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評論 > 正文

《北漂詩篇》與新世紀的漂泊詩學 

《北漂詩篇》與新世紀的漂泊詩學
 
作者:陳進武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光怪陸離的中國詩歌充斥著“下半身”寫作、垃圾派、“羊羔體”、“梨花體”時,詩歌群落中形成了一個影響逐漸擴大的北漂詩人群。這些詩人從大江南北、天涯海角來到首都北京,分布在北京不同角落和各行各業。作為高速流動時代的特殊社會群落,他們的出身不一、素養各異,社會名氣和經濟實力也各有不同,但卻有著身歷地理與精神流動的共同身份:北漂詩人。盡管審美趣味和詩學追求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是在異地異鄉寫作,在一種“無根”話語的包圍中用自我生存體驗的個體寫作。很大程度上說,他們所置身的境遇和面對的問題卻又大致相同,這種境遇就是肉身與精神的雙重漂泊,而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安妥生存和靈魂的漂泊。師力斌、安琪主編的《北漂詩篇》正是北漂詩人詩歌的首次集結,既是詩人們想象北京的“北京志”,又是真實反映北漂人的文化想象和心理訴求的最佳詩選。作為異鄉人的存在,北漂詩人將時代的駁雜現場與心靈的深度體驗融合,使這部詩集不僅能窺探到北漂者的生存境況和時代的精神圖景,而且還展現出新世紀的漂泊詩學以及詩、史與思兼備的多重品格。
 
  一、時空地圖:身份與“北漂”流動脈絡
 
  北漂是指來自非北京地區的、非北京戶口的,在北京生活和工作的人,包括外地人和外國人。這個漂泊的群體來北京初期都很少有固定住所,給人飄忽不定之感。如安琪所自述的,她“北漂13年,把北京的東南西北中都住過,搬了10次家,筒子樓也住過,塔樓也住過,蝸居也住過,辦公室也住過,搖搖欲墜的小平房也住過”,“每搬一次家都很倉皇,東西基本都丟在原地”。到北京從零開始的北漂人雖有著異鄉人的迷茫,但他們懷揣夢想更有理想抱負和拼搏精神,尤其是對北京這個古老城市和現代都市的向往和不懈抗爭的毅力和豪氣。《北漂詩篇》的“輯一”恰好收入了現居住在北京的98位優秀北漂詩人的詩作,展示了近百種北漂人生樣態。詩集的“輯二”收錄的是曾經在北京生活而后又離京的“前北漂”,包括梁小斌、程一身、布非步、天嵐等26位詩人。在這場充滿詩意的交流與對話中,共同展示了124位北漂詩人心中形態各異的北京想象。
 
  從身份來看,這批詩歌寫作者中有學者、作家、畫家、出版人、電影人、藝術家、企業家、自由撰稿人和打工者等。其中,有朦朧詩代表詩人梁小斌、文化畫家和詩人車前子、文化批評家葉匡政、打工春晚創辦者亦是北京皮村打工藝術團團長孫恒、歌手許多、12歲的網絡元氣少女李圓圓,還有藝術成就令人矚目卻又為人所不熟知的宋莊藝術家群體包括李川、石梓含、朱子慶、阿琪阿鈺、沈亦然、王順健、馬莉、邢昊、潘漠子等。單從傳媒行業來看,北京就聚集了一大批非常優秀的詩人,如“影視行業的周瑟瑟、老巢、宋詠梅、才旺瑙乳、李成恩、劉不偉。編輯、出版、網站等行業的沈浩波、白連春、娜仁琪琪格、安琪、王秀云、不識北、黑豐、孤城、林茶居、李兆慶、林平、星漢、謝長安、劉傲夫、蘇笑嫣、于丹等”。這些詩人創造力旺盛,活躍于北京和國內詩歌界,他們不約而同地用詩歌記錄著北京的發展變遷,以及對北京生活的認知和體驗。
 
