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評論 > 正文

香格里拉或高原歲月

香格里拉或高原歲月

——淺析魯倉?旦正太詩集《我的故土,我的河》

 

作者:史映紅

 

  人有時候很奇怪,對于一個人的親近與喜歡,對于一本書的鐘愛與珍惜,對一塊地方的向往與熱愛,常常是不由自己的。香格里拉對于我就是這樣,不知從何時開始就向往和熱愛上了。也許是無意中讀到民國才女劉曼卿的那本書《康藏軺征》里的幾句話:“自麗江西行、路皆口巖峻岅、如登天梯,老檜交柯,終歲云霧封滃,行者不見馬首,幾疑此去必至一混沌世界矣。詎三日后忽見廣壩無垠、風清月朗,芳草連天,滿綴黃花,牛羊成群,帷幕四撐,再行則城市儼然,炊煙如縷,恍若武陵漁父,誤入桃源仙境。此何地歟?乃滇康交界之中甸城也”。其實進一步了解和探究,位于我國版圖大西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多樣的地方。有連綿不絕的雪山群和至今無人類登頂的藏區八大神山之一的卡瓦格博。這里河流眾多、高原海子密布,是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的核心區,生活著十多個世居民族,各族同胞信奉世界主要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東巴教、道教、苯教等原始宗教,但主要以藏傳佛教為主,形成了博大神秘、深邃多元的文化宗教景觀。

 

  這里有人們耳熟能詳的云南省最大藏傳佛教寺院噶丹?松贊林寺;有茶馬古道重要驛站獨克宗古城;有著名紅色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迪慶紅軍長征紀念館”;有離天界最近的巴拉格宗峽谷;有萬里長江第一雄關虎跳峽;有馳名海內外的觀鳥天堂納帕海;有中國大陸首個普達措國家公園。這里氣候多樣,故而亞熱帶到寒溫帶植被物產完整的共存于此。這里相對海拔高差達5000米,因此形成了極其多樣的地質構造,造就了氣象萬千、多姿多彩的香格里拉。

  

  也許是愛屋及烏的原因吧,作為一個文字愛好者,我同樣喜歡閱讀香格里拉作家詩人的作品,幾年來,先后熟讀了阿布司南詩集《我的骨骼在遠方》,和欣詩集《我的卡瓦格博》,李貴明詩集《滇西的臉譜》,單增曲措詩集《珠巴洛》等,并寫了比較全面的讀后感,先后發表于中國作家網、《邊疆文學》《香格里拉》《卡瓦格博》,好評如潮。總覺得他們文字像那片美麗而神秘的夢幻之地一樣,像那里的雪山冰川、草甸河流、古城驛站,既美輪美奐,又神秘莫測。現在我正閱讀的是魯倉?旦正太詩集《我的故土,我的河》,精美靈秀的文字,真摯虔誠的詩行,忍不住想說點什么,下面從三方面淺析魯倉?旦正太詩集《我的故土,我的河》。

 

  常在夢里相見的地方

 

