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詞的高音區(qū)里
——孟原詩歌詩學特點管窺
作者:董輯
一、集中,而且直取要害
四川詩人孟原出生于1977年,是比較典型的70后詩人;他身居成都,又是完完全全的四川詩人;除此之外,孟原是后非非代表詩人,也是后非非弘揚至今的核心人物之一。
我決定把孟原放到這三個序列里,既70后詩人、四川詩人和后非非詩人中,通過對比考察,來確定孟原詩歌的詩學特征和孟原作為詩人的特點。
考察的結果是,孟原是很獨立和獨特的存在,其獨立和獨特,不乏趣味并引人深思。
70后詩人是新世紀以來中國詩歌的主力軍,也是中國詩歌網絡化的主要參與者和成就者,說起來有些奇怪,孟原和絕大多數70后詩人都不一樣,一般70后詩人所有的口語化、敘事性、網絡化以及生活色彩、時代特征和后現代性等特點,在孟原的詩歌中都沒有,單看孟原的詩歌,你是沒辦法從中認出一個70后詩人的。同樣,四川詩歌的燦爛、熱情、花哨和豐富多變,在孟原詩歌中也體現不多,孟原的詩歌是集中、規(guī)范、清晰和成熟的,從風格、內容和技術上,孟原的詩歌和我們意識中的四川詩歌也不很一樣。孟原也不同于其他數位后非非詩人,那些后非非詩人,不論是梁雪波、袁勇還是龔蓋雄、陳曉蘩、雨田、王學東、余剛等,他們在成為后非非詩人之前,都有過漫長的寫作期和詩歌經驗,作為詩歌寫作者的經驗和作為詩歌閱讀者的經驗都比較豐富,有些更是成名的詩人,其詩歌技術、風格和詩學修養(yǎng)、知識等都比較駁雜和含混,因此寫作向度和風格表征也相對較比多變,孟原和他們都不同,他是直接和非非最核心的詩人周倫佑以及當時重要的后非非詩人陳亞平接上頭的,直接作為二人的徒兒而進入非非進入詩壇的,很長一段時間中(最近六七年中,孟原才廣泛出擊并活躍于中國詩壇),他的詩歌只和非非發(fā)生關系,他只作為后非非詩人而存在,這使他的寫作集中、清晰而且目的明確,風格化的程度很高。
孟原的詩歌,內容集中、風格明確,毫無口語化、網絡化和一般70后詩人大面積及物、題材泛化的特點;也沒有四川詩人那種對實驗和技巧、形式、語言、修辭的狂熱;也不像其他主要后非非詩人那么多樣化、復雜化和某種程度的良莠不一,這是為什么呢?孟原明明是70后詩人、后非非詩人和四川詩人啊?許多共性的東西、作為歷史背景的東西為什么很少出現在他的詩歌和寫作中?
我想,這是因為孟原的起點很高,他一步到位,直接經由陳亞平來到了周倫佑面前,作為二人的弟子,他受到的影響是直接而且高強度和高度集中的,他沒有自我摸索的詩歌學徒期和自以為是的詩歌闖蕩期和迷茫無助的詩歌進入期,他直接站在了非非的光芒之下,他直接開始反射周倫佑和陳亞平的詩歌之光,他直接觸到了非非的核心成就,非非替他屏蔽了許許多多沒必要的影響和影響的焦慮。而且,在此之前他的詩人經歷很短,作為詩人,這是他的某種幸運,因為經歷短,一張白紙上還沒有亂涂亂寫和歲月的暗紋,一張詩人的白紙上,才有可能寫出真正的成熟的詩歌。
孟原在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寫作,但那也許是前習作期,他很幸運的成為陳亞平的徒弟,聰明如孟原者,一下子就不再去做無謂的詩歌探索和詩歌試錯了,他從陳的詩歌中一下子抓住了某種語感、語詞方式和風格化的東西,陳讓他一下子知道什么是詩歌了。然后,他認識了周倫佑,旋即加盟后非非,成為核心的后非非詩人,在周倫佑這里,他更為集中和直接的知道了什么是好詩什么是真正有價值的詩歌;在周倫佑這里,他知道了該寫什么,知道了該寫什么題材、該呈現那種向度、該葆有何樣的情感、該秉持何種價值等等,他也知道了詩歌語言該是什么樣子的以及詩意之由來和詩意之呈現和作用。
不能說孟原寫詩是一步到位的,除了蘭波等有限的詩歌天才,沒有誰可以寫一步到位的詩。但我們可以說孟原是取法乎上的,是少走很多彎路的,是集中而且直取要害的。
二、在詞的高音區(qū)里
