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匍匐的身子快要與土地融為一體”
——蘇龍詩歌小評
作者:劉聰兒
樸素的情感、深邃的文筆以及胸懷蒼生的悲憫是蘇龍一貫的風格。正如評論家所說:“他是人民的詩人!”
一、“也讓我的筆能有更多泥土的芳香”——蘇龍生平
蘇龍出生在甘肅華亭一個叫雷家溝的村莊。那時候物質比較匱乏,但這并沒有影響蘇龍的努力與成長。他的同村好友馬路明,長他幾歲,兩人時常互換書本來看。通過馬路明的影響,蘇龍認識了一個名叫“詩歌”的世界,并深深地迷戀上了這個世界。后來,他和馬路明都成為了當地很有名氣的詩人。由于閱讀了大量的詩歌及文學著作,蘇龍在高中時期就已經展現出了他的才氣。在高中二年級的時候,處女作《親情》發表在了《平涼日報》上面。這對于正處于少年時的蘇龍來說,無異于一次有力的鼓舞,這次投稿的成功不僅促使他不斷地在詩歌這塊園地里耕耘,而且也給他帶來了收獲與喜悅。對知識的渴望促使年輕的蘇龍愈發刻苦學習,在他的學習生涯中對中外作品都有大量涉獵。多年的外鄉生活并沒有使蘇龍遠離自己的家鄉,官食俸祿也沒能使他忘記身處底層的人民。這些樸素而真摯的情懷,不僅表現在他的實際工作中,更表現在他的詩歌中。他猶如杜甫一樣,忘我地書寫著底層人民的苦難,用他的詩歌提醒著世人們胸懷蒼生的責任與擔當。
在蘇龍的詩歌中,深刻地繼承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母題傳統,中國古典詩歌中對底層人民的書寫與歌頌、游子思鄉的情感、生離死別的感情抒發都在他的詩歌中深深地體現了。
二、“給這蒼茫的塵世一點溫暖”——對底層苦難的悲憫
“只要爬上腳手架,我常常會把這里當作我家,工友,磚頭,水泥,鋼筋,鐵锨仿佛。就是我的男人,兒子,牛羊,蔬菜,農具。而在夜里,當我孤零零一個人躺在工棚那無邊的黑像一群蟲子,咬的我不能入睡’,當她說這些的時候,我感覺一群蟲子,正在我身上悄無聲息的咬著”
蘇龍從小長于農村,生活在底層的他能夠體會到別人的辛酸與苦難,更是把這種辛酸與苦難化為他不斷努力向上的前進動力,這份情懷同樣也是支撐著他書寫詩歌的不懈動力。上面的片段選自他的詩歌《腳手架上的女人》,在工地上從事著危險工種的普通女人,用簡單的語言不動聲色地訴說著她的心酸,盡管這個腳手架上的女人并未意識到她的悲苦,然而詩人蘇龍已經如坐針氈:“當她說這些的時候,我感覺一群蟲子,正在我身上悄無聲息的咬著。”
因為底層人民的苦難就是他的苦難,底層人民在受苦,然而我卻悠哉悠哉地食國家俸祿,這是多么不公平??!這該是多么苦難啊!不得不說,蘇龍的心是與杜甫的心相通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杜甫的心聲,這也是蘇龍的心聲!在蘇龍的詩歌中,少有意象的渲染,而更多質樸的描述,這些描述,大多都是對底層人民苦難的同情。蘇龍喜歡把底層人民作為他謳歌與同情的對象,比如因礦難而死的25名礦工、農村的婦人、裝空調的老師傅、失去親人的孩子與女人。蘇龍都為他們深深地唱出了贊歌,把他們奉為英雄。實際上,這些普通的底層人民勞動群眾,就是寶雞的英雄,黃土高原上的英雄,祖國的英雄!
“我不說慘不忍睹的死亡場面
不說救援現場如何扣人心弦
也不說父母官如何第一時間趕赴一線
更不說25位農民工兄弟死后
用命換來的幾萬元
我只想說,從此____
25位父母失去了兒子
25位女人失去了丈夫
25個孩子失去了父親
25個家失去了一個男人”
蘇龍是一個有著底層情懷、心兼蒼生的人,他的內心,豐富而細膩,感性而溫柔,或許認識蘇龍的人會說這與他的外貌不搭啊!但是,莽夫也有柔情,男兒也有輕彈淚。蘇龍,心懷蒼生的蘇龍,把他的柔情,都給了這片土地上的人民。
三、“而我的父親遠在千里之外的鄉下”——思鄉的苦痛
游子思鄉也是蘇龍經常表達的主題。在《身份》一詩中,他說:“在外省,我常常給人說我是甘肅人,在甘肅,我常常給人說我是平涼人,在平涼,我常常給人說我是華亭人。在華亭,我常常給人說我是河西鄉人而在河西,我常常給人說,我是楊莊村雷家溝人。一個人一生有幾個故鄉,一個人一生有幾次流浪”。
這首詩隱約透露出他對故鄉的深深的懷念,或許,肉身可以回到故鄉,然而,心靈是否能抵達故鄉的彼岸?故鄉,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詞匯,熟悉是因為那就是生養自己的地方,陌生則是因為游子早已難以回家。古代人時常外出游學,有“笑問客從何處來”的遺憾與惆悵,現代人的這種情緒又何嘗不是呢?但是,盡管身在異鄉,蘇龍仍然沒有忘記自己故鄉辛勞的父老鄉親,他在詩歌《一朵白云從我頭上飄過》中寫道:
“此刻,我在城市,羊在天邊
平原上,一株麥子抱著另一株麥子說話
一把明晃晃的鐮刀站在墻角,準備又一次出發
而我的父親遠在千里之外的鄉下
一朵白云從我頭頂飄過
他一會和小花狗玩耍,一會跳進水里捉起了迷藏
我知道,在鄉下,有一個人正在燒火,準備收麥的干糧
一株飄起的炊煙,細小、緩慢,多么像他日漸孤單的晚年
白上衣,綠褲子,南風吹黃甜杏子
南風把麥子吹綠,南風把麥子吹黃
南風在一個麥收的夏天把姐姐吹去了天堂
一朵白云飄過,天空金黃,大地無限
你長長的辮子藏著小小的閃電”
這首詩歌讓我想起羅中立的油畫《父親》,不同的是,羅中立的父親雖然滿臉滄桑,但是臉上掛著自足的笑容。然而,蘇龍的“父親”卻只是滿眼的孤獨。這份孤獨,有著時代的原因,城市化的進程加速年青人離開了故土、背井離鄉,而留守家中的老人和小孩,卻備嘗孤獨貧窮的滋味。蘇龍的這首《一朵白云從頭上飄過》,深刻地體現了留守老人及兒童的這種無依的情緒。其實,這也是蘇龍思鄉的極致表達。
四、“在這世間,我不能只愛你一個人”——其他情緒的些微流露
蘇龍的詩歌中偶爾也會流露出曖昧不明的情緒,但總體依然是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比如詩歌《取暖》:
“我們相互取暖吧
左手捂住右手
右手捂住左手
小小的手心
抱團也能取暖
小小的燈盞
也能把黑驅散
像一對即將被拆散的夫妻
我們的委屈,春風會替我們說出
我們的憂傷,春風會替我們寫出”
它表達的是人們共同的在面對寒冷與黑暗的心情,同樣也表達了惺惺相惜、互相舔舐傷口的真誠與溫暖。這篇詩歌,雖然語調有點悲涼,但是仍不免充滿了對未來與光明的樂觀心情。另外,關于愛情,蘇龍也有自己的見解,在詩歌《說話》中:
“我只能讀著這些發舊的信件和你說話
一行行清秀的字跡,花瓣一樣散落在我眼前
像白晝帶走了太陽
像黑夜帶走了月亮
時光的那頭,再也沒人將我輕聲呼喚
蜜蜂牌洗頭膏的味道不再聞過
床單,枕頭不再有茉莉花香的味道
每周日下午
再也聽不到郵差在小樓下大喊:
蘇龍:有你xx來的信件”
這首詩歌清新自然,平白如話,卻令人感到感動,因為它是對愛情的自然描摹,活脫脫如癡情漢子的獨白。
在詩歌《我不能只愛你一個人》中,卻是另外一番表達,或許是因為價值觀與理想追求的沖突,蘇龍直抒胸臆,說出了自己的理想觀念,道出了自己與所愛女子的不同與差距,使人感覺真實而又生動。特別是蘇龍訴說的自己拒絕愛情的理由,則更像是蘇龍內心的自畫像:
“你要原諒我的自私,朵瑪
在這世間,我不能只愛你一個人
那個老眼昏花,一把屎一把尿
把我拉扯大的老母親,我要去愛
那個脾氣倔強,一輩子只懂得犁地、
侍候莊稼的瘦小老頭,我要去愛
那個早年隨母親改嫁來我家
而今已離開我十多年的姐姐,我要去愛
那個和我同桌,18歲去河南打工
溺死水塘的小學同學楊振山,我要去愛
那個遠嫁新疆,經常遭丈夫毒打的
我的表姐彩秀,我要去愛
還有那些失散的兄弟、孤獨的姐妹
暮年的父輩,我都要去愛
我還要去愛田野一顆顆麥子、一株株玉米和土豆
甚至還要愛這世上的災難,愛這災難中的人群
但是朵瑪,今天你要原諒我的自私
在這世間
我不能只愛你一個人
盡管我的愛很小、很小…”
在蘇龍的世界里,愛情不僅僅是風花雪月,更是理想信念的契合一致,這可能是蘇龍對愛情的信仰。
對孩子的愛與教育,蘇龍同樣也有表達,如詩歌《秘密》:
“最甜的是糖、最苦的是藥、最圓的是媽媽的眼睛
最紅的是幼兒園的紅旗、最好玩的是毛絨玩具、最壞的人是砍樹的光頭強,最害怕的是大灰狼和爸爸媽媽生氣、最快樂的是躺在媽媽懷里聽著故事
孩子,這是你來到這個世界幸福的秘密
孩子,這是你來到這個世界最初的記憶
孩子,孩子
這也是爸爸媽媽的秘密
我們不能說,不能這么早就告訴你這些秘密
不能這么早就給你揭開生活的謎底”
這首詩歌也同樣真摯感人,情調委婉,充滿柔情。這是蘇龍的教育觀,也更是蘇龍對孩子的愛。
五、“星星在天空集體誦經”——展望
詩人蘇龍正值壯年,成長空間依然非常之大。對于書寫人民的詩人,對于人民的苦難充滿深刻同情的詩人,蘇龍是深情的。但是如果只沉浸于同情與悲憫,只是一個詩人的基礎。或許詩人最重要的不是批判,而是充滿希望地去找尋與追求。讀者可能更希望看見一個蛻變的蘇龍、創新的蘇龍、“成熟”的蘇龍。蘇龍生命的一部分是詩歌,正如人民的一部分是蘇龍。
作者簡介:
劉聰兒,甘肅華亭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古代文學碩士研究生,現在陜西省寶雞市文化藝術單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