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施施然《直到一切歸于平靜》
作者:孫大梅
直到一切歸于平靜
施施然
我曾經對巨大的水域懷著尖銳的恐懼
大海掀起風暴。無邊的引力
仿如罪孽
但其實那只是原始的存在
它容納生。也容納死
而今眼見水分在我飽滿彈性的肌膚下
流失如我的父母兄長在生活中隱沒
已走過的日子
正在匯聚成一小片海
它敞向好的事物。也坦然敞向壞的
有的人的文字讀一遍就望而生厭,有的人的詩歌卻歷久彌新,漸入佳境。
施施然的詩歌就屬于后一種,當你閑暇之余,半盅綠茶飲罷,先拂慰一下自己已被世俗紅塵擾亂了的心,讓元神歸位;施施然的詩就如時下的素人登場,只是有的人著旗袍,有的人穿漢服唐裝,外在的表現形式有差異而已。
這世界的豐富多彩,紛繁復雜均在于這差異二字。
施施然的詩《直到一切歸于平靜》,第二次看后有別于第一次的浮淺,麻木;我有些詫異,這首詩的風格雄渾,偉岸,深邃,然而又有大徹大悟之后的虛無,這本應是男性詩人歷經生活滄桑之后的長謂,是滿腹心酸化為繞指柔之后的平涼,已然達到了見山還是山,寵辱不驚的云開霧散的境界,然而,它的作者是一個性情平和,形象靚麗,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的美女一枚,這就是生活給人的反差,也是西方人所說的馬太效應,它讓強者更強,也更美。
這首詩的精妙之處在于上天入地,大開大闔之后,又復歸于家庭,歌頌生命的載體,贊美彈性的肌膚,悄然而逝的時光匯聚成海,與前文巨大的水域,尖銳的風暴,恐懼,生命的原罪形成了對比呼應,仿如漫天風暴過后,海岸上還有那些不動聲色的岸礁與小島,它們是生活的另一面。
理想需要遠航,而生活需要回歸。好的詩歌是完美的人格,完美的景象做為載體。而我更認為,好的詩人需要懂點哲學,懂點辯證法。
施施然的這首詩的結尾,向讀者展現了世界的雙重屬性,有天使,也有魔鬼;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惡;它們從來都是并行不悖地存在著,從創世伊始,到世界的終結。
我們看到了世界的遼闊,然而并沒有感到荒涼。
這就是施施然詩歌給我們的心靈帶來的大撫慰,也稱美感。
美不局限于小橋流水,也有大漠荒煙。
當一切歸于平靜,我想起了施施然及她的這首詩。
也想到了普希金的《致大海》。
作者簡介:
孫大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畢業于魯迅文學院暨北師大文藝學、文學創作研究生班,獲碩士學位。曾任沈陽市文學院專業作家。出版詩集《白天鵝》《失落的回聲》《遠方的蝴蝶》及散文詩《最后的玫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