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之氣道學:國學第十三道
——評析《浩然之氣(經文三篇)》的入位堂皇
甘易 趙立航 /文
——評析《浩然之氣(經文三篇)》的入位堂皇
甘易 趙立航 /文
浩然之氣屬于中國玄學思想中的大智慧,神秘玄奧,博大精深,常是圣賢書中見,百姓難尋跡。時至今日,面對先哲們已然如此發現創立的大道精神寶藏加以發揚光大普惠萬千,還需要我們再進行不懈地探索究竟,正本清源,沖融虛廓,精明概念,疏通義理。只有這樣,才能弘揚國粹,受眾廣及,融入大眾視野,實現高級智慧的繁榮共享,讓所有養氣修養者都有所獲得有所助益,從而長養出其充沛滿盈的精神自養能力和創造性爆發能力。
一、浩然之氣說法的由來
根據目前百度百科的解釋,浩然之氣為,浩:盛大、剛直的樣子;氣:指精神。指浩大剛正的精神。“浩然之氣”這個詞,一般用來形容一種剛正宏大的精神,這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創造的一個詞語,是一個富有創新思維的哲學概念。“浩然之氣”屬于大道精神,是孟子超凡脫俗的天才發現發明,也是他思想中最為光彩奪目的部分。
學生公孫丑問孟子:什么是“浩然之氣”?
孟子說:這就很難講了。孟子這里“難言也”三個字的含義,和釋迦牟尼佛所講“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的意義差不多。“浩然之氣”玄之又玄,不可道,真的很難言講。我們知道天地間的確有些事是所謂“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的,硬是無法用言語文字來表達的。
其實浩然之氣出自孟子的呼吸養生方法,也是孟子的心生修養目的。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也。”所以他告訴公孫丑說:這浩然之氣浩大無比,是陽明之氣,強而有力,是不可動搖變更的,是光明而且生機活潑的。如以今日之佛學的術語來說,便是無量無邊、圓明清凈的。孟子只講氣,這氣是至大至剛的,是他所善養的“浩然之氣”的原則和定義。
孟子又講到養氣的方法,是要“直養”。所謂“直養”,要連著下面“無害”一起來讀,就是如同我們撫育小孩,要順著他心理、生理自然生長發育的情況去栽培他、養育他。營養不足或營養過量,都是會出毛病的。在養氣方法上,另一個比較抽象的原則,就是“氣”要配合“義”和“道”。“義”是義理,“道”可指形而上的道理,同時也可比為形而下的道路,軌道的道,也就是要有方法,不能出軌。假如不是配合義和道,這氣就“餒”了,養不成了,無法充塞于天地之間了。
孟子再深入一層說:這氣是“集義所生”,把一切“義理”(原理)都透徹、明白了,并徹底做到以后,才能養成這股浩然之氣。并不是自己本身只講做工夫,對一切義理沒有徹底了解和體認,只從傳說的道理中因襲套用附會、生拉硬扯就可以得到的。而且,盡管借用別人正確的義理,可是如果自己沒有親身實踐,也是不行的。孟子所表明的“浩然之氣”是一種秉持真意、堅持道義、自我養成、存于內心、見于行為的氣概和精神狀態。
由此可見,孟子對浩然之氣的設定和自悟是圣人之道。圣人之知,在知天理。天理是本來就在的,天理就是我們人心的本體。圣人必有大智慧。門檻很高,且具有神秘性。非人格偉岸智慧超卓的圣人是難以修習且具有浩然之氣的。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浩然之氣是大道之學,圣人自當可修練出具備有浩然之氣。因此,歷史上與浩然之氣有脈承相關發揚的杰出人士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北宋大文人范仲淹身上流淌著孟子的“浩然之氣”,無論讀他的詩詞,還是觀他的人生,這種浩然之氣無時無刻不讓人心下沸騰。范仲淹無論得意失意,不改初衷,始終如一,通達磊落。這正是范仲淹的“浩然之氣”。這股浩然之氣,讓他在身處任何一個位置都心安理得,忘卻心外之物,一心只緣督而行。宋代文豪蘇軾是繼孟子以后第一位較全面定義過浩然之氣的大詩人。