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評論 > 正文

譚克修:簡單談談昌耀的意義


譚克修:簡單談談昌耀的意義
——在昌耀詩歌研討會上的發言
 
作者:譚克修
 
 
譚克修, 1971年生于湖南隆回,詩人。
 
昨天還說,在這么好的酒店舉行首屆昌耀詩歌研討會,來談昌耀,有點不安。昌耀生前,受到過很多苦難,自己很難有機會住到這種高檔酒店。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里,寄居在攝影家協會的一間辦公室,寫出這么好的作品,交給我們這些無關人士,在高規格的酒店來交流。轉而一想,也許昌耀是開心的,他把苦難轉化為偉大的作品,讓我們在他家鄉最高規格的地方來研究他、探討他,是真正的榮譽。我是一個受益于昌耀很多的詩人,首先是世俗上的利益,我有幸拿到過首屆昌耀詩歌獎。更重要的是受惠于昌耀的詩學,在2013年的一篇文章《地方主義詩群的崛起: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里,把他視為地方主義詩學的先行者,典范詩人。那篇文章,大致談到了昌耀對當代詩歌的意義,但對昌耀的寫作并沒有做深入討論。這一次會議,我提交的是前年讀他一首詩《踏春去來》的隨感,是《詩潮》約的個人評詩專欄稿子中的一篇,算不上一篇像樣的評論。本來想借這次昌耀研討會,提交一篇專論,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文章還沒寫到三分之一。今天先隨便說幾句,想到哪說到哪。
 
和昌耀同時活躍于1980-1990年代的主流詩人,是朦朧詩人和第三代詩人?;剡^頭來看,當年大致處于邊緣地位的昌耀,其詩學價值在跟同期寫作的那群詩人對比時,已凸顯出來,昌耀已成為那20年里漢語詩歌的高峰。比如說,在對苦難的理解和消化能力上,可以看出另一些信息。食指和昌耀都有一些苦難經驗,食指在《相信未來》里,表達對未來的堅信時,我讀起來還有一種訴苦,詩里有種比較直白的苦楚。不是說詩人必須要對苦難具有強大的消化能力,但昌耀作品里有是一種非常飽滿的靈魂,就是湖湘人的那種血性的東西,鑄就的強大靈魂,面對苦難時,從來沒有消極頹廢過,他也沒有感到過屈辱。詩歌里那種遺世獨立的強悍品格,成就了他作為一個大詩人的卓然形象。北島那一代人,雖然詩是北島們寫的,但他們寫的還是整個時代的集體命運。昌耀寫的不一樣,有些評論者認為他的詩,尤其較早期的,寫的還是時代的集體命運,也對,因為那一代人的個人命運跟集體命運本來就是高度共振的。但昌耀的寫作,主要還是面向自己的寫作。剛才讀到耿占春先生的論文,主要意思昌耀的寫作是一種精神自傳,這個定位是準確的。這應該是昌耀和食指、北島、多多們的主要區別。朦朧詩并沒有真正回到詩人自身,那么經歷了同一個時代的昌耀,從總體上來說,還是回到自己的肉身來寫。這一點很關鍵,就是 他在那個時代整個的大合唱里面,昌耀是發出了自己獨特個人聲音的詩人。
 
在1980年代往后,比如說詩壇比較主流的是第三代詩人,張棗、西川、王家新、歐陽江河這一撥知識分子詩人,和韓東、于堅、楊黎、李亞偉等“民間詩人”。他們受到西方語言哲學影響,對漢語詩歌的語言學轉向上,在詞與物的關系上做了很多探索和實驗。這些對我們原來過于陳舊的語言觀念,過于老實的語言表現力來講,這些實驗確實帶給我們一些新奇感。但第三代詩人中,有些關于詩歌形而上的探索,究竟有多大意義?一個詩人的主要意義,如果不是在你的肉體、你個人的思想跟現實社會的遭遇后發生一些什么樣的化學反應,更不會是誰異想天開,將學到的一些西方知識移植過來,放進詩里,宣稱什么新的發明。1986年的現代詩歌流派大展,一直被當作當代詩歌史的一件大事來看,其實,當時搞出的各種各樣口號,很多是有些搞笑的,它接近于某種漢語詩歌在青春沖動下的排泄物。當年那群年輕詩人,思考那些形而上的詩歌概念問題時,明顯矯枉過正,走火入魔了。某些看起來花樣翻新的東西,我們自以為在漢語詩歌里面做一些偉大創新的時候,實際上可能是不值一提的瞎子摸象游戲而已。 
 