  毋容置疑,故鄉故土,在文人騷客筆下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很多作家詩人寫到故鄉故土的時候,無不愛意濃醇、一往情深,俄國白銀時代詩人葉賽寧在《朝陽像那紅色的水流》里寫到:“朝陽像那紅色的水流/澆灌在白菜地的畦壟上/畦上有棵幼小的楓樹/吮吸著母親綠色的乳房”。席慕蓉在《鄉愁》里深情寫下:“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仿佛霧里的揮手別離”。 旦正太很多作品都寫到故鄉,他并不是空洞的抒情,而是立足于,或者說著眼于那些細微的、稍縱即逝的感受,從這一感受立意,書寫或描摹,便獲得了一種較強的力量。給讀者呈現一個村莊、一片草場、一座寺廟、一些面孔的立體形象,比如《眷戀故鄉》:“請把故鄉的紫杜鵑/插在我遙遠的家門上/還有那飽滿的狼毒/讓我用草原的牛糞/燃起阿爸/古老的火塘/再一次聆聽大山的故事/……/請把游子的淚水/灑在故鄉干枯的泉眼里/還有那疲倦的三江源/讓我用藥王的甘露/盛滿阿媽/檀木的水桶/再一次傾聽江河的歌聲/……/請不要把習俗的傳統/說成一個民族偉大的壯舉/我族人的傳承/撐起整個人類/碧綠的天地”。前七句,詩人使用“紫杜鵑、家門、狼毒、草原、牛糞、古塘”等詞匯及物象,把一個遠離塵囂的故鄉,一個牛羊游弋、草長鶯飛的故鄉呈現在讀者面前,在這個偏遠、靜謐、平和的故鄉,出出進進忙忙碌碌的自然是阿爸,放牧、轉場、撿牛糞、修修補補等;阿爸無所不能,他像房屋的脊梁,帳篷的主桿,既是家的力量支撐,也是整個牧區的力量支撐。

 

  作品中間部分,旦正太依然用與前面一樣的行筆節奏和方式,與上文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用了“淚水、游子、泉眼、三江源、水桶、甘露”等,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對故居農家小院的思念,對炊煙牧歌的思念,對勤奮質樸、賢惠仁慈的阿媽的思念,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檀木的水桶”這一物象,把牛羊常常停下吃草觀望的阿媽,把背水洗涮、忙碌于鍋碗瓢盆的阿媽,把擠奶生火、最早迎來太陽、最晚送走落日的阿媽刻畫出來。字里行間溢涌著強烈的對故鄉和生命的傷懷,對親人和故土的回望,整首作品并沒有多少蕩氣回腸的氣勢,也沒有多少氣吞山河的感嘆,就在平緩舒適的走筆中,讓我們感動和感受到漂泊在外的孤寂與落寞。

 

  接著看《我的故土,我的河》:“我是/在你靜穆的背后/忘卻前世的塵埃/等待你驀然的瞬間/點亮今生的燈盞/為來世的相遇∥朗朗的誦經聲/縈繞在肅然的大殿/有家到出家/我站在古老與現代的門檻/虔誠地祈禱/不是在你轉臉的背后/而是在我有情的年華/魯倉!魯倉!魯倉寺∥靜靜的茫曲河,再也轉不動古老的水磨石/威武的鳳凰山,再也無法桀驁地展翅翱翔/茫曲河是我母親的河/鳳凰山是我父親的山/我是在安多的一個小村莊/像一座鳳凰的神山下/喝那時的茫曲河長大∥我的故土,我的河”。一首好詩,它的詩向應該是直接的,但在直接當中一定要加上柔韌性,詩句看似簡單,但在簡單之中,一定要有足夠的意蘊和內涵。我認為旦正太關于故鄉和鄉土詩歌的寫作,就有豐富的意蘊和內涵,正如文學評論家丹珍草說的:“旦正太的詩歌,根植于鄉土經驗的生活原產地,關注于寫好一個地方、一種人群、一種生活,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魅力。因為擁有母語的根基與文化元素,他的詩更敏感于故鄉、歷史、愛情的捕捉,把故園之思與文化鄉愁融為一體”。回到作品第一節,我不禁想問,故鄉到底是什么?故鄉的魅力究竟有多大?詩人為什么要把故鄉放在與阿爸阿媽同等重要的位置?詩人對故鄉的尊崇與仰望讓人印象深刻;在故鄉面前,自己是小的,是小如塵埃的小,是忽略不計的小,即便再小,卻只屬于故鄉,來世還想屬于故鄉;“點亮今生的燈盞/為來世的相遇”,行筆優雅誠實,樸實無華,字里行間透出深刻深邃的生活感受,細微的思鄉情愫,表現得成熟灑脫。

 