他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所說: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岳,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蘇軾還賦詩曰:“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這一豪氣干云的驚世駭俗之語昭告世人:一個人只要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就能超凡脫俗,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都能處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無窮快意的千里雄風。宋代鐵骨文人文天祥著有《正氣歌》,正氣與鐵骨兼修,留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之名句,也成就踐行了浩然之氣的人生。明代王陽明更是用自己創立的心學理論和知行合一的思想指引了修煉長成浩然之氣的為學和實踐之路,世間做人志向第一,凡是事上磨心中悟,人生卓越成就今古一完人。清代大儒曾國藩還有一個養生之道就是養生與為學并進。也就是通過讀書來“養我浩然之氣”,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使人明智,使人內心坦然,精神愉悅,成就高卓。
千年以來浩然之氣的說法從誕生始,就集高大上和神秘莫測于一身,追求至上,高聳入云,玄而又玄,得成了圣人之道,圣人之名,圣人之能的美譽,奧義名世,廣為流傳,仰而觀之。也變身成為了漢字的詞匯供世人借鑒思考。
二、浩然之氣學說今日之經文化發展
浩然之氣學說的誕生是先秦諸子百家思想發展史上的鼎盛事件,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至上榮耀,具有無限想象的精神內涵和天才般的歷史輝煌成就,由此中華民族擁有了浩然之氣的大道思維、胸懷、境界和無限精神。浩然之氣學說立則至偉,推則式微。浩然之氣學說因襲孟子《心氣說》空乏其身兩千年,囿于原意而未曾發揚光大,浩然之氣學術思想深入發展和廣泛應用,憑空流失了停頓了兩千年時光。詢問其發展遲滯有無數原因,除過其神秘、高懸和至大至剛的精神難言之外,還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對浩然之氣概念認識的精準定義岀現問題,同時浩然之氣與浩然正氣之混淆也限制了其意向的豐富和應用的拓展。
其實,在孟子這里,浩然之氣和浩然正氣是合二為一的。說的是浩然之氣,其實是用浩然正氣來解讀的。浩然之氣雖承有其名,但從未作出專屬定義。尤其是在后來儒學的傳承衍生中,浩然之氣更是側重于浩然正氣的道義之中,將至正至剛當作道義主旨來弘揚傳承,于是浩然正氣得到了更多的重視關注,進而也形成了用浩然正氣來解釋和理解浩然之氣的習慣傾向。
同時百度百科對“浩然正氣”的解釋為“正大剛直的氣勢”,其近義詞為浩然之氣。這種解釋也表明了浩然之氣與浩然正氣的混淆之處。
對浩然之氣與浩然正氣這種解釋的混淆性說明,人們對浩然之氣的理解和解釋還是明顯欠缺的,甚至是錯失的誤導的。其實,浩然之氣不應限于剛直或不僅限于剛直,剛直屬于浩然正氣的范疇。當然,浩然正氣也是屬于浩然之氣的一種單維度存在的體現。浩然正氣和浩然之氣應該各安其位,各得其所。浩然正氣先發為宗,浩然之氣包容為大。浩然正氣承襲以往所成繼續弘揚發展,浩然之氣則獲得新義,去拓展自身更廣義無限的方面。正心,守正,正大剛直是浩然正氣的根本原則。勿正,是浩然之氣自身更廣義無限方面的根本原則。浩然之氣的無限可能性和其接近全維度的存在表現,在于它的盛大宏大浩大方面,這樣的浩然之氣應該是充沛的滿盈的全覆蓋的無邊際的沒有方向的。于是,這樣的浩然之氣自然就成為了不同主體存在需要依存和長養的綜合氣概問題。綜合氣概問題,這是人們普遍的生存、長養和發展之本。綜合氣概問題,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綜合氣概問題,是深厚土壤,強大基因,本源力量。所有的成功,都是因為找到了事物本源。綜合氣概問題,找準了本源文意,消除了概念歧義。綜合氣概問題,規避了浩然正氣的義與道問題,規避了集義所生問題。綜合氣概問題,抓住了問題生發邏輯,問題廣延價值。這樣,浩然之氣學說按此邏輯要義發揚光大就會順理成章,自然發揮,自然而成,達到不難言,我法妙可思,言說自如之境地。
