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游銅仁碧江緣
——讀鄭子的《燦然時光碧江緣,始于銅仁乘遠帆》
作者:梁成琛
“山有序,水韻言,閱茶園。人生徐記,功名千年。遙寄溪水涓,世事漾頭圓。風煙簡啟古戀,八仙過海奇觀。四面麟羽飛俏燕,精衛填海攀三巖。——讀鄭子的《燦然時光碧江緣,始于銅仁乘遠帆》
作者:梁成琛
桃花雨,牡丹風,別之戀。垓下項羽,情眷楚漢。世代部落徐,傳奇日月眼。浮魚海棠巡游,幽雅仙境美典。策馬書海九尺劍,萬里仰望山海關。
秋長憶,晨光絢,情愛間。點點星辰,凡人偉岸。深沉別緒心,茶山云水煙。千里竹林摯戀,一片鄉情忘返。曲藜小橋照夕煙,流云萬象彩色端。
畫鳶喧,源是緣,茶福園。生于春末,芬芳長岸。林深詩路長,累土育大山。人心清靜品鑒,春色秋光冬暖。燦然時光碧江緣,始于銅仁乘遠帆。”
這是鄭子近日寫的一首詩篇,詩人備注:“2020年12月1日,與同事王美彪導演、黃琦制片人在貴州銅仁進行紀錄片創作采風,12月5日16時41分(周六)修改于中國科技會堂第十三屆新媒體節全國科技新媒體年會活動中。”
顯然,詩人在繁忙的活動中,不忘對幾天來在貴州銅仁進行紀錄片創作采風活動中的觀感,以詩歌的形式,暢舒胸臆,將旅游的感受和盤托出。
我讀過詩體小說,今讀鄭子的這首詩歌,卻是在讀一篇詩體游記。
一般說來,詩體游記是指詩人在游玩時候的所見所聞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的文字。詩人身在貴州銅仁,看了銅仁的山水,不禁發出由衷地慨嘆:“山有序,水韻言”。山是銅仁的根,水是銅仁的魂,錦江孕育了銅仁這個“仁義之城”。銅仁是一個被山懷抱的城市,一個被水滋潤的城市。穿城而過的錦江孕育著這方美麗富饒的土地,將城市裝扮得如詩如畫。一幅“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畫中”的水墨山水畫卷,伴著千年流淌不息的錦江徐徐展開。
錦江,古名大江。發源于梵凈山西麓貴州省江口縣德旺鄉太子石,由江口縣東北流向東南,至閔孝轉東流,經銅仁市,至漾頭鄉施灘出省界,入湖南省,以下稱辰水。
詩人命題為“燦然時光碧江緣,始于銅仁乘遠帆”。在銅仁碧江區,詩人品著銅仁的茶,想到“閱茶園”——“人生徐記,功名千年”,“遙寄溪水涓,世事漾頭圓”。
漾頭為貴州省銅仁市碧江區下轄的一個鎮,一個具有現代和傳統雙重面貌的水邊小鎮。漾頭在銅仁城東南約28公里。車到馬巖,即沿錦江而下,經九龍洞,再走十余里就到了。漾頭鎮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特殊的地理位置,為人們的旅游、休閑、投資提供了理想的場所。
漾頭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瓦屋河和錦江分別從兩個方向流來,把漾頭環抱著,在漾頭交匯。瓦屋河比錦江淺得多,彎彎曲曲,不漲水時輕言細語,分外溫柔。漾頭的對岸不遠處就是湖南,渡船溝通著兩岸的相互往來。這時候你可以到河灘玩,運氣好還可以找到朱砂石,那是從萬山沖下來的——我就撿了幾塊,石頭上星星點點的朱砂晶瑩耀眼,甚是喜人。如果漲了洪水,她就如一匹未經馴服的脫韁的馬,奔騰著,呼嘯著,氣勢威猛,大有雷霆萬鈞之勢。錦江的水平緩但很深,只能坐在船上游玩。即使是漲了水,也只是波濤暗涌,不似瓦屋河的暴怒。不過那一個接一個的漩渦告訴你,這時候她已經有了脾氣,不能任你坐著船在她上面戲耍了。當地人把漾頭叫做漾頭司,那是因為漾頭曾經是長官司的司治所在地。元至元十四年在漾頭設施溪漾頭長官司,明洪武十七年為施溪長官司司治之一。考古學家還曾經在漾頭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
