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熱血扎根泥土 筆墨酣暢書寫春秋
——淺談作家章社友的小說皇天后土三部曲
文/王從清
與農民作家章社友老先生相識于去年的鄭州,當時我們《中華風》雜志及作家萬里行主辦了他的作品研討會,記得當時的研討會開的非常成功,也非常佩服這位創作頗豐的老先生對文學的癡迷與追求。剛好今年十一長假,抽時間拜讀作品。假期的多雨天氣,讓我有幸在家讀完了他的皇天后土三部曲小說:《灌河岸邊》、《山路彎彎》、《黃土地》。說實話三部作品讓我非常震撼,可讀性非常強,濃郁的豫西地區風情文化撲面而來。大到物華天寶、風土人情;小到婚喪嫁娶、民風民俗、鄉間俚語全在他的筆下熠熠生輝。
章社友老先生首先是一個農民,然后才是一個作家,所以他的作品才能根植于這片他所熱愛的土地。而生于斯長于斯的這片鄉土,給予他無窮無盡的靈感。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父老鄉親的喜怒哀樂,全在他的筆下落地生根。掩卷沉思良久,都不知道如何下筆,三部厚重的系列小說宛若潺潺河流奔涌不息,篇幅所限,我只能摘取其中的幾朵浪花,以饗讀者,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
小說《灌河岸邊》將故事的背景放在豫西伏牛山區西峽縣一個叫做五里橋鄉黃獅村的小山村,時間跨度長達四十年,以點概面反應了我國農村改革發展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整部小說一氣呵成,有很強的代入感。
小說的藝術特點鮮明,構思新穎,讀完整本小說,我對開篇的人物出場及動作、細節、對話、心里、場景描寫印象深刻,一幅普通農村家庭吃飯的場景栩栩如生,且看第一章第一、二段原文:
王紅保放下飯碗,抹一下嘴巴,一扭屁股,腿耷拉到床沿下,坐在床邊,思謀著是不是到街上走走?街上肯定有人閑哨。從學生到社員,以后就和村里人混在一起了。院子蚊子在叫,可能園子種玉米的原因,據說種煙就不會有蚊子。
父親也吃完了,退坐在床頭上,揪一根笤帚棍剔牙。母親扒拉飯底的幾口粥,看見父親的所作所為,馬上皺起眉頭,沉著臉說:“又揪,笤帚讓你揪光了,哪有錢買!”
你看:人物、場景、細節、對話、心里、動作等描寫全在這短短的兩小段里展現出來,表現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使讀者不由自主地想往下讀。
小說中還有一段關于割豆子比賽的文字,也非常精彩,你追我趕、生動有趣,留下那個時代深深的印記,類似這樣的場景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贅述。
另外我還想說的文中有一段寫景非常傳神,現摘于后,與君分享:
“秋風在豆子地上一波一波地沖鋒,人們側著身子,抗著秋風;鳥兒在空中無憂無慮地吵叫,一忽兒扎下地面,一忽兒又射向空中。”
作者擬人手法的運用,秋風一波波沖鋒、鳥兒上躥下跳,風傳神,鳥生動,宛若神來之筆。
二
小說《山路彎彎》,文如其名就是主人公命運多舛的象征意義的寫照。將20世紀八十年代一對男女青年的命運與大時代背景結合在一起,內容跌宕起伏,讀來令人動容,一起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
小說重點塑造了娟子這一典型人物,圍繞娟子這一女性倔強勇敢,面對困難、面對世俗,不屈不撓地與命運抗爭,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小說的前半部分對三寶這個人物著墨較多,他的善良、真誠,他的聰明、吃苦耐勞,使他在異鄉的城市有了落腳的地方,有了發展空間,本來可以站穩腳跟,大展宏圖,怎奈紅塵囂囂,天不遂人愿,飛來橫禍奪取他年輕的生命。
下半部分的主人公娟子,是作者重點塑造的人物形象,戀人三寶的突然死亡,讓娟子如墜深淵,更有甚的是她未婚先孕,在八十年代的農村,唾沫星子都可以淹死人的,但娟子選擇了生下她和三寶愛的結晶一對孿生兄弟,并忍辱負重地撫養他們,一個面對苦難,不屈不撓的女性形象躍然紙上。這讓我想起了西方哲學家尼采的一句名言:那些殺不死你的,會使你更強大。
人這一生,沒有誰會永遠陽光燦爛,生命中總會有狂風暴雨電閃雷鳴的時刻,我們除了堅強別無選擇。
從這個層面來講,小說《山路彎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讀來令人回味悠長的好作品,砥礪人生,陶冶情操,鑄就自己的人生輝煌。
三
對于小說《黃土地》,我想把它放在最后來說,主要是因為它的歷史厚重感,跨度長,從上個世紀四十年代著筆,一直鋪墨到改革開放。在作者的自序中,他這樣寫道:
《黃土地》從構思創作,整整花去十年時間,正所謂“十年磨礪,始見刀鋒”。
這讓我想起了曹雪芹寫《紅樓夢》,滿紙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意。
可見作者也是傾盡心血,耕耘《黃土地》、扎根《黃土地》,尤其是作為一個農民作家,將近古稀之年的一位老人,這讓人不能不心生敬意。
就整個小說而已,可以用波瀾壯闊、跌宕起伏來形容并不為過,相較整部作品,我更喜歡上卷的十個章節,這里主要說說這一部分。作者從章氏族史入筆,娓娓道來,一個善良、責任擔當的家族形象力透紙背。
作品首章從章三老漢尋子開篇,緩緩拉開了厚重的《黃土地》的序幕。章三老漢的兒子奇子被國軍抓了壯丁,一直杳無音信,這一日竟然得到兒子奇子在解放軍部隊當兵的消息,并且不久就要攻打西安,章三老漢很著急,就想把兒子接回家種地,故事就從這里展開。
二、三、四章采用倒敘手法,寫章家的族史最為精彩:“十八年年饉”章家舍粥,天災人禍,兵匪一家、草菅人命。一個個事件的發生,既是章氏家族的苦難史,也是中華民族的苦難歷程的濃縮。敘事借鑒古代傳統小說手法,娓娓道來,扣人心弦。
而五到十章也是各具特色,人物眾多,個性鮮明,尤其是對蛻化變質分子黃新生的刻畫,入木三分,令人恨之入骨。
關于下卷,整體架構把控比較好,人物繁多,但作者鋪排的游刃有余,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縱觀整個三部小說,整體來說,各具特色,故事精彩、可讀性比較強,語言生動、人物塑造也比較鮮明,彰顯了作者對文字的掌控能力和深厚的生活體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里祝福老先生扎根皇天后土,未來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回報給這個偉大的時代。
2021年10月10日于北京
個人簡介:王從清,籍貫安徽,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北京知美詩社社長。有詩歌散文等作品見于《北京日報》《北京晚報》《北海日報》《青海湖》《神州》《莽昆侖》《綠風》《大河詩刊》《四川詩歌》《火花》《盧溝月》《風雨橋》《洛神》等多家報刊雜志,出版詩集《不說再見》。主編出版著作《殿堂》《谷慧勇詩集》《遼都往事》《半管笛語》《張愛玲散文論》《中國新寫實主義詩論》《螢火燭光》。2019年獲“郭小川詩歌獎”。現為《中華風》雜志常務社長,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詩歌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作家萬里行組委會常務主任,華語作家網編委會常務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