  《北漂詩篇》是按照寫作者來北京時間的先后順序來編排的,一定程度上搭建起了北漂詩人的歷史鏈條,用詩語記錄了北京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從入選者到北京的時間來看,現北漂詩人最早到的是1991年到京的瀟瀟,最晚近的是2016年到京的許煙波、小海、楊澤西、葉上達等詩人。前北漂詩人中最早到京的是1993年到的劉不偉,2016年離京的有郎啟波等;逗留時間最短的是2008年3月至9月在京的陳波來和1996年秋至年末短暫北漂的王寒山。恰如安琪在“后記”中說的,這些詩人進京和離京,“有一種前赴后繼感,也是一代代人北漂的明證”。在26位前北漂詩人中,年齡最大的是1954年出生的梁小斌,最小的是2005年出生的李圓圓,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詩人有12人,“70后”詩人有10人,“80后”詩人有天嵐(劉秀峰)、陳波來、七月友小虎(李源)等2人。而在98位現北漂詩人中,除北京皮村打工詩人無法確定出生年月外,“50后”詩人有2人,“60后”詩人有29人,“70后”詩人有28人,“80后”詩人有20人,“90后”詩人有11人。由此可見,不論是現北漂,還是前北漂,這一詩歌群落的主體都是“60后”和“70后”詩人。但引人注目的是作為青年詩人的“80后”和“90后”從2008年開始逐步增加,日漸成為北漂詩人群落中的主力軍。
   
  從空間流動來說,以首都北京為中心,這一遷徙與飄移的詩人群體從小區域走向大區域,或者從大區域再轉回小區域,一切都行動了起來。若按照生活的空間線索,可以清晰地看到,北漂詩人的生活經歷和流動區域又是紛繁復雜的。從流入北京的情況來看,流入省份(自治區)前三位的是河南(13)、安徽(10)、山東(8),隨后依次是河北(7)、遼寧(6)、福建(6)、湖北(6)、甘肅(5)、浙江(4),湖南(4)、江西(4)、江蘇(3)、內蒙古(3)、吉林(3)、廣東(3)、黑龍江(3)、山西(2)、陜西(2)、四川(2)、貴州(2)等。不難發現,來自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山西等中部六省的北漂詩人占據總數的比例達41%之多。這些詩人走向北京這樣的大都市,構成了人生走向上遠離家鄉故土的流動軌跡。從北京流出返鄉情況來看,流回省份(自治區)分別是浙江(3)、廣東(3)、江蘇(2)、湖南(2)、湖北(2)、內蒙古(2)、貴州(2)、四川(1)、河北(1)、河南(1)、云南(1)、安徽(1)、江西(1)、海南(1)、廣西(1)、山東(1)、福建(1)等。在這里,從北京返回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流動最明顯,可以見到,大多數詩人都選擇返回原籍生活,從故鄉到異鄉再到故鄉構成了地理上循環的流動圈。從這一意義上來講,《北漂詩篇》在時間先后編排與區域空間流動的交織中構成了時空的坐標系,這種時間的推進移動和空間的故鄉/異鄉的循環,既形成了一張彰顯北漂詩人身份和流動軌跡的時空地圖,同時也揭示了時空流動的經緯與血脈。
 
  二、異鄉/故鄉:城鄉中國語境的鄉愁書寫
 
  如今,現代人的流動愈加容易和頻繁,這種時空流動和生活變化導致人的心理結構和精神狀態發生了很大變化。曾經賴以生存和熟知的故鄉逐漸變成追憶懷舊和情感寄托之所,正如歌手李健在《異鄉人》中寫的:“近在眼前的繁華/多少人著迷/當你走近才發現/遠過故鄉的距離/不知不覺把他鄉/當作了故鄉/故鄉卻已成他鄉/偶爾你才敢回望/曾經的坎坷/現在不用講/異鄉的人有著相同的惆悵?!比欢?,這種把“故鄉”當作“他鄉”的異鄉愁體驗,也并不是傳統意義上國家想象和鄉土中國的情感投射,而是在“城鄉中國”語境中富于反思自我和他者關系的“鄉愁”。對大多數北漂詩人來說,他們“一方面抒寫了某一地域文化所傳遞的信息,無形中滲透了該地域的地理景觀與人文特色;另一方面又通過詩歌創作影響了這一地域的文化基因”。事實上,《北漂詩篇》對于“異鄉/故鄉”的雙重互動書寫也促成了詩歌和文化之間的轉換和融合,催生了新的詩歌特質。
 