要看漾頭全景,必須上東屏山。東屏山自然在漾頭的東面。東屏山有觀音洞,深不可測。洞外古木參天,泉瀑飛泄,清風怡人,置身于斯,神清氣爽,煩惱登消。古時候在觀音洞外建有三層閣樓式廟宇東屏山寺,清光緒年間遠來的香客武某前往朝拜時曾留下了一首回腸蕩氣的詩篇:“東屏山寺錦屏開,對照山灣大小回。右邊長虹泯流水,左盤小蚊引青苔;目觀漾頭金球墜,耳聞鐘聲玉杵來。翠壁蒼松懸古剎,清風明月照禪臺。”
登上東屏山寺,漾頭風光盡收眼底。瓦屋河蜿蜒曲繞,泛著粼粼波光;錦江相對靜謐,波瀾不興,宛如一條寬大的碧綠玉帶。漾頭這時候才露出了本來面目,只見她緊挨著錦江,蔓延成一條狹長的江邊小鎮,現代樓房和傳統木屋交相輝映。河對面,是一畈彩色的田園,有黃有白有青,黃的是油菜花,白的是蘿卜花,青的是肥田草,還有漾著水的田則泛著亮晃晃的光。田園上方是漾頭火車站,恰在湘黔交界處,時有列車從山中穿洞而出,發出歡快的嗚鳴聲,順著錦江向湖南馳去;或是從錦江下游呼嘯而來,穿過山洞,奔向銅仁城。
從漾頭順著錦江而上,十來里就是旅游勝地九龍洞。在那里除了看溶洞奇觀,還可以登觀音山,上蓮臺峰。從另一邊的瓦屋河上去十來里,則是古色古香的客蘭寨和司前畈漫無邊際的油菜花。從瓦屋河與錦江的交匯處沿江下去一公里,就是險惡的施灘。如果乘渡船過河去,再過鐵路,步行幾里路即可到半坡田、爆木山、杜莊等地,可看穿洞、白羊洞、老狗洞,那些洞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奇觀。
到漾頭來,嘗嘗漾頭河里的魚蝦,看看漾頭的山水,就等于你給自己疲憊的心洗了一個痛痛快快的桑拿。
銅仁碧江區有合法宗教場所達11處。該區原道教活動場所(城隍廟)座落于城區中南門,有上百年歷史,后因多種原因遭到損毀。為滿足道教信眾的宗教生活需求,該區將歷史文化與旅游有機結合,并根據《宗教事務條例》有關規定,將城隍廟遷址于4A級風景名勝區——大明邊城景區內。道教在我國有二千多年歷史,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主張“尊道貴德”、“崇德向善”,對促進社會穩定,經濟社會發展有著現實意義。道教神話故事在銅仁民間的影響極大。有的舊書攤上可以看到銅仁火柴八仙過海連張。銅仁有的合院影壁墻上還有八仙過海磚雕。八仙是中國民間傳說中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的傳說起源很早,但人物有多種說法。鐘離權隱居終南山,遇到東華帝君和華陽真人,傳授給他長生、劍法、煉丹和洞曉玄玄之道,最終在崆峒山得到玉匣秘訣,成了一位仙人。張果老背負一個道情筒,倒騎白驢,云游四方,宣唱道情,勸化度人,啟示人們做任何事情,盡量要考慮全面,思前想后,不能只是一味的瞻前顧后。韓湘子得鐘、呂二仙傳授修行之術出家,隱居于終南山修道,得成正果。鐵拐李一根助拄跛足,常背一葫蘆,據說里面裝有仙藥,降到人間時,專門用來治病救人。呂洞賓游廬山,遇火龍真人,傳授天遁劍法有了道術和天遁劍法,斬妖除害為民造福。何仙姑受呂洞賓點化成仙。藍采和踏歌于濠梁酒樓乘醉,有云鶴笙簫聲,忽然輕升云中,拋下靴衫腰帶板拍,冉冉而去。曹國舅志在清虛,不慕虛榮,不喜富貴,隱跡山巖,穿戴平民的衣帽,頓悟道之真義。正所謂“風煙簡啟古戀,八仙過海奇觀”。
從銅仁的地理坐標出發,溯其淵源,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元朝初年,有漁翁在錦江大小江匯流處巨巖下捕魚時,從水底撈出孔子、老子、釋迦牟尼三尊銅像。據此,朝廷設銅人大小江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巨巖稱銅巖,明朝參議蔡潮在銅巖上題刻了“中流砥柱”。明永樂十一年(1413)平定思南、思州兩宣慰司后,于銅人建立銅仁府,改“人”為“仁”。銅仁作為連接貴州、云南通道上的節點城市,將建成商貿、旅游核心城市和山水園林城市,重點發展現代制造業、現代物流業、特色食品加工業、旅游服務業等相關產業,到2020年城區人口規模達到50萬人。銅仁自然環境幽美如同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寧靜如同沈從文筆下的《邊城》,素有“永恒的凈土”的美譽,亦是全球不可復制的“養生天堂”。
