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映紅微詩評(之九)
記住那條路
——淺析陳琳《父親的進藏路》
作者:史映紅
眾所周知,新中國的締造者從沒有忘記位于西南邊陲的西藏,他們高瞻遠矚,順勢而為,在建立新中國之初就把解放西藏的大業提上了日程。1950年1月2日,毛澤東主席給劉伯承、鄧小平、賀龍等領導發電報,要求西南軍區就進軍西藏具體事宜進行籌劃。最終,進軍西藏這個艱巨而光榮的任務,落到劉鄧首長率領的第二野戰軍肩上,劉鄧首長把當時3個兵團、9個軍綜合考量后,最后決定由張國華任軍長、譚冠山任政委的十八軍擔負這一偉大任務。無論領袖、將帥,還是作為十八軍的普通戰士,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期望和憧憬——讓西藏的太陽更加明媚和煦;讓西藏的土地更加豐腴并碩果累累;讓西藏的各族人民幸福安康并充滿歡聲笑語。
詩歌的前兩節,詩人陳琳簡潔地描寫了70年前那段蕩氣回腸的歲月,那段不可復制的歷史畫卷,那些朝氣蓬勃的英俊面龐;“隆冬,沒有方向的羅盤,人跡罕至,振臂高呼,江水低頭,雪山讓路”等,這些詞句自然質樸、逼真但又水到渠成;語言干練,場景明晰,通過這些文字,我們被那段氣吞山河的場景所感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情節和細節所感動。
詩歌的三、四、五節里,詩人陳琳如數家珍,繼續用飽含深情之筆寫父親進藏的決心、艱難和艱險;寫他和他的戰友們爬冰臥雪、風餐露宿的無怨無悔;一些文字鏗鏘有力,一些詩句讓人過目不忘:“走路又修路,蜿蜒曲直;這草地,就是紅軍的草地;這雪山,就是紅軍走過的雪山;沉睡的甘孜機場,二郎山通車的典禮,怒江的禮炮”等。
讀著這些文字,我就想起曾在一篇文章里寫過的幾句話來:“有時候,我腦際就反復出現一個詞:“忘記”,是啊!當下我們很多人太容易忘記了:忘記了八國聯軍的堅船利炮、圓明園的火光沖天;忘記了南湖的畫舫、八一南昌起義;忘記了兩萬五千里長征、南京大屠殺;忘記了八年浴血抗戰、唐山大地震……這些年,很多人自以為是,狂妄自大,為所欲為,目無國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無知,是缺少最起碼的信念和信仰。作家郁達夫在紀念魯迅的大會上曾說: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個有英雄卻不知道敬重愛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藥的。習主席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也說:近代以來,一切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而犧牲的人們,一切為中華民族擺脫外來殖民統治和侵略而英勇斗爭的人們,一切為中華民族掌握自己命運、開創國家發展新路的人們,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國家榮光。中國人民將永遠銘記他們建立的不朽功勛”。
陳琳的這些文字,有直觀而深長的歷史追溯,有諸多社會承載力和包容量,讓我們記住了一支英雄的部隊,叫十八軍;讓我們記住了一條遙遠的路,叫川藏公路,讓我們記住了一個特殊群體,那些倒在祖國大西南千溝萬壑間3000位年輕的英烈;詩人敘述自然,精到含蓄,情感飽滿。最后一節“那條又長、又遠的行軍路∕您看,繁花
錦簇著祥和∕您聽,堅實伴著鏗鏘的腳步∕此刻∕您的兒女整裝待發∕我們向著父親的路走來”。這些文字,看似像是簡單的書寫,其實深藏著創新和探索,在字里行間,詩人盡可能融入了更多的愛——對曾經飽受欺凌、經受磨難、積貧積弱祖國的愛;對曾歷經坎坷、前赴后繼、艱苦卓絕的前輩的愛;對高峰聳云、天高地闊、美麗西藏的愛。得很細微,讀著很動情;像是一座用文字搭建的帳篷,給讀者以溫暖、溫馨和正能量。當下,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文字。
