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獲奧斯卡,中國電影知恥后勇乎
趙晏彪
今天看到一則消息:韓國電影《寄生蟲》獲4項奧斯卡大獎,實現了韓國電影甚至亞洲電影的歷史性突破。我馬上想到的是,韓國會不會舉國歡慶?同時,中國人看到這則消息會不會高興?會不會反思:中國為何得不了奧斯卡大獎?
有人會說,不要拿國外的獎項作為我國電影界的終極目標。那么我們拿什么標準作為目標呢?
有人說是我們有100億的票房。
是的,讓我們看看以這樣的標準來要求中國電影的后果是什么。
中國電影已經成了所有一切服務于資本的階段,所有的目的都為了能賺錢而拍攝電影。流量和鮮肉能吸引粉絲群體帶來票房,所以把資金的90%都投入到了演員的身上,那么本應花在劇本、特效的錢自然消失了。
中國電影人有誰不知道“劇本為王”的道理,所有搞電影藝術的老師都會向學生們講這個道理,報紙雜志也無不在說這個道理,更是沒有一個人不知道“劇本、劇本,一劇之本的”口號!
嗚呼哀哉,可惜一旦進入到實操,誰還理你?
只要有了錢,先考慮怎樣掙錢,怎樣掙大錢呢?手段之一就是選擇能夠帶來流量的小鮮肉當主演;編劇已經不是什么“主角”了,你只是為了掙錢而碼字,編離奇、搞笑,無厘頭的故事。你的一切都要服從于出資人的“指示”。
電影不僅是一種娛樂手段,它更是一種文化,中國的電影更要扎根于中國的文化之上,中國文化底蘊非常豐厚,我們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史書就有二十四史,故事多的可以信手拈來。
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在經濟力量騰飛之時,其文化也受著西方文化的大規模沖擊。而電影作為當代文化的載體,中國電影充滿著危機。中國電影的危機不僅來自如好萊塢等世界強大的電影產業沖擊,更是來自自身的體制和機制。
中國的電影產業發展中所面臨的一些重要問題,如名利怪圈、偏離文化傳統、盲目追求大片、電影人才流失、取材畸形、難以打開國際市場等,藝術和商業就如同魚肉和熊掌般,不可兼得。對于電影人而言,個人理想與觀眾和票房之間應當是三位一體的,如果僅憑追求個人理想的實現而使視角偏離了市場和觀眾,那么所謂的理想也就不會得到真正意義的實現。
票房收入不能夠成為一部電影成功與否的衡量標準,然而沒有觀眾認可的電影也不能算是一部好電影。好萊塢電影在世界上的轟動效應,其成功的原因之一不乏視聽的娛樂性和英雄性。于我們而言,僅僅滿足自己、孤芳自賞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電影更需要“三性”——國家性、人民性、娛樂性。
韓國電影《寄生蟲》主要講述了發生在身份地位懸殊的兩個家庭身上的故事:寄托了一家人生計希望的大兒子基宇前往公司老總樸社長家應聘英語教師,之后一家人寄生在他們家,隨之發生的一連串意外事件。故事以一心想進入富人家幫傭,誤以為成功“躋身上流”的時候,其實本質上還是一樣的,精神的貧瘠使他們充當著邊角料的角色,在豪宅里,他們是富人的“寄生蟲”,在外面,他們是社會的“寄生蟲”。
小人物,小故事,小制作,大道理,讓世界人都讀懂了!
《寄生蟲》也是奧斯卡歷史上首次有外語片奪得最佳影片。看到這條消息,一則以喜,一則以悲,一則以哀;喜者,乃為亞洲高呼,為韓國高呼,他們創造了歷史,為亞洲贏得了榮譽;悲者,2019年韓國總人口為5200萬,中國總人口14.2億,我們在文化上差距如同 人口差距一樣的大;哀者,就國家而言,中國的GDP遠遠多于韓國,但我們文化與企業的含金量呢?如果中國每個省有四個像三星,LG,現代這樣的現代企業,中國何愁美國與我們打貿易戰。
我們的票房天天喊多少億,我們的演員一部戲掙幾千萬!電影走出國門后的結局是什么?《金陵十三釵》等等……
知恥而后勇,是中國人鼓勵自己的一句話,中國電影現在真的不太樂觀,但我們要有信心,在不遠的將來看到中國電影的騰飛。
我們期待,我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