供了一種理解詩的向度:勞作除了勞作本身,還有來自家庭倫理的套索和承擔。因此,這首詩投射進去的內容遠不是單純的農事,還有苦難、悲傷和反思。
 
其實,李浩給出了獲得這種力量的原因:“在生活中,那些無數的事件與它們相互檢驗之后,它們讓我懂得了相信,相信它們不會出賣自我,漸漸地,我把保留下來的感覺和經驗,自然地轉化進了詩歌里。”④注意,這種“轉化”,是“檢驗之后的保留”,這中間暗含了一個“抽離”的過程。但是,李浩也敏銳地指出,在一個絕對相信的環境中,“背叛”和“謊言”出現了,所以我們又重新回來審視、篩選,這是“對一個人智力的真正考驗”,這也是李浩自己所言的“你對你的工作(寫作)得反復檢驗”。當然,在這種日復一日的修煉中,加之李浩“今晚我是所有的人”的內驅力,使得他成為一個真正的力量型詩人。
 
所以,現在我可以澄明:李浩的力是一種綜合心力,雖然主導這種力的是本體,但是經由強大的技術處理、細部打磨、道德和倫理反思,他的力量成為構建詩歌的基石,而非一點兩點的爆破音。相對那種充溢著主動進擊的覆蓋之力的詩作,我想絕大部分人都更青睞于第二種力的類型,那是成熟的寫作。前一種寫作仍包孕著一些不穩定的東西,有些時候還有操之過急的跡象,但是一經抽離,李浩良好的感受和提純能力就能大行其道,進而將寫作引入臻于成熟的境地。
 
當然,《你和我》的豐富還體現在其他方面,它將召喚出更為多面的李浩。
 
3
 
“今晚我是所有的人”,除了上述“力”之飛揚外,我們還可以做一點擴充——“今晚我是(你們)所有的人”。引入一個“你們”,加上詩文集的名字“你和我”,不難看出:這句詩和這個句法結構顯示出某種對話(Dialogue)的訴求。
 
不過這種對話訴求在李浩的詩中,既沒有表現為強烈的日常癥候(如多多《蜜周·第六天》),也不是嚴格意義的獨白(Monologue)或者復調(Polyphony)。簡單來說,李浩的對話訴求是朝著多個面向的,這也是其寫作駁雜的一個呈現。所以,“你和我”中的“你”,以及“今晚我是(你們)所有的人”的“你們”,是需要查探的。但可以肯定,“你”不是單一而是多個或者復數的。
 
再回到李浩身上,除卻他不無奇崛的實地經驗外,最不能忽視的一點就是他的精神背景:2008年左右,他受洗為天主教徒。2007年7月,李浩寫下《相信上帝》,這首詩被榮光啟老師預感為一個“轉折點”,而李浩自己也曾如是說:
 
從2007年7月開始……我的詩中也隨之出現了一個非常核心、持久、穩定,并使我激情劇增的言說對象,那個對象可以精確到“圣三一體”,即上帝。這也成為我詩歌的語言、節奏、音域、氣息、對話、形式中的,最為“隱晦”的質地與聲響。……在這長達七年的閱讀、寫作、訓練、生活、思考中,我感覺我在詩歌內部行遍了千山萬水、經歷了人世百態與靈界的各種奇象。我與之言說的那個對象,也在不斷地探視我的性格、呼吸和血氣。⑤
 
面對上帝,詩人與他的溝通是建立在“信、望、愛”三德的基礎上的,李浩說:“人在面對上帝祈禱時,他對上帝所說的話,上帝自有他的美意和安排。”而在《你與我》這本集子中,很大一部分的“你”都是“圣三一體”(上帝)。不過,李浩并未將這些詩寫成單一的布道詩,這些詩中除了虔誠,還有悲憫和自明。
 
我們渴望你走進我們。
我們渴望穿過藍色的樹蔭
躺在紫色的樹林下
仰望你,愛你,歌頌你。
——《晨禱》
 
以及每一個我,如同海水,
聚集在礁石上,盼望你在繁盛的園中復活。
——《練時日》
 
這么多樹葉,在銀光里閃耀。
這么多光芒,你看如此盛大。
——《在基督里》
 
我知道你是我的生命。
——《主啊,求你俯聽》
 
你讓死水中的枯木,露出新芽。你的憐憫,使土地生育。
是你的光明,喂養著所有的生靈。
——《贊美詩》
 
隨上帝而來的,還有“天使”——“我過早地將你們邀請到我的/城市里來,因為我想和你們/生活在一起,因為我想//從你們的歌聲里,獲得來自/上主的能力和愛情。因為我想/知道你們如何愛神”,這些“從光明中飛來”的“天使”(你們)的身體里,有天父恩賜給詩人的“語言”。在這種和天使的對話中,李浩也證實了信仰能帶領他進入到一種“自明”。
 
