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無形 大道無垠
——程偉杰關于中國山水畫的哲學思考
作者:王曉岳
——程偉杰關于中國山水畫的哲學思考
作者:王曉岳
一
程偉杰號墨升、瀚墨堂主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他從小接受素描、色彩、速寫、壽山石雕刻、書法、篆刻等藝術門類的熏陶,1999步入大學后,學習藝術設計和國畫專業。他以磨穿鐵硯的精神,在學習和探索中國畫的道路上已經跋涉了二十多年。與此同時,程偉杰對壽山石傳統雕刻與現代繪畫的結合進行了嘗試,使得壽山石雕刻產生了新的生命活力和更高的藝術境界,展現了他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別具一格的創造力。
2011年,福建省臺辦、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在臺北聯合舉辦“百首詠茶詩書畫展”,作為海峽兩岸第八屆圖交會的一項重要展覽項目。籌辦方看到了程偉杰工筆花鳥畫作品的深厚造詣,特邀其按古人詠茶詩意畫了一幅工筆畫。程偉杰在畫面中畫了農家磨盤上的酒具、冬瓜、青藤上的小鳥,雖是工筆,但通過線條變化與造型形式美的緊密結合,塑造了詩意般的生活場景,使畫面既有韻味,又表現了心靈的意境。
從那之后,他感受到了中國繪畫對于心靈的召喚,感受到了中國畫的思維智慧對自己生命的震撼。此后,他的人生道路從主攻壽山石雕刻藝術轉向了中國畫創作為主。
他認為理念是決定一切的,首先應確立自己的創作理念,找到一條適合自身條件的創作道路。
20世紀初,西畫強勢進入中國,康有為、魯迅、陳獨秀等人主張用西畫來改造中國畫。以徐悲鴻為代表的一些藝術家也主張用西畫的造型、色彩、觀念和技巧來彌補中國畫的不足,提出了改造中國畫的具體方法。特別是上世紀50年代初期,蘇聯現實主義繪畫傳到中國對中國的影響非常大,其中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以素描改造中國畫”。當時,中央美院取消了中國畫系。潘天壽先生則認為,中國畫和西畫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藝術體系,西畫重視科學,中國畫重視哲學。西畫按照比例、透視等法則進行創作,中國畫是哲理的,以書法的線條為基礎,用筆墨來表現人類深刻的思想感情。這種理念上的斗爭一直延續到現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畫的發展方向。
程偉杰覺得中國畫尤其山水畫有很多規矩,千百年來規矩變為程式,繪畫就戴上了緊箍咒,就無法前進了。明代四王的霸權和清代畫風的教條主義都造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這大概是“以西畫改造中國畫”的根據。然而,1956年6月,張大千去拜訪畢加索時,畢加索搬出一捆畫來,全是臨摹齊白石的畫。畢加索對張大千說,在這個世界談藝術,第一是你們中國人有藝術,其次為日本,日本的藝術又源自你們中國。這么多年來,我常常感到莫名其妙,為什么有那么多中國人乃至東方人來巴黎學藝術?
程偉杰他從中西繪畫的交流中體悟到,中國繪畫能讓畢加索這樣的大師心向往之、悉心習之,充分說明了中國畫的藝術價值和藝術魅力,作為炎黃子孫有什么理由要妄自菲薄呢。作為中國畫的繼承者在選擇自己的創作道路時,應該秉持堅定的文化自信,在繼承傳統時切不可泥古不化,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中國的筆墨文化獲得創新性發展。
二