  第二節,旦正太熟練地使用“朗朗的誦經聲、肅然的大殿、虔誠地祈禱、魯倉寺”等,立即把我們帶進神秘的佛國,帶到美麗的藏區,帶到那片凈化和洗禮靈魂的地方,那里沒有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沒有坑蒙拐騙、設局陷害,沒有暴力拆遷、碰瓷訛詐。詩人在本節寫作中,不溫不火,不急不躁,像一泓溪水,自由流淌;像草原牛羊,閑適自在;故而作品就顯得恬靜悠然,把一種通透、一種曠遠、一種達觀寫了出來。有言說“詩歌是文學皇冠上的明珠”,有時候,我們往往把詩歌看得太神秘、太復雜,其實個人拙見:帶著濃厚的情感,把感悟寫盡,寫到極致,寫到自己認為的最好狀態。換句話說,其實詩歌就是說話,說得精、說得透、說得感人,那就是詩,甚至是好詩。記得詩人雷平陽說:“我希望能看見一種以鄉愁為核心的詩歌,它具有秋風和月亮的品質。為了能自由地靠近這種指向盡可能簡單的‘藝術’,我很樂意成為一個繭人,縮身于鄉愁”。詩人旦正太就是“一個繭人”,心甘情愿的“縮身于鄉愁”。他深情地寫到“茫曲河是我母親的河/鳳凰山是我父親的山”。故鄉的山河、鄉里鄉親、房屋院落、阿爸阿媽,次第出現在詩人筆下,很精致,很考究,很傳神,有一種神性的超然,有一種跨越時空的親情力量在涌動。是的,隨著時代快速發展,隨著年齡逐漸增加,我們不得不承認一些事、一些人,走著走著,事就忘了,人就散了;但有一個地方,那就是故鄉,在我們血液里有它的元素,在我們骨頭上有它的印記,在我們舌尖上有它的味蕾,任何時候都無法忘卻。或者說,不管我們走向何處,漂泊于哪里,故鄉的印記、符號、元素肯定在我們身上或明或暗的呈現出來。

 

  很多時候,鄉愁,鄉思,鄉情既是地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古今中外,寫故鄉的作品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很多好作品人們還是耳熟能詳,代代傳誦,“沅江流水到辰陽,溪口逢君驛路長。遠謫誰知望雷雨,明年春水共還鄉”,(唐?王昌齡《送吳十九王沅陵》)這是一種遙遙的思念與期待;“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唐?戴叔倫《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這是一種無奈的牽掛。中國如此,國外也如此,波蘭文豪米沃什說:“我到過許多城市,許多國家,但沒有養成世界主義的習慣,相反,我保持著一個小地方人的謹慎”。 旦正太成長于藏區故鄉,多年來,輾轉于成都、北京、蘭州、西藏、云南等地,無論到了那里,去往何處,他總是十分清醒,總“保持著一個小地方人的謹慎”這從他很多作品里就能看出來,比如《遙遠的故鄉》:“也許,風還是不是很輕/吹過草地的聲音/穿過鷹的翅膀/在羊群與白云間/畫一圈白色的夢想/故鄉,在年少的心里/幻想遙遠的他鄉/他鄉,在年成的心里/想念遙遠的故鄉/故鄉,故鄉/讓風肆意吹在臉上/迎風,光著腳/踩在草地和泥土/與駿馬比速度/與雄鷹比沖刺/讓母親的叫喊聲拋在腦后/裝作,會欣賞/小女孩的紅臉蛋/偷偷親一口/追逐嬉笑的打罵聲/進入夢境/吮吸母親的乳汁/感覺尿撒得又高又遠/卻又落在故鄉的土地上”。捧讀詩行,句式輕盈簡約,節奏自然舒緩,與旦正太很多作品一樣,不是暴風驟雨,不是虎頭蛇尾,而是情感飽滿濃烈,敘述舒緩從容,視角獨特,張弛有度。作品更傾向于內心的感悟。前半部分詩人一如既往地使用“吹過草地的聲音、穿過鷹的翅膀、在羊群與白云間、白色的夢想”等詞句,給讀者呈現出只有青藏高原獨有的壯麗景致,天是藍寶石的藍,云是耀眼的白,似乎還能伸手扯下一朵來;草場是無垠的,也是緩慢起伏的,不知是無數野花中夾雜著青草,還是遍地碧綠中夾雜著野花。“故鄉,在年少的心里/幻想遙遠的他鄉/他鄉,在成年的心里/想念遙遠的故鄉”。突然想起錢鐘書在《圍城》里那句話:“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何嘗不是?人在少年時,一直覺得家鄉的土地太狹小,家鄉的天空太逼仄,外面的世界很廣闊、很精彩,渴望像雄鷹一樣飛出去,在廣袤天地間自由翱翔,在外面的世界搏擊云涌。但一旦飛出去了,拼搏了,盡力了,疲憊了,還是覺得故鄉的土地溫暖,故鄉的味道香醇,故鄉的父老鄉親親切。

