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詩壇創作存在的問題之我見
作者:牟福明(河北)
作者:牟福明(河北)
當今詩壇的創作看似一片繁榮景象,寫詩的比比皆是,有關詩的刊物接連涌現,以詩人自居的大有人在。其實,究竟有多少真正的詩人呢?究竟有多少真正的佳作呢?究竟有多少真正的詩刊呢?筆者不敢茍同。
如果寫詩純屬是愛好興趣,可以理解的,無論是古體詩還是自由體詩,或者是打油詩,都可以直抒胸臆,自由發揮,權當娛樂而已。但專業者,尤其是詩人協會的會員,以及自謂詩人,那就另當別論了。
當前提倡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和習近平對文藝工作提出的新思想新要求,不忘初心,深入到生活中去,到群眾中去,以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密切相關的。
縱觀當今詩壇,問題多多,筆者有些想法,雖不合時宜,也怕惹了大家的雅興,但不吐不快,敬請關注與諒解。
一、詩人的稱號切忌濫用。
古代,稱謂詩人,是很高雅,是讓人敬仰的。眾所周知的唐代詩人,如李白.白居易.韓愈等是有地位的,不是隨便寫詩的都可以稱謂詩人,能上全唐詩的皆不是凡夫俗子。而今有些變味了,寫了幾首詩,在刊物上發了幾首,便以為是詩人,豈不怪哉!甚至有些協會的主席的創作也不配詩人的崇高稱號。讓人貽笑大方。人民是不需要這樣詩人的。
二、脫離實際生活,離群眾越來越遠。
寫自己的小生活,寫自己的小感受,寫亂七八糟的東西,曬曬朋友圈,在微信上拉選票,就是為了獲得流量,就是為了得個小獎,還互相吹捧,人云亦云,脫離了群眾,脫離了實際生活,寫的有意義嗎?像艾青,臧克家等老詩人的寫作都是深入生活當中的。
三、語言朦朧,不知所云。
用語言不知所云,自謂博大精深,其實越是通俗的越受歡迎。君不見白居易寫詩,還讀給老太太聽嗎?聞一多先生告誡詩要“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又有幾許人幾許作品能夠做到呢?
四、無佳作無佳句。
唐詩宋詞直至民國的一些詩人都有佳作欣賞都有佳句分享,而現在少有佳作佳句出現。看了大型刊物〈詩刊〉〈中華詩詞〉里面的一些作品,讀來毫無藝術可言,而一些寫得好的作品卻上不了刊。當地一家報紙刊登的幾乎都是名家之作,而新人難以有上榜之機會。其實,所謂名家不也是從年輕中歷練出來的嗎?
可見,當今詩壇的確存在一些問題,到了應當整頓之時了。
作者:牟福明
來源:紅土地文學
https://mp.weixin.qq.com/s/-1whLFQlX_pzFb55v80C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