浩然之氣立道當生,立道當行。浩然之氣今日之經文化發展即是此種誠實踐行所為。浩然之氣的經文化發源于趙立航、甘易2019年1月3日發表于作家網的《浩然之氣(經文三篇)》(修訂版)的經文。該經文字數8245字。儒釋道都有不同字數的經文且廣為流傳。在佛教領域,歷史上只有佛祖所說的才能稱為“經”,祖師大德闡釋佛法的只能稱為“論”,慧能的說法記錄被稱為“經”是絕無僅有的特例。孟子的浩然之氣學說,端倪早發底蘊深厚,不屬于儒釋道和其他道學范疇,是未出經文之學說,《心氣說》三百多個字的文章,大多屬于要訣類論述。浩然之氣學說自主而存獨立千秋光芒萬丈,從未被包容納隨,說明茲事體大無以容包,浩然之氣學說是大道精神,具有獨尊之位序,可建立獨領風騷的堂皇之學,踐行出太虛般包容萬物之道。對于未出經文之學,只要開篇文章文字符合經文習慣且有自立新意和廣深含義即可稱為經文。浩然之氣學說在國家級媒體平臺發表經文,就一門學說而言,有經文產生即算學問落地。這篇經文是一篇定義性作品,也是一篇致使浩然之氣脫胎換骨承接地氣修習廣泛的經文作品。自此浩然之氣學說由從亞圣孟子以來只可意會難以言傳的要訣、偈子等形式,轉變落實成為了今日可以敘述議論的整篇大幅經文。該經文分三個篇章,氣息篇、能量篇、修養篇,三環連珠,思想嚴謹,體系優美,入微極致。該經文作品的正式問世,昭告了浩然之氣識見修養從廟堂之高的圣人之道到平凡共享的轉變,從“王榭堂前燕”到如今“飛入百姓家”的常人之道,是標志性的國學經典新篇之作。
該經文重大貢獻和創新有三個方面。一是找準了浩然之氣的氣息本心,讓人們看得見也明晰了浩然之氣的氣息意旨。孟子當年回答公孫丑時說:這浩然之氣浩大無比,是陽明之氣,強而有力,是不可動搖變更的,是光明而且生機活潑的。這是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氣的氣息本心,也是當時代浩然之氣的精神表現意向,嗣后至今未見深化發展。《浩然之氣(經文三篇)》(修訂版)明確地提出了浩然之氣氣息本心的六項屬性:長養之氣、精練之氣、豪邁之氣、自在之氣、混元之氣、無極之氣,并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界定和分析,使其一目了然。確氣立息,樹標立言。有氣可識,有息可修。
二是找到了浩然之氣得以生長養成的能量體及其方向。自此浩然之氣不再是空中樓閣云端存在,而是養氣修養者自身的能量體所生成和散發的氣息。四種類能量體十個分域能量項:一是年齡、身體、健康,二是文化和技藝,三是組織、經濟、榮譽,四是精神和情緒,共同構成了衍生浩然之氣的基礎能量源體。并將每一分域能量項分解為十二項微表征,共計一百二十項微表征,更加括清了浩然之氣修養的基礎能量要素分布。建立了修養氣息必須先疊加儲蓄能量,修養氣息應從聚集能量開始,應用氣息應秉持高效能量側漏和能量爆發等氣息長養修成應用的卓越理念。
三是找對了養氣修養者做人開悟的本心,由于括清了個體生長養成的能量體及其方向,每個養氣修養者都能通過相關能量表征對應地找到自己本心識得本心狀況。人之做人的本心歸根結底還是其維持自身生命存在和生命發揚光大的能量狀況問題。能量確認,即尋識本心:尋識養氣修養者所具有的能量種類和表征問題,能量的大小多少問題,能量的循環流轉問題,以及能量的自如運用和可持續耗散問題。這樣在識得本心基礎上潛心修煉,提高觀照水平,凝結道心成果,善養浩瀚志向,浩然之氣就更顯通達和結果自成啦!
道心惟微,青萍起于微末。浩然未必至偉,但可從微末開始。浩然未必至大至剛,但可從微末開始。浩然未必至正,但可從微末開始。偉、大、剛、正是生活之高照,是浩然正氣之體現,屬于一脈浩然氣。偉、大、剛、正,也是常人可見可積之品,積跬步以致千里,至偉至大至剛至正是浩然之氣之高然也。
從孟子《心氣說》中浩然之氣的經文要訣,到今日之長篇經學文章,千年跨越,間隔2300多年,思想傳承的脈象鏈接何在,繼承發展的承轉啟合為何,實則反映了孟子絕學浩然之氣識見修養之道的高深莫測和繼承發展的歷時彌艱。朱熹詩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千年方可思跨越,而今純思得道心。歷時顯彌艱更表明,浩然之氣道學思想國學化這一發展突破的重大意義和其共享普惠的遠大前景。
三、浩然之氣作為國學第十三道的道學地位和相關生活實踐