 

  平心而論,當下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變動的時代,是一個眾聲喧嘩、百花盛開的時代;是一個期待與失望相互交織重疊的時代;也是一個競爭殘酷、你追我趕、甚至大魚吃小魚的時代。很多人不可逆轉的參與其中,很容易掉隊,進而失落。這個時候就想起故鄉,那里的山川河流、牧場土地、鄉音炊煙,在游子心中,總是既熟悉又遙遠,既唾手可得,又遙不可及。旦正太在這首作品里,詩行輕柔而溫熱,像一雙溫暖舒適的手,對故鄉加以撫摸,快慢適宜,溫度適宜,力度適宜,細節與細微之處處理得恰到好處,正如清朝大家袁枚在《隨園詩話》里說:“有作用人,放之則彌六合,收之則斂方寸,巨刃摩天,金針刺繡,一以貫之者也”;意思是:真正有本事的人,放開則能充斥于天地之間,收回則可在方寸之間,巨刀直插青天,金針刺繡,都是統一的。這首詩后半部分,筆者認為既是詩人對兒時和少年時期對故鄉生活的一種真實寫照,又是在異鄉渴望回到故鄉溫暖懷抱之后想盡情釋放思鄉之情的一種想象;二者相輔相成;不管是怎樣用意,我們看到這樣的文字內心是感動的,特別是旦正太寫兒時生活的一些文字,比如“小女孩的紅臉蛋、偷偷親一口、追逐嬉笑的打罵聲、吮吸母親的乳汁、感覺尿撒得又高又遠”。讓人覺得親切、可信、有趣,試問,自小在農牧區生活長大的孩子,那個不是這樣?整個作品沒有使用過多的技巧和修辭,但是用上了詩人傾情傾心的投入。詩意、詩蘊中融入了旦正太很多情感,故而詩歌的境界提升了,對讀者的感染力自然就增強了。   

 

  我的香格里拉,我的卡瓦格博

 

  反復閱讀詩集《我的故土,我的河》,旦正太除了描摹故鄉故土、鄉情鄉音等作品外,對他安身立命的香格里拉,詩人也投入了相當多的精力和筆墨,在這里突然想起自己的文學創作之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從軍入伍到西藏,連自己也沒有預料到在青藏高原一干就是21年,剛開始是對高原生活的不適應,想方設法要離開,但隨著時間推移,卻漸漸喜歡上那片高地,高聳雄闊的雪山冰川,藍寶石一樣的湖泊,碧綠如毯的高山牧場,厚重悠久的民族文化,質樸熱誠、誠信守義的藏族同胞,這一切的一切,便用文字記錄下來,出版的三部詩集是《在西藏的月光下徜徉》《守望香巴拉》《西藏,西藏》,不說內容,單從書名上看,就知道我對那片高天厚土的熱愛。旦正太也一樣,腳下這片神奇美麗的土地很多次走進他的筆下,比如《香格里拉》《親愛的,香巴拉》《香格里拉,我的卓瑪姑娘》《覲獻卡瓦格博》《納帕湖?雪落無聲傷了誰的心》《走進雨崩》《六月,在香格里拉》《眼睛?月亮湖》《納帕海,一所房子的記憶》《卡瓦格博?白蓮花愛人》等。