孟原詩歌的語感不同于很多詩人,他的語感是一下一下的,有某種斬釘截鐵的意味,以句為單位;而不是流動的,循環(huán)的,或者用某種音樂性加以驅動的。他的詩歌語言密度較大,內容和主題明確,風格也相對清晰,有時候帶有某種形而上的沖動和習慣,略顯抽象和智性。孟原給自己的詩集分為三個單元,分別是“黑暗現象學”“懷抱白銀的抒情者”和“愛你是藝術的另一種形式”,這三輯,關鍵詞分別是“黑暗”“白銀”“愛”,這也是孟原至今為止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要題材和內容,“黑暗”和“白銀”部分,是孟原的抒情詩,前者關注的是自我和社會的負面因素,后者關注的是自我和社會的正面因素,孟原詩歌的體制外色彩和介入性集中于這兩部分;而“愛”部分是孟原的愛情詩,和一般詩人不一樣,孟原的愛情詩也是遠離情節(jié)、場景、細節(jié)以及生活化內容的,有一種凌空高蹈和哲學思辨的勁頭。
那么,孟原詩歌的最主要特點和長處是什么呢?我認為一是“詞”,一是說出這些“詞”的“高音”,孟原的詩歌,是在詞的高音區(qū)生成的一種風格獨特的詩歌。
每個詩人寫詩,都有具體的觸動點和習慣的題材以及技術方式,孟原也不例外,仔細閱讀他的詩歌之后,我發(fā)現,他對“詞”的關注往往是第一位的,似乎是一些“詞”催生了他的詩歌,他也借助一些“詞”來生成詩意、表達感情,他的詩歌是“詞”意盎然的,因此也就是略顯抽象的,同時,孟原的詩歌語言有一種天然的高亢,不長的句子、集中的內容、明確的風格和閃耀的“詞”,給人以某種高音區(qū)之感。
孟原本身并不諱言他對“詞”高度重視,“我們喝下烈酒,吐出幽暗的語詞”“ 人民不是一個詞語”“ 穿越沉默的詞語”“ 驅趕一群人民的詞語”“ 我穿行流暢的詞和詞”“ 刀是詞的另一種嘗試”“瘦美幽谷的漢詞之間”……,類似的句子很多,“詞”“詞語”以及在此基礎之上的構成的“漢詞”,成了孟原詩歌的主要出發(fā)點和語言的支柱。
詞也大密度的充盈在下面這些詩歌的題目中,幾乎每個題目里都有一個關鍵性的“詞”,然后,詩歌的內容是對這個“詞”的展開、鋪排、解釋和想象。
《在城市的混沌中》,“混沌”;《靈魂隱失的過程》,“隱失”;《反對友誼》,“反對”《不可歸》,“歸” 《獻祭或退守》,“獻祭”“退守”;《懷抱白銀的抒情者》,“白銀”“抒情者”《深淵的表達》,“深淵”“表達”;《死亡與誕生》,“死亡”“誕生”……
如此關注“詞”,從“詞”出發(fā)進行詩歌寫作,有這樣幾個好處,一個是內容集中而清晰;一個是詩意強烈而明確;一個是會營造出一種極具辨識度的風格;還有一個就是,可以少走彎路,直取詩歌的核心。當然,不好的地方也有,一是詞與物之間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間離,詞會漂浮起來,造成某種抽象性;一是“詞”的強烈會在令詩歌耀目的同時,遮蔽日常經驗和細節(jié)、場景,造成詩歌的二首感和單調感;三是從“詞”出發(fā),到“詞”的寫作,可能會自我重復和重復他人。
在我看來,孟原詩歌的主要成就、特點和缺憾就在于此。
至今為止,孟原詩歌走過了這樣一段歷程:《懷抱白銀的抒情者》,關注自我,重點在抒情上,抒情主人公是一個高蹈的、哲學思辨的、激情澎湃的青年人,代表作主要有《懷抱白銀的抒情者》《抵達陽光的人群》《火焰之旗》《向陽公社》《我對力的一種理解與闡述》《廣場》《鳥的變化系列》等等;然后是《黑暗現象學》組詩,重點在對自我以及社會的黑暗面進行展現和反思,抒情主人公是一個懷疑的、思考的、自我標識的詩人;最后到達現在的《人民不是一個詞語》《對立或決絕》組詩,介入意識更加明顯,詩歌技藝也更為圓熟,主題也更為集中和明確,孟原也由一個非非的后起之秀成長為非非的代表性詩人。對此,周倫佑先生的看法是“……作者與現實的外部關系上,建立起了一種新的自覺的認知關系。生命沉入其中,其視點是向下的,詞語簡潔而跳躍。……作者真正進入了詩歌‘介入當下現實’的領悟和開悟”。這無疑是熟知孟原詩歌的人才能下出的斷語。