昌耀在當年的主流詩歌圈里,不管是朦朧詩人還是第三代詩人里,評價不是特別高。今天早餐時,聽王家新說,在1990年代,劉湛秋、韓作榮曾幾次和他聊到過昌耀的重要性,但在當年的先鋒詩人陣營里,不會把文學刊物主編們的評價太當一回事,反而順勢把昌耀當成了作協體系里的一個普通的副主席詩人,一個帶有西部地域色彩的地方詩人。當年駱一禾是難得視昌耀為大詩人的重要詩人,只是當年作為《十月》編輯的駱一禾,自身的重要性也沒有得到多少承認。在現在的學院派評價體系里,可能還是會更認可張棗哪一路的寫作。上次張棗詩歌研討會上,批評家江弱水就認為,在過去漢語新詩的百年歷史里,前五十年看卞之琳,后五十年看張棗。那次研討會,我為張棗寫了篇文章,討論張棗究竟是多大的詩人。文章肯定了張棗的重要性,但把張棗歸為一個未完成的大詩人。昌耀呢?是已經完成了的大詩人。我們若按學院派詩學趣味來看,昌耀的詩歌語言質地,從細節來講是比較粗糙的,在修辭的創新上少有驚艷之筆,在句法上也沒有多么精致考究。但昌耀的詩,正是把那些精雕細琢的東西拋開以后,發出了一種原生態的、真實的、粗糲的人的聲音,而得以凸顯其重要性的。或者說,昌耀的歌唱方式,以一種保留了自己音色的民族唱法,而區別于完全服膺于發聲技巧的學院派美聲唱法。
 
昌耀的寫作主要是圍繞他肉身遭受的一切發生的。他的語言佶屈聱牙,很多人覺得他的寫作,不但與當代詩的整體語境格格不入,而且與越來越講究明晰的當代詩歌語言趨勢,或者說日常口語化方向,是背道而馳的。有人從這個角度去否認昌耀,覺得他把已經淘汰的古詞,以及那種完全屬于遙遠年代的農業意象拿到當代詩里面,是一種退步。說昌耀的語言,與當代詩歌語言的口語化方向相對而行,應該是對口語化是種誤解。把詩歌語言寫的像隨便說出來日??谡Z,未必就是口語化的全部要義??谡Z文化和書面文化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如果把《荷馬史詩》視為是口耳相傳的口語詩,得說,那種語言,并沒有體現出更加鮮活的口語化特點,《荷馬史詩》為了便于傳誦者記憶和復述,里面采用了很多的套語結構,可說是充滿了陳詞濫調的東西。沒有文字之前的那種口語化,說白了,那種口語詩歌的創造力是非常差的。詩歌里的一些微妙的東西,是通過一些書面語的升級改造,才把語言的復雜、細膩的表現力挖掘出來。我要對一些人說,無論你是要簡單否定口語詩,還是推崇口語詩,最好不要過于粗暴。
 