 

  來,一起品析《香格里拉》:“歲月激蕩的山川/安葬欲望的靈魂/不同族人的信仰/是一種文明的傳承/誰的悲憫/綻開時輪的幽暗/敞開的心扉/不再需要嘲諷的稱頌/那些高傲的頭顱/固守一刻/讓虔誠的心/彎下腰/拾取失去的心/點一盞酥油供燈/在自然生活中修養善性/在浩然過錯中機緣巧遇∥香格里拉/我行走在這里/我守候在這里”。作品開門見山,詩人決絕地掃去描寫故土和故鄉時黯然傷神、憂郁惆悵的筆調,撲面而來的是對腳下土地的熱愛與贊美,稱頌與謳歌,欣悅溫暖的詞語俯拾皆是。把香格里拉這片沃土濃厚的宗教氛圍加以描摹。眾所周知,藏區大小不一的寺廟星羅棋布,寺廟是藏族同胞弘揚佛教文化、培養宗教人才,以及接受民眾朝拜、參觀佛教文化藝術、舉行法事活動的重要場所。是信教群眾積德修行、揚德頌善不可缺少的崇高、神圣之地,正因為眾多寺廟和雪域獨特的宗教氛圍,造就了藏民族知足常樂、隨遇而安、不求聞達的生活心態。不像當下很多人,急功近利、利欲熏心、欲壑難填。

 

  緊接著旦正太寫到:“讓虔誠的心/彎下腰/拾取失去的心/點一盞酥油供燈/在自然生活中修養善性”,可以說生活在高原的人們,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從虔誠的祈禱開始,最后一件事也從虔誠的祈禱結束。人們普遍沒有狂傲不羈、目空一切,沒有天是老大我是老二的想法,他們一直把自己放在低處,在點滴細碎中修身養性,讓自己的心與世事萬物心脈相連、同頻共振。長期以往,造就了他們謙卑感恩、敬天憫人、陽光豁達的胸襟;造就了慈悲為懷、以善為本的做人方式。這與近些年一些人的不可一世、過河拆橋、恩將仇報形成了鮮明對比。詩歌結尾:“香格里拉/我行走在這里/我守候在這里”;能看到旦正太對香格里拉的熱愛,對第二故鄉生活方式和工作狀態的習慣。對立足于此、奉獻于此的信心和決心十分堅定。整首作品貌似愛并不十分濃烈,仔細閱讀處處是愛,字字有愛;是對香格里拉山川河流的愛、草場村寨的愛、藍天白云的愛、一草一木的愛、各個民族及文化的愛。

 