父親的進藏路
——寫于18軍進藏、昌都解放70周年
作者:陳琳
18歲的父親修路
這條太遠、太長的西行路
原本沒有方向的羅盤
人煙罕至/蜿蜒無限
這條太遠、太長的行軍路
草地,是紅軍的草地
雪山,就是紅軍走過的雪山
二萬五千里長征
在新中國的禮炮聲中又一次啟程
父親的一雙腳
踏上千年雪山的年輪
父親修好了路,走路
再修路,走路
這條太遠、太長的進藏路
百轉千回
沉睡的甘孜機場
二郎山通車的典禮
憾天動地的怒江橋禮炮
喚醒了連綿的喜馬拉雅山
18軍將士們硬是用一雙雙鮮活的雙手
鋪筑了直上云霄的天路
暮年的父親鐘戀寫老路
纏綿多情
七十年前的《德格行軍往事》
張國華軍長、譚冠三政委和戰士們行軍、打仗
長眠在雪山的戰友
那每一公里路都用熱血鑄就的昨天
如數家珍
恍若昨天
路,成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情懷
父親的進藏路
不知磨破了多少雙鞋
不知多少次風餐露宿
不知翻越了多少無名的山川
不知渡過了多少不眠的行軍晨夜
父親常遙想皖北老家的槐樹林
童年村口的小溪/喃喃自語
我怎么走的離家這么遠
走的這么久
這條雪山的路太遠、太長
太遠、太長了啊……
父親,老了
顫顫巍巍
步履近蹣跚
父親,您常夢回淮河兩岸的花香嗎
還有兒時嬉戲的伙伴
這條太遠、太長的進藏路
此刻
您的兒女整裝待發
正向著父親的路走來
從此
路不再悠長
不再遠
色林措,嵌入高原的寶石
——淺析羅桑梅朵《難忘色林措》
通透靜謐、幽藍碧綠,在這個炎炎夏天,讀這樣的文字,似乎能感受到一縷縷清涼拂過,一絲絲愜意圍繞。我沒有緣分像羅桑梅朵一樣觀賞色林措,但是有幸欣賞過巴松措,那里的水是綠的,綠的幽深,綠的輕盈,綠的透亮,像滿盈盈的一湖翡翠。那水是靜的,靜的像新生兒的酣睡,靜的像冬日暖陽下那位老人緩慢的時光,靜的還像鄉村深夜里那一輪冷月、滿天明明滅滅的繁星。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俄羅斯詩人帕斯捷爾納克說:“詩歌不必到天上去找,要善于彎腰,詩歌在草地上”。羅桑梅朵就體現出了“在草地上彎腰”的效果。瞬間的感受,此刻的凝目,內心的諦聽,羅桑梅朵面對靜臥于天地間的色林措,用“誤闖仙境”來形容,的確很逼真、傳神,這幅精美的高原畫卷就印在我們腦海。
第二節,羅桑梅朵詩歌里的女性氣質就顯現出來:寬容、真誠、慈悲、輕靈。詩人通過“虔誠懺悔、萬物生靈、凝視、洗凈、感化”等詞匯運用,不僅把“藍天白云間”色林措的清透澄明、碧波輕漾躍然紙上;也把詩人內在的高雅與溫厚,氣質上的恬淡與高潔流露而出。
每每遇到驚艷的風光,奇絕的景致,真可謂讓人應接不暇,流連忘返;照片拍了又拍,景色看了又看。面對色林措,羅桑梅朵也是如此,她用“眼目拂過”“深情的色林措”,也“拂過湖邊的山石”。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說:“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何嘗不是?我美,天地才美,我美,世界才美。同時,這首詩不管是文字,還是文字所描摹的景致,或者說畫面,用一個意思表達就是“清純、清冽、清澈、干凈”,在這個嘈雜無序的滾滾紅塵里,在這個物欲橫流、許多人索求無度的世界,一方清幽清凈、一塵不染的去處,一個恬靜悠然、淡泊從容的內心,還是靜謐優雅、雋永輕盈的文字其實并不多;作為詩歌創作者,不跟風、不湊熱鬧,不一味求高求大求上,深入生活、感受生活、熱愛生活,自然就會得到生活的回報。
世界其實并不復雜,復雜是因為被復雜的人所操作成這樣而已。我個人在處世上、人際交往上非常簡單、簡潔,在寫作上、閱讀上也是如此;故而我是喜歡羅桑梅朵的這首詩的。文字、結構、節奏等,比如最后一節,“感恩大自然這神奇的饋贈”“瑞澤高原萬代”兩句,讓我們印象極其深刻,詩歌語言的洗煉干凈之美,色林措珠撒玉墜、驚艷天地的恬靜之美,詩人醇厚高潔的心靈之美,和藏民族敬天憫人、慈悲向善、孝悌仁義的天性表露無遺;許多的許多,基本上都有了。
羅桑梅朵的詩輕盈卻不失分量,精巧卻詩蘊深厚;既像讀詩,又像賞畫,在她的作品里沒有柴柴草草,沒有雞零狗碎,簡潔明朗,干凈純粹,能給讀者以淡然、悠然和寧靜。
