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映紅微詩評(之十)
地里的青稞,地邊的尼瑪扎西
——淺析羅桑梅朵作品《青稞物語》
作者:史映紅
手捧羅桑梅朵的《青稞物語——洛隆之行追思青稞之父》這首詩,腦際自然而然就浮現出已年過九旬、依然躬身于田間地頭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及2004年“感動中國”授予他的頒獎詞:“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也很自然地想起云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同樣也銘記著2020年“感動中國” 授予她的頒獎詞:“爛漫的山花中,我們發現你。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于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還想起我非常敬重的天才作家路遙的一句話:“只有初戀般的熱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種事業”。而尼瑪扎西,這位被西藏農牧科技界譽為“中國青稞之父”、“青稞王子”、“青稞領域的袁隆平”,這位2020年曾入選“中國好人榜敬業奉獻好人”的科技工作者,下鄉途中因車禍去世,年僅55歲。人們為什么想念他、敬重他,用文字和詩歌懷念他,正是因為他為我們的社會,為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付出了很多,奉獻了很多。
詩歌第一節,羅桑梅朵用平緩的走筆和一些司空見慣的名詞,比如“春雪、雪域、泥土、高原、大地、青稞苗”等,對環境加以描寫;也用一些鮮活的動詞,比如“靜悄悄、滋潤、吸吮、爭先恐后、破土而出”等恰當使用,為這首作品做了很好的鋪墊,也為后面的文字展開和意蘊表達做了藝術化引領。
個人認為第二節寫得甚是漂亮,詩人用排比手法:“青稞是堅毅的”它“不畏三九嚴寒”并且“在冰冷凍土里”“培育根基頑強生長”。緊接著“青稞是硬朗的”,即便是在高聳的“生命禁區”,也 “不怕空氣稀薄”,即使“在世界屋脊上”,也能“經歷風霜修煉成果”。整節既是謳歌和贊頌青稞,也是在謳歌和贊頌對事業嚴謹勤勉,對工作兢兢業業的尼瑪扎西。同時,更是羅桑梅朵發自內心的稱頌和贊美世世代代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人們,他們的質樸憨厚、勤勞善良,他們的胸懷萬物、敬天憫人,他們的聰慧睿智、堅毅隱忍,再怎么高歌都不為過。
第三節里“你感恩太陽的照耀/你信守世代的諾言/你奉獻了全部的生命/你養育了西藏的孩子”。整節語言清爽,節奏明快,一氣呵成。給讀者一種久違的、撲面而來的親切感、溫馨感、現場感。為什么能產生這樣的閱讀效果?竊以為:這與其他沒有關系,只跟內心有關系,跟詩人的情感、品位和境界有關系。與第二節相比,這一節走筆不同,節奏不同,表現手法不同,但對青藏高原、土地、青稞和“青稞領域的袁隆平”—— 尼瑪扎西,及至對高原人民的大愛、感恩、謳歌是一致的,以文字的方式在延續,以詩歌的方式在流淌,以情感的方式在蕩漾。
第四節字數并不多,卻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詩人使用“飄過、佇立、笑臉、喜悅、綻放”等靈動鮮活的詞語,把一位廢寢忘食的科技工作者,一位使命感極強的大地之子——尼瑪扎西,描寫的獨到和深刻。這是一首情感濃烈的詩,一首正能量十足的詩。
青稞物語——洛隆之行追思青稞之父
作者:羅桑梅朵
春雪
靜悄悄
滋潤了雪域的泥土
高原復蘇
青稞苗兒在大地中
吸吮著營養
爭先恐后
破土而出
青稞是堅毅的
不畏三九嚴寒
在冰冷凍土里
培育根基頑強生長
青稞是硬朗的
不怕空氣稀薄
在世界屋脊上
經歷風霜修煉成果
你感恩太陽的照耀
你信守世代的諾言
你奉獻了全部的生命
你養育了西藏的孩子
秋天,當青稞紫褐的穗香飄過
人們看見佇立田間的你
如農家兒女一樣的笑臉
在豐收的喜悅與美好中
靜靜綻放
穿行的心事
——淺析田湘詩歌《心事》
有些感受是移動的,有些情感是移動的,有些語言也是移動的,很多讀者往往在這些移動中被感染了。這是我在品讀田湘作品《心事》的時候,腦際自然呈現出來的一些念頭。“白色線條在山間移動∕窗外風景被一再涂改”。縱橫穿梭、流星趕月在中國各地的“復興號”“和諧號”高鐵,作者用“白色線條”四個字加以概括,就變得渾然天成,形象逼真。“白色線條”穿山越嶺;“白色線條”跨江渡河;“白色線條”風馳電掣,讓“窗外風景被一再涂改”,讀著很細膩,比喻很恰當,感覺很妥帖。
“車廂里的人藏著心事∕忙于找人傾訴,卻總是陌生面孔”;一個“藏”字,寫盡了形形色色、世態炎涼;寫盡了百人百性、喜怒哀樂;也寫盡了當下很多人的掩飾、粉飾和偽裝。何嘗不是?其實很多人都有愛宣泄、愛傾訴、愿分享的天性。只是當下人們的生存壓力大了,社會節奏快了,個人隱私空間越來越窄狹和局促了,故而又不愿意傾訴而已,即便是想傾訴,可四周“卻總是陌生面孔”。
詩評家徐敬亞在《崛起的詩群》里有句話:“一首詩重要的不是連貫的情節,而是詩人的心靈曲線”;這句話引用到田湘詩作《心事》上,應該比較恰當。說到這里,突然想到作為一個詩人是幸福的,時常會把心中的千愁百結、把生活里的恩怨愛恨訴諸于文字和詩歌,讓它們或以溫潤婉約、曼妙清幽,或以雋永生動、鏗鏘有力的方式走進一些人的視野和內心,形成和產生共鳴,誰說不是一種別樣的美麗和幸福?