  繼續品析《覲獻卡瓦格博》:“生命的丈量/握在一棵九節竹子的末段/輪回的氣息/刻在一座十三神山的腳下/哦!卡瓦格博/您開啟,蕓蕓眾生的智慧/我匍匐覲見/在雨崩,讀圣者留下的經卷/您一定悲憫/世間的來者/卡瓦格博,屬羊的卡瓦格博/那么,就把我的靈魂/與世人/一起凈化”。眾所周知,云南最高峰、海拔6740米的卡瓦格博是梅里雪山主峰,藏語意為“白色的雪峰”,梅里雪山海拔超過6000米的十三座高峰,即太子十三峰,在藏族同胞的傳統里,“十三”是吉祥的數字。卡瓦格博是藏區一座著名神秘、美麗無比的神山,每年都有數萬信教群眾轉山朝拜。白色在藏傳佛教里是至尊至貴的象征。故卡瓦格博又引申為神圣的雪山;據傳說卡瓦格博最早是九頭十八臂的惡煞,后被蓮花生大師施法點化,皈依佛門,成為藏地的保護神。旦正太筆下的神山是神圣圣潔的,因為“您開啟,蕓蕓眾生的智慧”,不惜用“生命的丈量”。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曾言:“科學和宗教這兩者并不是對立的,在每一個善于思索的人的心目中,它們是相互補充的”。法國哲學家帕斯卡也說:“信仰是輝煌的光,照遍了周圍也引導著人自身”。縱觀當下,我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規范下,廣大公民素養有了較大提升,但是橫行霸道、為所欲為者有之,偷雞摸狗、坑蒙拐騙者有之,忘恩負義、倒打一耙者有之,賣主求榮、背叛家國者有之。說穿了就是這些人心中無信仰,心里無懼怕,內心無感恩造成的。如果我們常能“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論語?學而》)”。如果像一位虔誠的信徒那樣,常能探研宇宙、參悟生死、辨別善惡、體悟美丑,增強增加“制欲”“自律”等基本修性方式,達到驅逐煩惱、凈化心靈、關系和諧之目的。這首詩詩人有一種心懷天下的宏闊胸襟,有一種洗凈鉛華的空靈之心,把詩人仰望、尊崇神山,恭敬、仰視自然的心,展現得纖毫必現。   

 

  接著品析《六月,在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在靜止的天穹下/靜一靜/在一角清凈地∥看懶懶的云/看呆呆的樹/隨心自由∥香格里/樹木正在萌芽/春天才剛剛到來/大地編織花的夢/滿懷依依/生命愛撫著生命∥香格里拉/幽靜的美/悠悠人心/此刻,世界如此寬容/一切顯得那么充滿愛∥香格里拉/舒展的姿態/神秘地溫順地/微笑/微笑著/向憂郁嘲笑/充實著人間的空虛”。第一節詩人就寫香格里拉的與眾不同,天穹是靜止的,大地是靜謐的,在喧嘩世界、滾滾紅塵,恬靜悠然、寧靜曠遠之地越來越少,一切都與經濟發展掛鉤,一切以GDP增長幅度論英雄,這里大規模拆遷、改造,那里大手筆招商引資、標新立異,似乎永無寧日。但香格里拉是獨一無二的,在祖國西南邊陲,仍保持著“清凈地”。第二節很有意思,“看懶懶的云/看呆呆的樹/隨心自由”,很多人讀到這里,一定與我一樣,腦際就出現“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的悠然自得、淡泊豁達。也會想起“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明?陳繼儒《小窗幽記》)的平靜閑適、無欲無求。第三節寫春季,“樹木正在萌芽/春天才剛剛到來/大地編織花的夢”;寥寥數筆,三言兩語,旦正太就把香格里拉恬靜的美,萌動的美、春意勃發的美,百花爭艷的美搬到紙上。緊接著“滿懷依依/生命愛撫著生命”;能輕易看到詩人熱愛大自然、熱愛一草一木、珍愛和憐惜一切生命萬物的廣博胸襟和高遠情懷。這是本性,也是天性。我的很多藏族朋友就是這樣,陽光向上、開朗豁達、質樸厚道、誠信守義、樂于助人。第四節延續了前三節的寫作方式,很多時候,世界就是每個人的一面鏡子,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就能照映出什么樣的世界,你看這個世界的眼光,也決定了這個世界對你的態度。從旦正太這些雋永的文字里,我們不難看出詩人對世界的態度,對自然的態度,對人生的態度。“此刻,世界如此寬容/一切顯得那么充滿愛”,世界本來就是如此,我們期待世界與眾生如詩人所愿,一切安好、吉祥。最后一節,詩人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讓整個作品散發出人性的溫暖和溫情,“微笑著/向憂郁嘲笑/充實著人間的空虛”。與其說這是一首贊美之詩,我更愿意看作是人生之詩,生命之詩,是詩人心底最真摯的表露,沒有刻意和勉強,自然天成,水到渠成;就有了打動人心的力量,就有了讓人回味的理由。

