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么比愛你更危險
——行順詩歌賞讀
作者:張愛軍
——行順詩歌賞讀
作者:張愛軍
這兩年,行順一直在賣他的玉,也一直在寫他的詩。我一只眼睛盯著他的玉,一只眼睛盯著他的詩。兩只眼睛都臌脹、發(fā)紅、瘙癢。
行順的詩歌創(chuàng)作已日益精進(jìn)。
一
人間志
一滴水須融于大河
才能顯浩蕩的氣勢
一粒沙須居于沙漠
才能出廣袤的神韻
一棵樹須隱于森林
才能挺軀向陽,免刀斧之厄
一朵玫瑰啊,須立于花叢
才能遠(yuǎn)狂蜂浪蝶,飛短流長
基于此,我,一個庸碌之輩
須囚于城市
夾行于茂密的人類間
才能知禮節(jié),守信義
于生活的洪流中
側(cè)身騰挪,咬牙喘息
數(shù)十年而不朽
啊,當(dāng)我朽了
請你把我葬于最稠密的墓園
我,一個滄桑之鬼
需常嗅隔壁的香火
才不會迷戀繁華的人間
寫“人間志”須費一番心思,這畢竟不同于“地方志”——從起始到結(jié)束,只需敘事,不必抒情;只要精確的數(shù)字,冷峻的筆墨即可。
行順的“人間志”里面有“是”與“非”“人”與“我”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
開篇第一句,是我們司空見慣的散文或小說中的常用語句。如果是粗心的讀者,容易把這首詩放過去。但,這不失為一個穩(wěn)妥、大氣的開場。
到第二句,“神韻”從一粒沙里溜了出來。“一粒沙”比“一滴水”的氣勢更大,更顯浩蕩。開始起意。到了“一朵玫瑰”這兒,輕輕發(fā)出一聲“啊”這個“啊”字,不矯情。它來的好、來的巧!其實還是為了突出一個“隱”字,這里邊有人。
第一節(jié),是整首詩一個較長的鋪墊,詩人在看風(fēng)景。那么,第二節(jié),就是“看風(fēng)景的人在樓上看你”了。
詩人借“庸碌之輩”言一己之“志”其實,他真正想說的是:我并不是一個庸碌之輩,我是可以有一番作為的,只是現(xiàn)在卻不得不 “咬牙喘息”被“夾行于茂密的人類間”等待時機。詩人也是在用“囚”“夾”和“不朽”等字眼兒,娓娓道出了眾生的艱難。
如果,到這兒就結(jié)束了,這首詩也就只能被人看成,不知是哪個庸碌之輩的泛泛之作,偶爾進(jìn)入眼簾,而已。行順,沒有。他非但沒有,還在此處玩兒了個高難度的漂移,旋即把這首詩帶入高潮——啊,當(dāng)我朽了!
如果說,上句“不朽”讓人有氣沉丹田之感,那緊接著的一句“朽了”就好似“野馬分鬃”一筆蕩開,讓這首詩成為了佳作。
這個“朽了”才是真正的“不朽”這是行順一個老辣、高超的寫作手法。
像“啊”“呀”這類語氣助詞,如用得不好,就成了無病呻吟的幫兇。在行順的作品中,很少使用語氣助詞。然而,在這首《人間志》里卻用了兩個“啊”這兩個“啊”也都起到了積極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
大雁
落日西墜的黃昏
一群大雁收攏了翅膀
休憩于荒涼的稻田里
它們把頭埋進(jìn)了羽翼之中
意欲酣眠
是不是這個世界已足夠安全
還是它們對生死有超出人類的淡然
……
哦,我知道,一定有這樣一只大雁
守衛(wèi)在雁群周圍
警覺著可能的危險
一定有這樣一個人
潛伏于人類的邊沿
為安逸中的同類保留適度的憂患
我只選了《大雁》的開頭和結(jié)尾,各一部。這首詩,好在寓意,好在自然而然的嵌入了,一個有責(zé)任感的社會人的思想。語言(省略掉的中間的那一段)我覺得還可以再好一點,結(jié)構(gòu)也還可以再緊湊一些。
當(dāng)一個人不再熱衷于發(fā)表、遣詞造句的時候,他才開始步入由追求文字美到追求表達(dá)思想的過程。一個關(guān)乎民生、善于思考的寫作者,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正真的詩人或作家。
盡管,行順本人一直不敢聲稱自己是詩人。其實,在我看來,他已經(jīng)是了。
三
求救
曾經(jīng),我住在七平米的地下室
忍受著病痛,骨傷
一把掛面吃了三天
口袋里的錢越來越少
我急需一份工作
我覺得一個老板可以救我
漫長的打工生活中
一個人沿著黃昏的街道回家
七平米的地下室里
只有幾本書,孤獨與寂寞
也會讓人發(fā)出狼吼
我需要一份愛情
我覺得一個女人可以救我
我的靈魂枯澀
對未來失去信心
背棄了先前的夢想
沿著自己厭惡的道路越走越遠(yuǎn)
我嘗試尋找讓人寧靜的東西
我覺得詩歌可以救我
我好想找到了
又好像沒有
我還在救我
這分明是一款不折不扣的、行順版“救贖之旅”雖名之為“求救”實乃為自救。也只能自救。
良藥找到了,就是詩歌。然而,煮字療饑,并不能果腹。藥能醫(yī)假病,詩不解真愁啊!所以,又說“好像沒有、我還在救我”
這首詩,好就好在每一節(jié)的最后一行。如若將其拿掉,直接傷筋動骨,整首詩就不成立了。我們都應(yīng)于這樣的筆力之中,尋找“自己的句子”
都說,孤獨的至高境界是詩歌。有了詩歌,即使人生荒謬可憎,我也愿意孤獨再次降臨。可,用什么來拯救孤獨呢?這要命的詩歌。
我敢說,在我所有的熱愛中,我更加熱愛詩歌。盡管,我知道,沒有什么比愛你更危險。
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