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詩評三篇(之三)
藏源山南或歷史澤當
——淺析張青詩作《藏源山南》
作者:史映紅
山南史稱雅礱,位于岡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雅魯藏布江中下游,總面積約八萬平方公里,人口近四十萬;山南被譽為“藏民族之宗,藏文化之源”,擁有西藏歷史上諸多第一,如第一座村莊,第一塊農田,第一座宮殿,第一位國王,第一部藏戲,第一部經書,第一座寺廟等,神奇獨特的雅礱民俗,風景奇絕的雅江腹地,得天獨厚的人文景觀一直是人們爭相稱頌、口口相傳,廣大藏族同胞追宗思祖之地。
讀到張青作品《藏源山南》,詩人胸懷寬廣宏闊,走筆氣勢磅礴,詩意詩蘊物象鮮活、形象逼真是我的直接印象。來看第一節“天上西藏迷幻的飛絮/拜謁時空流轉的經輪/只為破譯藏地緣起的那道秘府”等詩句,立意宏偉,空遼豁達,想象大膽;詩人在字里行間釋放著一種浩蕩氣韻,一種宏闊氣勢,而這種氣韻和氣勢,非常符合山南的扎日神山、貢布日神山、達沽峽谷;符合山南的羊卓雍措、思金拉措、拉姆拉錯;符合山南的雍布拉康、桑耶寺、達拉崗布寺等自然和人文景觀。
第二節里,過目不忘的是“田園、牛羊和裊裊炊煙蔭蔽的石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嗷吼不絕的主人自在逍遙、托起一抹彩虹也托起天堂般的樂園”這些詞句和詩行,彰顯出詩人張青高遠的情懷與擴博的胸襟。我們不得不說在當下詩壇,很多詩人的作品要么停留在兒女情長、卿卿我我之間;要么停留在自怨自艾、個人呢喃之中;或者熱衷于雞毛蒜皮、雞零狗碎的小事糾葛之中,作品的“精神缺失”“鈣質缺失”“情懷缺失”成了比較普遍的癥造。但是張青詩作里有家國情懷,有民族大義,有使命擔當。邊疆的穩固發展讓他欣悅,邊陲的繁榮和諧讓他欣慰,高地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節節攀升和提高又讓他欣喜。這種意蘊、意境,或者說精神像桑煙一樣彌散開來,像在風中獵獵作響的經幡,原始樸拙,自然天成。
第三四節,詩人如數家珍,侃侃而談,詳細描摹神猴同羅剎女結合而繁衍高原人類的美麗神話:“蔚然于風雨的根裸延伸青藏的每個角落/在碉樓林立的部落和蕃邦,突起一聲霄漢/俯瞰象雄蘇毗唐旄東女國的山川河谷/高天厚土羽化藏地崛起的搖籃”等詩句,把山南歷史的深邃,文化底蘊的深厚躍然紙上,是的,西藏歷史上兩代重要王朝——吐蕃王朝和帕竹王朝都崛起于山南,一代天驕松贊干布更是以山南為基地,統一全西藏,并實施了一系列舉措,對西藏以后的政治、宗教、文化發展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歷史的滄桑,風云的變幻,歲月的痕跡,在這兩節似乎都能觸摸到、感受到。第三節最后一句“如然,藏源山南是一根繞藤而生的樹”;詩人在當下與歷史之間,在時空與歲月深處,進行了一次富有詩意的、巧妙的精神置換,讓讀者明白了久遠與短暫、博大與細小間有著千絲萬縷的價值上的辯證關系、或者說關聯。
如果說古埃及的帝王谷在方尖碑、獅身人面像以及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金字塔的陪襯下成了唯我獨尊、不可一世的霸氣的法老墓群,那么屹立于山南瓊結縣的藏王墓群烘托著整個西藏,和雅礱河谷的數千年滄桑,蒼涼而悲壯,深邃而厚重;這是作品第五節給我的震撼印象;曾經的馳騁疆場、南征北戰,曾經的鐵馬冰河、狼煙四起,曾經的戰鼓擂動、廝殺震天一去不復返,都在這里靜默、封存,土是瓊結的顏色,山是山南的形狀;所有的墓以平和的姿勢站著、立著、或者躺著,泰然自若,處驚不變。詩人的詩意之外似乎要告訴我們:控制你的心跳,放緩你的腳步,收斂你的欲望,以淡泊的心情熱愛每一天,以欣悅的態度忠誠于每一天,且行且珍惜。