蜿蜒環繞在碧江城區的大小兩江,與錦江竟天然地構成了一個篆體“梵”字。源出梵凈山的大小兩江,分別從東西兩面流向碧江,在城區匯合后稱為錦江,將碧江城區一分為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銅仁的神秘、古樸和絢麗。“彌勒道場”梵凈山是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1618年,明萬歷神宗皇帝朱翊鈞派欽命僧重建“金頂”眾廟宇,賜封梵凈山為“眾名岳之宗”。 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彌勒菩薩道場。梵凈山,因銅仁而相得益彰。 銅仁,因梵凈山而聞名遐邇。著力打造梵凈山文化旅游經濟圈。以梵凈山景區為核心,以梵凈山環線旅游公路為紐帶,以江口黑灣河、印江團龍、松桃冷家壩為支撐,輻射銅仁市、江口縣、松桃縣和印江縣,構建梵凈山文化旅游經濟圈。把梵凈山景區建成5A級國家重點景區、打造成為國際知名國內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四面麟羽飛俏燕,精衛填海攀三巖。”銅仁人正以精衛填海的執著、愚公移山的氣度與鳳凰涅磐的豪邁,用“追趕跨越”的鏗鏘腳步,改變著銅仁的空間結構,刷新著銅仁的歷史記錄,續寫著銅仁的美麗詩篇。銅仁,依托一山(梵凈山)、兩江(烏江、錦江)、四文化(生態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的獨魅。 銅仁正是憑借在“一山兩江四文化”底蘊,力推的“梵天凈土•桃源銅仁”文化形象品牌,逐步贏得了世人的認可,知名度與美譽度與日俱增,先后斬獲了“中國西部名城”、“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等榮譽稱號。
銅仁市德江縣高山鄉洋山河峽谷景區景源豐富,風光旖旎,不僅具有一般峽谷的自然景色,還有天坑群、溶洞群、絕壁、奇峰等自然景觀洋山河五彩水天麻養生國際渡假休閑旅游區,地處德江縣高山鎮南部洞門阡梨子水西側洋山河天坑群沿著峽谷西側呈帶狀分布幾乎平行峽谷走向,包括橋上天坑、三巖阡天坑、馬家天坑、大坑坨天坑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橋上天坑和三巖阡天坑。
“桃花雨,牡丹風,別之戀。”
最美貴州說桃源銅仁。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忽逢桃花林……”,所以武陵和桃花林并有了等同的說法,而在銅仁地區境內的梵凈山是武陵山脈的主峰,也就是最高峰,最高峰就是武陵山脈之源,也即桃林之源,加之銅仁的風景優美,故稱銅仁為桃源銅仁。銅仁萬山區甕巖、甕背、江屯等地的桃花開得正盛,春風拂面。萬山看桃花,十里醉春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甕巖村又名“桃花寨”,位于萬山區大坪鄉,走在鄉間小道,放眼望去,一簇簇粉嫩的花朵在樹梢間輕輕搖曳。每年的春天,桃花寨500畝桃花相繼盛放,猶如一片“粉色花海”,令人沉醉。走進桃花寨,看那滿園桃花競相綻放一片片、一簇簇,燦若云霞,林中暗香浮動,美不勝收。