 

  腳步丈量的地方

 

  在旦正太不少作品里,寫到很多地方,特別是大西南,這也難怪,他筆下的很多地方,遍及云南、四川、西藏、青海、貴州等犬牙交錯之地,有些曾經是廝殺震天、箭簇如雨、刀光劍影的古戰場;有些曾是茶馬古道必經之地,歷史故事眾多,歷史情節婉約;有些曾是交通樞紐,商貿發達,客戶云集,市場繁盛。這些地標式作品,能讓我們增長見識,開拓視域,沉淀學識。比如《松潘?迎接與送別》:“一場雪的迎接或送別/都是一種祝福的輪回/那些打馬回家的漢子/在少女的眼眸中若隱若現/茶馬古道遙遙無盡/只有阿媽的酥油茶香/彌留在天地之間/趕馬歸家的兒子/你是否看到/蒼穹下,古道上/岷江邊,青山間/那一縷故鄉的炊煙/裊裊升起的炊煙/眼前是阿媽/眼前是愛人/松潘/疆土在松贊干布的腳下/博羌的酒醉了千年的城堡/博羌的歌美了萬年的河山/如今,迎送千萬的匆匆過客/那么我也要回家了/那么我的眼前/也是阿媽的等待/愛人的笑容/那么我的眼前正是茫茫雪域”。黎巴嫩作家紀伯倫說:“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自己為什么出發”。很多人應該知道,在歷史上,松潘大地演繹了很多蕩氣回腸故事和戰爭,也是商貿交流、文化交融之地,有眾多的歷史故事和文化遺跡。當我們重新回望歷史,搜尋許多沉默的情節與鮮活的面孔,撫摸諸多斑駁的遺跡,是感嘆歲月的匆促,歷史的沉浮,人類命運的叵測。前半部分詩人好幾次寫到茶馬古道,我們知道,茶馬古道既是一條商貿交流之道,又是一條歷史人文之道,是一條延綿數千年的民族交流交融的大動脈和生命線;無數的傳奇故事,無數個凄婉悲愁的動人情節,記錄了一代代趕馬人的背井離鄉、披星戴月,他們過險灘、翻峻嶺、跨江河,譜寫了一部可歌可泣、悲壯凄楚,卻又氣壯山河、震古爍今的民族團結之書、文化共榮之書、社會和諧之書。俄國作家別林斯基曾說:“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幸福都深深根植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他從而成為社會、時代以及人類的代表和喉舌”。我不是說年輕的旦正太就是“偉大的詩人”,但他的文字里有史料、有悲憫、有家國情懷。他筆下的松潘大地和茶馬古道,還有很多地理性作品里,既是蒼茫、悲壯的;又是溫暖、溫馨的;有時候還是浪漫、迷人的。我說的這樣的感受,不是空穴來風,不是捕風捉影,比如這首詩里的“在少女的眼眸中若隱若現、歸家的兒子、故鄉的炊煙、眼前是阿媽、眼前是愛人、愛人的笑容”等,讓我們感受到人間煙火的濃濃氣息,感受到家長里短、兒女情長的真實可信。顯得妥帖、適宜;讓茶馬古道、松潘大地和整個詩行,溢涌著溫馨溫暖的氛圍。

 

  “疆土在松贊干布的腳下/博羌的酒醉了千年的城堡/博羌的歌美了萬年的河山”,松贊干布的高瞻遠矚、雄才大略已經遠去,曾經的萬馬嘶鳴、沖鋒號角已經遠去;茶馬古道的鈴鐺聲、吆喝聲、歌唱聲也已漸行漸遠。不管是厚重的歷史,還是斑駁的古城,以至于遙遠的茶馬古道。現在看來,溫暖與悲涼同在,幸福與惆悵同在。這就是歷史,也是宿命。旦正太這首作品以歷史的關照、人文的情懷、細節的描摹,讓我們喜歡閱讀,更喜歡品味。