認識張青近十年了,他的謙虛好學、博學多才,他的練達穩重、筆下生輝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這些年他雖然政務繁忙,卻也筆耕不輟,每每品讀他的文字,總是收獲多多、受益多多;這個年齡段,該是厚積薄發的時候了,我們期待詩人張青更多、更美的文字。
藏源山南
作者:張青
一朵云的邂逅,無以窮盡
天上西藏迷幻的飛絮
拜謁時空流轉的經輪
一雙望眼滿是雅礱的蜿蜒
只為破譯藏地緣起的那道秘符
乘云相伴來到藏源山南
竊想一次傳奇千古的穿越
于雪山融化的臂彎
諦聽雅礱的回音
每走一步 還有彼岸往返的顧盼
田園、牛羊、和裊裊炊煙蔭蔽的石屋
見證一條河流大浪淘沙泛起的文明
就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影像里
嗷吼不絕的主人自在逍遙
托起一抹彩虹也托起天堂般的樂園
看看,又要又要漲水了么
生命的孕育何曾有過一絲湮沒的慨嘆
如然,藏源山南是一條靈動的河
溯源而上,嘗試著
覓尋絳曲賽貝棲息的巖洞
映照吉祥八寶現世的點點弘光
途中等待有緣人到來的儀式
是一只順藤攀爬的獼猴
那天 逼仄隱世者那份徹悟的清修
絳曲賽貝蛻變人形的傳說被一朝點化
蔚然于風雨的根裸延伸青藏的每個角落
參悟盤根錯節衍生幾句類人的箴言
枝繁葉茂羽化人來人往的歸宿
如然,藏源山南是一棵繞藤而生的樹
頁巖重疊 一級級
砌筑吐蕃王朝浪漫的基調
在碉樓林立的部族和番邦,突起一聲霄漢
止不住萬物呢喃雍布拉康偉岸的真言
俯瞰象雄蘇毗唐旄東女國的山川河谷
高天厚土羽化藏地崛起的搖籃
靠近天堂呵護凡世間蕓蕓眾生
一道遒勁的石刻劃過千年
極目云巔那抹俯視的孤傲
雪山陪襯第一座宮殿發出甦人的微笑
如然,藏源山南是雪域江河起壘的磐
八瓣蓮花拱衛的景仰
與輪回的天地合一
夯土塵封的墓門墓道和王權
依然回響天籟的疆域
哦!藏王,仿佛眼前走來一尊雕像
遙遙揮手揮出一方天地
誰言英雄百年后的孤獨與落寞
自在扼腕嘆息中讀懂驚風驚雨的霸氣
雪山環抱歷史的頓悟縷縷片片
包裹藏家先民不為外界道來的那片蔚藍
如然,藏源山南是陽光炙烤下的一方蒼穹
杰德秀邦典,澤貼爾,還有雅礱扎西雪巴
在溯源藏鄉的今天成為象形和追捧
嘖嘖稱奇的大拇指豎起非遺的舞臺
代代相傳賽過經書架下走過的格西
有一天興旺的河谷迷戀那朵悠游的云
幾尊供奉來世的塑像不再發出今生的燦爛
經久的傳承喚醒初心的富足
只因有了幸福在路上的那抹追夢
天地人的和諧溢滿雅礱放達的眼眸
如然,藏源山南是祖祖輩輩永遠的相守
與雪花相擁
——淺析陽光帆詩作《雪花》
作者:史映紅
時光匆匆,為下一期“雪域讀詩”撰寫微詩評的時候,已經進入到二零二一年最后一個月了,很多地方都下了雪;為“雪域萱歌”寫關于雪的話題,這是巧合,還是緣分?這幾年義務為這個文學平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既是對雪域高原、天上西藏和第二故鄉的無比熱愛,又能對文朋詩友的作品進行淺析和推介、學習和交流,故而我是非常樂意做這件事的。
有目共睹,近些年西藏文學新人輩出,茁壯成長,令人欣喜欣慰,這與西藏文聯和西藏作家協會的正確指導分不開,與《西藏文學》《西藏文藝》《西藏日報》等報刊長期相扶相攜分不開,與“雪域萱歌”“格桑花開”等文學平臺風生水起的良好運轉分不開。就當下西藏詩壇,吉米平階、陳人杰、敖超、白瑪娜珍、劉萱等名家一直奮勇當先,沖鋒在前;瓊吉、陳躍軍、白瑪央金、子嫣、軍旅詩人茂戈、史映紅等也是勤勉筆耕,佳作迭出;而納穆卓瑪、沙冒智化、廖維、洛桑更才、顏亮等年輕詩人也是異軍突起,沖勁十足,讓我們甚欣甚慰。
