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映紅微詩評三篇(之四)
高處的蒼茫
——淺析丁勇詩作《仲巴的沙漠》
作者:史映紅
輕靈而不輕薄,深邃的靈感,厚重的情懷,深沉的憂患意識,這是我讀了丁勇作品《仲巴的沙漠》之后的基本感受。詩人在前半部分,通過“見到、非常難過、沉寂的沙漠、無形的壓力、不堪重負、荒涼”等詞句使用,寫出了高原的廣袤、蒼茫、遼遠,寫出了大自然的雄闊、奇崛、美艷;當然,還有詩人最想表述的大自然也有非常嚴酷的一面,尤其是“那連綿的沙,包圍著馬泉河”;我就很自然地想起無垠而厚重的沙漠之中的月牙泉來,那一汪碧波,那深夜里閃映著孤月與群星的漣漪,那傾聽無盡風聲和狼嚎的一汪清冽,是上帝的眼淚嗎?讓人珍惜、憐惜,甚至憂傷,進而難忘。
濟慈曾說:詩歌使“我的想象力增強了,我日甚一日地感到我不只是生存在現有的世界中,而是同時生存在一千個世界中”。文學和詩歌作為反映情感和人性內里的載體,它比抽象的哲學所包含的內容要更加豐富。回到作品里,這首詩中間部分寫人工治沙的艱辛、艱難、不易和成效:“沙漠在縮小/綠植在增多/沙漠的荒涼/被一片片綠葉/一棵棵小草/不停地帶走”。這些詩句,暢曉明白,通俗易懂,暢曉明白并不是專指語言;通俗易懂也并不是專指語法,以讀者的思維,以受眾的角度,能清楚看到詩人對“仲巴的沙漠”的觀察和詩性感受,以及內心表述,看似不難其實不易。歌唱生命與自然,謳歌勞動與奉獻,詩人有著敏感的審美和繁復的內心活動,捍衛了詩歌的真實性,這些文字,有精氣神,有生命力。在當下我們不難發現,一些人整天渾渾噩噩、無所事事,不學習、不勞動、不付出,依老傍老啃老,或者倚老賣老;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是不正常的。作為個體的人,創造與勞動,思考與探索,永遠是我們應該做的事。讀這些文字,突然就想起波德萊爾在《1859年的沙龍》里的一句話:“修辭和詩律不是暴君們隨意創造的,而是精神組織本身所需的規則。修辭和詩律絕不會妨礙獨特性的產生”。
詩作結尾寫到:“看一看那里的人們/在海拔四千七百米的高度/如何與黃沙戰斗/如何取得治沙的新成就/我再也不擔憂/馬泉河的碧波/雅江上游的青秀/會被沙漠淹沒”。這樣的文字,雖然沒有技術上的炫耀,沒有修辭上的挖空心思,只是站在一個個體的角度,對無窮無盡的沙漠,對艱難行走的馬泉河,對神奇而美麗的大自然進行回眸與眺望,由于詩人感情投放飽滿、濃烈,于是一些場景,一些細節和小節讓讀者記住了。也讓我們向那些在普通人們視野之外的勞動者、那些默默無聞的面孔,那些叫不上名字的身影致敬。
整首作品創作風格相對恬靜、平和、沉潛心靈,語言洗練,修辭講究;詩作能以簡單的形式,并不復雜的走筆,負載了本真的生命的質量,細品慢嚼,就能感受到這首作品的穿透力、感染力。
仲巴的沙漠
作者:丁勇
仲巴的沙漠
每一次見到
我的心里
都非常難過
難過的理由
不知道為什么
那連綿的沙
包圍著馬泉河
馬泉河的水
泛起藍天一樣的碧波
一邊是水的清秀
一邊是沉寂的沙漠
無形的壓力
讓我的情感
不堪負荷
沙丘連著沙丘
不盡的荒涼
在眼中流
我的心情
拒絕承受
又不得不承受
天空中彌漫著
淡淡的憂愁
沙漠的邊緣
一個個方格
壓住了沙丘
公路護坡上
人工種植的小草
一派青悠悠
路旁的小村莊
一棵棵小樹
精神抖擻
沙進人退
失去了勢頭
昔日移動的沙丘
在人工治沙面前
一步步退后
不再亂跑亂走
沙漠在縮小
綠植在增多
沙漠的荒涼
被一片片綠葉
一棵棵小草
不停地帶走
也漸漸帶走了
我心中的愁
仲巴沙漠
地處雅江上游
沒有碧水注入
奔騰的雅江
就沒有清澈的歌
沙漠的自然景觀
讓我莫名地難過
人工治沙的成就
讓我興奮難收