鐵柱山位于貴州省玉屏縣縣城城北15公里,朱家場鎮東面,一巖從一山丘凸起,如鐵柱擎天,高聳云霄而得名。此山巖側有一石洞,名仙人洞。洞中清泉四時不竭。洞內由石巖自然成兩層,上層平坦寬敞,弓行而游,內有燕窩飾壁,蝙蝠飛。底層有臺階,臺階而下上面干爽平整;內有石凳石桌,深處有美麗動人的石乳柱,人可立行,內有三維道,壁上古今游客題詩依稀可見,借景抒發游覽之美;洞中清泉,四時不遏,飲而清純。明代,山上即有寺廟,叫團巖寺。素有尼姑居住。寺周松竹掩映,景色宜人。明清時,香火興隆,為遠近聞名的佛地,香客絡繹不絕。其秀麗景色,文人墨客,多有題詠。登上山頂,方圓可望數百里,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感。清末民初,匪寇猖獗,兵火頻仍。當地農民于山上,洞內設囤居住時久,以避匪患。至今古囤殘垣猶存,使鐵柱山倍增風采。抗日戰爭期間,朱家場曾以此山命名為“砥柱鄉”,以表示人民對抗日戰爭勝利的信心。銅仁玉屏千畝牡丹花開鐵柱山。玉屏朱家場鎮鐵柱山中藥材基地,只見地里的油用牡丹爭相怒放,純白的花色讓鐵柱山看起來更加圣潔。微風吹過,油用牡丹隨風搖擺,應和著青綠的鐵柱山。
鄭子是徐州人,他深知“項羽自刎烏江”的故事,由是發出“垓下項羽,情眷楚漢”的慨嘆。我想,鄭子一定是游覽了銅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文物古跡,才會有“垓下項羽,情眷楚漢”的慨嘆。銅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十大景點——沿河烏江山峽風景名勝區、沿河南莊旅游景區、霸王谷景區、鯉魚池、“蠻王”洞,、淇灘古鎮、王坨峽溫泉、烏江古纖道、黎芝峽、洪渡古鎮。
“世代部落徐,傳奇日月眼。”徐福系2000多年前秦朝有名方士,曾受秦始皇之命兩次出海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第二次出海時,在全國各地征集軍士和童男童女數千人,東渡日本一去不返。因此,日本的裕仁天皇、前首相細川護照、羽田孜等都自稱是徐福的后裔。徐福出行時,年紀36歲,在故土已有子嗣,祖居今江蘇榆贛徐福村,后一支遷至江西臨川青泥,歷12代,又分支于明嘉靖年間遷至銅仁。到銅仁第四代(徐福第59代)徐以暹(1606年~1699年)參與南明政權反清失敗后,為躲避清朝誅戮,逃到銅仁六龍山脈深處開辟莊園,《銅仁府志》稱之為“徐以暹別業”。 茶園山莊坐北朝南,分左(長房)、中(景山第)、右(南州第)三院,占地20000多平方米,明(朝)風(格)突出,氣勢宏偉,樓宇已毀,舊址尚存。徐以暹著有《茶山十景》借景抒志,后編入道光年間《銅仁府志》,又選編在同治年間貴州詩人莫友芝等人的貴州明代詩選《黔詩紀略》中,在海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銅仁徐氏是徐福后裔,徐福后裔茶園山莊是銅仁的一個景點,位于城東17公里錦江南岸,六龍山脈北端漾頭茶園山村寨內,是一座集山水風光、歷史文化于一體的古文化山莊。自然景觀有千嶂嵐光、云閣鐘聲、鐵鵬展翅、楠洞飛泉、玉屏松月、紫燕巢巖、幽澗花香、蓮池鴛鴦、古樹藤羅、竹桿凌霄等著名的茶山十景。
千百年來當地百姓把梵凈山稱作“大佛山”,是與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齊名的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梵凈山有一大奇觀——萬米睡佛、又為佛中佛,佛頭三個、座佛兩尊,寓意“五福臨門”,而且長達萬米,為世界之最,極像大肚彌勒仰天躺睡。上半部分一分為二,由天橋鏈接,兩遍各建一廟,一邊供奉釋迦佛,一邊供奉彌勒佛。由此印證現代佛(釋迦牟尼)向未來佛(彌勒佛)的交替。晨間紅云瑞氣常饒四周,人稱紅云金頂。以紅云金頂日月升天為中心,以四大皇寺四十八座覺庵群星滿地作接引。