“我對頻繁更替的站名癡迷∕想捕捉一閃而過的事物”。一個詩人往往在孤獨的時候就會寫詩,而往往此刻的文字就能達到極致。反復吟誦這首短詩,我能清晰地感觸到詩人田湘此刻是孤獨的,這種孤獨,是屬于都市人燈火闌珊處的孤獨;屬于車流人海里的孤獨;屬于喧鬧與繁華之中的孤獨。
“那些不愿凋謝的花兒∕一直心有不甘地等在路邊”。很喜歡這種走筆的方式,輕靈優雅,靈動活泛。詩人在這首詩的寫作中,并沒有離開現實生活里的諸多場景,或者說田湘在借用現實生活里的諸多物象,比如“山間、窗外、車廂、車站、花兒、路邊、高鐵”等;把內心的漣漪描摹得悠然、自然、淡然,這既是詩歌,也是生活。
“往事一幕一幕∕都被高鐵帶走”;這首作品結尾已經上升到哲學思考的高度了,品味中,有一種達觀超脫、豁然通透的情愫彌散出來,大道從簡,大善若微。我一直執拗地認為,要想在文字中高人一籌,必須要在生活中先行幾步,在姿態上下沉幾尺,在困境中磨礪幾回,身上、腿上、心上有了一些被磨礪的痕跡,甚至傷痕,文字自然就不同凡響;我認為田湘顯然在靠近,或者在靠近的路上。
心 事
作者:田湘
白色線條在山間移動
窗外風景被一再涂改
車廂里的人藏著心事
忙于找人傾訴,卻總是陌生面孔
車廂里的人半睡半醒,怕錯過了車站
我也有心事,但就是不說
我對頻繁更替的站名癡迷
想捕捉一閃而過的事物
那些不愿凋謝的花兒
一直心有不甘地等在路邊
往事一幕一幕
都被高鐵帶走
春天的絢爛
——淺析萱歌作品《春的原野》
在我的印象里,在大多數女詩人筆下,少有意象上的詭譎與奇崛,也鮮有氣勢上的宏闊與泰山壓頂,但卻時常能把內心的微瀾與漣漪,情感上的幽深與悱惻,寫得細膩素雅、恬淡高潔、疏淡自然,讓人回味無窮,過目不忘。
在我的印象里,寫高聳連綿、峻險雄奇的青藏高原,寫冰清玉潔、亙荒入云的雪峰,寫懸崖疊磊、激流拍岸的高原河流,寫青藏曾經的鐵馬冰河、狼煙四起的古代烽煙,當下涉獵的詩人并不多見,而女詩人更是鳳毛麟角。
在前些年和近幾年的西藏詩歌創作隊伍中,大多數人我都認識,也基本上是很要好的朋友,即便有些人素未謀面,但文字彼此是熟悉的。西藏當下詩歌,并未因地域上的偏僻而未受到當下詩歌潮流之影響。網絡的極其便捷,傳遞速度的無縫銜接,讓西藏詩歌與內地詩歌潮流并駕齊驅、齊頭并進。所以當下詩歌界的一些奢靡之風和虛文縟節也是存在的:影院、酒吧、酒店里的吵吵鬧鬧、聚散離合;兒女情長、吃吃喝喝間的卿卿我我、長吁短嘆等,屢屢充斥于受眾耳目。我不是說這樣的寫作不好,最少我認為與廣袤厚重的雪域大地,與久遠幽深的高原歷史,與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不成正比。我真誠地希望在以后的詩歌創作中,身處高原的同行們應該讓自己的筆觸延伸得更廣闊一些,更深邃一些,更遼遠一些。
而詩人萱歌寫青藏的作品,就有格局、有胸襟、有思悟。此刻呈現在我書桌上的是她早期的《春的原野》,這首曾刊發于名刊《十月》的作品,與此后她的諸多作品,比如《阿里三章》《澤當三章》《藏北三章》《珠峰三章》《喜馬拉雅三章》等一樣,延續了她詩歌創作的一貫特點。
