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拗的等待
——《藝游發軔——何瑞樂藝文論稿》創作手記
作者:何瑞樂
書終于出版了,從開始寫作到付梓發行,期間竟有16年的時間,就是說那一年出生的孩子也已經16歲了吧。我或許還沒有瘋掉,但是已經到了喃喃自語的程度和境界。就像是苦戀了16年的一位女神,終于答應要和我約一次會那樣地欣喜和迷狂。接過印刷工人送來的一包包圖書,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摩挲著封面,吹掉上面殘留的紙屑,我仿佛是接到了護士從產房里抱出的我的又一個孩子。
2021年臘月廿二的那一天,是這本書定稿的日子,盡管出版社已經經過了三審三校的程序,我也翻看過無數遍了,心里還是不踏實,我把資深編輯劉秉政老兄請到印刷廠的排版室,和我把最后一關。兩人從中午看到晚上,果然找出了幾處問題,我欣喜地修改了。到后來我讀樣書里自己的文章,竟然讀不通順,劉兄說“你不要再讀了,你已經成了文盲。印出來你也別看了,如果看到錯的地方,你又會心里難受。”他說的真有道理,初拿到書的二十多天里,我確實沒有再翻看。只是每天給人題款簽名,贈書賣書,忙得不亦樂乎。
我一下子變得特別健忘,精神恍恍惚惚的, 甚至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在干什么。餐桌上突然發現一袋蘋果,我吃了一個,很甜很脆,可是這到底是那里來的蘋果竟全然不知,我沒有買過這種蘋果,也不記得有人給我送過這袋蘋果。管他呢,吃吧,或許是我的好友一向信奉的那位神仙賜予的吧。
在老家朋友們的關心、鼓勵下,我躊躇滿志地想要回到故鄉舉辦一個論稿的首發式,因為我的藝術是從故鄉的土地上發芽、生長,又像蒲公英一樣被時代的風吹到了遠方的。可是呼和浩特的疫情又嚴重了,全民做了14次核酸檢測,我的手機背面也貼滿了“核酸已檢測”的圖標。這本小書的發行傳播受到疫情的限制和影響,這是無疑的。
大約在2014年的時候,我就在打印店里印出來數本自編文集,取名為《槐安游藝錄》,贈過幾個文友。意思是一個書生做了一場槐安大夢,游了一段藝術之旅,做了一些記錄。后來在我當北漂的歲月里,恩師滑先生憐我懷才不遇,漂泊無定,便鼓勵我出本書,我便正式張羅起來,搜集歷來自家所做詩文,編到一起。滑先生為我賜序勉勵,并約請著名畫家馬蓮先生同邀央美教授劉金貴先生為此書賜序評介。恩師王迺欣先生用修煉了幾十年的獨具風骨的隸書字體為我多次題寫書名,一直題寫到先生自己滿意為止。先生們的良苦用心、道德文章,我永志不忘。可是這本書像個難產的嬰兒一般久久地不肯出來。
我似乎變成一個精神上的富農和生活中的低能者,做事情的效率進一步變得緩慢。在車水馬龍的快節奏時代里,我慢了下來。陳谷子,爛芝麻,轉眼之間我也到了喜歡婆婆媽媽地寫一些往事的年紀。這是之前的我所無暇顧及和不屑一顧的事情。在眉毛可以種,睫毛可以接,酒窩可以切的高科技時代,人間的真情似乎依舊因稀有而珍貴。回到童年的鄉村,也找不到童年的歡樂。去年初夏的那次回鄉,我見老院門口那棵老槐樹綻放著香郁撲鼻的白花,樹的年輪卻旋轉出流逝的歲月。我還是那個騎在槐樹上乘涼、坐在牛背上唱歌的紅衣少年嗎?從黃河邊的古渡口出發,一個人的詩意行走,于我而言,已有不少念頭。帶一支筆,抱一顆心,輕裝上路,看風景,遇師友,長見識,體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或許,回到生命的原點 ,會明白許多事情, 我偶然感悟到,土默川挺直的麥稈,恍若我行走的青春。
所有的事情都將成為過往,我們回顧往事其實是在找尋自己的初心。書中的篇目是我陸續寫就的有關文藝的點滴思考。最早的寫于2006年,那時我還沒有考研,在一所民辦學校做教師,對書畫詩文有著濃厚的興趣。正是這種興趣驅使著我一路走來,幾度移居,輾轉漂泊,日書片紙,積久成章,字里行間大約有我的初心在焉。
謹以這本小書獻給多年來一直關心支持著我的親人、我的老師,還有那些久違了的朋友和學生們。詩曰“別后光陰慢,江河日夜流。相逢飲一杯,同醉碧云秋。”
我中學時代有一位好友,高中畢業時他認為我有當作家的潛質,于是把一本帶鎖的私密愛情日記本送給我保管,希望我能寫一本反映青春期男女的小說,我也鄭重地答應過他,并且在大學時代寫過幾萬字的手稿,畢業后輾轉謀生就擱置了,后來轉學藝術學理論,更是幾乎封殺了感性思維。21年過去了,今年他又問我:“我們的小說出來了嗎?”我說:“先出了一本評論,下一本可能是散文,小說的事還得往后放吧。”他說“你決定,你安排,不著急”。想來我應該算一個執拗的人,認定的事情會不計成本和結果地一直做下去。而我的朋友原來也是在與我一起經歷一種漫長的等待。我難道不該心存感謝嗎?(2022 03 22)
何瑞樂簡介:
何瑞樂,1983年生于內蒙古包頭市土默特右旗,2005年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獲美術學、漢語言文學雙學士學位,2012年畢業于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獲文學(藝術學)碩士學位,呼和浩特市2018年政府引進人才,現供職于呼和浩特市美術館(呼和浩特市書畫院)。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內蒙古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內蒙古書法家協會會員,內蒙古美術家協會會員,呼和浩特市詩詞學會副秘書長。主要從事藝術理論研究與書畫實踐,兼事文學創作。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