難忘色林措
作者:羅桑梅朵
看不夠你的靜謐
幽藍碧綠浸透呼吸
誤闖仙境的此刻
美幻超越了傳奇∥
色林
你還在湖底虔誠懺悔嗎
藍天白云間
雪峰凝視著你
千百萬年里
湖水洗凈了你
崗呢羌塘的萬物生靈
是否感化了你
不舍
深情的色林措
我的眼眸拂過歲月
拂過湖邊的山石
難忘
動人的色林措
天空之鏡
嵌進了人們的心房里
魂牽夢繞
感恩
感恩大自然這神奇的饋贈
瑞澤高原萬代
守護
守護第三極這亙古的壯麗
永遠浸潤
中華大地
春天,走來一縷亮色
品讀烏蘭玉珍的詩作《陽春雪》,腦際最早浮現出的是:“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春雪未銷”(唐?張謂《早梅》)的冰清玉潔、銀枝玉梢;想起“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唐?趙嘏《喜張沨及弟》)的碎雪漫天、翩翩而至;還想起“鞏樹先春雪滿枝,上陽宮柳囀黃鸝”(唐?溫庭筠《洛陽》)的幽雅寂寥、鸝聲婉約。
細讀《陽春雪》,作品第一節就很吸引人:“遲到的春雪飄飄灑灑/族人騎著駿馬/踏著格薩爾的后塵/哼吟著祖先的塔拉歌謠/向著春天奔來”。這一刻,漫天飛舞的春雪像無數個小精靈,時而翩翩起舞,時而閃轉騰挪,時而婆娑曼妙,給廣袤的雪域大地以安寧和圣潔,這是一種美;萬物復蘇,春芽萌動 ,草場如黛,遼闊的雪山牧場,駿馬不時嘶鳴,藏獒怡然自得,這也是一種美;羊群連綿如潮,牧歌悠遠空遼,黑帳篷上的炊煙裊裊上升,像孤絕的琴弦,這還是一種美。一個接一個欣欣向榮,一個接一個蒸蒸日上,相互追趕著,姍姍而至,款款而來,構成高原多姿多彩的春天。
作品第二節前半部分:“這一片粉色的花海/準是當年珠牡王妃灑落的胭脂/那么/花海背后偉岸晶瑩的雪山/該是嶺國王子格薩爾的身軀/和著噠噠的馬蹄聲”。烏蘭玉珍在作品取材上基本來自生活與生命的經歷,或者是民間口口相傳的動人故事、古圣先賢的英雄事跡等,烏蘭玉珍用獨特的切入方式,讓詩歌的溫度與熱度增強了,讓詩句的個性特質和情感走向鮮明了,詩人將個人情感、傳統道義、生活經驗加以融貫糅合,達到天衣無縫、恰到好處之目的。
第二節后半部分:“我騎著風兒徐徐走來/向著太陽向著幸福/告訴那揚鞭策馬的人/雪域山川羌塘/任憑你縱馬馳騁”。這幾句詩,在字里行間,烏蘭玉珍呈現出一種撲面而來的英爽豪邁和昂揚奮進之氣,給讀者以向上、向前的振奮人心的力量。讓我們不僅要問,那個“揚鞭策馬的人”,他到底是誰?是傳說中驅魔除妖、扶貧濟困的英雄?是“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草原豪杰?是馳騁四野、剽悍果敢、勤勉樸實的父兄?還是勇猛過人、英姿颯爽、才藝雙全的情郎?
文學理論家胡風曾說:“在詩的創造過程中,只有通過主觀精神上的燃燒才能使雜質成灰,使精英更亮,而凝成渾然的藝術生命”。通過細嚼慢咽就發現,烏蘭玉珍的文字,既有內心情愫的反復熔煉,又在表達上盡力做到左右權衡、斟酌取舍。
整首作品,烏蘭玉珍十分注重詞語間的拓展空間,努力保留著原生態的、自然天成的、接地氣的諸多元素。行文自如,意由心生,抒情得當。通過文字,我們不難看出詩人更多深刻深邃的生活感受,或者說詩人廣博的文史積淀。故而,這是一首好作品,在這乍暖還寒的季節,能給我們忙碌的生活和枯燥的日子,帶來一縷出其不意的亮色。
陽春雪
作者:烏蘭玉珍
雪域高原
遲到的春雪飄飄灑灑
族人騎著駿馬
踏著格薩爾的后塵
哼吟著祖先的塔拉歌謠
向著春天奔來
胡茬上的雪片還未融化
迎面卻撲來桃花的芬芳
這一片粉色的花海
準是當年珠牡王妃灑落的煙脂
那么
花海背后偉岸晶瑩的雪山
該是嶺國王子格薩爾的身軀
和著噠噠的馬蹄聲
分明聽見春姑娘的歌聲
我騎著風兒徐徐走來
向著太陽向著幸福
告訴那揚便策馬的人
雪域山川羌塘
任憑你縱馬馳騁
春雪飄來
喚醒冬斂中的萬物
一冬蟄伏的春姑娘
起舞播撒春的種子
禾苗青青
柳枝含翠
梅桃吐蕊
好一派雪域高原春光
史映紅:男,漢族,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于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