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烏蒙磅礴》的“本土、紅色、優秀”的說明材料
- 關于本土性
1、《烏蒙磅礴》的作者稅清靜:稅清靜:70后,四川射洪人,筆名一塵、稅清凈。90年代在部隊開始文學創作,現供職于四川省作家協會。先后在省級以上軍地報刊雜志發表文學作品數百萬字。著有長篇小說《大瓦山》、《烏蒙磅礴》,長篇兒童小說《喜神來了——夢回三國》系列,長篇報告文學《新絲路——從成都出發》,人物傳記《趙家立》,評論集《文學“雞”因論》等。與人合作長篇報告文學《土地贊歌》、紀實文集《我們在長大》等,編有《向生命致——“5.12”抗震救災詩歌集》、《大愛同行——“5.12”抗震救災詩詞散文選》、報告文學集《感動》、《大愛華章》(6卷本)等。有作品被美、波蘭、埃及、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阿聯酋、尼泊爾等國際組織和文友收藏,被譯為英、阿拉伯語和彝語等語種。獲第十屆中國作家鄂爾多斯文學獎等。
2、評論者徐瀲,四川省瀘州老窖天府中學(瀘州二中)語文高級教師、內江師范學院文學院客座教授。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中語會文本中心研究員,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四川省中語會理事、四川省作協會員,四川省社科聯專家人才庫成員;創建“瀘州本土文學教育工作室”(被市教育局評為四級研修工作室),任領銜人;“瀘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創始人,現任執行主席(法定代表人)等。徐瀲先后獲得教育部“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國家語委征文二等獎、中國文聯評論中心新媒體“年度達人”、全國中語會教學論文評比二等獎、省教科院(所)論文評比多次一等獎,省“百家推優”文藝評論獎(瀘州市第一次獲得此殊榮)、“川派評論”(四川省評協)論文征文獎、第三屆川渝文化發展論壇征文獎(重慶市評協、四川省評協);瀘州市“酒城英才•文創之星”、市教育局優秀宣傳工作者、市社科聯優秀工作者、市作協優秀工作者、市評協優秀評論家(兩次)、市中語會優秀會員(兩次),以及市級(市政府、市教育局、市社科聯、市教科所)教育教學論文、科研課題等各級各類獎項近100項。
3、《烏蒙磅礴》介紹:小說以瀘州市古藺、敘永兩個國家貧困縣為背景,作者以敏銳的文學觸角全方位講述了烏蒙山區人民為了擺脫貧困到最后戰勝貧困所做出的卓越奮斗。重點書寫了近年來在黨的領導下,以駐村第一書記陳小李為代表的成千上萬黨員干部,走向大山深壑,走進田間地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向錯綜復雜的貧困發起了最后沖鋒的動人故事。
烏蒙山區因交通閉塞、基礎條件落后,長期處于貧困之中。在脫貧攻堅號角吹響后,一批又一批的扶貧干部深耕基層,帶來廣大群眾脫貧奔康。“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首家喻戶曉的詩歌,在今天又有了特別的意義。五百萬瀘州兒女在偉大長征精神的激勵下,奮勇前進一路凱歌,一幢幢農民新居拔地而起,一條條大道貫穿山川,一座座農民夜校辦起來了,一個個產業實體建起來了……農民已經不再是目不識丁的莊稼漢,農村不再是封閉落后的舊面貌……為了全村脫貧“一個都不能少”,第一書記陳小李不惜千里尋找在外流浪近20年的村民許多房,讓許多房真正住上了新房;扶貧扶志,混吃等死的懶漢許多糧重新點燃了生活的希望;扶貧扶智,農民有了培訓學習機會,想方設法也要讓孩子們有書可讀……一樁樁一件件,點點滴滴改變著山村和人心,烏蒙山終于贏來了劃時代巨變。