紅云金頂與月鏡山之間,正殿承恩寺與四、五衛星殿堂形成犄角之勢,擁拱絕頂二佛。銅仁地區梵凈山景區紅云金頂位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紅云金頂,山峰直立高達百米,上半部一分為二,由天橋連接兩端。兩邊各建有一廟,一邊供奉釋迦佛、一邊供奉彌勒佛。紅云瑞氣常繞四周,人稱紅云金頂,諧“鴻運金頂”。狀若飛天游龍,又似佛手二指禪,更像人類的生命圖騰。根據其形而又稱“天下第一峰”。攀鐵索而上,四面懸崖峭壁、一路古廟摩崖,主要有明萬歷元年的《道院》、清康熙52年的《天橋功德碑》等。中途經過靈官殿、龍頭石,到達觀音洞。觀音洞是絕壁上的一處石穴,依山懸空建成石屋,石屋下面是萬丈深谷,供奉觀音菩薩。觀音洞又叫做“打兒洞”,傳說長期未生育子女的善男信女向金頂磕三個響頭,再帶一小石頭丟入金頂半腰這個洞中,必得佛賜子女并健康成長。觀音洞外面憑空伸出一塊石頭—報恩石,上刻有“無德不報”四個大字。從觀音洞往上為“金刀峽”“一線天”。峭壁上有一天然泉眼“定心水”。銅仁最高的山峰,老金頂又名“月鏡山”,據說在月朗之夜,山上的巖石會出現“月鏡”現象,十分神奇。雖然老金頂是制高點,又有“月鏡”神像,但相比起紅云金頂和蘑菇石來說,外觀并不出眾,再加上梵凈山不能留宿的規定推出之后,奔赴老金頂觀看梵凈山日出的人也不復存在,便日漸落寞。而除了梵凈山日出之外,紅云金頂和老金頂所看到的景觀大致相同,人們便選擇了更加省力的紅云金頂。老金頂更適合體力弱的人攀爬,因為這里較為平坦,紅云金頂需要手腳并用,挑戰更大一點。如果想要體驗爬山的快感,在攀登上老金頂的路上有一處“一線天”,也十分壯觀,而且更加安全。層層石階被夾在兩座巨大的巖石之間,紅色的巖石被歲月雕琢,層次分明,頗為壯觀。
“浮魚海棠巡游,幽雅仙境美典。”銅仁境內魚類品種較多,分布廣。野魚多。天天待到空調房里,腦殼都要被吹暈了,周末時間,約上三五好友,或者帶上一家人去戶外轉一轉,找條小河溝,站好陣型,圍追野生河魚!銅仁經濟魚類主要有:草魚、鯉魚、鏈、鱗、餌、蝙、刺魚巴、小口自甲、稀有臼甲、華鍍、花蠅、蛇筒、領須筒、臺灣伊領細、宜賓細、泉水魚、棒花魚、麥穗魚、翹嘴紅鮑、瓣結魚、黃鱗 、黃鱔、泥鍬等37種。這些魚類分布廣,數量多,是主要的捕撈對象,漁獲物產 地高,經濟價值大。銅仁江口:冷水魚養出“熱產業”。
銅仁有絢麗的海棠。銅仁市西府海棠海棠基地,海棠花序近傘形,有花4-6朵,花梗長2-3厘米,具柔毛;苞片膜質,披針形,早落;花直徑4-5厘米;萼筒外面無毛或有白色絨毛;萼片三角卵形,先端急尖,全緣,外面無毛或偶有稀疏絨毛,內面密被白色絨毛,萼片比萼筒稍短;花瓣卵形,長2-2.5厘米,寬1.5-2厘米,基部有短爪,白色,在芽中呈粉紅色;雄蕊20-25,花絲長短不等,長約花瓣之半;花柱5,稀4,基部有白色絨色,比雄蕊稍長。果實近球形,直徑2厘米,黃色,萼片宿存,基部不下陷,梗洼隆起;果梗細長,先端肥厚,長3-4厘米。花期4-5月,果期8-9月。
“策馬書海九尺劍,萬里仰望山海關。”
翻閱《貴州古代史》:唐貞觀(公元627年—649年)年間,沿河縣的官舟、唐代建有永佛寺,寺內銅佛有二,高九尺,羅漢九十四,鐘聲皆千余年物。位于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的苗王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最早是答意苗民長官司駐地。宣德至嘉靖年間經苗王石各野、龍達哥、吳不爾、龍西波、吳黑苗等長期經營逐步成為臘爾山區南長城外圍的“王者之城”。王城占地面積約4平方公里,分為東城和西城。原有城墻2000余米,面寬四尺,底寬六尺,高九尺。有4個城門,城內有11條巷道,巷道內有11道寨。
