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媽媽,一場生命覺醒的溫暖史詩
——讀包麗敏《孩子,我愿意這樣愛你》
作者:張蔚
——讀包麗敏《孩子,我愿意這樣愛你》
作者:張蔚
“我要是早點遇到這本書就好了,我可以知道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個媽媽驚慌失措、大驚小怪。”這是我閱畢《孩子,我愿意這樣愛你》的第一個心靈回聲。就這樣,踏著愛的行板,我與書中的音符一同走上一條關于愛、母親、成長的心靈小徑。
孕育:驚心動魄的小世界
一個生命的造訪,可能比一片樹葉掉進池塘還要無聲無息。然而,任何一個準媽媽的肚子里,孕育的卻是“一沙一世界”的小宇宙。就是這輕輕的一聲扣門,讓深深的愛和強大的生命本能緊緊相連,激發了巨大的情感能量。
我們看到作者由衷地贊美新生命:“這真是史詩般的故事,就發生在我的身體里,那個我看不見的世界。你就像人類打算移民火星一樣,移民到我的子宮,把它開墾成你的星球。”
更加深刻地體悟自然的規律:“沒有人會問為什么要有這株花、那棵樹……繁衍是自然法則造就的一套精密程序,生育是不假思索的。”
回憶著記憶中那些莫名閃光的新手父母:“這是一種怎樣的快樂?他們幾乎沒有人能說清楚,但我從他們的臉上、眼睛里,感受到某種他們正在經歷著,而我卻無從體會的東西。”
懷孕是女子成為媽媽的秘密花園之旅,女子的肚子里滿是懸念,頭腦里滿是好奇,心中滿載濃情蜜意。這種甚至不知從何而來的激烈情感直到孩子降生也沒有止息,反而愈加強烈。
我在字里行間體會著身為母親的強烈共鳴。寶寶剛出生時,哭鬧、喂奶、任何與權威書籍上有些微出入的數據都可能讓新手母親瀕臨崩潰,日子仿佛坐在過山車上:“焦慮如此巨大,幸福也如此巨大,一切都是高濃度的,像是經過了提純。短短兩三個月,我仿佛把一輩子的情感跌宕都經歷完了。”
還有那些說不清、道不明,讓我們渾身的每個細胞都歡樂跳躍甚至沉醉的體驗:“你一定是個有魔力的存在。否則,為什么有時候我只是看到晾衣架上曬著的你的小衣服,看到你扔在地上的一個小玩具,都會從心底泛出一陣幸福的眩暈?”
我們在書中隨意采擷著這樣的句子,就像在媽媽的果園里,永遠有采不完的甜蜜果子。我想,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母親都像辛勤的農夫,日復一日地為生命成長精耕細作,用愛澆灌著心愛的果園。
教育:愛伴著困惑與思索
隨著書中娓娓道來的筆觸,我不禁再次回歸初為人母時的百感交集。哪怕我們知道無數的母親都和我們一樣,有著相似的情感,經歷過相同的體驗,但是,這些伴著困惑和思索的沉甸甸的愛之初體驗,依然分外珍貴。
的確,我們和這個小生命如此親密,又如此陌生。幼弱的孩子毫無防備地一頭扎進了自己的命運,選擇了我們成為他的父母,這何嘗不是一場偉大的英雄之旅!面對天然就接納我們作為父母存在的孩子,實際上,我們做父母的本能天職與養育智慧的結合,卻往往跌跌撞撞、戰戰兢兢,驚喜、驚嚇、驚訝并存著,困惑滾著日子一同滋長著。
由是,作者展開了對生活中我們常見的養育方式的思索。在孩子的天真給我們帶來無盡歡樂的同時,孩子的無忌似乎也帶來無盡困擾——孩子并不會按照常理出牌,甚至可能會突然變成一個你全然無從下手的“小怪獸”,輕易地挑戰父母的權威,甚至讓我們懷疑“我們對嗎”“我們是好父母嗎”……伴隨著這樣的驚慌,“慌不擇路”“習慣偷懶”“簡單粗暴”“復刻童年”的父母很有可能下意識選取的辦法就是“鎮壓”,給孩子貼上“不乖、任性、脾氣壞、無理取鬧”的“萬能標簽”。這是我們最熟悉、最便捷的路徑依賴——甚至這些行徑還以高揚著愛的旗幟的方式進行。
