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人生的詩意回歸
——評龔奎林《文學與人生——墨白小說研究與教學》
作者:趙彥
龔奎林《文學與人生——墨白小說研究與教學》一書的文學閱讀與研究成果便是對墨白小說的一次復活,他通過專業的閱讀方法與批評理論將墨白小說的先鋒形式與敘事表征帶到普通讀者的面前,又通過普通讀者的學習與寫作過程驗證文學與閱讀的影響。墨白文學與人生的互動在龔奎林教授的研究和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完美體現,龔教授將文學研究的社會功能落到了實處,將閱讀的倫理功能彰顯了出來。
文學的意義只有在讀者與作家、作品互動的過程中才能實現,完成閱讀過程才能真正觸摸到完整的作品意義。沒有閱讀,文學將永遠是游蕩荒野的幽靈。讀者的閱讀行為將文學作品從塵封的書架上復活,將文學意義從虛空中召回現實。龔奎林《文學與人生——墨白小說研究與教學》一書的文學閱讀與研究成果便是對墨白小說的一次復活,他通過專業的閱讀方法與批評理論將墨白小說的先鋒形式與敘事表征帶到普通讀者的面前,又通過普通讀者的學習與寫作過程驗證文學與閱讀的影響。墨白文學與人生的互動在龔奎林教授的研究和教學實踐中得到了完美體現,龔教授將文學研究的社會功能落到了實處,將閱讀的倫理功能彰顯了出來。
《文學與人生》一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他對墨白小說的研究成果,這是他作為學者閱讀關切生命的文本的倫理行動,這一閱讀行為不僅展現了他作為學者的學識素養和批評功力,更展現了他始終以文學踐行人生,以人生充實文學的倫理關切。自讀博期間甫遇墨白,作者便被其小說中苦難的刺痛感和人性的荒蕪感所擊中,他者生命的荒誕、死亡腥氣、悲劇宿命、自殺隱喻以及人性生存困境,跨越時空,與一個年輕人的內心和靈魂產生共鳴。這種對生命底色的文學體驗,從“50后”的墨白先生傳給了“70后”的龔奎林,又始終吸引著他將這種生命體驗傳遞給“90后” “00后”的孩子們,事實證明,孩子們做的不錯??梢娢膶W傳遞的是一種人生,人生經歷可能不同,但生命底色是相通的。第二個部分是他將自己的閱讀理論引入教學實踐、文學與人生相結合的產物。這一部分收錄了學生閱讀墨白小說的賞析文章、畢業論文、學年論文和課程作業等,這些閱讀文字展示了作者言傳身教,讓文學真正走進人生,走進孩子們生活的教學成果。2011年作者開設《文學與人生》課程,開始指導學生閱讀墨白文學作品,整理寫作心得,發表評論,進行演講,然后拓展寫作課程論文、畢業論文、學年論文。8年間培養了大量學生成為文學愛好者,甚至有部分學生加入作協成為專職作家。
這一部分是全書最引人矚目的地方,也是最有價值的部分。作者用了全書三分之二的篇幅收錄學生們閱讀的文字,這些青年學子的文學閱讀感受和體驗,展現了當代大學生對墨白小說所呈現的生命、歷史、苦難、人生的理解和看法,雖然文筆稍顯稚嫩,理解不夠深刻,但這是真正有效的閱讀,是文學的希望。作者的教學實踐將文學與人生相結合,將個人閱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將專業的批評式閱讀與大學生讀者的普通閱讀相結合,并進行影響式教學,以專業型讀者的意見引導普通讀者對墨白小說這一相對晦澀的“純文學中的純文學——先鋒文學”進行專業性解讀,并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在教學過程中作者利用新的電子媒介如博客、微信、QQ群等激發同學們的文學熱情,這不僅是在新媒介語境中對文學閱讀的拯救,更是將文學閱讀的社會功能重新喚醒的一次有力嘗試。
《文學與人生》一書不僅是作者對當代先鋒小說家墨白及其作品的一種文學研究和教學實踐,更是一種閱讀的倫理實踐,是重新喚起文學閱讀的社會功能的嘗試,是將文學從內部研究轉向外部現實社會的有力嘗試,更是在新媒介語境下重新喚醒文學閱讀的倫理關切的一次努力。這種新的倫理關切不是指找尋文學作品中的倫理主題,進行填鴨式的道德灌輸,而是指在文學閱讀與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倫理素質,將對作家墨白人生的思考和對他者的尊重輸入讀者的意識中去,形成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用作者的話來說,他想要通過文學閱讀讓學生了解文學、了解歷史、了解生活——了解虛偽的、真實的、苦痛的生活。他希望通過文學的閱讀和教學將他曾經體驗過的生命底色傳遞給學生,帶來跨越時空的靈魂共鳴與震顫。當我們享有故事時,我們就享有人生。我們共同聆聽一個故事的時候,我們也共享一種人生。
龔奎林是真正熱愛文學、熱愛生活的人,在井岡山下,他將日子過成了詩。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也許遠方很遠,但其以親身經歷告訴我們,無論身在何處,只要心中有詩,都能詩意地棲居。
正如龔奎林所說:愿文學之光照亮生活!這本結合了墨白小說研究與教學的著作正是他將文學之光照進生活的實踐,借助其中一篇篇“00后”年輕學子通過閱讀墨白文學介入生活的賞析文章,我們看到了文學在“90后”、“00后”的年輕學子心中生根發芽,并成長為照亮他們生活與理想的光芒。
?。ㄗ髡邌挝唬汉幽洗髮W)
原載2018年12月26日《文藝報》
作者:趙彥
來源:龔奎林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94fb580102yr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