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漫瀚劇探索》的一些感想
冰 峰
朋友帶著《漫瀚劇探索》一書的書稿來找我,讓我寫序,我說自己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不適合寫序,可以寫一篇感受式的文章,發表一下我的看法。朋友同意了,于是我開始認真翻閱這部書稿。
《漫瀚劇探索》一書的文字很簡樸,沒有艱澀深奧的詞匯和句子,講述的內容和表達的觀點也比較直接、明了。其文由三部分內容組成,一是漫瀚劇概述;二是譜例;三是漫瀚劇的延續與發展。譜例部分我無權發表觀點,需要音樂方面的專家來評價。漫瀚劇概述和漫瀚劇的延續與發展,我想我還是有話可說的。
漫瀚劇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大潮而誕生的新的地方戲曲劇種,"漫瀚"為蒙語的音譯,意為"沙原"。它以二人臺為母體,大量融入了蒙古族地域文化,吸收借鑒了晉劇、京劇等劇種的表現手段和藝術技巧,獨樹一幟,是我國戲曲百花園中一株艷麗的塞外山花。換一個角度說,漫瀚劇是戲曲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碎片,是包頭地區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留下的非物質文化證據。
出生于包頭地區的人,小的時候,都會經歷一段地方戲的洗禮,特別是五十歲以上的人,這種感受就更為深刻了。二人臺、晉劇,然后就是漫瀚劇。這些劇種的音樂旋律好像都在包頭人的潛意識中流動著,一不小心就會哼唱出幾句。我也是如此,盡管離開包頭已經二十多年,但潛伏在身體中的音韻依然沒有改變。所以我看到《漫瀚劇探索》的書稿時,一下子就有了見到親人的感覺,嗓子里涌出許多話語,好像不吐不快。
在塞外包頭,漢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融合,是包頭地區經濟發展中必然經歷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壯觀的,也是緩慢的,記錄著包頭地區一代人的情感演變經歷。可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時代的快速奔跑,讓一切都變成了彈指一揮間的過往。“地球村”的出現和交通工具的改變,讓人類的流動性加快了,就像水流一樣,四處蔓延,不斷沖刷著地域和歷史留下的文化痕跡。很多地區的“文化”在“大文化”的沖擊下,快速消退、湮滅。多少年之后,我們可能再也看不到一些城市的老舊模樣了,許多“文化”也將變成歷史資料中的一段文字,或者連一段文字也沒有。這樣的結果,對于情感細膩的人類來說,無疑是一種遺憾,甚至是悲哀。
難道不是嗎?漫瀚劇對于包頭人來說,是一代人情感遷徙時的集體記憶和經歷,山西人、陜西人與蒙古族人在生活習性、文化認同、情感興趣方面的融合、雜交,甚至局部基因的改變,都是在一個特殊歷史時期完成的。對于經歷者來說,這是珍貴的,是情感中的根,是一代人情感中的光芒,也是一代人的期待、向往和追求。
世界在改變,而我們的初心始終沒有變。漫瀚劇是包頭人胚胎中的天籟之音,刻錄著包頭人嬰幼兒時期的情感回憶。然而,人類正面臨著科技文化、資本文化、時尚文化的快速進攻,年輕人的情感和生活方式,正在日益改變,地域文化的特征在逐漸消失。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不能夠嗅覺敏銳地捕捉到這些變化,挽留這一段歷史,下一代人,可能就會永遠遺忘或背叛歷史,徹底無語地把祖先的根挖斷,讓歷史斷代,讓歷史的真相“蒙冤受屈”。
《漫瀚劇探索》一書,從學術角度看,可能不夠成熟,也不夠嚴謹和完善,但這本書畢竟是一位親歷者情感經歷的真實記錄,是包頭歷史發展在藝術家心中的深深烙印,是時代給包頭人留下的念想。從這一角度看,《漫瀚劇探索》一書是有價值的,它呈現了歷史的真相,也給包頭人提供了查證歷史的機會。
李鴻斌在與我通電話時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經歷過漫瀚劇劇種創建的一代人,音樂專業好的人,文字表達能力欠佳;文字能力較強的人,又不太懂音樂。所以,一直沒有人對這段歷史進行整理、記錄。李鴻斌說,他自己雖然不是作家,也不是有名的音樂家,但自己有一定的文字表達能力,對音樂也有一定程度上的研究,故而寫了這本書。也許這本書算不上精品佳作,但對后人研究這段歷史,還是有價值和意義的。我非常認同李鴻斌的這一觀點。事情總該有人來做吧,起碼,李鴻斌的責任感和藝術良知是令人敬重的。他在挽留歷史,挽留曾經銘刻在包頭人心中的那一段美好。
我相信,《漫瀚劇探索》的出版,一定會推動更多學者、專家對漫瀚劇的關注和研究,也一定會讓包頭地區的人,為漫瀚劇文化的形成感到自信和驕傲。
2020年6月5日 于北京

冰峰簡介:
冰峰,男,本名趙智。曾在人民文學雜志社等單位工作。現任作家網總編輯、北京微電影產業協會會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旅游電視委員會副會長、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市豐臺區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微小說與微電影創作聯盟常務副主席、京津冀詩歌聯盟常務副主席、北京詩社名譽社長、亞洲微電影學院客座教授等職。連續多屆擔任中央政法委“平安中國”微電影微視頻大賽評委,亞洲微電影藝術節“金海棠”獎評委,中國濰坊“金風箏”國際微電影大賽評委,全國高校文學征文評委,《北京文學》年度獎評委等。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人民日報》《詩刊》《詞刊》《隨筆》等各類報刊。出版個人文學作品集多部,主編《中國高校文學作品排行榜》(每年四卷)、《中國年度微型小說》(中紀委方正出版社、漓江出版社、現代出版社)等文學作品集近百部。雜文《嘴的種類與功能》入編《大學語文》(2008年3月,北師大版)。有作品曾獲第29屆世界詩人大會(在匈牙利舉行)漢語寫作最佳詩歌作品獎、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索龍嘎”文學獎等,在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央新影集團等單位主辦的亞洲微電影藝術節上,多次被評為“十佳制片人”。曾參加第五次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2000年起,先后應邀出訪北美洲、南美洲、歐洲、大洋洲及東南亞等地參加文學活動,同時在柏林、悉尼、巴塞羅那、墨爾本及美國哈佛大學等地發表主題演講。2014年,獲美國世界文化藝術學院榮譽博士學位(在秘魯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