言歸正傳,陽光帆詩作《雪花》第一、二節,詩人用了“蒼穹、小小的落英、大地一朵、盛開的仙葩、億萬顆花瓣飄飄灑灑、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念青唐拉、萬里高原、盛開的雪蓮”等詞句使用,寫出了雪花的小,小的可以放在“我的掌心”,小的很快就“不見了蹤影”。也寫出了雪和雪花的大,它“踏過每一座山峰”,它遍及“萬里高原”;在這一大一小的對比中,烘托出雪的美麗、可愛、圣潔無瑕;也映襯出萬里高原的素潔、靜幽、美輪美奐。詩人在這兩節的遣詞造句上,能看出他反復斟酌的痕跡,詞句使用很精準,比擬很恰當,把廣袤高原下雪時的“飄飄灑灑”,“萬里高原”一場大雪后“就綻放成了一朵,盛開的雪蓮”,既形象逼真,又生動傳神。
第三節是這首詩的重點,詩人由雪,進而想到雪峰、冰川:“格拉丹東、普若崗日、珠穆朗瑪、崗仁波齊”;它們冰清玉潔、雪峰林立,它們的銀裝素裹、氣象萬千,它們是“封凍的芳菲,羞閉的情竇”;它們是高處的王,可謂仰首聳云天,俯首看天下。
緊接著陽光帆筆鋒一轉,又寫到了水:“一滴滴、順冰縫而下、叮叮咚咚、流成甘泉、匯成江河、森格藏布、雅魯藏布、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千萬條江河、一路潤育錦繡”。詩人通過寫山的高聳屹立、險峰萬仞,寫水的晶瑩剔透、萬涓成河;通過高與低,靜與動,硬與柔的描摹;就把作為“世界之巔”、地球第三極、“亞洲水塔”的重要地位凸顯了出來。突然想起美國思想家、文學家愛默生在《超越靈魂》里的一句話:“我們的生命連綿不斷,又各自獨立,細微而渺小。而人的內心卻是整個靈魂;明智之靜默,宇宙之絕美,世界萬物每一部分,每一微塵都與永恒有關”。陽光帆的這首詩看似在描寫事物的細微、細小之處,卻巧妙地與寬闊、廣博、浩大緊密聯系起來,細處見寬,小處見大,大中見遠,高遠之中又包容了永恒;一縷禪意充盈在字里行間。
作品最后一節,印象比較深的是:“當藏北還在狂卷飛雪/掀簾剎那,藏東南的春枝/已經點燃一串串粉紅色的初朵……”。西藏的大在詩里了,高原的高在詩里了,雪域的廣袤在詩里了,地球之巔的神奇也在詩里了。
詩人陽光帆賦予了雪和雪花甄別內心的能力,同樣,大美神奇的雪域高原又回饋詩人以睿智與潔凈。
雪 花
作者:陽光帆
你是蒼穹一枚,小小的落英
小得,來不及飄落我的掌心
就已經不見了蹤影……
你是大地一朵,盛放的仙葩
億萬顆花瓣飄飄灑灑
沿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念青唐拉
踏過的每一座山峰
點化成一朵朵待放的花蕊
而萬里高原
就綻放成了一朵,盛開的雪蓮
啊,雪花
你是封凍的芳菲、羞閉的情竇
在格拉丹東,普若崗日
甚至/雄居天庭的珠穆朗瑪
靜臥梵境的崗仁波齊
一片片綿延的冰川
任歲月呼嘯而過,卻遲遲不愿
不愿打開千古心扉
可當
一縷陽光,一縷初春的暖陽
輕撥你的心弦
所有傾訴便融化成一滴滴
一滴滴珍珠一般順冰縫而下
叮叮咚咚,你的琴聲流成甘泉
鏗鏗鏘鏘,你的交響匯成江河
森格藏布從天而降,雅魯藏布蜿蜒南下
甚至,金沙江、怒江、瀾滄江
千萬條江河一路潤育錦繡
穿過的每一座山谷
桃花爛漫 杜鵑盛放
經過的每一片原野
格桑曼妙、卓瑪綽約
偶爾,在雪山腳下、草原深處
還要蕩漾成一灣灣湛藍的天湖
等待藍天白云和日月星辰的飄落……
啊,雪花
你是世間最圣潔的花
一朵,六角形的飛翔的花
一朵,冰清玉潔飄舞的花
花瓣來自天堂、霓裳剪自云彩
舞姿隨風的旋律……
你是季節窗口迎風翻飛的幔簾
當藏北還在狂卷飛雪
掀簾剎那,藏東南的春枝
已經點燃一串串粉紅色的初朵……
潔白的春天,圣潔的雪域
——淺析納穆卓瑪詩作《潔白的春天》
作者:史映紅
