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港理論研討會后記
作者:瑞簫
2017年,藉由“新詩百年”的主題,中國當代詩歌理論研討會放到了臨港這座精心打造了15年之久的詩歌新城,這也是臨港新片區和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合作舉辦的當代詩歌理論研討會。臨港作為一個高端制造的未來新城,多年來一直在探索科學精神與藝術精神相結合的可能性,而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成立四十多年來,不僅對古典詩學卓有研究,也始終關注著現代詩歌、當代詩歌的發展與研究,始終保持著對詩歌的一份情懷,雙方合作詩歌理論研討會已四年。臨港詩歌理論研討會第一屆的主題是“紀念新詩百年”,議題是“中國當代詩歌的現狀、出路和問題”;第二屆研討會的主題是“都市文化語境中的詩性書寫”,著重探討了現代詩歌在精神內涵和藝術形式上與大都市的關系;第三屆大會主題是“中國詩歌的現代化之路”;第四屆研討會的主題是:“斷裂與轉折——當代詩歌中的當代性”,第四屆會議采用網絡直播的云會方式,線上線下互動呼應。臨港詩歌理論研討會不僅是一次對中國詩歌現代化進程的回顧與梳理,更是對中國詩歌現代化探索的未來展望。新世紀以來,中國當代詩歌已全面進入一個全新的詩歌時代,各種新的詩歌現象叢生,亟待分析、研究和整理,臨港詩歌理論研討會就是對中國詩歌當代現象進行及時性的一次總結和梳理。
從第一屆起,臨港理論研討會每年都會邀請10個左右的詩歌評論家、詩學專家和當代詩人,不問流派,不問出處,只問成就。臨港理論研討會不追求發表什么宣言,也不形成什么共識,我們堅信,創造來自于寬松,理論創新也一樣。臨港作為詩歌的未來新城為中國當代詩歌提供了一個更為寬松包容的理論研討環境。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詩人吉狄馬加先生對詩人的創造性工作給予了足夠的理解和尊重,他在《詩人的“在場”與詩歌中的“當代性”》的發言中指出,詩歌的社會性寫作對我們依然重要,我們不能面對重大的社會事件和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問題選擇沉默,就如生活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一樣,每一個詩人通過自己所呈現的現實與時代也是不盡相同的,詩人選擇何種方式來表達個人經驗,同時又讓這種個人經驗蘊含著更為普遍的生命意義,這同樣是詩人最為個人性也最為復雜和隱秘的一種創造,在這里外界和任何人都沒有干預的權力;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徐錦江研究員認為,從古至今,中國文學中國詩歌創作一向非常強調“現實性”和“現實感”,而在今天的中國文學創作實踐中,強調“當代性”無疑具有更為積極的意義,強調“當代性”就是要以更為真實的態度,以面對現實的勇氣去揭示中華民族的當代境遇;研討會總顧問、著名詩人、當代藝術家嚴力先生認為,詩性的堅持應該參與當代文明的發展意識,“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只能由我們自己來記錄。”因此,這本《詩的進行時》也可看作對當下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的記錄之一。
2017至2020年,“中國當代詩歌臨港理論研討會”已成功舉辦了四屆,四年來,臨港理論研討會得到臨港管委會黨組成員、南匯新城鎮黨委委員、組織人事(黨建工作)辦公室苗挺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榮躍明研究員、徐錦江研究員,副所長徐清泉研究員、朱鴻召研究員、國際文化交流與比較文學研究室主任任一鳴研究員等領導的大力支持。四屆理論研討會匯聚了嚴力、臧棣、錢文亮、王曉漁,許道軍、海岸、李天靖、王士強、趙思運,朱欽運(茱萸)、潘頌德,王家新、包慧怡、古岡、安琪、張燁、楊劍龍、羅振亞、鐵舞、黃禮孩、蔣登科、呂進、汪劍釗、樹才、周瑟瑟、孫琴安、何言宏、楊斌華、世中人、曹劍龍、石生、王家銘、葉匡政、吉狄馬加、伊沙、祁國、許德民、孫新堂、余暘、沈浩波、陸漁、舒沖、弘十四、瑞簫、張曉燕等諸多中國當代著名詩人、詩評家、詩學專家、翻譯家(按出場排序),集中發布了他們最新的詩學思考和近期的理論研究成果,在此感謝與會的所有專家為大會作出的理論貢獻;深深感謝四年來大力支持研討會的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領導,感謝你們對當代詩歌理論研究的重視,對臨港理論研討會這個品牌的大力扶植;感謝本書評審專家潘頌德研究員,潘老師多年來關注中國當代詩歌發展,感謝不顧高齡堅持在春節期間加班看稿,為本書提出了諸多良好建議和寶貴意見;感謝我的導師王文英老師和遠在天國的戴翊老師多年來對我的教導和栽培;同時也要感謝所有參與會議服務,在背后默默支持我們的全體工作人員:感謝上海社科院文學所辦公室任潔主任多次為大會出謀劃策,盡心盡力,感謝辦公室夏蔚晨老師、徐忠平老師的工作配合;感謝好友李艷麗副研究員的鼓勵和支持;感謝《上海文化》編輯部沈潔老師在本書出版前給我良多指導,感謝上海社科院出版社陳如江老師、本書責任編輯包純睿老師為了出精品而精益求精,辛勤工作;感謝所有參與大會籌備工作與現場接待工作的臨港新片區工作人員,大家為詩歌奉獻的精神值得贊美;最后還要感謝本次研討會的總顧問、著名詩人嚴力先生,感謝多年來對我們的支持和鼓勵。嚴力先生一貫秉持詩歌對人類文明和自身文明的反省精神,他堅信,對個人行為、國家行為、災難和反文明事件進行反省才是傳承和發展了詩歌精神。
從詩人、詩歌研究者到詩歌活動策展人,直到創立“中國當代詩歌臨港理論研討會”這個特色品牌,作為本次活動的總策劃,在獻上凝聚著所有參與者心血的理論成果的這一刻,我的心里也有諸多感慨。這些年來,詩歌帶給我的生命太多的恩惠,它不僅帶來創意和詩意,不僅帶來榮譽和獎勵,也帶來很多的辛苦以及辛勞過后由衷的歡樂。志同道合的朋友因詩相聚,交流切磋詩藝,激發碰撞靈感,發自內心的快樂以及真摯閃光的友情,這本身就是美好動人的詩篇!
海德格爾曾說: “詩人的天職是返鄉”。詩人的天職是要通過在語言中的冒險,達到在“完滿的自然”中的安居。“詩人何為”是對技術制造和人為意圖的反思,其探討的根本問題就是詩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個問題在今天的詩歌理論研究中也是非常重要和不可忽視的。2020是特殊的一年,疫情以來,這也是所有詩人、評論家和詩學理論專家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我們不僅要努力應對錯綜復雜的當代社會現實,也要深刻思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關系,詩人的天命就是要思考人的詩意存在,要直面當下此刻正在進行中的當代生活。
臨港理論研討會總策劃張瑞燕(瑞簫)
2020.9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