當然,這場脫貧攻堅大決戰的勝利,離不開許許多多一線黨員干部的奉獻和犧牲。小說里除了由弱變強機智能干的男主角第一書記陳小李,還有騎著脫審脫保報廢爛摩托的村委會主任曹永盛,還有變賣豪車支持村里產業發展的富二代下派女干部白玲玲,還有跟隨第一書記女兒放棄大城市的天麻專家何長生,還有命運多舛耿直個性的農民代表酒爺,勤勞善良亂點鴛鴦渴望改變的貧困戶代表王富貴等等,他們鮮活的形象躍然紙上,他們感人的故事不應該被遺忘。他們一個人便是一個傳奇,一個人便是一座豐碑,他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甚至,他們在書中的姓名,都含有豐富的寓意。
烏蒙山區發生的這一樁樁故事,就是千百萬個家庭匯聚的洪流,里面走出來的每個角色都是有棱有角的立體式人物。
以作品內容、作者、評論者,均具有四川地域的“本土性”。
- 關于“紅色精神”
《烏蒙磅礴》這部小說自始至終貫穿著濃濃的“紅色文脈”。故事中有兩條明暗線索。一條是主人公陳小李的扶貧工作成長史;另一條是紅色革命精神在老陳家三代扶貧干部血液中流淌的軌跡,為農民脫貧致富鞠躬盡瘁。首先,主人公陳小李來自于紅色家庭,三代人為讓農民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作為紅色精神的傳承者,主人公陳小李既背負先輩們的理想和信念,也在不斷地挫折和機遇面前奮勇前行。《烏蒙磅礴》這部小說除了表現扶貧工作中經歷的一些現實問題,也同時具備了不容忽視的“成長痕跡”。主人公陳小李作為老紅軍陳國棟的孫子出場時,即將到烏蒙山區當駐村扶貧第一書記。作為扶貧戰線上的一名新兵,雖然有長期的革命家庭教育背景和紅色精神熏陶,也樹立了吃苦耐勞的決心和堅定的革命信念,但是經驗相對不足,正如一個人成長的“幼年時期”。意氣風發的陳小李在赴任的山路上遇到了第一個困難暈車且汽車拋錨,不得不半道下車,徒步去村上。與此同時,一聽說年輕的第一書記來村里,村主任曹永盛因心中的排斥和擔憂導致一夜難眠。這些都預示著陳小李在樸市村的“精準扶貧”工作可能將遭遇一些困難和挑戰。隨后而來的暗訪受阻,村民思想落后僵化,養牛、修路的資金問題等都印證了這一點。一方面,當然是身為駐村第一書記陳小李下鄉以來的具體工作內容;但在另一方面,卻也不妨被看作是他在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各種人生考驗。只有在接受并戰勝了這些人生考驗之后,陳小李才能真正地成長,并認識到自己在扶貧工作中的位置和作用。好在陳小李一直都沒有氣餒,并在革命精神的燭照下迅速成長起來。正如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已經了解到的那樣,以適時的點撥或支持幫助陳小李渡過了各種工作難關的,主要是上級領導、曾經的扶貧干部、爺爺陳國棟奶奶山妹、父親陳冬冬以及他的姐姐作家陳茜茜,還有鄰村的扶貧干部等,我們發現,曾經那個“初生牛犢”一般的年輕人,已經完全能夠獨當一面了。正如他的座右銘:“發揚紅軍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忠貞不渝的理想信念,歷盡艱險的吃苦精神,無堅不摧的樂觀主義,誓把扶貧攻堅進行到底!”最終他得到了村民的信任與理解,帶領鄉親們走向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爺爺陳國棟的夢:“烏蒙山千山萬壑之間他看到山更綠了,水更清了,人們更精神了……”逐漸在幾代人堅持不懈的扶貧工作中漸漸清晰起來,“中國夢”一定會實現。
選自:扶貧小說”是怎樣煉成的──小說《烏蒙磅礴》中的“紅色精神”傳承
原作者: 朱 凌 鄭潤良 來自: 四川文化網
2、2021年入選新華文軒紀念建黨100周年書目。
- 關于“優秀性”
2、評論(部分):
(1)中國作家網:稅清靜《烏蒙磅礴》:歲月滄桑,初心不改 2021-05-30 11:33
來源:中國作家網 | 王應槐(2)四川文化網:譜寫烏蒙山脫貧攻堅的壯歌——長篇小說《烏蒙磅礴》讀后
原作者: 邵忠奇 來自: 四川文化網
(3)四川經濟日報:2021年6月18日,悅讀版,《從大瓦山到烏蒙山,貧與脫貧的故事磅礴而出》,作者:章夫。
綜合以上,《烏蒙磅礴》長篇小說,基本可以說具有“本土、紅色、優秀”作品的特點。(3)四川經濟日報:2021年6月18日,悅讀版,《從大瓦山到烏蒙山,貧與脫貧的故事磅礴而出》,作者:章夫。
2021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