  北漂詩人對北京有著極其復雜的感情,《北漂詩篇》在每位詩人的介紹中特意附有一兩句感言,這些風格迥異的感言在一定程度上恰能窺見北漂詩人們的空間感知和情感態度。不過,不同代際的詩人又提供了不同心靈感受?!?0后”詩人李飛駿堅信:“北漂的際遇,恰是詩歌的際遇,也是時代的際遇。我手寫我口,做時代的證人?!蓖醯险f:“是因為北漂,激活我又重新寫起詩來。北漂,謝謝北漂!”楊北城感嘆:“北漂,即使在地下室匍匐著前行,也要保持飛翔的姿勢?!比~匡政則意識到:“北漂像賤民的胎記,藏得再深,都暴露出一個時代的恥辱?!痹倏础?0后”詩人的感受,許煙波認為:“背負理想行走遠方。”趙天鵬說:“在一座希望、失望、欲望并存的城市漂泊,是一種選擇。”冰凌感慨:“北漂的生活讓我成長?!濒敊﹦t輕描淡寫地說:“北漂,落腳而已?!毕噍^于“60后”詩人“飛翔的姿勢”和“70后”詩人的感恩“成長”,“80后”詩人則表現出一種“在路上”的姿態。朱翔宇滿懷信心:“希望在路上。”小海也相信:“無論是輝煌的還是暗淡的。既然北漂,就不怕嘲笑?!比膭t期盼:“漂久了,也會生根。”可以明顯看到的是,“90后”詩人并不如上述詩人那樣積極樂觀,孤狼坦言:“北京這片土地,我不知道它有什么好,我只知道從我來到北京以后再也離不開了?!睏顫晌鲃t帶著些許無奈地說:“活著,就好?!边@些北漂詩人的感言既是向著個體的北漂人,也是向著北漂群落和不同代際的北漂人提供的認知指南。
 
  從入選詩作名字來看,《北京、北京》《家與遠方》《北京印象》《這里是北京》《在北漂的日子里》《哦,北京》等,北漂詩人們深情關注作為異鄉的北京與處在遠方的故鄉,極其敏感地書寫著在北京漂泊的生活。有對故鄉的懷想和留戀,“伸手/抓一把四環的空氣/盛進袋子里/干巴巴的叫作北京/⋯⋯昨夜又是誰扔的理想/誰撿起來的故鄉”(葉上達《干巴巴》);“無家可歸的孩子,你的眼淚流進了潮白河,異鄉的游子,只有在夢里是你踏上回家的旅途”(常文鐸《關于北京的詩》)。也有對故鄉和異鄉關系的深度體悟,“十三歲/醒時是家/夢里是遠方/三十一歲/醒時是遠方/夢里是家”(冰凌《家與遠方》);“家鄉,其實/不/遠/只有兩小時的高鐵/一個追夢的少年/沖破黎明的地平線/就出發了/驚慌中沒帶一件行李/魯西南平原的紐扣/就淡成/一首無題的朦朧詩/從此,金鄉成了我的/遠方”(李飛駿《詩與遠方》);“而我又沒有錢/而我又一個人在北京/漂泊/⋯⋯只要房東把門鎖了/我就無家可歸/實際上我本身就沒有家/關于未來/我沒有未來”(不識北《你們思考人類我思考我自己》)。還有對未來生活的憧憬與期盼,許多最初所體驗的北京是:“北京好大好大/北京好冷好冷好冷/北京也好熱好熱/北京沒有我的家”,此后感受到“北京好大好大/北京好冷好冷好冷/北京也好熱好熱/北京也有我的家”,最終接受這樣一種生活與存在,“北京好大好大/北京好冷好冷好冷/北京也好熱好熱/北京就是我的家”(許多《北京、北京》)。可以說,從最初的迷惘和感傷,到幸福與希望的喚醒,寫出了北漂人奔波掙扎的處境和心態。
 