大明邊城是貴州開“史”的地方。貴州這片古老神奇的化外之地,直至元末明初,還是由大小一百余個世襲罔替的土司統治,公元1413 年,明成祖朱棣緣“砂坑之戰”開“土”歸“流”之先河,廢除思南、思州二宣慰司,設銅仁等八府,委派流官治理,并最終建立第十三行省--貴州,從此,貴州這邊“化外之地 ”展開了和中原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接軌的新篇章。
邊城,立意于銅仁地處黔、湘、渝三省邊界,一直以來都是古代文人、官吏流放、避難之所,著名的苗疆邊墻“南長城”也從這里開始,可稱“邊關之城”。明朝時期隨著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湘楚文化與當地五溪古文化在銅仁的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邊城文化。“大明邊城”即由此而得名。大明邊城景區位于銅仁市錦江河畔,東距鳳凰60公里,西距梵凈山8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大明邊城景區以明“史”為據,以明“文化”為內涵,以明“軍事”為主脈,以地方特色為背景,致力于明朝以來貴州600年歷史文化的挖掘,集 “吃住行游購娛” 及 “休閑、養身、體育、影視” 等為一體,全力打造一座歷史文化厚重、民族風情濃郁、景區內容豐富的綜合主題文化景區。
銅仁山奇、水靈、谷美、石秀,處處成景;瀑布、溶洞、峽谷、湖泊、溫泉,比比皆是;置身銅仁,猶如走進了一幅幅神奇旖旎的高原山水畫卷。獨一無二的好生態,自能孕育出獨一無二的銅仁美景。在云端起舞、憑傘翼翱翔,還有攀巖、山地自行車、馬拉松、漂流、滑草……“戶外運動天堂”釋放的多彩活力激情四射。在銅仁,一切都在這片凈土之上升華。心靈也隨之凈化,純潔而美好。“秋長憶,晨光絢,情愛間。點點星辰,凡人偉岸。深沉別緒心,茶山云水煙。”
碧江區六龍山鄉擁有西南片區最大的原始竹林,具有“西南竹海”之稱。轄區共有國土面積96平方公里,原始植被完好,優良的生態環境讓整個鄉擁有原始竹林13萬畝,由于自古以來當地人自覺守竹護林,使得全鄉只有3900余畝耕地,僅占國土面積的2.7%。由于長期控制砍伐,這片原始竹海生態至今未受到人為破壞。六龍山鄉依托茂密的竹海,合理利用生態資源,給當地人帶來了獨一無二的財富。
銅仁碧江區位于貴州省銅仁市的東部,地處武陵山脈中部,與湘、渝、鄂三省相鄰,與銅仁市萬山區、江口縣和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以及湖南省鳳凰、麻陽、芷江等區縣相鄰,總面積1012平方千米。2011年,貴州省縣級銅仁市撤市設區,更名為新設立的地級銅仁市的碧江區,有“黔東明珠”之美譽。碧江雨水充足,野生竹筍大量上市。銅仁13萬畝原始竹林“變身”稱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好幫手 。政府通過這種方式來帶動農民增收,最關鍵的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把竹林打造成旅游景點,把竹筍打造成旅游商品,把六龍山做成一個避暑休閑養生的一個地方。相傳銅仁在立夏時節吃竹筍的習俗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每當這個季節,碧江區六龍山的竹筍就會大受歡迎。碧江區六龍山鄉的原始竹林里,竹筍有10多個品種,竹筍到了生長“高峰期”,由于鄉里舉辦拔筍節,引來大量游客紛紛踏足拔筍。清雅的竹林,頗豐的收獲,給游客帶來不一樣的體驗,三五成群相約采采竹筍,呼吸新鮮空氣,來一次說走就走的郊外旅行。竹園初秋依舊綠,脆筍秋出展豐收。竹筍,就是大自然饋贈給世人的珍貴禮物。秋筍,不生于春而生于秋,餐秋風,飲秋露,寓圓于方,潔白如玉,品格高貴;她們脆美鮮香,做法多樣,既可以清潔腸道,又可以養生健體,是“筍中之王”“竹筍之冠”。她們以其稀缺的特性、高貴的品質、豐富的營養,當之無愧為筍類家族最珍貴的明珠,是筍中的“茅臺”。