正如作者所言:“孩子不打不成器,不壓不服,而且要盡早壓服……這樣的信念滲透在我們的養育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深處……如今新一代的父母似乎都恥于宣揚這樣的論調,但并不意味著它已經消亡。”即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們,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繼續用看似更加文明的方式對“小怪獸”們進行馴服。
眾所周知,父母對于孩子有撫養、保護和教育的天職。在法律上,我們被稱為“未成年人監護人”。然而,作者在這里卻提醒我們多一份敬畏,理解、尊重并善待兒童的世界,審慎地使用自己的權利,避免成為一個“獨裁者”。因為,“生命自有其智慧”。
治愈:再逢自我的新旅程
我一直都有一種隱秘的感受:當我成為母親之后,我的生命并不僅僅是在繼續,更像是按了重啟鍵之后的再出發。但凡孩子言行、眼神甚至感受碰觸到的地方,都猶如“風換招牌”一般,需要重新審視琢磨,甚至反思、打破、重組,新建出可靠穩定、經得起推敲、保持開放性的價值大廈,并確保以優雅合理的方式,邀約孩子的恰切入住,給予他一份美好的體驗與印跡,虔誠地種下一粒健康飽滿的種子,靜候時光醞釀。
除此之外,這種醞釀也是時光對母親的一種饋贈。我們的生命體驗更豐富、更真實,我們可以用更多元的視角體察自己的成長、家庭、親密關系,這種體察讓我們在生命旅程中更從容、更明智、更溫暖,也更有勇氣。
作者在書中直言:“我完全不曾預料的是,你會牽著我的手,引我走向自己。”當我發現這種隱秘不再是我一個人的感受,我會感到“媽媽”二字的神奇,也會對生命的延續多一份敬畏,孩子的來臨的確增加了我們生命的深廣,開啟了我們的自我覺察。
作者猶如抽絲剝繭一般帶著我們去觀察與孩子互動的生活:到醫院打針,看到孩子哭,很多家長馬上會說:“不疼不疼,寶寶不哭。”其實,孩子是在用最真實的感受和哭泣與大人對話。“疼或不疼,難道不是只有孩子最清楚嗎?”當我們急忙否定孩子的真實感受的時候,心中是否正在隱隱道出“你不夠乖,就不值得愛”的潛臺詞?是誰第一次對我們說出了這樣的話,給了我們這樣的感受?我們是否意識到“勇敢絕不意味著不哭、強忍疼痛”?是什么,讓我們迫不及待地給孩子們的心靈裝上一層厚厚的殼,避免他和這些自我的、真實的、直接的感受待在一起?
此刻,我們最需要的是開啟寶貴的、勇敢的、與我們的內在小孩對話的過程。我們更需要找到自己,給自己一個愛的抱抱——這份溫暖的起源,正是拜孩子所賜。
“感同身受,是人類古老的智慧之一。”作者鄭重地推出這個詞語,提出一種警示:“我們分明在說話,可能還滔滔不絕,卻不是一種連接與對話,因為我們縱使千言萬語,真正說的往往卻是:你的感受不重要、不對、不好,我的道理和原則才重要、才對、才好。”看到這里,我不禁在想,我們從不懷疑自己對孩子的愛,但是究竟什么是愛?這或許需要窮盡一生去追尋,尋找每個人的答案——在這之前,我們最好能夠首先遇到與接納真實的自己。
成為媽媽,是一場生命覺醒的溫暖史詩。作者包麗敏用她的生花妙筆將這一場覺醒和盤托出,熱氣騰騰。身為媽媽,我感同身受,并且也想對自己的寶寶說一句:孩子,我也愿意這樣愛你。
工作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文章刊載于《教育家》2019年11月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