真想再看一看
仲巴的沙漠
看一看那里的人們
在海拔四千七百米的高度
如何與荒沙戰斗
如何取得治沙的新成就
我再也不擔憂
馬泉河的碧波
雅江上游的青秀
會被沙漠淹沒
白衣天使,人間的度母
——淺析羅桑梅朵詩作《天使在高原》
作者:史映紅
羅桑梅朵的《天使在高原》給我們呈現了諸多元素,品讀中、沉思間留下較深刻印象,其一:詩歌第一節,詩人描寫藏北高原的冬天和雪景:“白雪皚皚,茫茫草原上,牦牛艱難行走”;這一簡潔表述,就充溢著詩人對蒼茫青藏高原美輪美奐雪景的回望。大美風光之后,隱隱流露出苦難和悲憫意識,甚至憂傷,詩人將苦澀與愛戀的內核植入這片土地,是啊!這片高聳之地,生也艱難,死也悲壯,但它是我們的父母之邦,無論走多遠,走多久,即便到了天涯海角,永遠擺脫不掉的還是雪山情懷,故鄉情結。
印象二:明代學者莊元臣在《叔苴子》里說:“作文之家,貴意到而句不到。作書之家,貴趣到而筆不到。作繪之家,貴精到而象不到”。詩歌第二節,正因為第一節完美鋪墊,比如“白雪皚皚、牦牛艱難行走”,即便山高路險、眼前蒼茫,但“救護車冒雪飛馳,藍燈閃爍,十字鮮紅”;為什么?因為要救治一個病危的牧區深處的藏族孩子;這里,對生命的尊崇、敬畏,對一個牧區普通家庭幸福和未來的巨大擔憂,牽動很多人的心,他們萬分焦灼、各方協調、爭分奪秒;把“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加以詮釋,把民族情深和友誼之光體現的淋漓盡致。整節視覺清晰,畫面感強烈,動態十足;字里行間有一種急促、緊促的節奏感,那就是與時間賽跑,與生命賽跑,生命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崇高理念和精神彰顯出來,這是這首作品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印象三:整首作品,詩人給讀者一個個畫面,冬天、藏北、大雪、孤單而疾馳的救護車;牧民家里:“焦灼的阿媽,雙手合十,期盼白衣天使”。我們把這兩個畫面進行對比對照,就很讓人動容,映射出高原醫務工作者犧牲個人安全,救助別人平安;犧牲自己與家人的團聚,換來更多人的幸福與健康,這種奉獻精神、大愛精神、救死扶傷精神多么可貴。整首詩語言簡潔凝煉、質樸純凈;詩的氛圍既有畫面上的廣袤、宏闊、蒼茫,又有情感上的跌宕起伏、緊迫有序,達到畫面感的直觀和情感抒發上的飽滿。
我的學兄原上草曾說:“低處才是人類精神生存的沃土,才是梵?高的向日葵發出璀璨光芒的土壤所在”。這首詩詩人在細節、小節的把握和描摹上動了腦子、下了功夫,也正是這些元素感染了我們。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鐵凝主席說過:“文學應當有力量驚醒生命的生機,彈撥沉睡在我們胸中尚未響起的琴弦;文學更應當有勇氣凸顯其照亮生命,敲打心扉,呵護美善,勘探世界的本分”。我認為羅桑梅朵的《天使在高原》較好的做到了這一點。
天使在高原
——雙湖救援有感
作者:羅桑梅朵
冬日的藏北
白雪皚皚
茫茫草原上
牦牛艱難行進
忽隱忽現
忽遠忽近
青藏公路上
救護車冒雪飛馳
藍燈閃爍
十字鮮紅
山啊!你為什么那么高
路啊!你為什么那么遠
雪啊!你怎么越下越大
心啊!你怎么越跳越快
遠方
焦灼的阿媽
雙手合十
期盼白衣天使
騰云而來
降臨氈房
驅走糾纏孩子的病魔
阿媽別慌張
我們來了
孩子別哭泣
我們來了
這里有丹心妙手的援藏華佗
這里有仁心仁術的雪域門巴
杏林春暖
救死扶傷是我們的天職
手到病除
我們一次次創造生命的奇跡
為的是
解除你的痛苦
看到你的笑臉
哪怕
家有寶貝嗷嗷待哺
哪怕
身后雙親苦苦牽掛
只要你健康平安
我們愿做傲雪凌霜的雪蓮花