記得詩人山杉有這樣一段話:“在寫詩之前應保持一種湖水般冷靜而清幽的心態,因為詩人觸及美的剎那,情緒越發亢奮,這個時候語言最難使我們駕馭,正處于一種‘難以言表’的狀態,而詩需要用文字語言具體化,詩蘊心中,要做到靜中求動,動中求靜的捕捉語言的功夫,如此詩方能流暢”。我在仔細品讀納穆卓瑪詩作《潔白的春天》第一節的時候,詩人山杉這段話在腦際反復縈繞,晚冬的雪域高原,雪域高原上的晚冬,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覆蓋,變成了“一身素白”,給人們的感覺“像是一次期待中的朝圣之旅”,讓朝圣的旅途不再艱辛、艱險;也不再枯澀、枯燥。“雪域高原的底色”,此刻,因為這“寂靜的白,終于摁下時間慌忙的速度”;這一節里,詩人并沒有使用多少華麗的詞語,也沒有使用多少奇絕的修辭技巧,但大雪之后高原的美輪美奐,銀白世界的靜謐空遼,絲絲縷縷的充溢在詩句之中,這是納穆卓瑪的過人之處、高明之處。
眾所周知,雪域高原之美在于它的天之藍、云之白、風之清、水之澈;更在于那片天地間人心之質樸,民風之樸拙,信仰之虔誠,民俗之奇特。一場大雪之后的拉薩,藍天之下的拉薩,白云之下的拉薩,紅山之下的拉薩,布達拉宮之下的拉薩,淡雅、靜謐、素潔、神圣和“慈悲”;正因為這一切,讓“一條河流”顯得“決絕”,甚至孤絕;讓“一座空山”顯得寂寥、落寞、甚至“無處安放回音”;讓“一棵樹木”孑然而立、靜望藍天、甚至“悲傷的獨行”;讓詩人自己“也像一粒過濾的塵埃”,在漂泊彷徨中,在千愁百轉中,終于“時間和我之間再次相認”。
納穆卓瑪寫雪后的高原大地和圣城拉薩,一汪藍天、一朵白云、一條河流、一棵樹木次第走進她的詩行;個人拙見,真正的詩人都具有熱愛自然的本性,也具有觀察細微、描摹細節的天性,還具有時刻鞭辟入里、熱愛生活的天性。納穆卓瑪能巧妙地把景物、事物、人物和生活融合到一起,這就讓她的詩歌像是一曲大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樂曲,比如雪后的高原和圣城拉薩,就顯得遼闊空曠、悠遠空靈、清遠不野。
詩歌創作,就意味著詩人與自己的心靈、與生活、與大自然、與世界對話,這個時候,詩人必須敞開心靈的窗戶,揭開內心的隱秘,好的詩歌作品不能虛情假意,更不能遮遮掩掩。納穆卓瑪在第三節寫到:“新的地平線在我眼前拉開/天空透明如鏡/鴿子從屋檐下飛出/桃花伸向風中,疏影卻落在紅墻上”。一連串的景物描寫,詩人把大自然的美麗素雅,內心的清純清冽,生活的多姿多彩融為一體,給讀者以柔和柔潤、溫暖溫馨的感覺,也彰顯出詩人此刻內心情愫的流動和美好心靈的呈現。
通讀整首作品,個人認為作品的亮點還是在最后四句:“被落日加冕的宮殿,正從紅山頂上/一點點拉升塵世的海拔/一只飛鷹隱遁處/我看見了宇宙小小的偏愛”。自然的、人性的、宗教的、信仰的,甚至歷史的諸多元素與美、與善、與愛、與陽光、與春天糅合了起來,這樣的詩句,是在孤絕的高處開墾出耀眼的光亮,是在平常的物象里挖掘閃光的珠貝,故而深致、空闊、高遠。詩人在字里行間構筑了讓人耳目一新的獨特意象,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意象讓人感到溫暖、欣悅、熨帖。
不管是作為記者的納穆卓瑪,還是作為詩人的納穆卓瑪,文字感覺都非常好,我們有理由相信她會呈現出更好更美的作品。
潔白的春天
作者:納穆卓瑪
像是一次期待中的朝圣之旅
一身素白的你,終于讓我們在春分前
看到了雪域的底色
這寂靜的白,終于摁下時間慌忙的速度
生命的空白浮出水面
這潔白的春天啊,在拉薩的藍天下
讓我看見了大地的慈悲
那一刻,你認領了一條河流的決絕
一座空山無處安放的回音
一棵樹木悲傷的獨行
我也像一粒過濾的塵埃
時間和我之間再次相認
我看見每一粒雪花供養的萬物
沒有分別心。它們都與你合二為一
新的地平線在我眼前拉開
天空透明如鏡
鴿子從屋檐下飛出
桃花伸向風中,疏影卻落在紅墻上
被落日加冕的宮殿,正從紅山頂上
一點點拉升塵世的海拔
一只飛鷹隱遁處
我看見了宇宙小小的偏愛
史映紅:男,漢族,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于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