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是生命動力,更是一種愛
——鄭敏《金黃的稻束》一詩畫出了母親的勞動色彩
作者:賴廷階
——鄭敏《金黃的稻束》一詩畫出了母親的勞動色彩
作者:賴廷階
糧食就是一口飯,人有一口飯才能活下去。人依靠糧食而表現出生命的活力。人在世界上求生,就是不斷地要獲得生存的糧食。糧食是肉身存在的基本元素。
然而,在圣經上說了,人活著不僅僅只是糧食,更是因著神話語。不過,在漢語這一個世界,因為是無神論世界,對圣經是陌生的,有很遠距離的。這一片土地上的人們為了糧食,為了一口飯,為了求生,付出了一切,用人生追求糧食,然而得到糧食是艱難的。
糧食是祝福,也是活著的依靠,是活著的希望。有了糧食,就很踏實了。糧食成為了肉身之人的動力與能量。
為了有飯吃,人們付出了一切。
鄭敏《金黃的稻束》這一首寫于1949年之前的詩歌,寫于1940年,是鄭敏的代表作,也是她早期創作的主要作品。
這一首詩歌開頭寫道——
“金黃的稻束站在
割過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
我們看到這是一個收割的景象,收割的稻田上,割下來的稻子捆成一捆捆,稻子一捆捆站在那里,收割得到了豐收,這是喜悅的事情,喜悅的踏實掩蓋了疲倦,當然,疲倦依然是存在的,而糧食的踏實讓人感到了收獲。
在這里,我們也愿意看到,把糧食比喻為母親,比喻為一批母親,一個個母親,這是讓人想到母親對生命的養育,而糧食在這一點上,恰恰是母親的形象。
母親就是塵世生命的源頭。這是一種生命的塵世理解。其實生命的創造,在圣經里面,就說明了上帝創造了世界,上帝創造了人類。
糧食養育生命,母親養育了生命。這是塵世的基本理解。
“黃昏的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
收獲日的滿月在
高聳的樹巔上
暮色里,遠山是
圍著我們的心邊
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
收割季節,不僅是男人,還是女人,都要干活,小孩也要用鐮刀割稻。全都在勞作,收割雖然辛苦,但是豐收讓人感受到了免于饑餓的安慰。
在這個世界上,饑餓是一個巨大的恐懼。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其他的恐懼。
這些在稻田里參與收割的勞動者,特別是農婦,她們不僅是孩子的母親,更是田野的勞作者。
我們可以聯想與推測,在1949年之前,很多男人漂泊在外,或者在軍隊里外出打仗,那么,田野上的農婦就成為了勞動力。這一點,就像今天的村莊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的農婦與老人、孩子,就要負責種田與收割是一樣的。
“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
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
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
我們在這一首詩歌里看到的一個關鍵詞,就是這些勞動者,作為農婦和母親形象,她們的勞苦是低頭的勞苦,就像成熟的稻谷一樣低頭。
這就是秋收的田野,只有寂靜,哪怕是豐收,也是寂靜的。喜悅也是辛苦的喜悅,踏實也是勞累的踏實。
歷史全都是汗水的河流,甚至就是血的河流。汗水的河流,都還是很不錯的,血的河流就是一種殘酷。
“而你們,站在那兒
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
這些東方土地上求生的人,這些勞作的婦女,她們的人生的勞苦的,艱苦的,疲倦的,糧食雖然帶來安慰,然而也是巨大的勞累與辛酸。
我們要看到這一首詩歌,只是寫到了豐收的時候的主角是勞動婦女,本來要男人出場的,本來要男性勞動力的,卻是女性來承擔著著苦難的勞動。這是一種歷史的現實,過去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這是一個不太平的時代的勞動場景。
鄭敏的《金黃的稻束》這樣一首詩歌,讓人感到了豐收的壓抑,看到了被委屈的勞動母親形象。什么時候這些女性愉快地抬起頭來?
附錄
《金黃的稻束》
作者:鄭敏
金黃的稻束站在
割過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無數個疲倦的母親
黃昏的路上我看見那皺了的美麗的臉
收獲日的滿月在
高聳的樹巔上
暮色里,遠山是
圍著我們的心邊
沒有一個雕像能比這更靜默。
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你們
在這伸向遠遠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靜默。靜默。歷史也不過是
腳下一條流去的小河
而你們,站在那兒
將成為人類的一個思想。
來源:作家網
作者:賴廷階
責編:何潤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