米開朗基羅說,“藝術的最高目標并不是藝術本身,而是表現心靈的意境”,因此說,畫家的情感表現才是一幅美術作品的靈魂。程偉杰認為,西畫通過寫實表現意境,中國畫通過寫意表現意境。中國畫家,特別是中國山水畫家首先要處理好意象和意境的關系。所謂意象是實有的存在,是客觀的。但是,中國畫的山水畫不是真山真水的寫生,不是把山石樹木畫得越像越好。中國畫的這山這水是畫家心中的山水,寫入畫中就成了簡約化裝飾化的語言符號,成了“似與不似”的山水,也就是虛化了的韻致和意味,是主觀的,是由寓意之象生發出來的藝術氛圍,就是意境。程偉杰被中國山水畫豐富的哲學思想所吸引,選擇了走山水畫創作的道路。
程偉杰的山水畫,畫山水而意不在山水,大山與江河乃是畫家胸襟與天地自然、風云幻化、歷史進程交匯融合的載體,神游太虛與弛懷山林互為表里。因此,程偉杰的山水畫作象中有意,這個意是指畫家的主觀情感、審美意識和人格情趣。這些飽含寓意的山水便生發出磅礴之勢和汪洋恣肆之態,將古典山水畫中常見的孤寒寂寥、拘謹萎靡的氣息掃除殆盡,那種山川江河的生命律動與勃發,滄海桑田的嬗變與頑強,都似注入了整個民族的記憶和現實感奮。渾厚華滋的畫面、拙樸無華的線條、淋漓盡致的水墨形成了大山水、大氣象、大格局的藝術風格。程偉杰說,“我的山水畫作不是春花雪月般的吟哦,而是要為祖國山河立傳的號角”。
程偉杰的山水畫尤其強調將自然物象溶入心內,釀造出不屈的民族精神。他的作品《海絲豐碑》展現了這一理念。在暗流涌動的海底,迎面而立的是一艘明代的木制巨艟,船體已被狂風惡浪撕碎,但船首龍骨依然高高地揚起,尤其那粗壯的桅桿,如槍似劍,矗立在海天之間,雖是殘骸,但其頑強的航海精神不死,沉船已化作海絲路上的豐碑。《漢書•地理志》最早記載了中國人下南洋的路線。王朝更迭,但這條下南洋的航線始終沒變。風暴無常,海路兇險。漢唐以來,在這條航道上的沉船多達2000多艘,沉船和無數尸骸勾勒出一條千年的死亡航線。然而這條航線又是無數饑餓的子民在生存絕望時的希望之路,即使面對死亡,仍然連綿不絕地揚帆南下,將華夏文明遠播世界,造就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程偉杰在《海絲豐碑》的創作中匠心獨運,他所追求的正是“澄懷觀道”,是中國山水畫的寫意精神,是中國文化的精魂。
三
西畫中,線條主要起著界形的作用,它附屬于形體,受制于物象,是一種非主要的造型元素。而中國山水畫則不同,線條則是中國山水畫最重要的繪畫語言,它不僅承擔著“形”的塑造,而且承擔著“神”的傳達。中國畫的線條是被中國書法孕育了的線條。在中國書法中,不同的線條可以變換出篆、隸、楷、行、草等不同的字體。無論哪種字體,皆是書家情感的載體,王羲之《蘭庭序》的人生感嘆,顏真卿《祭侄文稿》的痛心疾首,蘇軾《寒食帖》的孤寂愁苦,都被線條表現得淋漓盡致。中國書法中把用筆的技法稱為筆法,筆法作為造型傳情的手段,具有巨大的藝術表現力。因此,在山水畫中,線條是骨肉,筆法是精髓。所謂以書入畫,就是遵循主觀情思與物象“神遇而跡化”的理念來作畫的,就是要展現對生活意義的追求和精神存在的價值。
程偉杰不僅醉心書法金石,又精于對吳昌碩“畫氣不畫形”藝術理論的研究,于是在線與墨、線與色、線與氣、線與勢等等關系探索中頗有心得。他在山水畫中的筆法突出了一個“寫”字,并總結出線條形式美的法則。程偉杰認為,線條的力度美,是形式美的核心,沒有力度,便沒有氣勢。他的山水畫講究骨法用筆,線條不僅在于造型,更具有獨立的表現功能。具有勢感和運動感的線條不僅傳達出豐富的節奏韻律。而且展露出畫家的藝術氣質和藝術風格。其筆墨的精湛,畫風的韻格脫俗,讓人嘆為觀止。
他還十分注重筆法中的水墨關系。水調墨、水帶墨、水破墨、墨破水等等技法的妙用,營造出以書為骨、以水為氣、以墨為韻的精氣神,勾勒出畫面的雄奇厚重。大學期間藝術設計專業的知識積累,使其作品在畫面構成上更具現代感,充滿了時代氣息。
程偉杰的山水畫作品實現了筆墨與情感、造化與心源的統一。他的山水畫題材不一,但無一不雄渾大氣、意境蒼茫,這得益于他對中國山水畫大象無形的哲學思考,得益于他對以形媚道的深刻領悟,得益于他大道無垠的美學追求,得益于他以書入畫的苦心踐行和對筆墨精神的執著堅守。
作者簡介:
王曉岳,作家,畫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作品集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