澎湃的烏江滋養著這里的土家特色文化,秀美的錦江照映出這里的人杰地靈;磅礴的武陵山脈孕育著數百萬銅仁兒女,神秘的梵凈山是這里奉獻給世人的禮物……流云萬象,煙波浩渺,遠山如黛,村枕碧流,高原山水、曲徑通幽。銅仁名族風情園,竟然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讓人仿佛走入夢中桃源。銅仁云舍村,號稱中國土家第一村,云舍村最出名的就是龍潭,龍潭水很清澈干凈,龍潭水是深藍色的,傳說通地下深河,是云舍村人主要的生活用水。雖說是小溪小水,正是小橋流水人家,一種風情別致的觀賞點,四處都浸潤著清新怡人的中國風。輕松散步其間,仰望天空,愜意處令人心曠神怡。正所謂:“千里竹林摯戀,一片鄉情忘返。曲藜小橋照夕煙,流云萬象彩色端。”
“畫鳶喧,源是緣,茶福園。生于春末,芬芳長岸。”
銅仁市萬山區有著獨特的區位優勢,航空、高鐵等現代化立體交通網絡非常便捷,同時擁有適合風箏放飛的氣候條件和足夠開闊的比賽長地。五彩風箏,放飛藍天;丹砂王國,綠色崛起。2016年3月26日,第12屆世界風箏錦標賽暨第33屆濰坊國際風箏會(西南賽區貴州萬山)選拔賽在銅仁市萬山區歡樂世界演藝中心舉行,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21支風箏隊,和國內的31支風箏隊同臺競技。風箏節當天,五顏六色的風箏在天空中隨風飄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觀看,熱鬧非凡,大家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此次盛會以“風箏牽手,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為主旨,充分展示了銅仁市的時尚、活力、開放,為廣大市民提供了一場視覺盛宴。通過風箏節進一步塑造和提升銅仁城市形象,擴大對外交流,更好地帶動銅仁文化、體育、旅游和經貿發展。
銅仁是“抹茶之都”,江口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生態環境得天獨厚,是盛產茶葉的好地方,所產茶葉茶多酚、氨基酸含量較高,非常適合生產優質抹茶。走進貴茶產業園,到抹茶產品展示區,諶貽琴還饒有興趣地品嘗了抹茶生巧等新穎產品。抹茶既可以喝,又可以吃,還可以用于食品添加。抹茶是將覆蓋栽培后采下的茶青鮮葉經過復雜的工藝制成的超微粉,是迄今為止最新鮮、最營養的一種茶品,其對于茶樹種選擇、種植覆蓋、生產都有非常嚴格和專業的要求,中國茶行業具備該生產能力的企業屈指可數。銅仁計劃在未來成為抹茶產業的全球生產之都,2018年9月,銅仁舉辦了中日韓三國茶文化交流會,也是一場抹茶的盛會。
銅仁的茶產品是比較多的,由于銅仁松桃一帶的氣候、土質都是無污染的,加上云遮霧繞的特性,很利于茶葉樹的生長。其中松桃綠茶有著翠綠的顏色,泡開后清香能夠持續很久,據說經常飲用此茶還可以抗輻射、降脂防癌等等,還有減肥之類的的功效哦;當然,銅仁的茶產品還有梵凈山翠峰茶、石阡藤茶、石阡苔茶、泉都碧龍茶等,這些都可以買一些回去,用于饋贈親友好友,也是一種不錯的禮品。
鄭子的貴州銅仁之旅,飽覽了銅仁的山山水水,“人心清靜品鑒,春色秋光冬暖。燦然時光碧江緣,始于銅仁乘遠帆”。詩人從北京到貴州銅仁,從游者到思者,以生活體驗堅守著詩歌這塊陣地。對銅仁自然發自內心的詩意熱愛,將個人體驗與詩思構成了一篇優美的詩歌體游記,其創作詩歌的內在情感與思考,頗具詩學實踐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