如果對語言的歷史有更多了解,會發現昌耀對某些古語的采用,是有更多深意的,或是想復活某些古老的漢語質感。而他用一些生僻的詞匯,對已經消逝的事物重新命名,比如把帳房說成一種“獸毛編制的房屋”,把青海湖還原為“庫庫卓爾”,這些就地取材的詞語編碼,實際上是一種口語思維,是原生口語文化遺留下來的東西,有一些前文化的意識在里面,而脫離了某些陳詞濫調。要較起真來,越口語,越講究語言的聲音效果,會離那種非常標準的普通話質感越遠。把昌耀的語言放在個當代語境中,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他會從側面站出來,矯正我們對當代詩形成的某些錯誤認識。包括現在在網上炒得一塌糊涂的所謂口語詩之爭,實際上到目前為止,無論批評口語的還是力挺口語的,都還沒能帶給我們有太多學術價值的東西。真正回到學術意義上談論詩歌語言的時候,會發現昌耀是獨一味的,明顯區別于順口溜類的口語寫作,以及某些繞口令式的修辭寫作,而以一種時而渾滿粗澀,時而典雅的昌耀式獨語傲然于世。
 
將昌耀和同期寫作的張棗、西川等詩人對比時,還有另一個啟示。張棗、西川等詩人,在詩學理論修養方面,在修辭、句法上的天賦方面,是要超過昌耀的,他們的知識結構方面也更有優勢。但回到寫作,尤其張棗后期的寫作,明顯有枯竭現象。他到了德國以后,工作和家庭的不如意,那種現代人的尷尬和失落感沒有轉化為寫作的動力,而導致詩人在現實生活和寫作的雙重進退失據。對于一個大詩人而言,無論什么樣的現實生活,應該都能給他帶來難得的寫作資源。張棗的寫作,在直接處理現實生活的能力上,是不能讓人滿意的,哪怕他的理由是不屑于。對既不讓他感到很喜歡,也不是那么反感的德國式刻板生活,怎么去把它轉化為詩歌語言,是一種考驗。張棗在組詩《與茨維塔耶娃的對話》里的雄辯,寫的其實是這種失語狀態。昌耀的應對能力就從容得多,或許反而要得益于他對西方現當代文學的學問,沒有張棗們那么多,對當代漢語詩歌的想法,也并沒有張棗那么多,就憑著自學成才的對詩的理解,立足于腳下的土地,把自己在這塊土地上真實感受到的事物,老老實實全部轉化為紙上的詩行,反而成就了昌耀。
 
詩人的成長道路有很多種,對艾略特、龐德、博爾赫斯這樣的大詩人,以及多數沒那么大的詩人而言,擁有大量學問,對更高級的寫作是必不可少的。但也有極少數天才現象,或者說幸運的例外情況,比如昌耀,這種如高僧坐化了的地方主義詩人,不需要多么嚇人的學問形成對詩歌的深刻洞見,他只需建立精確的時間與空間坐標系,讓自己深陷于具體的時空坐標里,像一塊冥頑不化的石頭,對遠方的潮流變化視而不見,只為周邊環境中的事物所感動,用全部的生命體驗,愛著腳下的土地和土地上生長出來的事物,用獨特語言為自己的體察喃喃自語。如陶淵明歸隱田園后對閑適生活的細致感受:“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比绾5赂駹栐谀虾谏帜硞€陡峭斜坡上滑雪小屋那樣,竟然能體驗到“群山無言的莊重,巖石原始的堅硬,杉樹緩慢精心的生長,花朵怒放的草地絢麗又樸素的光彩,漫長的秋夜里山溪的奔涌,積雪的平坡肅穆的單一”。他就在與自己血肉相連的現實生活和地方經驗中,建立了自己的詩歌帝國。這個坐標,讓他感受到坐標里所有事物的細微變化,獲取打通主觀經驗與客觀世界之任督二脈的能力,幫助他體驗到各種共時性事件帶來的深刻的和諧力量,用內在的磅礴功力縫合支離破碎的世界。這樣的詩人,從生命自身吸取的營養,就能寫出帶著體溫的詩,有生命痛感的詩,揭示自己和這片土地存在的真相。在這一點上,昌耀和哈代有點相似,他們一開始都干繁重的體力活,寫詩靠自學成才,詩歌題材立足于自己遭遇的具體現實,各自寫出了自己語言里最具本土性的詩。
 