在與“你”(上帝)相關的寫作中,李浩的詩還出現了一些獨特意象和敘述方式,例如“這是地上的平安”(《我沉浸在金子的目光里》),“等待著那張/銀色的大網,從天而降”(《十字路口》),“你讓他肉中,那個擴大的零安息”(《日光之下》)。這些意象和敘述方式是李浩所接收到的上帝恩賜的“語言”,也是在獲得信仰后的一種表征,通過和上帝的對話、溝通,詩人更新自己的思考、寫作、生活以及辨認出的事物、“新鮮、帶刺的詞”。
 
《你和我》中還有一類“你”的出現次數比較多,他們是愛人、友人或者清晰又模糊的人群,這些“你”有時是特指,有時是泛指,當然,是否探清這些“你”的身份是無關緊要的。比如《你和我》下面有標注“給星星”的字樣,《舌根》則有“給建春”,而《悼馬雁》就更加明了了;但還有一些詩中的“你”就比較含混,不過我們也能通過文本內部的情緒召喚出他們。
 
你我之間,公路
背向云中升起。
  
你仰望,就會出現
更多的公路。
  
它們通往的,
任何一個地方。
  
都有大片的密林
和空曠的草地,
  
都有向你我涌動著
深淵的窗口。
——《你和我》
 
《你和我》的名字就取自這首詩。和這本詩文集一樣,在眾多的詩中拈出一朵花作為一本集子的總標題是許多詩人的慣常做法,李浩自己也是,他的另外兩本詩集《風暴》和《還鄉》就是如此。此前,我將“你和我”作為詩人的“術語”加以拆解,在邏輯起點上可能會被質疑,然而,副文本(比如標題、插畫、注釋、封面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透視窗口。正所謂,一部作品的任何細節都能成為進入它的切口,某個單篇、某種重復、甚至分行和標點都暗含了巨大的漩渦與潛流。
 
再回到《你和我》這首詩,雷武鈴老師認為即使在這樣的愛情詩中,李浩仍展示了“渾然的力量”,并指出這種力量不可能來自單一的源頭。確實,《你和我》并沒有顯示出一般愛情詩的質素,比如誓言,比如甜蜜的意象和語詞,比如溫婉柔情的敘述。李浩延續了自己一慣的力道,將“你和我”置于更闊大的背景,即使有了“公路”、“云中”,他還不甘心,非得做得更絕,于是就有了“仰望”,有了“任何一個地方”。在這一層的鋪墊推動下,“大片的密林”和“空曠的草地”就不僅僅是存于地面的事物,它們也獲得了飛升的能力,獲得了一種神秘性和崇高感。詩的最后——“都有向你我涌動著/深淵的窗口”——既給出了充滿無限可能的“窗口”,卻又附加了“涌動著深淵的”定語,其中的張力自不消說,顯見的是,這一組合帶給愛情的質感因此獲得了超然和躍越。
 
《舌根》這首“給建春”的詩此前已有分析,不再贅述。在李浩寫給友人的詩中,《悼馬雁》是一首值得深入閱讀的作品。在《蟄居安寧莊西路》一文中,李浩有回憶自己在北京的生活以及那時與北京青年詩人的來往,馬雁是其中一位,李浩說他和這些詩人、朋友“因為寫詩而相遇在同一片天空下交往的神秘地圖”⑥,他也因此和馬雁結下了友誼。2010年,馬雁在上海永遠地離開了我們。身后,她留下了不少的散文和詩歌,其中包括《北中國》《北京城》《清潔工》《櫻桃》等優秀作品。
 
