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詩意和愛憐撫慰風塵
——高驚濤詩集《與自己的靈魂廝守》讀后隨想
作者:張玉太
若干年前,律師、詩人高驚濤以她易感的心靈和別樣的筆觸,出版了她的第二部詩集《誰為我祝福》,那部詩集的序《一個因詩而優雅的女人》也是我為她而作。而今她將又一部詩集《與自己的靈魂廝守》奉獻給讀者。
曾經,團結出版社出版的一部百年情詩選收錄了她的詩作二首。為何選編了她的兩首詩?因為它撩人心旌。先來看看她的那兩首詩的片段。一首是《等待的日子很美》,美在哪里?
我凄婉的傾訴
我盲目的生命
我寂寥的守望
我深深的懷想
我至死不渝的款款深情
這樣的情愫,這樣的執著——難道還不美嗎?另一首是《無悔》,一樣的執著,一樣的癡情。其中一節寫道:
我不怕寒冷
我不懼風雨
我不眨眼睛
我不讓眼淚流出來
我要一直盯著前方
以上兩節片段,我想足可說明輯入百年情詩選集的理由了。
高驚濤的詩中,總是充盈著愛,也彌漫著風塵煙火。她筆下的風塵不是失魂落魄的,也不是消沉頹廢的;在書寫五光十色的風塵人生、紛擾世事之際,她時時不忘用她女性的愛去撫慰略顯滄桑的風塵,以此給讀者帶去暖意,給這個世界帶去亮色。她是一個心系眾生的女性,更是一個富于擔當的詩人。在這部詩集的《自序》中,她說:“我是一名律師。我除了辦理公司業務和一些刑事案件以外,大部分時間在辦理離婚案件。我一直關注案件中男人和女人的命運。”看得出,她對社會、對民生絕不是無動于衷。也正因如此,她的詩充滿了生活的感悟與激情。她“一邊生活,一邊讀詩,一邊寫詩”,將“深情寫進每一首詩里”。這就是高驚濤。在她的那部《誰為我祝?!吩娂?,寫了諸多孤單,寫了女人對溫暖的渴望,希望有一盞燈、一座城可以撫慰風塵。那里的基調多少顯得低沉,情緒也是迷茫居多。但其實生活中的她并不是一個消極的女性,一路行來,總能發現詩意。如《自序》所言,她熱愛生活,“喜歡像水一樣奔流激蕩,喜歡季節的風中有槐花淡淡的香。所以,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總覺得愛很美,詩也很美……”她滿懷激情地抒發內心對生活的熱望:“心中有愛的人們,……相信愛歷久而彌新,永遠洋溢于心間!”她給我的印象是,無論作為律師還是詩人,她都巾幗不讓須眉!
讀一讀這部詩集《與自己的靈魂廝守》,看看高驚濤是如何描摹風塵人生,又是如何抒寫心中那份拳拳之愛的。
在《溫柔的七月》里,她情意懇切地寫道:
今夜 請相信我
這種別離 沒有憂傷
不用舉起火把
我就可以諦聽遠方的歌唱
我會心疼和你的遇見
我的襟懷
等待在茫茫夜色下為你敞開
短短的幾句,展示了一個女性溫馨而寬闊的襟懷,令人唏噓、感泣。
在《一個人度過的時光》一詩中,她依舊在潑灑一個女性柔婉的情懷:
我在夜晚的天幕上
寫滿我對你的懂得和對你的心疼
畫滿我感激的顏色、樣子和味道
然后
沉浸在你的背影里
依在歲月的背后
守著這一地的相思
高驚濤似乎喜歡“心疼”一詞,我以為,恰恰是這個質樸而頗接地氣的“大眾詞語”,投射出藏在她內心深處的那份柔情,也使得詩句滿含溫度。
《七月的思念》寫的是愛的思念:
愛把我喚醒
我的憂傷和我的思念
真的發自心底
我開始牽掛著關懷著你的世界
這幾句本是寫我們司空見慣的愛情,仿佛并無特別之處,但在當今這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并不均衡發展的大時代里,在金錢與物欲無處不在的大環境下,愛成了“稀缺品”,能被愛喚醒也變得不那么容易了。
《疼痛是美的一部分》,詩人將自己的一顆心毫無遮攔地袒露于所愛的人面前,卸去一切人世間慣見的遮掩、矯飾、矜持:
我要放下矜持
任愛情游蕩在心里
現在
我的心很潤澤很怡靜很舒展
如果你也愿意
就讓我把剩下的時光
一天一天地
全交給你
一個人的心靈何以能夠毫無芥蒂,赤裸裸展現于天地之間?我想,唯有純真的愛情可以擁有如此的魔力。愛讓人坦蕩、坦誠、無私,它可以拂拭去風塵雜色和俗世欲念,所以,愛是圣潔的。
《我必須學會等待》是一首更具意境的情詩,我對它很是偏愛,你看其中的這幾句,意境多美,韻味多濃:
今天的雨水
能讓果樹玉米愛情和一些草一起生長
今天我是以一朵梅花盛開在雨中
就這樣與你癡情對望
讓我們在雨中彼此親近 細語
愛情伴著花草樹木一起在雨中生長,這濕淋淋的愛情浸透了作者心田,也濡染了讀者的情愫,無疑,讀到這樣的詩句,再堅硬的心靈也會被一擊而中,并為之震顫!
好詩都是能夠撩人心旌的,都是能夠擾人神思的,甚至是能叫人難以入眠的。這就是詩歌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好的詩要有情懷,有感悟,有韻致,有哲思,要能陶冶人心,要能教化世風。像高驚濤這樣的以愛去撫慰風塵的篇章,就是好詩。
愿驚濤的詩越寫越好,寫出人性之美,寫出人生況味。
2020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