浩然之氣是指擁有一種強大的意志力和無畏的奉獻精神。這句話意是孟子自評之言,說是自己擁有著浩然之氣。孟子浩然之氣學說,屬于先秦圣學,本應屬于國學,屬于國學之道,但在歷史已經形成為國學傳統文化的十二道中并未列入其中。孟子浩然之氣學說自創立始至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浩然之氣的精神流傳已融入中華文化血液,但其學說思想卻停頓未獲得有效發展。這與浩然之氣在國學道學中缺乏地位皆有其某種相關性。因此,我們主張將浩然之氣學說作為國學道學來看待認同,在國學十二道外再加一道,浩然之氣道學作為國學第十三道。自此國學之道作為一個整體思想資源的根脈傳承會更加豐富多彩,生息壯美,精神浩瀚,有氣有息,前行無極。這也必將成為國學道學趨于完整通透和精彩無限的自然結果。
實體踐行為道。正所謂,思為義識為義,動為道行為道。一切是道,道也包容一切。道是踐行的問題。能踐行的皆為道。
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包括諸子百家,文化來源就是一個道字。中國道學文明為未來世界和人類社會提供了無盡的文化寶藏和思想資源。華夏幾千年的道學文明創設了許多道義的踐行方式。其中國學十二道是中華文化道學思想的經典代表,孔子的為人之道,老子的處事之道,莊子的養性之道,孟子的君臣之道,荀子的學習之道,孫子的韜略之道,管子的教練之道,韓非子的統馭之道,鬼谷子的權謀之道,大學的修身之道,易經的天地之道,禪宗的死生之道,這十二道就是華夏文明的思想瑰寶。這十二道構成了中國道學思想的基礎。
然而,盡管孟子在國學十二道中占有一席之地君臣之道,但是,孟子的浩然之氣思想的開創同樣功勛卓著,具有與君臣之道比肩的學說成就,浩然之氣學說理應在道學體系中有其獨特專有位置。十二道中,在養性修身方面有莊子的養性之道和大學的修身之道,但在氣息善養方面還缺少專門的國學之道,而孟子提出且開創的浩然之氣學說正適合其需其運可成為氣息善養方面的一道。如果說千百年來浩然之氣的傳承因其高冷空閣未成廣泛之態難于成其道統,同時也因孟子的君臣之道的思想更適合道統需要,且有一人不選二道之原因,浩然之氣未曾選進國學十二道之中亦可理解。卻是這種誤失,疑似國學道學整體無氣息,即道學無浩然之氣氣息善養方面經典之道是導致國學道學整體構成思想氣息偏弱的原因,也給整個中華民族精神浩瀚和氣息壯美思想方面傳承光大造成了缺失,影響了其國學文化的膨湃、無邊、高懸和剛強屬性。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天道的規律。浩然之氣是先秦圣學中關于精神氣息如何無限大化的唯一學說瑰寶,是中國人個性和民眾精神能量長養的理論導引,也是絢麗多彩光芒萬丈不可或缺的國學基石。浩然之氣的大道精神,應當是中華根脈文化自信、氣息氣勢如虹和底蘊機緣傳承的一條主支脈。孕育出浩然之氣大道之學的民族是偉大的民族。浩然之氣的大道之學足可傲視或比肩同時代古希臘的哲學思考。浩然之氣道學思想經孟子創設又經兩千多年積淀,已然早已具備成為國學之道的應有條件。理念之爭,位未配德,遺憾越千年。理念之爭,既然有其實,就要爭其有所位。
時至今日,隨著《浩然之氣(經文三篇)》(修訂版)的佳作問世,隨即唯美如瑰寶般的經典文字思想,給人們打開的是一個龐大的精神氣息空間,展現的是一個氣息長養的浩瀚精神世界。浩然之氣經文化也好,集大成也罷,自此,浩然之氣的發揚光大和普惠人眾盡在可期之中。如此經文化的發展成就可望助力浩然之氣學說能登入經典道學之殿堂,成為國學的第十三道,即浩然之道,以永久彌補國學之道中或缺氣息修煉長養之道的缺憾。
浩然之道,是國學之道的氣息善養之道,站立之道,挺拔之道,也是民族精神的脊梁之道。由此可使國學整體涵蓋更為全面,表現更為立體,氣息更為順暢,胸襟更為闊大。浩然之氣稱為國學第十三道浩然之道,獨樹一幟氣息長養修煉方面的經典學說標桿,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經典傳承寶庫,是國學的大智慧,人生的大自在,社會的大財富。如果說,王陽明心學明晰了指出了中國人個體人格的圣人化問題,滿大街都是圣人,凡人不能圣不能賢,何為人也。那么說,《浩然之氣(經文三篇)》(修訂版)就同樣明晰了指出了中國人個體人格的豪氣化問題,滿大街都是牛人,凡人不能豪不能牛,何為人也。正所謂,修心者圣,養氣者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達圣,開悟觀照道心養氣通豪。浩然之氣道學的精神:就是做強做大做順做通自己。強大順通,是浩然之氣道學精神的核心思想。王道無近功,萬事人為本。以奮斗者為本,給奮斗者分享。讓主體有品,令個體牛逼。用奮斗去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就是浩然之氣踐行的本源精神。