李浩的《悼馬雁》以“這不是冬天,這是一塊大石。/這塊倏然飛來的大石,拍住我的腦門”來將自己的感覺具象化,從“冬天”到“大石”,那種聽到消息后的沉悶、郁結以及阻隔在心底的感受得到準確的闡明。“這不是冬天,這是一塊大石。/這塊倏然飛來的大石,拍住我的腦門”在詩中回環了三次,以它為標志可以把這首詩看成三部分(雖然我本心拒絕這樣做), 第一部分還原詩人自己失去朋友的感受:“我再也無法聽見任何動靜,/任何耳語,/任何詩句”;第二部分渡入到“你跨出我們的路”,然后將馬雁的詩句以及詩人和馬雁交往的日常細節慢慢披露,其中有一句“小心地不吃出聲”的詩句,原本寫的是吃粥的樣子,但放在這個“悼”的場景中,必定會死死地戳進讀者的內心深處;第三部分詩人開始學會“忍受”和“傾聽”,“強迫自己/安靜,禱告無詞”,但朋友離開已經成為寫定的事實,唯有說出“風暴中你全部的隱痛,/已進駐冬日的星辰”,才好受些。以“這不是冬天,這是一塊大石”為標志的三次回環,讓這首詩得以續力并完成,但李浩并未以它為尺度進行分節。《悼馬雁》是一首完整的不分節且不分行的詩,我想這還是跟“大石”有關。這樣的一個形式,不正像一塊“大石”,拍住了詩人的“腦門”嗎?
 
在李浩的其他部分詩中,也能看到他與馬雁隱隱對話的身影,比如:
 
縱橫交織的圖譜,
與六樓的 所有窗口,
與“北中國”的
另一個隆起的建筑群體,
神秘 呼應。
——李浩:《西山》
 
北中國,是這樣一個簡單
準確的命名,幸福宏大得
如同天干地支,不可摧毀。
——馬雁:《北中國》
 
再比如:
  
我站在警燈里,冬夜的
北京,正在滲水,
正在墜落磚石。
——李浩:《世紀》
 
……這城市
熱衷于責任而毫無辦法。
不敢再有人來這里,因為
它已經被毀壞。
——馬雁:《北京城》
 
其他的這個類型的詩,如《天橋下的歌手》,“你”既是特指,也可以視為泛指。這首詩在“都市—鄉村”的鏡像關系中把一代青年人的漂泊、放逐和疏離表達出來,這個“你”既是那位歌手,也是千千萬萬如他如李浩的年輕人。再比如《島》,這個文本在我看來也是指涉愛情的,“你”就是示愛的對象,但李浩引入的“火焰”、“繁星”、“野獸”、“星光”、“橄欖林”卻帶來一種異域的、宗教的、不無神秘的觸感,所以這個“你”的身份也可能是多重的。正如李建春老師指出的那樣,李浩的有些詩是“理想主義和語感,與生活中的真實場景強行焊接。因此有這么多的時空糾結,心境與主張的糾結。沒有必要去理清”。⑦
 
其實,人稱和指代的糾結在李浩的詩中也是非常顯見的現象。除了上述“圣三一體”和愛人、友人、清晰又模糊的特殊人群,李浩詩中的“你”有時候還是某一類具體的事物,比如《喊魂》中的“魂”——“我看著一群火把,/把你帶到不再屬于我的世界”,《大雪》中的“大雪”——“我沒有兄弟  大雪  你就是我的兄弟”。
 
此外,《你和我》中的“你”還會變身,它可以是“稻草人”(《旅人》),也可以是“燒紅的鐵”(《在詩里》),當然這種寫法并不神奇,只是在主體籠罩下的《你與我》中,這兩個特例顯出了自身的異質性。另外,“你”還可以在“你和我”之間自由置換,譬如《在林中》這首詩,當主體“我”在林中漫步,“遭遇”到“死者的嗓音和怨憤”,這時候李浩將“我”換成了“你”——“當你走進他們中時,你會認為我們如同大風/卷起的沙石”。雖然可以將這個“你”看成李浩的一個對話人,然而獨自“在林中”的場景,不免讓人覺出這個“你”就是李浩,或者他的分身。更吊詭的是,這首詩的結尾:
 
好像每一顆星。一閃一閃的;他們,一閃一閃的。
我認為,他們是一些耀眼的人。當你的親人
在談論死去的時候,你說:“確實有死去的幽靈”。
 
在如此密集的人稱轉換中,這個“你”的意味就更可供咀嚼了。對于第一個“你”(“當你的親人在談論死去的時候”),詩人既像是在對一個朋友,也像是對所有的讀者說話;但第二個“你”(“你說:‘確實有死去的靈’”)則就抽身而出,彰顯出了詩人主體的強大力量,引號中的語言是獨屬于李浩的語言。綜合來看,我更傾向于這個“你”就是李浩自己。
 
誠如王辰龍所言,如何運用人稱代詞,在新文學發生伊始,便成為亟待實踐的語言問題。僅就現代漢詩而言,時至今日,人稱使用已復雜多變,有些作品成功的奧秘也在于此。⑧確實,一個好的詩人能夠通過人稱的轉換、迭變、穿行達到詩歌技藝的進階,在運用人稱代詞行進的過程中,基于人稱變化致使的一系列美學效果,諸如指涉的模糊化,施事與受事的迷藏,句法簡化后重復的音樂感,內置的智力游戲等,都能為詩歌的藝術帶來增值。
 
