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椅上的午后陽光
2019-05-16 20:01:48
作者:西十
《輪椅》是我已讀的劉老師的詩中最喜歡的一首。
讀一首詩,讀者因為對詩人有所了解,然而所謂的了解往往都是片面的,但即便是對詩人的片面了解也會被帶入到閱讀過程,最終導致理解偏差在所難免,一千人口中一千個賈寶玉嘛。和劉老師認識雖不到一年,酒沒少喝,人生理想詩歌文學都沒少談,讀了董賀老師的專業評論,我且來一個業余讀后感。
先從認識劉老師談起吧,是在18年暑假,當時大二結束,想到大學過半,一事無成,突然有了一種中年危機的感覺,前路迷茫、很迷茫。也是在那段時間,我和父母的關系差到了極點。就想著把大學生活暫停,出去,去西藏,就找了學院書記,辦休學,書記那老狐貍一步將軍,結果就沒有結果了。也就是那個暑假,蘇熱過生日,叫我和劉智臨吃飯,也就是這次飯局認識了詩人劉不偉,再后來成了劉老師,親愛的劉老師。
初見劉老師,很和善,太和善了,又經蘇熱介紹“這是劉老師,作家網的”給人以官方人士的感覺,感覺像是一個圓滑的處級干部,抱著嘗試的態度與他接觸,很快就證明我感覺錯了。飯局上喝酒劉老師一點也不含糊,不因我們低個輩分擺架子,酒品見人品。他講了一些在北京的往事,講了他做電視劇《畫家村》的趣事,當然我們少不了聊詩歌。時間很快,十一點了,宿舍十一點半關門,我和智臨得回宿舍了。我感覺像這種老師應該就是這次飯局后就不會再發生關系了,沒想著加聯系方式,我們一同從黃街出來,到東區北門將要分別地時候,劉智臨主動添加劉老師微信,劉老師欣然同意,我在旁邊猶豫了一下也上去掃了二維碼。
第二天劉老師主動給我發了微信“昨晚喝酒喝忘了,你說的那首詩發我”,是前天聊到的《盛世》,17年元旦寫的,我把詩發過去,過會他給了評論“畫面感很強,世相描述有生活有細節,詩行在一種情緒的推動下演進,有態度的詩作。不足的地方我個人感覺就是語感有些磕磕絆絆的少了些微的靈動,或許情緒的節奏過于緊迫少了繞指柔的柔韌度,而所謂的語感就是你的情緒的控制中呈現的節奏感。理性處理素材,克制中有大自由度。”劉老師是于堅之后第二個認真看了我的詩又給了中肯的評論的專業人士,我認真思考了評論中的信息,過幾分鐘他又發了“有空來取書”,大概是前一天分別時他說要送我們書,我們約了第二天,結果劉老師臨時有事,到第三天我們才再次見面,是我和劉智臨去劉老師家。不過在這中間發生了有意思的事,劉老師一直沒閑著,分享給我幾篇公眾號文章,我回之:
給劉不偉老師
你這個胖子
又給我分享新詩
遇到好的東西
朋友之間通常喜歡分享
就像偶爾得到一壺好酒
一首好詩
就像剛開始玩微信的我的母親
分享給我養生的知識
前邊所寫貌似廢話,其實不然,正是我們第二次見面,劉老師給我們送的書中有他的詩集,是一本“小黃書”《CHINA·Buweida》,我是這般如此才有幸讀了《輪椅》。
以輪椅為題,我首先想到的是17年劉老師中風。我看到的畫面是一個正當壯年,壯志未酬的詩人劉不偉不情愿卻又不得不坐在輪椅上,在一個午后把自己推出去,他無論如何也沒想到自己竟然這么就坐上輪椅了,因為呼市暑熱中風的劉不偉為自己擦去口水淚水,此中心酸與悲傷輪椅載不動。那天午后的陽光與午后的劉不偉對目而視,與觀望著眼前河山的南宋詞人辛棄疾是同樣的悲哀,劉不偉是人類生理周期自然規律下的無奈,辛棄疾是家國命運下自身飄零身老的無奈。當然這首詩不是17年寫的,我所有想象的畫面可能都不存在,可能存在。然而,我個人感覺,在詩中,“我”推輪椅而出,在曬太陽的時候,在為自己擦去渾濁眼淚的時候的悲傷與我想象的畫面中劉不偉的悲傷大抵相等。
作者:西十
附:
拆那•輪椅
作者:劉不偉
我買了個輪椅
今天下午我就要
推著我自己去曬太陽
曬太陽嘍
我為我自己擦去眼屎
我為我自己擦去口水
我為我自己流出渾濁的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