迎風綻放
無怨無悔
且行且走,遙望鄉路
——淺析拉旺詩作《鄉愁》
作者:史映紅
自古以來,描寫鄉情、鄉思、鄉愁的文學作品可謂汗牛充棟、浩如煙海,時光過去了數百年、上千年,一些名家名篇,人們還能耳熟能詳,傳唱吟誦,經久不息。宋代文豪范仲淹在《漁家傲?秋思》里悵然感嘆:“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那種羌笛悠悠,天寒地凍,霜雪飄零的漠漠北方大野,就出現在我們腦海,而詩人正戍守邊疆、軍情急迫,身不由己,這是一種思念。
唐代邊疆詩人高適在《除夜作》里寂然寫下:“人煙落日是天涯,望及天涯不見家”,那種夕陽西下,落日如血,百鳥歸巢,群鴉返林,遠在異鄉漂泊的游子,觸景生情,遙望家鄉方向的惆悵和內心的孤寂,令人動容,這是一種思念。
唐代大家柳宗元在《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里愴然寫到:“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海風凄冷,大海蒼茫,海邊崖壁峭立,巖石如劍,而出生于北方的詩人,遙望萬里之遙的故鄉,惦記家中老小,歸期未知,歸程杳杳,思鄉與寂寞日夜相隨,失望與絕望相互交織,這也是一種思念。
拉旺的鄉愁里,有“無盡的田野和高大的柳樹”,有“白云與桃花環抱的地方”,當然,還有“深情的炊煙”。詩人緊緊抓住屬于家鄉最常見的幾個元素加以描寫;有時候,文學作品能打動人心的,不是高深奇絕的華麗辭藻,不是滿紙云煙的高闊吆喝,而是一些平常的事物,一些平靜的語言,一點出其不意的音符,比如“田野、柳樹、白云、小路、牧歌、牛羊、桃花、炊煙、小溪”等。
懷戀鄉土,思念家鄉,進而思念家鄉的現在,也懷念家鄉的過去,讓讀者眼前一亮,比如“那時,沒有車水馬龍,偶爾,一輛久違的汽車,滿載著眷戀”。記憶斑斑駁駁,記錄點點滴滴,卻激發起很多人心靈深處的共鳴。出走時的腳步,漂泊中的孤單,異鄉的苦楚,回家的路程,在深夜的夢里,在“深邃的天空”,在“尼洋河的倒影里”,在“鷹的翅膀上”。真摯真誠,樸實無華,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和場景描摹,總是給讀者舒展自然、感同身受和似曾相識的感覺,內心的共鳴自然而然地就產生了。
突然想起散文家劉亮程在《一個人的村莊》里的一句話:“我熟悉你褐黃深厚的壤土,略帶堿味的水和干燥溫馨的空氣,熟悉你天空的每一朵云、夜夜掛在頭頂的那幾顆星星。我熟悉你溝梁起伏的田野上的每一樣生物、傍晚裊裊炊煙中人說話的聲音、牛哞聲、開門和關門的聲音……”
拉旺的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走筆從容,生活氣息濃郁,細節小節刻畫到位,讀起來感到親切、親近,他寫自己的鄉愁,也在寫很多人的鄉愁;做到這一點不容易,我認為他做到了。
鄉 愁
作者:拉旺
我的鄉愁里
沒有大海,沒有帆影
更沒有舊船票
只有無盡的田野和高大的柳樹
一群鳥飛過
白云與桃花環抱的地方
深情的炊煙
涂抹莼鱸之思
那時,沒有車水馬
龍偶爾,一輛久違的汽車
滿載著眷戀
經過田邊的柳
林風久久地吹拂那些枝葉
以及青稞、蒲公英、狗尾草……
那么多不知名的花草
向每個回家的孩子點頭問候
那時,總是喜歡
在尼洋河的倒影里
尋找深邃的天空
在鷹的翅膀上
丈量回家的路歌秋天,那一縷鄉愁
史映紅:男,漢族,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于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