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讀碑記》,中國書籍出版社,2022.1
人讀碑,碑渡人
——讀《嶺南讀碑記》有感
作者:黃世鴻
一通碑,記一方事物,訴一段歷史,言雜志,托人情,講風物。從人們記事以來,刻在嶺南的碑數不勝數卻又散落四方,掩埋深土,不為人知,許多歷史從此便斷了聯系,保存下來的碑可謂是少之又少,而這些碑又大多不為外人所了解。作者在探尋過程中把所研讀的歷代古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匯成這本散文集《嶺南讀碑記》,可謂意義非凡。
從書名《嶺南讀碑記》看,是作者在讀碑,但細讀過后不難發現:是人在讀碑,也是碑在渡人。要知道,東莞自古以來便飄蕩著“誠信”的旗幟,但是在經濟發展的影響下,人心難免浮躁,一些人為了獲利不惜犯錯,這對東莞的發展影響極其不利,長期以往不僅會給外人留下深深的負面印象,而且會破壞當地優良的誠信氛圍,敗壞社會崇高的道德風氣。因此人們會把一些關于誠信的事跡刻在碑上,警戒后人。《卻金:貫穿千年的舉動》描述了東莞官員李愷斷然拒絕商人李治鴉送來的“百金”賄賂,安心靜心為人們辦事;在《還金:一壺茶的陽光》中,袁友信三年等待只為歸還客人落下的三百兩,錯過人生“闖蕩”的黃金歲月,在一“卻”一“還”中,作者借李愷、袁友信他們個人的高尚品格,完成對東莞的誠信文化氛圍的再現,同時也呼吁著人們在追求經濟利益的時候,不要忽視或丟失這些優良傳統美德,重塑東莞人民形象。
除開誠信文化,東莞的革命文化、愛國文化、進步求新思想等也不可忽視。《將軍與戰馬的生死疆場》中陳連升將軍和他的將士在沙角炮臺抗擊侵略,壯烈犧牲;《最高學府的第一課》里陳伯陶心懷求進思想,主張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為求使國家富強;《精神的祭奠》中東莞人民的精神依托與精神財富;《母親的可園》中做人的道理……這些都是碑石上凝聚著的信息。當人們把文字刻在冰冷的碑石上時,碑石便流淌著滾燙的血液。相信作者研讀的時候不僅感受到碑中所蘊含的精神,也深切汲取到碑中珍貴的營養。作者把這些精神營養均勻散布在這一篇篇優美的散文中,繼續影響更多的人。當這些意義出現的時候,這些古碑便完成了使命。
通讀全書,筆者不禁深深感嘆:作者文學功底是深厚而扎實的。書中文章語言并不晦澀難懂,反而平近宜人、樸素簡明,作者對于古詩句的運用也是信手拈來。在一段段故事中,作者巧妙而恰當地運用經典古詩句進行表述,在使得語言描寫細膩的同時,也使它所蘊涵的道理得到極大升華。《將軍與戰馬的生死疆場》中運用文天祥先生的《過零丁洋》片段,增添了故事悲壯色彩,渲染出令人心震蕩的感情,使讀者更容易產生共鳴;《延綿420年的文人秀》里“林深樹疊影,溪漲水重流”、“云過溪山動,雨余池沼清”讓讀者深切感受東莞的美麗天然……
作者在這本書中要闡述的不僅僅是對古碑石的復讀,他更像一位默默感受、踏實干事的仁人志士,一點一點地清理那些蒙塵明珠上附著的厚厚塵埃,讓它們在夜空中再次熠熠生輝。于是那些豐富的地方歷史文化,得益于作者而在《嶺南讀碑記》中得以再現。作者也在“人讀碑,碑渡人”的歷程中,完成了《嶺南讀碑記》的成書,也完成了他對“東莞是文化沙漠”的強勢回應!、
(黃世鴻,韶關市青年文學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