  在鄉愁書寫的情感序列上,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有:家、故鄉、根,與此相應的漂泊體驗是:外鄉人、異鄉、還鄉。有對身份的糾結與確證,“沒有人能夠識別我們的身份/我們只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的一小部分而已/每天,城市都會高速運轉/仿佛,一摻及鄉愁和孤獨/你這個微小的零件就會卡殼、損壞/迅速被城市換上新的一個”(楊澤西《北京地下室之蟻族》);“外鄉人染著塵土的馨香/很容易在人群之中辨別出來//外鄉人一般粗胳膊粗腿粗脖子/眼光如炬一語不發//外鄉人離去之后,空空的/房屋,落滿了灰塵//風的前面是風/風的后面也是風//風從風中吹出風/外鄉人走在回鄉的路上”(張后《外鄉人》);“我懷念異鄉 我將去往異鄉    我還未去//⋯⋯陌生人 我熱愛你/以水當酒 來 我敬你伴我這一程//我會去往更遠   不想停下 親愛的陌生人/那駕載著我的馬車 是異鄉 是我懷念的不死地”(魯櫓《懷念異鄉》)。還有上升到鄉愁文化價值和形而上高度的書寫,“我們徒勞地從城市回到鄉村/深入大地/尋找藏在種子里的聲音/以此抑制說話的沖動/直到我們從泥土中生根/我們已無家可歸/我們注定一無所成/因為每一個決心出走的人/都會死在半路”(左安軍《歸途》);“回到一個叫金鄉的縣城/我成了有根的人/作為四世同堂的一分子/輩分又升了一級”(李飛駿《回鄉記》);“現在我在故鄉已呆一月/朋友們陸續而來/陸續而去。他們安逸/自足,從未有過/我當年的悲哀。那時我年輕/青春激蕩,夢想在別處/生活也在別處/現在我還鄉,懷揣/人所共知的財富/和辛酸。我對朋友們說/你看你看,一個/出走異鄉的人到達過/極地,摸到過太陽也被/它的光芒刺痛”(安琪《極地之境》)。顯然,城鄉中國語境中的“鄉愁”很大程度被賦予了更具普遍意義的還鄉、尋根等認同內涵。
 
  三、漂泊詩學:個體生存體驗與靈肉安妥
 

  21世紀以來,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那種寄希望通過還鄉體認“根”的存在已經很難獲得,反而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在異鄉與故鄉交錯中的失根體驗。在詩人安琪看來:“一個沒有離開故鄉的人不能稱之為有故鄉?!迸四右蔡寡裕骸盁o處不故鄉?!奔热弧半x家多年    才發覺異鄉也是故鄉”(蘇忠《在異鄉》),那么恰能做到如詩人楊煉說的:“你是奧德修斯,就注定得漂流,甚至為自己創造一個大海。”從肉身來說,漂泊是一種沉重負累和無法言傳的孤獨,但從精神來說,詩人的漂泊體驗毫無疑問又是意義非凡的寫作財富。北漂詩人們所創造的“大?!本褪峭ㄟ^城市來把握個人與生存環境的互動,基于靈與肉的生存體驗去感受并試圖描繪出復雜的時空關系和心理的觸動因子,自覺不自覺地將“漂泊”上升到作為生存和生命體驗的高度,從而賦予了“漂泊”新的詩學意義。
 
  地鐵、車站、霧霾、沙塵暴、城管、戶口、圓明園、巴士、地下室等,諸多關于北京的意象建構起了北漂詩人用身與心所體驗到色彩斑斕的北京。在交通出行體驗上,“在一座古老的城里/列車在地下穿行//所有乘車的人,都默不作聲/軌道上咣嚓交錯的聲音/驚擾了在地底沉睡的靈魂//每停一站/我都會驚恐地看著上車的人”(許煙波《北京地鐵》);“我們搭坐地鐵和公交幾個小時,來到公司/習慣性地刷卡、微笑/打開電腦,開始一天的工作”(楊澤西《北京地下室之蟻族》);“一米內。我們盯著對方/⋯⋯事實上,我瞳孔散光。迎著她/像迎著鏡子里另一個趕早的自己”(花語《地鐵。打量》);“它只是一輛開往舊址的巴士,808路或1路/感謝寬廣,他也許還擁有806種路線去逃避//⋯⋯‘東門西站到了,下一站北門南街,去中心車站請轉1路’/感謝寬廣,他還有無限多的方位可以任意游移”(潘漠子《808路巴士》)。在生活環境的體驗上,李飛駿感受到的是“皇城根的霾/也大大//正能量的天安門/負能量的大褲衩/都隱身了/皇霾深深深幾許/紫禁城的底色/是灰的”(《北京現場:皇霾》),而“霧霾。覆蓋了盤古創世時留下的那片天空/我們,即已成為離天空愈來愈遠的一代人”(向與《一代人》)。
 
