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青春不平淡
——讀《北京平淡故事》
作者:郭開敏

近日,著名網絡文學作者修源的《北京平淡故事》一書由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發行,在青春文學大行其道之時,這本雖然沒有太多名家推薦的紀傳體文學小說,卻帶著作者鮮明的個人氣質,以一種看似玩世不恭,實則冷靜清醒的態度,為大家展現了一個并不平淡的青春,帶給讀者別樣的人生體驗與感悟。
相信很多人可以在這本書里找到自己青春的影子。主人公江城,一個來自三線小城的普通青年,來到北京上大學。一如當初的我們,那些少年維特式的困惑、煎熬,那些一連串無解的問題、情感的糾結,那些不知對錯卻不得不做的一個個選擇,都曾如此相似地出現在我們的青春里。
江城過年回家,父母的碎碎念;江城加入照顧老年人的社團,參加公益活動,陪老人聊天;為考雅思而艱難奮起,苦苦讀書;最后畢業散場時強裝樂觀——很多片段如此真實地浮現在讀者面前,觸動人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當然還有青春里的《梔子花》和她的淺淺微笑,經歷過,才知道學會“分別”也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除了走心的青春情懷,《北京平淡故事》更多的是對過往歲月的一種逆向反思。
故事里的江城有一點喪,有一點頹,甚至是冷漠。他更愿意冷眼旁觀,習慣用銳利的思考切開虛偽的社會,對現實難免會顯得玩世不恭。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說:“這個城市的友好與蠻橫都很極端,在很長一段短時間內,小城青年都嘗試著與這個城市交流、溝通、適應,甚至妥協,以便達成某種默契,和諧相處。”
所有這一切都在青春期角力著、抗爭著。在閱讀中,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江城的掙扎。他想成為一個獨立的成人,他追求愛情,卻無法體悟愛情的真正意義所在。他是一個夢想家,迫不及待地想要成熟,卻不知道青春的未來在何方。也許讀完本書,很多人會重新梳理、反思青春的意義。對于江城來說,青春是一個兒童與成人之間痛苦的過程,是兒童時代的消逝和對成人狀態的適應。從這種意義上說,實際上青春對大多數人并不存在,它不是一個人生的時期,而是兩種狀態的過渡。在江城看來,成長意味著適應環境,或者更準確地說,青春是沒能適應的過程。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是在與青春漸行漸遠的時候,才開始回望它、懷念它。初歷社會的人,難免對青春有一種“后知后覺”的悔恨,然而生命的列車時刻向前,所有的過往都變成經歷,成為以后人生的鋪墊。
青春需要祭奠,最好的祭奠就是我們的成長。當羽翼漸豐,逐漸長大,回首過往,心里會多一份從容與淡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