從風格上來說,在1990年代的重要詩人行列里,昌耀的詩,還是抒情性略強了些。1990年代的漢語詩歌,走的是英國詩歌在20世紀后50年的路,就是運動派詩學走的那條路,拉金們把葉芝、艾略特們扮演的詩歌英雄主義路線,拉回到路人甲的日?,F實里來,從普遍的現代性拉回到哈代代言的傳統英詩里來。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被漢語詩人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表現手法上,詩人們普遍加強了敘事性。在昌耀這里,雖然他寫自己的真實感受,但詩里少有特別具體的生活細節,呈現那種豐富的生活質感,采用的還是那種跟他同代人同步的,以抒情性見長的寫法。好在昌耀的抒情性不是很夸張的那種,而且因為昌耀詩歌語言的異質性,語勢的力量,能夠夯實那種濃烈的抒情性,不讓詩陷入矯飾和高蹈之中。昌耀有一首抒情短詩《紫金冠》,不少人試圖解讀它,但最好的解讀,還是反復去閱讀它。這是一首需要反復閱讀才能完全領會到其奇妙的詩。只通過閱讀還不夠,還要通過聲音,用不同的聲調去讀,因為它是一首服膺于聲音的詩,音樂的詩。全詩采用的是傳統排比句式,出乎意料的是每一句結尾都是“紫金冠”,但不顯生硬呆滯,而是氣韻生動,回環婉轉,鏗鏘有力,且完全不顯斧鑿之痕。詩里明明是一個歷經滄桑而飽滿的靈魂在直抒胸臆,全詩卻氣息深沉,極具穿透力。這首詩帶有強烈抒情質感,與當年主流敘述性寫作頗顯殊異的詩,卻是漢語詩歌在1990年代最值得珍藏的一首詩,一首百感交集的命運交響曲。
 
紫金冠   
 
昌耀
 
我不能描摹出的一種完美是紫金冠。   
我喜悅。如果有神啟而我不假思索道出的   
正是紫金冠。我行走在狼荒之地的第七天   
仆臥津渡而首先看到的希望之星是紫金冠。   
當熱夜以漫長的痙攣觸殺我九歲的生命力   
我在昏熱中向壁承飲到的那股沁涼是紫金冠。   
當白晝透出花環。當不戰而勝,與劍柄垂直   
而婀娜相交的月桂投影正是不凋的紫金冠。   
我不學而能的人性醒覺是紫金冠。   
我無慮被人劫掠的秘藏只有紫金冠。   
不可窮盡的高峻或冷寂唯有紫金冠。
  
2018年11月17日,常德

 
作者:譚克修
來源:水意江南  思無邪詩刊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MzA1MjAwNQ==&mid=2651184449&idx=1&sn=30b576c72aa64604801129328d270dc2&chksm=f789764bc0feff5db80f9268c0fd69d1161ed1ee25869c0b253fdb40b5f0b31d3eeeac4ef0df&mpshare=1&scene=1&srcid=0405edIsiAyKASONWUllvRg6&pass_ticket=wx8gutXEh%2FWKD7mw5w58r5zAnanmIw6bE%2BnLlDPJvUjyU42D%2BshDQWzCPeLYQvnN#rd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不卡| 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软件| 国产av无码久久精品| 欧美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免| JAPANESEHD熟女熟妇伦| 国模吧2021新入口| 精品福利三区3d卡通动漫|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 国模吧双双大尺度炮交gogo| 男人的j桶女人的j视频| 一二三四日本高清社区5| 午夜福利视频合集1000| 我和麻麻的混乱生活| 草莓视频未满十八勿网站| 国产超碰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 一级网站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无码| 国色天香社区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 国内少妇偷人精品视频免费| 波多野结衣上班| 先锋影音男人资源| 久久天堂AV综合色无码专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成人午夜18免费看| 毛片高清视频在线看免费观看| 1111图片区小说区欧洲区|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宅男噜66免费看网站|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九九九 | 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小sao货水好多真紧h视频| 欧美激情在线精品video| 高h全肉动漫在线观看最新| а天堂中文最新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一道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精品一中文字幕|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