  在生活與生存的體驗上,詩人黑鳥之翼直言:“未來,博物館,玻璃柜里/放著一塊磚,見證了這個城市發展的歷史/霧霾顆粒物織成的一塊磚/是警醒后人的,一座聳立的紀念碑”(《我的城市病了》)。在這座“生病”的城市,有的憂心戶口,“我在這里把詩句寫下來/很像寫在貧瘠、干旱的土地上/衰老的眼淚。她,長長的生命歷程/很像對岸的一條大河。在版圖上沒有戶口”(姜博瀚《戶口》);有的成了房奴,“就在售樓部的那個下午/窮人的孩子擲金30萬/首付買下城市一套60平米的房產/也一并買下父母一輩子的血汗/還要分期償還”(屈磊《買房》);有的住在潮濕的地下室,“我們住在北京城的地下室里/日復一日地為生存而奮斗著/我們活過,像從未活過一樣”(楊澤西《北京地下室之蟻族》);有的苦于搶票,“離過年還遠吶/大家回家的心動了/一大早爬起來/坐在電腦前/等著放票//八點一到/趕緊刷票/屏幕上一個小圓圈轉啊轉的/票沒了/這什么破網速/看到有票就是搶不到/同事罵罵咧咧走了”(李若《搶票》);隔著墻壁鄰里卻陌不相識,“樓上/住著兩家//拆了這道墻后/只剩下一男一女”(王迪《墻》)。對于北漂的生活,馮昭有著極其深切的感悟:“五年來,北漂們的欲望/助長了房價和通貨膨脹/他們把青春、喘息/掩埋在林立的寫字樓里/又把自己擠出京城//北漂五年,我遲疑的手射下九個太陽/而詩歌依然在血脈里延承”(《北漂五年祭》)。
 
  在北京這座大都市,北漂人會在意個人身份。牧野宣稱:“我們并沒有身份/我們也并不知道——我們/終于可以將時間——拒之于門外”(《身份》)。這里有北漂人找工作的艱辛,“在去通州的公交車上/開始于陌生的首都交流/夢想從干癟的燒餅上開始/商場排骨攤位上的臺秤/淘汰了我不精密的數學/又悻悻來到昌平/報刊社臨雜工的美夢也破滅了/最后一站    租住在房山區/一家藥店接納了我/謀了個駐店‘導醫’的差事”(王寒山《大雪中的北京》)。
 
  撕開生活與生存的本相,《北漂詩篇》真切地記錄了充滿生活質感的北漂經驗。我們很容易看到,快遞員“奔波,快餐/地下室和蜇入心中的孤獨/在北京,7年了,他跨不過這籬墻/但仍沒有離開,黑暗里的一口井/一盞燈似的光亮中,他像風中的蘆葦/金燦燦的暮色里,倒下又揚起”(蔡誠《快遞員速寫》)。清潔工,“傍晚/伴著漸漸亮了的街燈/你那彎曲的背影/古銅色的臉龐/和我們訴說著你的一生/最美的人哪”(寂桐《清潔工》)。在躲完城管后,賣花的春燕在“這個情人節,男友不能和往年一樣送她浪漫禮物/她把最后一朵玫瑰;留給自己,留給愛情”(黑鳥之翼《把最后一朵玫瑰留給愛情》)。北京皮村的孫恒高呼:“你來自四川,我來自河南,你來自東北,他來自安徽;無論我們來自何方,都一樣的要靠打工為生。你來搞建筑,我來做家政,你來做小買賣,他來做服務生;無論我們從事著哪一行啊,只為了求生存走到一起來!打工的兄弟們手牽著手,打工的旅途中不再有煩憂;雨打風吹都不怕,天下打工兄弟姐妹們是一家!”(《天下打工是一家》)。然而,這些在北京堅守的漂泊者們有著生存的困局,正如雪婷所看到的,“這里的朋友有的是工傷,有的是意外受傷,有的是他人傷害。門前掛號的人越來越多,排著長隊。親人家屬陪著病人在這里過夜,每人帶著毯子或睡袋,在走廊里小睡,不敢睡深,深怕夜里病人突發情況,突然離世”(《脆弱的靈魂》)。但即便是靈與肉沉重的生存,“不管未來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我的世界里/依然堅守著這一盞破舊的燈光//虔誠的守候是我不滅的靈魂”(娜仁朵蘭《我依然虔誠守候》),這大概是北漂人最淳樸的堅守,也是他們最初的夢想和信念。
 