孟原的詩歌是從“詞語”出發(fā)的創(chuàng)作,他的詩意離不開有關詞語,他的內容離不開有關詞語,他的語言也有某種“詞語積木”的特點,他的很多詩歌,都完全不理會語言的基本規(guī)律和要求,完全破壞語法和語言的常規(guī)用法,這在他早期的《鳥的變化系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鄉(xiāng)村》等詩歌中體現的很明顯,這也是他的老師陳亞平的語言特點;他也把周倫佑的而一些詞根組合進自己的詩歌中,以求達成詩歌的高密度、詩意濃郁和明確的向度。
孟原近幾年的詩歌似乎正在掙脫詞語的捆綁,至少他的詞語不再是先驗和先于詩歌、漂浮于詩歌的“漢詞”了。最后,讓我們以四首孟原這幾年的詩歌以及簡單的分析結束本文。我相信聰明的孟原會讓自己的詩寫掙脫詞語的引力,走向更為廣大的現實、歷史、生活、情感和詞與物的統(tǒng)一,正如張清華先生所希望的那樣:“……再多一點與精細相對的粗糙,或與唯美相對的俗氣,與莊嚴相對的自我顛覆,總之,再增加那么一點點‘自我的戲劇性’,再松弛一點——盡管他有許多已經足夠松弛和完美——哦,對了,再少一點完美,或許會更有意思些。”。
宿命論
世界沒那么復雜
世間本是一場空事
我們沒有那么多未來
需要設計
沒有那么多的理想
需要編織
一針一線
只是我們穿針而過的快感
命中的圖案早定于心
我們當下需要一個
簡單而直觀的小宇宙
用生命自我點燃并消耗
去浪費在愛情上
浪費在接近虛無的地方
必然那里開著幽冥的花朵
這是孟原的言志之作,表達的是對“世界”的看法,也是一首展示自我“生活觀”的詩歌,和追求“成功”“杰出”的主流價值觀比起來,孟原的散淡與自然都是一種反主流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一個詩人的獨特也正體現在這里。本詩的語言已呈透明狀態(tài),雖然還是“詞”意盎然,語調高亢,但已經不再是詞與物、詞與意、詞與情的努力貼近和粘合了,這是一首自然流露的詩歌,題目的精彩和反諷更是讓人過目難忘。
飛 鳥
鳥是我一直的幻想
羽毛留下云和風的對話
飛翔是一次歸來
在林間和破碎的陽光一起跳躍
你站在時間的傷囗歌唱,唱出
一片楓葉的火紅
一片稻子的金黃
穿越沉默的詞語
你即將飛走,用翅膀
去測量天空的高度
“鳥”的意象和隱喻意無疑是來自于周倫佑的,但孟原此詩中的“鳥”是抒情和表現主義的,不是周倫佑式的“哲理/象征/原型”“文化/歷史/創(chuàng)造”“變構/介入/反思”的宏大、穿越之鳥,“這首短詩體現的是孟原接續(xù)非非又再造非非的某種努力。
我們的當下
我們喝下烈酒,吐出幽暗的語詞
憂傷越過憤慨的力量
我們被圍困在秩序的中心、倫理的邊緣
語音逐漸暗啞,自由成為一件飾物
一種不可觸及的幻影
寬厚的胸膛擠壓狹窄的心臟
寄生腐朽,抽空祖先的魂靈和血
詭異的目光欺騙沉默的鏡片
黑夜變得殘忍,清晨無處安身
我們相互糾纏著物欲的謊言
忘記內心的真誠
我們集體敲詐,集體懼怕,集體消亡
同一個波浪泛起的漣漪一同演繹
成為一個時代的喜劇
或者悲劇
本詩是孟原式的介入詩歌,他對“我們”的詩性描述是對現實的某種反思和批判,這種反思和批判中,還有自我反思與自我批判。本詩的語言方式是很典型的孟原式詩歌語言,帶有某種“語詞積木”的特點,但是集中而強烈,意旨明確,聲調高亢,是一首很典型的在“詞的高音區(qū)”生成的孟原式詩歌。
(2019年1月)
作者:董輯
來源:董輯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445220102yj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