 

  最后來品析《古鎮?遺忘》:“因為在路上/歲月的沉淀/淹沒,祖先的腳印/土色的墻在石頭的脊梁上成長/千年,千年的稱頌/一頭黑牛/一井鹽池/一座古鎮/還有一段遺憾的愛∥歲月還是/沒有改變/草叢中的可惜的花/掛在刻意的墻角/為了愛情/我高呼萬歲/千年的古鎮/古鎮的故事/唯一的結局是/泥土在石頭的愛戀中/驕傲地/麻木后/談論祖先的故鄉”。我們都知道,旦正太是云南香格里拉藏學研究院的一位學者。職業的需要和習慣;長年行走于廣袤天地間,做田野考察,走過很多地方,考證了很多歷史文化古跡,訪問了眾多民間藝人和文史研究專家。故而他的詩行,既是文學的,又是文化的,甚至有諸多歷史的印跡。在《古鎮?遺忘》里,詩人寫到:“歲月的沉淀/淹沒,祖先的腳印/土色的墻在石頭的脊梁上成長”這樣的文字,總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滄桑感、深邃感。也有一種文化的元素絲絲縷縷、延綿不絕地飄逸在詩行間,雄厚、宏闊、持久,不單薄、不孤立。這樣的文字,其意義也不是單一的,詩人也許僅僅是對事物簡單地描寫,也許是他內心世界復雜的象征性流露,這也源自于旦正太作為一個雙語作家和藏學研究者的視野和博學。文學是什么?詩歌是什么?其實寫到一定程度,拼的還是品識、學識、知識。這也就應了國學大師王國維的話:“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作品下半部分,旦正太使用了“歲月、花、草叢、墻角、古鎮、泥土、故鄉”等詞語和意象使用,看似稍有一些灰暗、滄桑和悲觀,但也能看到詩人對歷史、歲月、時光悠長和流逝的無奈。面對這一切,又能正確看待和從容接受。記得評論家魏春春評價旦正太詩歌時說:“詩人旦正太憂郁的精神生成。旦正太吟誦陽光、花朵、夜色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大膽而直白地表達他的自然愛戀、歷史眷戀、文化鄉戀,愛與美是他詩歌的主題,憂郁是他詩歌的底色,行吟是他詩歌的軌跡”。

 

  是的,旦正太年齡并不大,對于他來說,在青藏高原與云貴高原的考察游走間,在香格里拉那片空靈美麗之地,應該說他的創作資源是無盡的,假以時日,旦正太詩歌創作不管是質量還是數量,一定會給我們更多更大的驚喜。

 

  魯倉?旦正太:青海省海南州人,藏漢雙語作家;1997年開始在《西藏文學》等眾多刊物發表作品;入選多個詩歌選本;參與著作《當代云南藏族簡史》《舞動的塔城》《藏文典籍中的香格里拉》等多部書籍。現就職于云南省社會科學院迪慶分院。

 

  史映紅: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曾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先后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等近百家刊物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文學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近中文字幕电影在线看| 这里是九九伊人| 欧美乱xxxxx|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 亚洲欧美视频二区|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臀| 特级毛片AAAAAA| 在线精品免费视频无码的|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jizz中国jizz欧洲/日韩在线| 男人黄女人色视频在线观看| 女偶像私下的y荡生活|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aaa毛片在线| 欧美激情综合色综合啪啪五月 | 好朋友4韩国完整版观看| 免费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视频| 男女下面无遮挡一进一出| 大奶校花催眠全世界|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一个人看的毛片|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中文视频|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2021年| 美女被免费网站91色| 小说区图片区综合久久88|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 91大神在线观看视频| 果冻麻豆星空天美精东影业 | 我要看18毛片| 免费观看中文字幕| 91短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aaaaa| 国产l精品国产亚洲区在线观看 | 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大屁股|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人妻中文字幕乱人伦在线|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