  四、結語
 

  《北漂詩篇》給讀者提供了什么?漂泊使北漂詩人們獲得了什么?答案可能是詩歌寫作的題材和主題、寫作的空間和心態,等等。然而,歸根結底還是北漂詩人獲得了個人化的體驗和生存感受,見證和體驗了一個群體性和持續性的漂泊時代,寫下的是屬于北漂人和感知北漂人的個人詩篇。還應該看到的是,《北漂詩篇》對父母、夫妻、情侶、兒女等人的感情抒發,形成了強烈的情感沖擊力,顯得波瀾不驚而又刻骨銘心。牧野的《母親母親》中,“病床上的母親/只記得罵自己的兒女”,朱翔宇則看到,“妻子吃藥,丈夫遞水”的細節,感嘆“已經有好多年/沒見到這樣的情景了/向來單身的我/心突然咯噔了幾下/像是‘幸福來敲門’”(《中年夫妻》)。李若慚愧地對兒女說:“寶貝,現實有很多階梯/把我們相距兩地/我也常常問自己/是什么不讓我們在一起”(《寶貝,對不起》)。應該說,這樣的北漂體驗以一種集體的殘忍方式觸動了每個人的內心柔軟之處。
  北漂詩人楊澤西在《苦難》中寫道:“當父親談及因此病突然死亡的同伴時/建筑工人、服務員、農民工、搬運工⋯⋯/這三十多年來陪父親一同受苦受難的稱號無一幸免/都隨著父親的一聲‘老了’而一并逝去”。左安軍獻給《父親的詩篇》中寫道:“現在父親頭發稀疏,兩眼疲憊/我卻不能代替他老去/有一些父親在我體內塵封但我們素未謀面/作為他們的遺物我將被重新分配?!倍模ù迲c凱)《父親》則寫著:“日子沒有邊界,日子是宇宙/和加粗的歷史/你的一輩子,是月光硌疼了腳背/記憶深處供著一把刀子?!备吹剑顕凇都栏浮分袑懙哪蔷洌骸拔夷闷痣娫?沒撥任何號碼/輕輕喊了一聲爸爸?!痹谶@里,一方面,這一聲輕聲呼喊,正是一代代現時尋夢的北漂人的心聲,真情意切又感人肺腑。既打開了北漂人孤獨密閉的心靈,又產生了個人/群體的情感和身份認同;另一方面,這種內在情感與生存體驗的對接,并不斷地在自我之中將情感的閥門敞開,很自然成為北漂詩人創作的精神源泉。這也是北漂者對漂泊命運的一種反抗。
 
  2018年。

 

  作者簡介:
 
  陳進武,男,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江蘇省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兼秘書長、湖南大學中國全民閱讀研究中心研究員、《江蘇區域文學研究》副主編。入選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等。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出版著作1部,主持省部或市廳級項目多項。

 

        注:本文為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時期文學批評的人性話語研究”(2016SJD750005)與江蘇教育科學研究院2015年度博士專項(JSNU2015BZ24)成果。本文收入《北漂詩篇》2018年卷,師力斌、安琪,主編,中國言實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侗逼娖?017、2018、2019卷各大網站有售。亦可點擊閱讀原文直接購買。
 
  作者:陳進武
  來源:作家網微信公眾號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MDY5NDU3Mw==&mid=2247491420&idx=1&sn=e6d5caa24b92949ba985cef6c0c0d9f4&chksm=fa4cb79ecd3b3e88c81289436c3474d53b2a3421250fd683216fa36963f97c623619ba8a43cc&mpshare=1&scene=1&srcid=&sharer_sharetime=1576908885199&sharer_shareid=614c27d356f5211ee6b595b7918f01b5&exportkey=A6%2FIrT%2B%2FFXApo2%2BJRL7f4Js%3D&pass_ticket=N%2F%2BMS6J%2FbcGcLm%2BaEY5IkhXQOriZX8Ed1paYqHCNneX4yr7ons8fj%2BiXqIlDTK%2B%2F#r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影院| 性欧美video视频另类|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免费| 亚洲人成在久久综合网站| 2020欧美极品hd18| 欧美日韩1区2区|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一区在线|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喷| 欧美日韩在线国产|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18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韩国三级| 象人族女人能吃得消吗| 成年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午夜爽爽爽男女污污污网站| 一个人的突击队3电影在线观看 | 青青草成人影院| 无码中文字幕av免费放| 午夜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japanese国产高清麻豆| 波多野结衣1区|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久|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 | 国产精品香港三级国产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免费v片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日韩a无吗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h肉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欺凌小故事动图gif邪恶|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网址| 国产又黄又大又粗的视频| 久久久婷婷五月亚洲97号色| 美女胸又大又www又黄的网站| 夫妇交换性3中文字幕| 亚洲宅男天堂在线观看无病毒| 国产色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