4
 
就像阿甘本說的那樣,柏拉圖從未定義過“理念”一詞,但那是他最重要的“術語”。李浩的《你和我》沒有自序,文選和附錄也對這本詩文集的命名只字未提,但我仍固執地認為“你和我”就是他的一個重要術語,至少對于這本集子而言是如此。
 
“你和我”伙同“今晚我是所有的人”,向讀者展示了李浩的力量:一種主動型力量和一種抽離型力量的完成體,它既有主動出擊的籠蓋四野,也有抽離出來的復歸與投射;同時,“你和我”伙同“今晚我是(你們)所有的人”還向讀者展示了李浩高超的詩歌手藝,即人稱使用的縱橫捭闔,而其中的“你”必定是進入李浩詩歌內部一個重要通風口。
 
馬克·斯特蘭德(Mark Strand,1934-2014)曾指出:“某些知識之外的東西,會驅使我們以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去追隨一首詩。”⑨其實對于追隨一個詩人,很多時候也倚賴追隨者的興趣和能力。我不敢說自己有能力讀懂李浩,但是對他的興趣,我是持續的。從《階梯》到《風暴》,從《還鄉》到《你和我》,李浩的詩對我來說總是挑戰,又是新鮮。
 
“詩歌是想象性文學的桂冠”⑩,而我正在《你和我》這一美學形式下繼續延展著自己的想象。成為“那個個人”的路還很長,期待李浩能提供給我們繼續想象的可能;對于他目前正在伏案創作的詩劇,我也正翹首以待——真誠地希望他能“打出真鐵,讓風箱發出吼聲”。
 
* 本文所引詩歌,均出自李浩詩文集《你和我》,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版。
 
① 轉引自阿西《風暴的形成》,《上海文化》,2015年第11期,第79頁。“那個個人”被李浩的朋友提煉為一種個人意識,他們認為一個有宗教背景的人容易陷入“反個性化”的詩學,而李浩卻在個性和反個性的動態結構中,建構和升華了自我,他也因此變得更加寬廣。
② 據李浩的朋友蘇豐雷回憶,“燃燒的竹簽”原稿是“燃燒的汗”。從“汗”變為“竹簽”,李浩造出了震撼和陌生感,這可能是出于詩歌寫作上的考量,但也在無形之中嶄露了詩人主體的“力”。
③ 參見希尼:《約翰·克萊爾的Prog》,《讀詩的藝術》,王敖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④ 李浩:《詩集<風暴>自序》,《你和我》,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40頁。
⑤ 陳家坪、李浩:《讀書、寫詩、工作,在廣闊的生活內運動——詩人李浩訪談錄》,《還鄉》,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56-157頁。
⑥ 李浩:《蟄居安寧莊西路》,《你和我》,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23頁。
⑦ 根據李浩在訪談中的回憶。
⑧ 引自王辰龍關于李浩“詩歌中的人稱代詞”的發言。參見《天通苑:會飲篇——李浩詩集<風暴>研討會》,《你和我》,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89-190頁。
⑨ 馬克·斯特蘭德:《論成為一個詩人》,《讀詩的藝術》,王敖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304頁。
⑩ 哈羅德·布魯姆:《如何讀,為什么讀》,黃燦然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第59頁。
 
 
來源:中國南方藝術
作者:許仁浩
 
http://www.zgnfys.com/m/view.php?aid=56183&pageno=2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欲色香天天天综合VVV| 最好的中文字幕2018免费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精华液| 日本乱子伦xxxx| 最近中文字幕更新8| 开心五月激情综合婷婷|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猫咪| 四虎最新紧急更新地址| 兽皇videos极品另类|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 色婷婷精品大在线视频| 欧美性天天影院欧美狂野| 日本高清免费中文在线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女扒开尿口让男桶30分钟|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 18禁美女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 | 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精品| 学校触犯×ofthedead|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伦子沙发午休|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亚洲免费视频网|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97久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玩精品| 91色视频在线| 男男调教军警奴跪下抽打| 欧美人与动性xxxxbbbb|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丝袜| 87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 欧美黑人两根巨大挤入|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欧美乱xxxxxxxxx| 国产欧美日韩不卡|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亚洲av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av2021天堂网手机版| 老司机天堂影院| 日韩一区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