第一節開門見山:“春的原野上星星小草生長/更替歲月更替瀟灑”。這就給讀者展現出一個宏闊的話題:無與有、小與大、弱與強、舊與新。“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通過這一節,萱歌既告訴讀者在現實生活中,不是處處有人遷就,隨人意愿,一帆風順,經歷一些或大或小的挫折與磨礪是多么正常的事。同時告訴讀者,青春和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珍愛于當下,綻放、明媚于當下,“瀟灑”走一回,既不為過往長吁短嘆、患得患失;也不必為未來郁郁寡歡、杞人憂天。
第二節里“荒漠、冷寂、風中抽泣、昏天黑地、意象、疊進、靈感、找不到”等詞語使用和在詩人智慧組合之下,本人感受到了一絲蒼涼,一種孤單,一個糾結。這絲蒼涼,只有在博大高聳的青藏高地才能感同身受;這種孤單,只有在亙古廣袤的高原懷抱里才能體察入骨;這個糾結,只有在霜花晶瑩、青草點點的季節萌動而生。“遠方的雷群輪番轟鳴/轟不走心中莫名的牽掛”,第三節里的這兩句詩,角度很是奇特,可以說一矢中的,相信寫到不少人的心靈深處;遠方的面孔、身影及一顰一笑;過往的故事、情節和琴瑟和諧;曾經的歡笑、追逐和牽牽絆絆,已經在內心扎下了根,已經存放在內心最柔軟的位置;即便是“雷群輪番轟鳴”,也“轟不走心中莫名的牽掛”。詩人走筆直接,氣勢渾厚、有沖擊力,給讀者一種文字在急速奔走中的肆意揮灑、大河排空;一種語言詞句在抒情上的暢酣淋漓、張揚噴發。
最后一節,萱歌使用“告別昨天、萌芽、明天、黎明、蘇醒、微光、閃爍、露珠”等一些充滿新生、向陽、向善、向上的詞句,把遠在高地的思鄉之情,把愛在青藏的奉獻之心,把年頭歲尾的失落與迷茫、希望和祝愿加以描摹抒發,表達出詩人細膩、豐富、婉約的內心世界。其實無論世界如何喧鬧繁華,外界有多少虛名浮利在誘惑,人的內心最終還是想回到最終的原點。
對過往的深深留戀、懷念,對遠方的悠悠思念、牽掛,對未來的殷殷憧憬、祝愿,這一切的一切,萱歌在這首作品里都做了非常樸素的、卻又充滿了智慧的表達。
春的原野
作者:萱歌
春的原野上星星小草生長
更替歲月更替瀟灑
無望的追求如夏天的雷雨
在最燦爛時向著未知大面積坍塌
荒漠般的冷寂在風中抽泣
昏天黑地分不清是真是假
錯誤的意象疊進新的靈感
卻找不到下筆的第一句話
遠方的雷群輪番轟鳴
轟不走心中莫名的牽掛
如癡如夢如同回憶
昨日的余溫一絲不掛
告別昨天明天才會呱呱墜地
失去樂園才有真誠盡情揮灑
天很冷,風很急
有一個聲音在暗中悄悄萌芽
黎明的喜與悲
在和雪花深處的青草談話
隔著一爐的星星
蘇醒松開了眉頭
映一路微光
當夜已深
閃爍的露珠是否會掛上
又一個迎面走來的陌生……
史映紅:男,漢族,70后,甘肅省莊浪縣人,筆名桑雪,藏族名崗日羅布。在西藏部隊服役21年。曾在《文藝報》《詩刊》《解放軍報》《青年文學》發表各類作品1000余篇;出版詩集《西藏,西藏》等4部,傳記文學《吉鴻昌:恨不抗日死》,評論集正在出版中。曾就讀于魯迅文學院第19屆高研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