其實,所有道法實踐都是修行浩然之氣的法門。浩然之氣也并非獨立修煉的,它需要業修,即依附于任何具象的事務才能完成。國學十二道的創始者們,都通過自己創立的每一種道學完成了修行,長養出了自己道學的浩然之氣。
天道綱常,大道無情。修行者自當各己拼搏,極致磨礪,承受壓力,逐步巔峰。 在浩然之氣的修養過程中,道是浩然之氣的精神食糧,也是浩然之氣的筋脈。修習浩然之氣就是要踐行自己的整個人生。道是踐行問題,道是修煉體悟方式的具體踐行選擇。踐行有三個種類的修煉,即大道小道(一陰一陽為之道),一人一道(個人目標行跡為之道),道修無限(形式無限)。
道是生存之本,因而有生存之道一說。你所遵循和依存的道能否擔得起生存之本,這是所修所持之道的價值所在。一般而言,道和道學是有區別的,一談道修并非都是天地之道,社會之道,皇家大道等大道,而是所從之業即為己道。在廣泛的生活中,業是生態基礎,業即為道。各種各樣的業道,像七十二行之道,學習之道、經營之道、投資之道、養生之道等等都屬生存之道。道是軌跡,目標是道,軌跡也是道。三千大道通南北,道是萬千之道,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道是無限多的,也是可變的。每個人都可以選擇目標進行道修,道修能促進思想和意識的覺醒能夠給人帶來巨大的能量。道修還能帶給人內心的安寧和平和,讓人的內心充滿愉悅。道修就是一場人生的《西游記》,斗罷艱險始出發,踏平坎坷成大道。諺語《羅馬典故》說,條條道路通羅馬。這個羅馬就是殊途可同歸修得的浩然之氣。各種道修活動者都可以在踐行中嘗試修煉長養出浩然之氣,去更豪邁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踐行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其實,在生活和人生中,浩然之氣道學的思想和精神綿延不斷,文化和基因強大明晰,早已然進入了自我磨礪,共享參與,同化融合,廣泛生發的萬花筒階段,浩然之道當行其時大行其時。天才也植入百花叢中,與萬物同享一曲。平凡人皆可有浩然之思之氣。平凡人皆可有浩然之品之性。浩然之氣可觀照人生觀照生活,也可觀照能量觀照內心,還可觀照方向觀照節奏。浩然之氣已成為大眾自身可修養長養滋養的無限氣息。浩然之意境也構成了真正人生成長和走向成功的日常意境。正如是,浩然之道入國學,人文精神有筋骨;浩然之道普廣眾,牛人文化大發揚!

甘易
作者簡介:甘易,著名學者、詩人,職業撰稿人。
1982年畢業于吉林大學哲學系。對哲學及其自我理念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注重工具理性,喜歡詩歌賦文。
著有《信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版)著作,同名綱目錄纂“信仰論百度百科”。
2016年4月所作《臥牛城賦》,是應山西臨汾平陽廣場改造工程所作的一處不銹鋼浮雕墻藝術景觀賦文,亦稱“七哉賦”。
2019年1月作家網發表與趙立航合著《浩然之氣(經文三篇)》(修訂版),是對孟子開創浩然之氣學說豐富發展的集成之作,并圍繞其文在其所作三篇相關評論文章中,提出了國學第十三道浩然之氣道學的主張。
2019年6月作家網發表《浩學:儒釋道浩,我自觀之》文章,首提國學之道中的浩學主張,倡導浩學的大道精神,提出了擬與儒釋道相并列的浩學系統思想。
人生鐘情文字,人生與理念有緣。

趙立航
作者簡介:趙立航,媒體人,央視記者,水瓶座。2012年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記者生涯不長,但歷時而彌新。見證了祖國變化的大事兒小情,閱歷了媒體人生的激情搏躍。人生追求天高云淡般的遠航,卻也想給自己的旅程一個角色。將生命愛夠,把感覺用光,尋找夢想和現實的界限,探尋真情與人性的力量。
2019年1月作家網發表與甘易合著《浩然之氣(經文三篇)》(修訂版),是對孟子開創浩然之氣學說豐富發展的集成之作,并圍繞其文在其所作五篇相關評論文章中提出了國學第十三道浩然之氣道學的系統主張。
自在為修悟道為然,吉光片羽輪回無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